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個更加突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

2022-06-06 03:01李海艦杜爽
改革 2022年5期
關鍵詞:發展

李海艦 杜爽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可概括為“十二個更加突出”:一是更加突出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二是更加突出人民中心,把人民評價作為根本標準,把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依法治國核心,把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三是更加突出系統思維,從國內到全球、從經濟到政治、從產業到區域,系統應對一切;四是更加突出發展質量,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把高質量發展拓展至全領域全過程全環節;五是更加突出政治,一切重大問題都有政治屬性,必須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六是更加突出安全,統籌發展和安全,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防止各類風險聯動、共振、傳導;七是更加突出綠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建成美麗中國;八是更加突出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九是更加突出公平,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十是更加突出創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十一是更加突出開放,從流動型開放到制度型開放,從經濟領域開放到非經濟領域開放;十二是更加突出引領,實現經濟引領、科技引領、文明引領。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二個更加突出”;思想精髓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2)05-0001-20

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根據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軍隊、民族宗教、國際外交、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面。其中,精髓所在、共通之處可概括為“十二個更加突出”:更加突出黨的領導、更加突出人民中心、更加突出系統思維、更加突出發展質量、更加突出政治、更加突出安全、更加突出綠色、更加突出文化、更加突出公平、更加突出創新、更加突出開放、更加突出引領。

一、更加突出黨的領導

過去一百年,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F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新時代,要更加突出黨的領導。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實現救國大業;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興國大業;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實現富國大業;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開創強國大業[1]4-6。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歷史和現實證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2]59。黨中央必須有定于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3]259。全黨必須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首先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動搖。黨的領導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必須體現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軍隊、民族宗教、國際外交、祖國統一、黨的建設諸方面,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3]5。

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抓住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才更好開展。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實現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確保全面依法治國正確方向。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工作和文藝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把握這個立足點,就能準確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政治立場和創作自由的關系。把黨的領導貫穿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社會治理效能。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建設一支生態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黨指揮槍是保持人民軍隊本質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要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把這一條當作人民軍隊永遠不能變的軍魂、永遠不能丟的命根子。黨的領導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必須堅持外交大權在黨中央,對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

(三)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不斷改善黨的領導。新形勢下,黨面臨“四大考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面臨“四種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落實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要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統籌推進黨的各項建設。要堅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解決黨內問題相統一,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堅持組織推動和個人主動相統一,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堅決防范一切違背初心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二、更加突出人民中心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

(一)黨把人民始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新時代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黨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四大方向之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重大疫情面前,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國范圍調集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疫情防控期間,黨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國家實行“六穩六?!闭?,其中,穩就業排在“六穩”首位,保居民就業、?;久裆旁凇傲!鼻傲?。

(二)黨把人民群眾評價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黨員、干部初心變沒變,使命記得牢不牢,要由群眾來評價,由實踐來檢驗。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扎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黨把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依法治國核心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把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依法治國核心,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全體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內容上的整體性、運行上的協同性、人民參與上的廣泛性和持續性。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4]2。進一步加強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5]64。

(四)黨把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說到底是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三、更加突出系統思維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從國內到全球、從經濟到政治、從產業到區域,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突出系統思維。

(一)從國內到全球

國內發展突出系統思維,要具備大系統觀、大全局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統一于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相統一的有機整體,體現了國家發展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拔宕蟀l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不能相互代替。系統把握“三新”,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叭隆泵鞔_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要注重三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統籌兼顧、整體謀劃。全面落實“三個統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加強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戰略性布局,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全球發展突出系統思維,要具備大宇宙觀、大全球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推動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國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堅持系統思維,既要加強國內大循環在雙循環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要把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起來,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暢通雙循環關鍵在于暢通經濟循環,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經濟循環過程中的堵點、斷點,既要確保供給側有效暢通,增強供給體系韌性,提升供給體系的水平和質量,又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統一起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6]484-487。雙循環要進一步從經濟領域拓展至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非經濟領域,暢通經濟與非經濟之間的循環,包括人口與經濟、創新與經濟、教育與經濟、健康與經濟、低碳與發展、安全與發展、公平與發展、幸福與發展。

