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氏交經繆刺法促進橈骨遠端骨折小夾板固定術后早期康復的療效觀察

2022-06-06 13:33劉橙橙劉莉王坤鵬黃代翔溫木生文鋒
錦州醫科大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早期康復橈骨遠端骨折

劉橙橙 劉莉 王坤鵬 黃代翔 溫木生 文鋒

【關鍵詞】 溫氏交經繆刺法;橈骨遠端骨折;早期康復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3--03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small splint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by Wen’s Jiao via contralateral acupunctur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5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0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of Ban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orthopaedic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nshi Jiao and contralateral needl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orthopedic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limb swelling and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motion, McGill pa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ck extension of thumb, grip strength, Pium, tension blisters and safety were observed, after 1,5 and 10 days of oper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observe the occurrenc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complications,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Wenshi Jiao via contralateral acupuncture can promot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fter small splint fixation.

【Keywords】 Wen’s cross-meridional needling; distal radius fracture; early rehabilitation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是指橈骨遠側端3cm內的骨折。小夾板固定是中醫治療骨折最具特色的手法之一,但術后容易發生慢性局部疼痛綜合癥、關節僵硬、前臂缺血性攣縮、周圍神經損傷、腕管綜合征等并發癥[1]。Waljee JF等發現近十年來文獻報道的橈骨遠端骨折并發癥發生率范圍為6%至50%[2]。目前的康復治療多在骨折4-6周骨痂形成去除外固定后介入,此時關節發生粘連,本體感覺功能缺失,康復介入時痛苦大,見效慢,療效差,費用高。在骨科康復中,康復治療和臨床治療是并列的,而不是臨床治療的延續部分,同樣強調早期介入以保證良好的效果[3]。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溫氏交經繆刺法能促進橈骨遠端骨折小夾板固定術后早期康復,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11月31日在巴南區中醫院骨傷科收集符合入選標準的病例100例,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5例、女45例,平均年齡(61.54±10.34)歲,平均病程(3.18±20.56)小時。對照組男12例、女38例,平均年齡(61.00±10.04)歲,平均病程(3.25±19.08)小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骨與關節損傷》[4]中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擬定以下標準:①有外傷史,多為間接暴力所致;②傷后腕關節周圍腫脹、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壓痛明顯,腕臂活動功能障礙;③X線片檢查明確診斷。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2002年頒發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相應的診斷標準:①有外傷史,多為間接暴力所致。②傷后腕關節周圍腫脹,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壓痛明顯,腕臂活動功能障礙。③X線攝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1.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40-80歲之間,男女不限;單側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明確,屬伸直型或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接受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的患者,且對側肢體健康;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精神疾病,無血液系統疾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年齡<40歲或>80歲;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適宜于針刺的其他疾病患者;懷疑或確有酒精濫用、吸毒者;手指缺損及畸形者;不具備獨立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力者;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研究者認為不適合進行入組的受試者。

1.5剔除與脫落標準:中途不能再繼續治療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生心、腦、血管、肝、腎及其它系統等嚴重疾病,必須停止該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有嚴重不良事件發生者;中途改變治療方案者,如需石膏固定、手術治療等;其他原因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予以骨科常規治療,配合每日40min患側前臂肌肉做靜力訓練,掌指關節做屈曲、伸直活動,指間關節做外展、內收活動,“小云手”、“大云手”運動,每天運動1次,連續治療10天。

2.2治療組:在骨科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交經繆刺法治療。取穴:取健側門金、五虎、復原、腕順、天皇、人皇、地皇,解溪。五虎、復原、腕順,使用規格為0.25×13mm的華佗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進行針刺,針刺至骨面;門金、天皇、人皇、地皇、解溪,使用規格為0.30×40mm的華佗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進行針刺,針刺至骨面。得氣后留針40min,留針時,患者患側前臂肌肉做靜力訓練,掌指關節做屈曲、伸直活動,指間關節做外展、內收活動,“小云手”、“大云手”運動,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天。

本研究共觀察10天。治療結束后收集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

3 觀察指標、療效評定標準與統計學方法

3.1 ?觀察指標:①腫脹程度:腫脹程度:患者平躺,取患肢功能位(見附件1),取患者患側及健側合谷、后溪穴為測量點。所有受試者必須使用同一款測量尺,同時要確保每次測量都在同一部位,且每同一部位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每次測量由同一名醫師完成,分別在治療術后第1、5、10天測量。首次測量患側掌圍周徑為A1,測量健側相同部位掌圍為B1,差值為C1(C1=A1-B1),治療后按標記測量患側相同部位掌圍為D1,治療后患肢腫脹改善程度為:(A1-D1)/C1。

