?

初探歷史美育之人物美與青少年學生心理的升華

2022-06-03 21:02李曉芹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1期

李曉芹

摘要:美育在新時期我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歷史美育總體可分為歷史人物美、事件美、藝術美、科學美。本文著重探究其中人物美對青少年學生心理所產生的正向影響。具體來說,人物美包括生命力之美和精神力之美,歷史人物所呈現出的這些真實鮮明的人格魅力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是一種精神引領,引發青少年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激發其對生命的珍視、對祖國的熱愛、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關鍵詞:歷史美育 人物美 生命力之美 精神力之美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進步的背景下,人們面對的生存壓力、生活壓力、學習壓力等也隨之增加。其中,青少年學生中存在著精神迷茫、意志薄弱、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等問題。這些心理狀態如地基一般,而青少年學生如建筑物一般,地基不夠牢固、穩定,建筑物也就不夠堅實,也就經受不住風雨的考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其不僅會影響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質量,甚至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筆者就歷史美育之人物美對青少年學生心理所起的積極作用進行初步探究。

一、“美育”和“歷史美育”

1902年,王國維將“美育”這一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對于“美育”的研究更加系統化,已比較成熟。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美育”進行了不同的研究與定義,但是正如學者杜衛指出,美育具有全面性特征,涵蓋感性和理性、個性化和社會性化、意識和無意識、生理層次和心理層次等方方面面??梢?,美育具有豐富的內涵。從狹義的角度看,美育專指藝術領域審美等方面的教育;從廣義的角度講,美育指通過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組織性地培養人對美進行認識、欣賞、體驗和創造的能力,從而使人獲得美的情操、樹立美的理想、養成美的人格。因此,從廣義的層面看,美育應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學科中,應是全面立體的美育。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開篇表明,美育在立德樹人的教育事業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美育也是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要通過歷史學科豐富的內容、宏大的體系、鮮活的事件與靈動的人物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歷史之美,從而陶冶情操、胸懷美志、提升自我。

對于歷史美育的探討離不開歷史美的分類,學者們對歷史美的認識大致相同,又具體不同,總體上可分為歷史人物美、事件美、藝術美、科學美。歷史正是人譜寫與創造的,歷史教學離不開人物教學,人物美是歷史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人物美”與青少年學生心理

“人物美”不僅僅指人物外在形象美,更是指人格美,比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頑強執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為正義事業無懼犧牲的高貴精神、“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還包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氣節等,在浩瀚的歷史畫卷中,我們能夠找到太多真實而生動的人物美。

每一個人的成長均需求并渴望精神引領,青少年學生亦是如此。關于榜樣教育的價值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人格力量說”,榜樣身上具有的偉大的情懷、崇高的境界、高尚的情操,會對他人在精神上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因此,歷史美育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心理品質的升華。

首先,生命力之美。歷史人物順應歷史潮流所譜寫的生命贊歌,令人振奮不已,激發人對生的渴望與熱情。生命力之美,體現的是人強大的生命力,從小的方面講,指個人或群體毫不放棄生存的機會與權利,從而體現出強烈的求生欲望與不懈的斗爭。比如當我們學習到底層人民為生存揭竿而起時,內心會為之一振,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寶貴與艱難。

從大的層面講,指人們通過努力使某一進步事業得以存續和發展壯大,從而使個人生命力通過這一進步事業得以彰顯,展現出生命的偉大。比如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作為歷代王朝之正統及中國傳統文化之主流,數次面臨沖擊、挑戰,但從未動搖,正是因為儒家學者們有著博大的心胸、開放的心理及不斷學習的姿態。與其說這是儒家思想生命力之強大,不如說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們對生存的渴望。

這些生命力之美會深化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從而有利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民族、人類命運相關聯。美國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榮譽教授亞隆認為,人類普遍存在死亡焦慮,當進入青春期,死亡焦慮就會大規模爆發,死亡焦慮有時會直接出現,有時會喬裝打扮成其他形式的心理問題,而生命的充分展開與綻放是一服良藥。青少年學生在這些歷史人物生命力之美的感召下,在欣賞和體驗歷史人物生命力之美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有意義與充實的人生,主動創造自己的生命之美,其焦慮感及其他心理問題也就很好地得到緩解。

其次,精神力之美,其包括歷史人物崇高的品德、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及其表現出的智慧。比如我們在近代史學習中了解的林則徐,作為民族英雄,他在危難中受命,于虎門海灘將大量的鴉片當眾銷毀,大大鼓舞了中國人,然而自己卻遭到誣陷。在被革職后,不為個人命運感傷不已,仍憂國憂民,并寫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句。這是愛國主義的崇高道德使然,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愛國情懷等高尚品質。又如,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探求救國救民道路,屢次碰壁,但始終沒有放棄,愈挫愈勇,創立民主共和國,推翻延續兩千余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影響深遠,這種百折不撓的意志為人所嘆服。這些精神力之美,會激蕩學習者的內心,使其受到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內化為內在價值觀念,如愛國主義的崇高品德、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的勇氣與毅力等。

結語

美育對于今天這個時代無疑是很重要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正如學者孫俊三所說“審美活動是克服人的片面性的重要手段”。美育是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從而成為一個全面的、健康的、自由的、幸福的人的重要手段。

歷史學科依據其自身學科特點,可以在美育的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歷史美育之人物美對青少年具有榜樣引領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不僅指榜樣對人智力方面的影響,還包含著對人崇高品德、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影響。歷史美育之人物美將對青少年的心理起到正向的引領、鼓舞作用。這些人物的真實性,不同于文學藝術作品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學藝術作品里的人物與歷史長河中客觀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不可比擬,因為真實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今天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較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美育的作用,充分發掘歷史美育的素材,深刻研究在新課程下實施歷史美育的正確方法,積極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學科功能。

參考文獻:

[1]卞文志.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容忽視[J].青春期心理健康,2021(19).

[2]杜衛.美育論[M].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8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戴銳.榜樣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學性[J].教育研究,2002(8).

[5]孫俊三.教育過程的美學意蘊[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3.

責任編輯:唐丹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