(二)從經濟到政治

就經濟層面而言,要歷史地、發展地、辯證地、系統地認識和把握“五類資本”,促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混合資本良性發展、協同發展,構建完善的資本體系,激發各類資本活力,發揮其促進科技進步、繁榮市場經濟、便利人民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的積極作用[7]。從宏觀、微觀、結構、科技、改革開放、區域、社會層面系統部署“七大政策”,有力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8]。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操作性、有效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微觀政策要著力打造更加完善的市場環境,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科技政策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確保政策扎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改革效能;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社會政策要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兜住兜牢民生底線?!捌叽笳摺毕嗷ヅ浜?、相互促進,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有機結合,使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就政治層面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具體而言,根本制度包括:根本領導制度——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和全面領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文化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根本社會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根本軍事制度——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局贫劝ǎ夯菊沃贫取袊伯a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要制度包括:法治體系、行政體制、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人民軍隊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和平外交政策、國家監督體系。要持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三)從產業到區域

就產業層面而言,在基礎設施領域,“新基建”與“老基建”相互補充、相互支持,要打通實體空間之間、虛擬空間之間、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相互聯系,使陸域海域空域融為一體,使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融為一體。通過“新基建”加力、“老基建”改造,更好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雙輪”驅動作用。在“新基建”領域,協同推進消費互聯網升級和產業互聯網發展,強化消費互聯網優勢,補齊產業互聯網短板。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通過數字產業化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基礎設施等核心支撐,通過產業數字化為數字產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就區域層面而言,要促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運用系統思維謀劃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四、更加突出發展質量

立足新發展階段,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一)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中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發展任務仍然很重。脫貧標準層面,中國離國際脫貧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脫貧成果要繼續鞏固,脫貧質量要繼續提升。人均GDP方面,中國人均GDP僅1.2萬美元,距離國際上現代化國家的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創新能力方面,全社會R&D投入較發達國家差距明顯,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公共服務層面,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在政府衛生支出水平、新生兒人均預期壽命等指標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農業發展方面,中國農業基礎還不穩固,農業發展中仍存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須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等方面發力。資源環境方面,中國生產和生活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較大,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任務極其艱巨。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既要重視發展不平衡問題,又要高度重視發展不充分問題。對于兩類不同性質的發展問題,不能相互混同、相互替代,要用發展的辦法協同解決“兩類發展問題”,在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中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在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中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二)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過去,中國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發展的標準,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隨著中國經濟步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不能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9]241。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促進制造業降本減負,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三)高質量發展要從經濟領域拓展至經濟社會方方面面

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將高質量發展從經濟領域拓展至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所有領域,又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從內容上看,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準則,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從空間上看,高質量發展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優勢互補,走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從時間上看,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關系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10]。由此可見,高質量發展,針對的是全領域全過程全環節。

五、更加突出政治

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征,又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政治優勢,全黨上下必須時時刻刻講政治,增強政治意識、把握政治大局。

(一)什么是講政治

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補鈣壯骨、強健身體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培養自我革命勇氣、增強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排毒殺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徑。全黨講政治,黨就風清氣正、團結統一,充滿生機活力,黨的事業就蓬勃發展;反之,就弊病叢生、人心渙散、喪失斗志,各種錯誤思想得不到及時糾正,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損失[11]。旗幟鮮明講政治,就是要時刻嚴守政治關,時刻繃緊政治弦,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保證立場堅定、勇于擔當作為、敢于善于斗爭,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12-13]。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黨和人民事業長長久久推進下去,必須增強政治意識,樹牢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紀律,承擔政治責任,加強政治歷練,積累政治經驗,提高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要找準坐標、選準方位、瞄準靶心,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使講政治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主動[14]。

(二)為什么講政治

當今時代,一切重大問題都有政治屬性,講政治既是必然更是必須。第一,經濟問題具有政治屬性。如中美貿易摩擦表面上看是經濟戰,實際是人才戰、科技戰、知識產權戰、創新戰,本質上是兩種意識形態、兩種政治制度的競爭。第二,文化問題具有政治屬性。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強大精神紐帶,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自覺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想問題,從而形成各民族團結奮進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第三,社會問題具有政治屬性。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首先是社會問題,通過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等,防范化解各類風險,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又是經濟問題,通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更是政治問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能否實現共同富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執政黨的政治基礎。第四,生態問題具有政治屬性。如“雙碳”問題關乎把握國際輿論和博弈的主動權,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大打“環境牌”,多方面對中國施壓,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應對生態問題,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要立足國情、穩中求進,把握工作節奏,保持戰略定力,明確階段目標,決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不能因生態問題引發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三)怎樣講政治

