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謂語研究綜述

2022-06-03 22:32宋施洋
速讀·下旬 2022年3期
關鍵詞:漢英詞典方言

◆摘? 要:語言是文化與文明的載體,稱謂語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出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文章嘗試對稱謂語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分別從稱謂語的名稱及界定、相關書籍著作、專書稱謂語研究以及方言和其他語言之間的研究狀況加以整合,并找出不足,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稱謂語;研究綜述

稱謂語和人們的日常說話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國對于稱謂語的研究比較早,但主要是對親屬稱謂語進行總結和整理。且從總體上來說,主要是為了解釋經典,文獻考證禮俗。

清朝是稱謂語研究的一個全面系統發展的研究階段,它逐漸成為一個專門的課題,從經學中獨立開來。建國以后,特別是九十年代至今,是稱謂語研究成果出現的顯著上升期。這個時期,稱謂語的論文、專著、詞典等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提高,漢語稱謂詞典的成果令人矚目,對漢語稱謂語的研究做出巨大貢獻。此外也有不少稱謂概述類著作。21世紀開始,學者們視角逐漸轉為專書稱謂語研究,這類研究以學位論文居多。

一、稱謂語的名稱及界定

中華民族對于稱謂的使用有著深遠的歷史與研究,宋范曄的《后漢書·郎顗傳》:今去奢即簡,以先天下,改易名號,隨事稱謂?!边@里的“稱謂”是可查文獻中出現最早的著作。由此能夠看出,學者對于稱謂語的研究時間已久,文獻典籍中更是不乏對稱謂語的論述,但是,在如此漫長的研究與論述中還未能對稱謂語進行一個準確的定義。近代以來,學者們重新開始對此進行關注于研究。與此同時,研究又產生了稱呼語一詞。第七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稱謂”的定義是:“人們由于親屬或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而“稱呼”則是指“當面招呼或背后指稱用的表示彼此關系或對方身份的名稱,如同志、哥哥、王主任、李老師等”。

在最初的研究中,學者對于稱謂語和稱呼語并不進行區分,《辭源》以“稱呼”解釋“稱謂”,以“名稱”解釋“稱呼”,解釋“名稱”時,又以“名號稱謂,亦指事物名”。孫維張(1991)在書中同樣指出“稱謂就是稱呼,就是人們在交際中怎樣稱呼別人和自己?!瘪R宏基則認為稱謂語包含稱呼語。認為稱謂語是人們用來表示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及身份、職業等的名稱;而稱呼語是稱謂語中那部分可以用來當面招呼的名稱。賈嬌燕也同意此種觀點,并通過列舉詞典解釋證明稱謂語包含稱呼語。還有學者認為兩者是交叉關系。田惠剛指出稱謂語是“人類在社會交際中所使用的各種稱呼語。稱謂語和稱呼語存在交叉關系”。李辛欣在其論文中也認為稱謂語和稱呼語是交叉存在的,稱呼語和稱謂語是兩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言語交際系統。

各家對于稱謂語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語言的時代性特征。

二、稱謂語相關書籍著作

我國最早對稱謂語進行介紹和闡釋的專篇是《爾雅·釋親》,其主要是對親屬稱謂語進行系統總結、整理。在此基礎之下,后《釋名》、《廣雅》、《駢雅》等著作在其不同時代對《爾雅》進行補充。這個時期的稱謂語重點研究對象依然是是親屬稱謂,并主要為了解釋經典文獻,考證禮俗。