②掌指關節活動度測量:患者平躺,取患肢功能位,使用量角器測定第1掌指關節外展、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首次測量患側第1掌指關節外展活動度為A2,測量健側第1掌指關節外展活動度為B2,差值為C2(C2=B2-A2),治療后按標記測量患側第1掌指關節外展活動度為D2,治療后患肢第1掌指關節外展活動度改善程度為:(D2-A2)/C2。首次測量患側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為A3,測量健側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為B3,差值為C3(C3=B3-A3),治療后按標記測量患側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為D3,治療后患肢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改善程度為:(D3-A3)/C3。

③McGill疼痛綜合評定、大拇指背伸力測定、握力測定、皮溫測定:分別于術后第1、5、10天進行測量。

④張力性水泡觀察:記錄張力性水泡出現及消失的時間,做前后對比。

⑤安全性觀察:基本生命體征測量;治療前后檢測血常規、CRP、凝血象及D-二聚體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皮溫正常,皮膚輕微腫脹且出現皮紋,腫脹改善度在50%以上,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改善在70%以上;有效:皮膚緊繃且溫度略高于其他正常皮膚,腫脹改善度在30%—50%,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改善在30%-70%之間;無效:皮膚緊繃且出現張立性水泡,腫脹改善度在30%以下,第2-4掌指關節屈曲活動度在30%以下。其中有效率包括顯效和有效。

3.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處理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類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均數比較: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時采用t檢驗法,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非正態分布和方差不齊時采用非參數檢驗法(Mann-Whitney , Krus-ka-Wallis H)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的標志。

4 ? 治療結果

4.1 ?兩組患者腫脹程度情況比較 ?見表1。

5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中醫范圍內又稱“輔骨下端骨折、昆骨下端骨折、手脈骨骨折、橈骨下端骨折?!标P于其發病機理,中醫認為老年群體的肝腎虧虛,筋骨脆弱,因而橈骨遠端等很容易出現骨折,其發病原因主要和外力有關。摔倒后外力作用于人體,在此情況下很容易引發氣血疲滯,邪氣閉阻絡脈,從而影響后期的恢復[6]。橈骨遠端骨折后關節功能障的中醫康復方法主要包括中藥局部外用法、中藥內服調理法、手法治療、針灸治療、與現代康復技術相結合的中醫康復療法,具體方法多而繁雜,康復方法種類豐富,且大都聯合運用。多數患者難以忍受藥石之苦,外敷藥容易導致過敏,出現張力性水泡患者予以外敷藥物易導致局部皮膚感染。并且外敷、熏洗、物理治療、傳統針灸等都需要在兩位醫生持續牽引的狀態下去除夾板,另由一名醫生操作,痛苦大,操作困難,且如果患者骨折出現對位對線差,需手術治療時,以上治療會延誤手術時機,且術后易感染,這也是骨科醫生和患者拒絕早期康復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骨科康復中,康復治療和臨床治療是并列的,而不是臨床治療的延續部分,同樣強調早期介入以保證好的效果[7]。因此臨床骨折康復的早期參與必要且重要。