從根本上看,講政治就是要講黨性,在思想政治上講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在行動實踐上講維護黨中央權威、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具體而言,講政治就是要把握政治大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講政治必須提高政治判斷力,增強科學把握形勢變化、精準識別現象本質、清醒明辨行為是非、有效抵御風險挑戰的能力。要善于思考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加強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謀劃,善于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把握政治邏輯,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做到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講政治必須提高政治領悟力,對黨中央精神深入學習、融會貫通,堅持用黨中央精神分析形勢、推動工作,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把國家長遠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講政治必須提高政治執行力,同黨中央精神對標對表,切實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不掉隊、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黨中央精神貫徹落實,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15]。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六、更加突出安全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中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實現更為安全的發展。

(一)統籌發展和安全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全面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更為安全的發展貫穿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國家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既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又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16]63。在發展中要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善于預見和預判各種風險挑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又要防范“灰犀?!笔录?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又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又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9]220??傊?,在發展過程中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二)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

中國目前面臨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經濟安全和非經濟安全問題交疊滲透。必須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核安全、資源安全、生物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網絡安全、太空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從系統層面應對各類安全問題,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開放和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國家安全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經濟安全和非經濟安全,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金融)、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維護科技領域安全,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立自主創新的制度機制優勢,加強重大創新領域戰略研判和前瞻部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維護核心技術安全,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維護網絡安全,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加快推進依法治網,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樹立總體經濟安全觀,系統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維護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很多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都是圍繞能源在做文章,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的牛鼻子。維護糧食安全,“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要端牢中國飯碗,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要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形成更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防止“經濟脫鉤”“科技脫鉤”,防止“去中國化”。

(三)防止各類風險聯動、共振、傳導

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可能相互交織,并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一種風險通常會觸發另一種風險,或使已存在的風險進一步升級。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疫情引致公共衛生風險向經濟領域傳導,經濟領域的風險又進一步向社會領域傳導,導致失業人員增加,民眾收入得不到保障,而這可能引發社會危機。突發公共事件在網絡傳播過程中還可能引發輿情危機,波及網絡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引致實體經濟發展困難增多,可能向金融領域延伸,觸發金融危機。有效化解金融系統風險,穩固實體經濟發展是根基。

國家安全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各類風險相互疊加,產生負向反饋。對各種可能的風險及其原因要心中有數、對癥下藥、綜合施策,出手及時有力,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17]179。要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疊加共振,防范經濟領域風險向社會、政治領域傳導,從全局性著眼,從關聯性著手,多維思考,綜合求解。

七、更加突出綠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要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和規律,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傷害自然終將傷及人類自己。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18]226。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搞好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公平。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而應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二)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

在過去的發展中,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要堅決摒棄這條老路,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熬G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從“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勝過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體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相輔相成。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要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成美麗中國[9]366。

(三)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使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健全生態價值核算與評估機制,構建科學的生態價值核算評價指標體系,明確不同生態產品核算方法。完善生態產品與生態產權市場交易機制,清晰界定生態產權歸屬,探索建立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與生態價值核算掛鉤。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19]。

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解決好科技支撐不足問題,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重點加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等核心技術攻關和市場化應用。建立科學考核機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茖W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綠色低碳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的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先立后破、通盤謀劃[20-21] 。

八、更加突出文化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一)為什么建設文化強國

從理論邏輯來看,其一,精神是文化的升華。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苦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其二,經濟是文化的物化。文化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可使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考察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多維度視角中,文化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維度。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內在支撐,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2]339。

從歷史邏輯來看,其一,文化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根脈所在。中華民族能夠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23]。其二,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成就所系。無論是戰爭時期、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文化的力量在改造物質世界、推進實踐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可使“無形變為有形”。

從現實邏輯來看,其一,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應保持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要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層面的需求提上議事日程,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其二,文化強國與經濟強國相契合。中國既要成為經濟強國,又要成為文化強國。從時間節點來看,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通過文化軟實力形成向心力、凝聚力、黏合力,實現中華兒女大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二)建設什么樣的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同時,充分借鑒人類優秀文明。第一,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思維層面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辯證文化、中正文化、和合(和諧)文化、系統文化、大同文化等。就實踐層面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誠信文化、仁愛文化、情感文化、幸福文化、民本文化、家國文化、大一統文化等。第二,弘揚革命文化。如戰爭時期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等。第三,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改革開放時期的改革先鋒精神、特區拓荒牛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第四,弘揚時代文化,以及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第五,借鑒人類優秀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三)怎樣建設文化強國