清朝開始,稱謂語的研究已經開始逐步走向獨立。這個時期最大的研究貢獻是稱謂研究著作的出現。比如:梁章鉅《稱謂錄》、鄭珍《親屬記》和周象明《稱謂考辨》。這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一部稱謂學專著是梁章鉅的32卷《稱謂錄》,它也是目前最早的系統研究稱謂的專著。清代對于稱謂語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如此,社會稱謂也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并漸漸得到重視。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開始,有關稱謂語的研究、著作開始逐步增多,稱謂詞典也陸續出現。如袁庭棟的《古人稱謂》(1994)、張龍虎《古今稱謂漫話》(1987)、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1998)、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1998)、王子今《秦漢稱謂研究》(2014)、馬麗《中古漢語稱謂詞交際功能研究》(2019)、李樹新《漢語稱謂研究》(2020)等。漢語稱謂詞典主要有韓省之《稱謂大詞典》(1991),鮑海濤、王安節的《親屬稱呼詞典》(1988),王火、王學元的《漢語稱謂詞典》(1988),楊應芹,諸偉奇《古今稱謂詞典》(1989),吳海林的《中國古今稱謂全書》(1991),吉常宏的《漢語稱謂大辭典》(2001),張孝忠《古今稱謂語詞典》(2003)等。

該領域研究雖然不斷發展,但從總體而言,相關書籍的成書數量還沒有很多,對稱謂語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三、稱謂語的專書研究

進入新世紀后,學者對與專書的研究也開始逐漸增多,且這種研究多以學位論文出現。如焦雄《〈春明外史〉稱謂語研究》(2014),劉博洋《〈東周列國志〉的社會稱謂研究》(2014)、鄒葉君《<兒女英雄傳>稱謂語研究》(2015),張倩《〈三俠五義〉稱謂研究》(2016)、盧瓊《〈水滸傳〉稱謂詞研究》(2017),朱傲蕾《〈西游記〉女性稱謂語研究》(2018),樊苗苗《〈損工作品〉稱謂語研究》(2019),劉夢瑩《〈后西游記〉社會稱謂語研究》(2020),胡靜怡《〈顏氏家訓〉稱謂語研究》(2021)等等。

學者對專書的稱謂語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清時期的通俗白話小說,或一些上古中古時期的傳記書籍,主要對其進行稱謂語考釋,并在此基礎上對稱謂語表現出的文化內涵,語義、語用特征進行分析。于斷代研究而言,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尤其是典型性書籍的研究,更可以為漢語斷代研究和宏觀研究提供進一步的材料依據。

四、方言親屬稱謂研究

(一)某地親屬方言稱謂研究

地域性親屬方言研究是此類研究的重點,而且所研究的地域范圍小,多是一村、一縣等。大范圍區域可擴大至省級,但這類文章較少,且多數為學位論文。如馮桂容《四川巴中方言親屬稱謂研究——以金山鄉廟村為中心》(2014),文章對巴中方言親屬稱謂語作了詳盡的描寫,總結了親屬稱謂中的特殊提法,以此對巴中親屬稱謂進行探源,并總結巴中親屬方言的特點在金山鄉及其附近村鎮的使用情況與移民之間的關系,最后同認知語言學結合深入認識巴中親屬方言詞。萬里的《山東方言親屬稱謂的語言特點及使用情況研究》(2012)從語音、詞匯、語用幾方面分析總結山東親屬方言稱謂的特點,并通過社會語言學的調查發現山東方言親屬稱謂在使用上的不同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二)方言親屬稱謂比較研究

方言親屬稱謂比較研究是指兩個及其以上的漢語方言區親屬稱謂語之間的對比研究,這類研究成果多為南方地區語言相互有源流的方言區,或區域內相互有遷徙的地區。如陳芳《客贛方言親屬稱謂比較研究》(2011),文章運用描寫、比較等方法對客、贛兩地方言親屬稱謂進行比較,觀察其異同,通過計量比較,聚類分析等,分析二者的親疏關系。王玉的《鄂湘贛三界方言親屬稱謂語比較研究》(2016),文章選取了三個方言點:湖北通城、湖南平江、江西修水,通過對比分許,得出三個地區的方言親屬稱謂語在祖輩使用上差異距大而晚輩差異小等特點。