課題組在患者術后第一天立即使用溫氏交經繆刺法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腫脹程度、掌指關節活動度、皮溫、握力、McGill疼痛綜合評分經統計學檢驗均無明顯差異,經治療后,二者差異顯著,治療組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組張力性水泡的發生率為20%,對照組為30%,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治療組能有效的減輕橈骨遠端骨折小夾板術后患者的腫脹、疼痛,改善掌指關節活動度,促進骨折的早期康復。重慶市名中醫溫木生從事臨床40余載,擅于使用交經繆刺法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類疾病?!翱姶獭钡脑加涊d見于《素問·繆刺論》?!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肮派朴冕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于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薄敖唤浛姶獭庇忠娪凇稑擞馁x》:“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睏罾^洲注曰:“繆刺者,刺絡脈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迸R床上對于邪氣閉阻絡脈而出現疼痛性的病癥,都能發現上下左右的對應規律?;境尸F腕踝關節的交互對應、肘膝關節的交互對應、肩髖關節的交互對應、趾指關節的交互對應[8]。根據溫老的經驗,取穴健側門金、五虎、復原、腕順、天皇、人皇、地皇,解溪,這樣就事實上形成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左取之右的雙交叉取穴方法。素問的論述更加明確:“善用針者,以左治右、以右治左?!边@種雙交叉取穴法正是溫老師對中醫古典方法的臨床應用。臨床以針刺方法刺激健側經絡、穴位來激發人體健側經氣,按十二經氣血流注,帶動患側經絡的經氣疏通,使患側的氣血津液調和,陰平陽秘,達到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9]。上述取穴法即為上病下取的應用典范,對骨折的治療無論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均體現出經典的力量。相關實驗證明,交叉取穴針刺可提高軟組織損傷兔中樞亮——腦啡肽的含量,亮——腦啡肽的含量增加是機體緩解疼痛、促進修復的一個重要因素[10]。溫老還非常重視針刺手法,倡導“以骨治骨,以筋治筋”,如針刺腕順時應盡量緊貼第五掌骨,發揮以骨治骨的作用。

溫木生老師在重視針刺選穴的同時,十分強調運用針刺運動法。即運用上述針刺方法得氣時,囑患者前臂肌肉做靜力訓練,掌指關節做屈曲、伸直活動,指間關節做外展、內收活動,“小云手”、“大云手”運動等自主運動和被動運動。這種針法療效極佳,透刺能使經絡與經絡、腧穴與腧穴之氣得以溝通,營衛氣血得以疏導,加強了多經間的聯系,增強了針刺感應,透刺配合針刺運動療法,其針感可保持較長的時間,作用于較大范圍,直達病所,有利于持續激發經氣,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復[11]。溫氏交經繆刺法不僅解決了臨床上患者因疼痛拒絕早期功能鍛煉的問題,并且針刺健側,活動患側,不用去除小夾板,也解決了患者對骨折再移位的顧慮。在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患部疼痛明顯減輕,功能不同程度恢復,患側肌肉也明顯放松,此時加以運動,可達最好效果?,F代醫學研究[12]顯示關節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縮和肌力減退(每周降低10%),在制動期間進行運動鍛煉可以減少肌肉功能衰退和骨質丟失,正好完美的契合了溫老早期采用針刺運動促進骨折康復這一理念。因此交經繆刺法與患部運動有機結合,在改善橈骨遠端骨折小夾板術后患者肢體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溫氏交經繆刺法,針刺健側穴位,活動患側,不用去除小夾板,“動”、“靜”結合,調和骨折保守治療中的經典矛盾,不影響骨科手術時間,不增加患肢感染風險,療效顯著而穩定,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程建. 外固定支架與小夾板固定治療復雜橈骨遠端骨折的系統評價[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Waljee JF,Ladd A,Macdermid J C,et al.A Unified Approach to Outcomes Assessment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J] .J Hand Surg Am,2016.

[3]莫通.骨科臨床康復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

[4]王亦璁,姜保國.骨與關節損傷[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13 - 915.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61.

[6]王恒. 促骨生膠囊口服結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研究[D].西南醫科大學,2019.

[7]莫通.骨科臨床康復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

[8]徐靜.交經繆刺法治療疼痛性疾病的體會[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9):75.

[9] 潘志翔.溫木生交叉取穴電針治療肩周炎經驗的應用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0,11(03):8-10.

[10] 王文遠,王缽. 交叉取穴針刺臀痛穴觀察腦內亮──腦啡肽含量的實驗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1998(11):53-55.

[11]陳武杰,林妙君,陳秀玲,等.穴位注射配合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60例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5(6):511-513.

[12]勵建安,康復醫學中制動與運動的矛盾[J].現代康復,1998,2(4):273.

項目:重慶市科衛聯合中醫藥科研項目 ?編號:2020ZY023949

作者簡介:劉橙橙(199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針刺治療腦血管疾病的研究

通訊作者:劉莉(198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針刺治療脊柱及脊柱相關疾病

猜你喜歡
早期康復橈骨遠端骨折
斜T形鎖定加壓接骨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分析
閉合復位夾板外固定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療效分析
針對腦出血病人早期康復中肢體功能復健的思考與探討
橈骨遠端骨折應用外固定支架與中藥熏蒸治療效果分析
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藥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
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探究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與切開復位內固定療效比較
腦出血患者早期康復治療體會
神經節苷脂和康復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