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與社會、經濟、科技、時代、政治全方位的融合。第一,踐行道德體系,推動文化與社會融合。把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作為著力點,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第二,打造人文價值,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美學經濟,圍繞人的幸福為了人的幸福發展,將文化融入一切,包括“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旅游”“文化+體育”等,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重塑文化優勢,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通過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群”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創新、傳承全過程,讓非遺、文物活起來,實現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第四,再造文化自信,推動文化與時代融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打造與新時代相契合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第五,引領全球文化,推動文化與政治融合。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使中國文化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九、更加突出公平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從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起,更加突出公平,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一)為什么要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為適應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只有促進共同富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才能提供更多高素質勞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從全球來看,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嚴重,中產階級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二)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漸進富裕、共建富裕。一是全民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特殊階層的富裕,不是部分地區的富裕,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二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既要實現物質富裕,也要實現精神富裕;既要實現經濟層面的富裕,也要實現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非經濟層面的富裕。要從“單富?!钡健半p富?!痹俚健岸喔辉!?,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三是漸進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它是一個長遠目標,不能一蹴而就,不能齊頭并進,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強調先富帶后富、幫后富,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創新勞動、創業勞動的人帶頭致富。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要制定合理規劃,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把長期目標分解為階段任務,把各階段任務分解成具體工作,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四是共建富裕。推進共同富裕不是“養懶漢”,不是“等靠要”,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既要重視“如何分錢”,更要重視“如何干活”。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增強致富本領。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局面,避免“內卷”“躺平”,實現“共建”“共富”[24-25]。

(三)怎樣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要辯證認識以下幾對關系:一是等不得與急不得的關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實現共同富裕已經具備可能性、必要性和現實性,推進這項工作“等不得”。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整體發展水平離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地區、城鄉、行業、代際差距明顯,實現共同富?!凹辈坏谩?。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需要和可能,不提過高目標,不搞過頭保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陷阱”。二是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首先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8]?!白龃蟮案狻笔恰胺趾玫案狻钡那疤?,“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保障,要將二者統籌考量、同步推進,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共享。三是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效率提升,奠定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政策保障。四是公有制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的關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使兩類企業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發揮互補優勢。公有制企業要更好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兜底保障等方面發揮戰略支撐作用。非公有制企業要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經營高效、市場嗅覺敏銳、試錯成本低等優勢,勇于探索、大膽創新、銳意變革,為全社會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更充分的就業、更充足的稅收、更豐厚的利潤。

實現共同富裕,要系統把握以下政策導向:一是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關鍵,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二是全面構建三大分配體系?;谑袌隽α?、政府力量、社會力量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充分發揮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知識、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的作用,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再分配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三次分配以自愿為原則,探索完善慈善激勵機制。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使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優勢互補、協調聯動、整體發力。三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兜底救助體系、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供精準服務。四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以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進城農民工、公務員等群體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著力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五是規范并調節過高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通過資本稅、財產稅、遺產稅等手段,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清理規范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為資本設置“紅綠燈”,既不讓“資本大鱷”恣意妄為,又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功能[20]。六是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七是促進人民精神物質雙富。物質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保障,精神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要把二者統一起來,實現相互促進、協同發展。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十、更加突出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一)從要素驅動發展到創新驅動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多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中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傳統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隨著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要從創新中尋找出路。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從全球來看,世界各國都把強化科技創新作為打造全球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積極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科技創新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從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跨越,并進一步實現創新引領發展。

(二)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科技創新精度顯著加強??v觀全球,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要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要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路子,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創新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根基?;A研究既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又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使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從注重后發優勢到打造先發優勢,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根據國家發展急迫需要和長遠需要,瞄準“卡脖子”技術和“捅破天”技術,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力爭實現中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主要科技領域有一批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有一批開拓者,創造更多競爭優勢[26-27]。