五、稱謂語與其他語言、文化

漢語稱謂語與其他語言之間的研究相對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稱謂語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如楊雪雪《漢英親屬稱謂詞對比分析及其對外漢語教學》(2012),文章通過對比漢英兩種親屬稱謂,并以漢語親屬稱謂系統為重點,由此分析親屬稱謂所能反映出的中西家庭觀念的差異,并結合了現今對外漢語教學中親屬稱謂詞的教學難易程度提出教學建議。李智婷《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俄稱謂語對比研究》(2019)通過對比分析中俄稱謂語及其在教學上的影響,考察教材及俄羅斯留學生的習得情況,從而對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幫助。

另一方面是與其他語言稱謂語的對比研究。如李春榮《英俄漢稱謂語比較研究》(2004),文章以漢語為中心,對英、俄、漢三種語言中的可比性稱謂語進行形式和功能上的對比,分析其中文化與語用的異同,以此減少文化交流中稱謂語的使用錯誤情況。姜春霞《漢英稱謂語對比與翻譯》(2001)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漢英兩種語言的親屬與非親屬稱謂語在文化層面進行了比較,來指出漢語稱謂語的改進之處。并且從兩種譯者常用的方法著手進行探討,指出兩種語言中的特色,以及翻譯時容易出現的“可譯性限度”問題。

再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種稱謂語的使用差異體現出的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差異,李幕杰《漢英稱謂語中文化差異初探》(2005)通過分析漢英兩語言稱謂的異同,來研究其中差異所展現出的不同社會文化,為實際中語言應用交際提供方便。孫芳琴的《中西稱謂用語的文化差異》(2002)通過研究中西語言中的一些稱謂語、禁忌語,去分析中西方在家庭、社會、自謙與自貶等稱謂語中存在的差異情況。

六、結語

中國歷來被譽為禮儀之幫,稱謂語的多樣也是其有力證明。對于稱謂語的研究從古至今一直未停下腳步,但從總體而言,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并非很多,也存在不足之處。

(一)進入21世紀前后,近代專書稱謂語研究逐漸興起,但各學者研究方法、方向角度或有不同,且研究書目繁雜,斷代研究相對而言難于整合,少有成書;

(二)方言親屬稱謂的研究相對較多,對于方言中的社會稱謂剛剛受到重視,相關研究還很少;方言研究多重視語音方面,方言稱謂語的研究也可以重視其詞匯、語用等方面的貢獻;方言稱謂語研究還存在地域差距。

(三)目前而言,大部分對于漢語稱謂語的研究依然主要集中在傳統詞匯學的研究領域,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與深入,雖然現在已滲透到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方言文化、跨文化教學等各個領域。但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或多種語言比較角度,對稱謂語進行的研究卻略顯薄弱,不夠完善。

(四)由于社會經濟網絡的快速發展,稱謂語更新換代加快,許多非專書的稱謂語料庫大多是研究者零星的搜集,還未有相對完善的語料庫整理進行,而且搜集手段比較單一。相關學者可給與重視,整理研究。

參考文獻

[1]宋宣.現代漢語稱謂詞初探[J].貴州大學學報,1997(01).

[2]向熹.稱謂詞與《稱謂詞典》[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

[3]李明潔.稱謂的文化含義—從“太太”的文化含義談起[J].修辭學習,1996(06).

[4]崔希亮.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02).

[5]曹煒.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

[6]李智婷.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俄稱謂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9.

[7]祖迪.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的中韓敬語對比研究[D].揚州大學,2017.

[8]楊雪雪.漢英親屬稱謂詞對比分析及其對外漢語教學[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9):119-120.

[9]李紅林,向芙蓉,龔慧,徐林艷,劉叢舟.中英稱謂語的比較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差異[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4(S2):102-104.

[10]李慕杰.漢英稱謂語中文化差異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2):58-60+57.

[11]孫芳琴.中西稱謂用語的文化差異[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01):80-83.

作者簡介

宋施洋(1995.8—),女,漢族,遼寧本溪人,本科,遼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猜你喜歡
漢英詞典方言
方嚴的方言
方言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評《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詞典例證翻譯標準探索
話題鏈在漢英篇章翻譯中的統攝作用
從目的論看環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漢英文字的幽默修辭功能淺探
《胡言詞典》(合集版)刊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