(三)把制度創新作為根本創新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創新是根本創新。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領域制度創新,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整個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中發揮著牽引作用。要進一步深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改革。就市場經濟體制層面而言,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著力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制度,激發技術供給活力,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全面提升數據要素價值。以要素市場改革為基礎,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從“大市場”到“強市場”轉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打造“強政府”。推動“強政府”和“強市場”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就所有制層面而言,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企業加快建立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創新擴大非公有制企業市場準入、平等發展的改革措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引導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分配制度層面而言,要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完善再分配機制,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兜底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受災人員等專項救助制度;完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慈善組織內部監督制度建設。在改革過程中,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以此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能,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四)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通過制度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要繼續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機制方面下大功夫。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堅持“破五唯”“立新標”并舉,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賦予科學家和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積極為人才松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制度,實行目標導向的“軍令狀”制度,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傊?,要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將中國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科技競爭優勢[28]。

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制度創新。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智化”改造,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統籌推進各行業各領域政務應用系統集約建設、互聯互通、協同聯動,充分發揮數字化在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方面職能的重要支撐作用,構建協同高效的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進一步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統籌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水平,全方位提升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29]。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十一、更加突出開放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未來,應進一步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一)從商品流動型開放到要素流動型開放

商品流動型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起點和基礎,通過商品進出口聯通國內外市場。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中國從商品流動型開放進一步拓展到要素流動型開放,包括引進外資、對外投資,技術引進、技術輸出,智力引進、勞務輸出,土地對外轉讓、承租國外土地等。目前,中國商品開放和要素開放成績顯著。商品開放結構不斷優化,從開放初期的一般消費品開放發展為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開放為主,從注重實物貿易發展為強化服務貿易。要素開放結構不斷提升,其重點由一般勞動力和物質資本轉向技術、信息、咨詢、金融、保險和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要素。

(二)從流動型開放到制度型開放

立足新發展階段,既要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又要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構建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國內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增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進一步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精簡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清理負面清單之外對外資單獨設置的準入限制,提升投資自由化水平,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進一步統籌開放與安全,完善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健全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和國家技術安全清單管理、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積極探索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領域規則構建,探索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規則、跨境數據交易規則等,提升中國在新興領域制度建設方面的話語權。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深入探索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復制推廣制度創新成果和經驗。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以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貿易“既準入又準營”為方向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推行“極簡審批”投資制度,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出入境、運輸等政策,制定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初步建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30]123。

在推動國內制度、規則與國際對接的同時,積極參與WTO改革,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積極加入高水平高標準自貿協定,全面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堅決倡導、維護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堅決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打造公平、公正、透明、非歧視性的全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體制機制及制度環境。

(三)從傾斜式開放到平衡式開放

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中國開放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從傾斜式開放走向平衡式開放。第一,開放流向更加平衡。中國資金和技術的輸出入結構從“大進小出”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從以引進外資為主到對外投資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從技術引進大國發展成為全球重要技術輸出國。第二,開放空間更加平衡。中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從東部地區率先開放到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步伐,通過培育全球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增長極,增設國家一類口岸,推動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進一步推動沿邊開發開放,加快邊境貿易創新發展,更好發揮重點口岸和邊境城市內外聯通作用。通過強化區域間開放聯動,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第三,開放產業更加平衡。從以制造業開放為主,轉向制造業和服務業開放并舉。服務業開放領域不斷拓寬,電信、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迅猛。第四,開放國別更加平衡。從主要向發達國家和地區開放到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第五,開放平臺更加平衡。統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國家級新區和開發區、綜合保稅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建設,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四)從經濟領域開放到非經濟領域開放

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從經濟領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非經濟領域,不僅輸出入產品和服務,更要輸出入精神、文化、制度、理念等,通過非經濟領域開放帶動經濟領域開放,在各領域加深同世界各國的互融、互鑒、互通。在政治領域,通過主辦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以及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中阿、中拉、中國—中亞等多邊政黨論壇,為世界各國政黨交流互鑒搭建平臺,分享中國共產黨治黨治國經驗,推動全球政黨政治文明互鑒,共同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在文化領域,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在社會領域,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疫苗合作,同各國分享疫情防控有益經驗,向應對疫情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為彌合“免疫鴻溝”作出了積極努力[31]。在生態領域,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從非洲的氣候遙感衛星,到東南亞的低碳示范區,再到小島國的節能燈,中國通過多種形式的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中國將生態文明領域合作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內容,采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舉措,造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各國人民。

十二、更加突出引領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從世界議題影響中國議題,到中國議題影響世界議題,再到中國議題就是世界議題,直到中國議題引領世界議題。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一)經濟引領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服務貿易、對外投資、消費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中國GDP總量達114.4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預計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接近世界銀行劃設的高收入經濟體人均水平門檻。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是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

中國發展具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今后,中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有利條件,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32]。黨的堅強領導為沉著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體現在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實踐中,“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對比鮮明。中國經濟體量大、回旋余地廣、政策工具多,同時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不斷提升的社會治理水平,有利于形成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良好局面,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是更高層次、更高能級的力量,在實踐過程中,可激發中國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精神變物質。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危機并存、危中有機,??赊D機、轉危為機??梢?,中國經濟發展“機遇論”“光明論”“貢獻論”具有雄厚基礎。

(二)科技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A研究和原始創新領域取得新進展,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搶占科技制高點;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消費互聯網全球領跑,智能制造持續推進,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技術率先實現規?;瘧???傮w來看,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今后,中國要進一步加快未來技術布局,加快創新區域布局,加快創新人才布局。加快未來技術布局,超前布局一批國際前沿技術,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系統前瞻布局。加快創新區域布局,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堅持高標準,努力打造成創新人才高地示范區;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采取有力措施,著力建設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平臺,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加快創新人才布局,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挖掘人才,堅持長遠眼光,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發揮“關鍵少數”在大科學時代的關鍵作用;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靈活調配,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協同攻關;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將其作為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創新引領發展本質上是人才引領發展,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28,33]。

(三)文明引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是人類和平發展的主導者、新型國際秩序的塑造者、全球公共產品的貢獻者、時代進步的推動者、人類文明的引領者。中國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發展實際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又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他們提供了全新的道路選擇和指引。

未來,中國不僅要在經濟層面引領,更要強化在思想層面、精神層面、文明層面的引領。要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中國道路、總結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彰顯中國氣派。要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時,建設更加美好地球家園,堅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堅持互商互諒,破解信任赤字;堅持同舟共濟,破解和平赤字;堅持互利共贏,破解發展赤字??傊?,要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3]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 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N].人民日報,2022-05-01(01).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1-12-11(01).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習近平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N].人民日報,2021-03-08(01).

[11]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以解決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動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N].人民日報,2017-02-14(01).

[12]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年輕干部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人民日報,2020-10-11(01).

[13]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N].人民日報,2022-03-02(01).

[1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二〇二一年經濟工作 研究部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審議《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N].人民日報,2020-12-12(01).

[15]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強調? 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守人民情懷 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N].人民日報,2020-12-26(01).

[16]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習近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8]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9]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17):4-14.

[20]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J].求是,2022(10):4-9.

[2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 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N].人民日報,2021-03-15(01).

[2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2).

[24]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5]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報,2021-08-18(01).

[26]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2(9):4-15.

[27]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 2021(6):1-2.

[28]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24):12-15.

[29]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強調 加強數字政府建設 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N].人民日報,2022-04-20(01).

[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1]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22-04-22(01).

[32]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 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N].人民日報,2022-03-07(01).

[3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N].人民日報,2022-04-30(01).

"Twelve More Prominences": The Esse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LI Hai-jian? ?DU Shuang

Abstract: "Twelve More Prominences" can be used to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first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leading core role of the Party in comman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coordinating all parties. The second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the people's center, take the people's evalu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on, take people's democracy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s the core of law-based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take the masses as the creators of history. The third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Regardless of home and abroad, economy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industry and region, everything shall be dealt with systematically. The four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e., keynote shall be shifted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hall be expanded to all fields, processes and links. The fif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politics. As all major issues have political attributes, our political judgment, poli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olitical execution must be improved. The six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securit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strengthen the holistic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prevent the various risks' linkage, resonance and transmission. The seven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green.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build a sou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and a beautiful China. The eigh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culture, so that we can build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improve our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nin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equity, so that we can make more tangible substantive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The ten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innovation, tak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strategic underpinning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romote bo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a coordinated way. The eleven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opening-up, and the opening-up shall be expended from mobile type to institutional type, as well as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to non-economic field. The twelfth is to give more prominence to leadership, so that, economic leadershi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s well as civilized leadership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welve More Prominences"; thought essence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項目“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研究”(2021mgczd016)。

作者簡介:李海艦,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杜爽(通信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博士后。D780956F-44C9-47FE-90C5-9D10E0F2378C

猜你喜歡
發展
張麗敏:傳承路上求新求變求發展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印刷術的發展
習近平的可持續發展之“策”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協調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領導的囑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