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構主義視角下歷史建筑再利用的新發展
——以沈陽近代歷史建筑為例

2022-06-08 00:54王春陽
關鍵詞:解構主義解構利用

王春陽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后工業社會思想,社會的發展,豐富的物質生活,高科技、多元緯度的感受和體驗,使人們注意力集中在符號、代碼、網絡以及對固有經典準則的懷疑和反叛中[1]。在戰后社會、經濟危機以及非理性哲學思潮影響下,西方美學思潮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文化上呈現出反文化、反體系、不確定性和內在性,增強了對一切秩序和結構的消解,出現含混、異端、多元論、隨意性、反叛性、反常、變形等現象[2]。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后現代主義在建筑藝術方面的影響和實踐范圍越來越大。1966年,著名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發表了《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成為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基礎,為后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指引方向。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隨著《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現代主義運動之后》以及《后現代建筑語言》發布,構建了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理論體系。后現代主義思潮包括波普藝術、解構主義、極簡主義、大地藝術、生態主義幾大主要流派[3]。其中解構主義在城市歷史建筑文脈傳承過程中對古典形制最為質疑,認為將所有既定的設計規律加以顛倒,但其所涵蓋的元素仍是延續歷史文脈,只是采用裂解、拆散、懸浮、消失、移位、斜軸、拼接等手法來梳理空間與組織要素,使其更易適應當代建筑的功能與審美需求。這種質疑,打破了在快速發展的中國歷史建筑再利用的市場規律,對未來歷史建筑的可持續性再利用發展存在一定的適應性與突破性。

1 解構主義思潮與解構主義建筑

解構主義是由法國后結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為代表, 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敖鈽嫛币辉~由錢鐘書先生翻譯。 而一切傳統、既定的概念范疇和分類法都是解構的對象。并建立在原有結構體系之上,來作為分解與消解結構中心。解構主義思潮下作品應在解讀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邏輯與所指,形成新的表意系統。

解構主義建筑是受后現代哲學思想影響最為明顯的建筑思潮。"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正統原則和標準批判地加以應用,運用現代主義的表達語匯,拆解、重構各種既有語匯之間的關系,從邏輯上否定傳統的基本原則,由此產生新的意義。解構主義建筑表達主要依從三個方面:先進的技術材料應用、信息技術設計手法表達的建筑解構形態、穿插與重組的空間[4]。解構主義建筑作品一般作為一種前衛的建筑代表,以先進的技術材料作為支撐,用建筑材質的符號間碰撞來表達建筑新舊間的關系,傳達設計理念。計算機圖形分析技術和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為建造動態、復雜的解構主義建筑形式提供了空前強大的技術支持,通過運用網絡空間技術的設計方法,反思建筑的原型及其發展,可以更有效的追求有變化的空間和各種奇異變化造型,對建筑體量進行任意地堆砌、重疊、殘損、旋轉、拼貼與解構式處理,超脫了建筑學靜態的形象。如解構主義大師弗蘭克蓋里、扎哈哈迪德、彼德埃森曼等人的作品,都在追求運用曲面空間和斷裂面來營造建筑的整體形態,以表達視覺上的沖擊與變化,但內部的邏輯依舊清晰明確。實踐的效果證明,解構主義作品擁有獨具的符號性特征,因此,將一個解構主義建筑建造在歷史建成環境中,新老建筑之間強烈的對比效果,更有利于給予歷史建成環境新鮮的活力。

2 解構主義與歷史建筑再利用的表達

解構主義雖是在現代主義背景下提出的新理論,但其所涵蓋的元素、邏輯關系仍然是傳統的,只是組織秩序是反傳統的。隨著創新建筑技術與信息技術產物的出現,解構主義影響下的歷史建筑改造呈現出新的態勢。

2.1 解構的形態——破碎感與雕塑感

解構主義在建筑的形態和材料上,都對建筑的嚴謹性、方整性進行拆解,利用交叉、錯位、扭曲、傾斜、折疊、拼貼等系列手法將其重組,引發視覺沖擊。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圖1),由德國丹尼爾利伯斯金建筑事務所設計,設計工程包括博物館古跡修復與新建展館——現代風格的水晶館,水晶館由多個棱柱體有機整合的集合造型,構成公共空間與服務區域。水晶宮造型突出,并在功能上對原博物館進行補充與完善,將完整空間進行破碎與分解,同時,構建新舊建筑間連續的展示空間,在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之間搭建起一座融匯滲透的橋梁(圖2)。這種"解"和"構"使解構主義的建筑形態打破了古典的軸線與秩序,具有獨樹一幟的雕塑形態美感與城市代表性和標志性。造型設計中,采用不同角度的非理性的擱置、穿插、破裂、畸變、扭轉等設計手法,給受眾人群帶來視覺差異與強烈視覺沖擊,也呈現出不同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5]。

圖1 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外觀圖

圖2 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空間分析圖

2.2 解構的空間——無中心性與動態性

傳統歷史建筑平面空間以中心性空間布局、對稱性空間布局為主要特點,而解構主義建筑追求一種無序、動態、抽象化和氛圍化的空間形式,大多以"無中心性"空間形態存在,其對空間的態度可以用"消解"來形容,意在分解空間環境內在的結構,錯亂順序,去中心化,打破固定空間思維慣性,代之以更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彈性的空間組織形式[6-7]。兩種空間特點的區別,在本質上體現解構主義對傳統空間的反叛,表現出對歷史建筑空間發展的積極探索。如Caixa Forum文化中心是將舊發電站進行了更新改造,對原有歷史價值的砌磚外墻進行再利用。將加建的屋頂形態和自身屋頂做相應的減法切割,與周邊建筑進行互動,共同塑造完整的街道肌理。采用首層架空處理,不僅分割了上下兩部分功能空間,還成為了參觀者休息與交流場所,解決了街道狹窄、主入口位置的設定以及建筑風貌特征的建立等一系列問題(圖3)。室內空間延續廣場和架空裝飾的構圖母題,以樓梯為不同空間的聯系點,分散布局且造型各異(圖4),使空間富有動態感,在視覺上產生相對運動的錯覺。

圖3 Caixa Forum文化中心外觀圖

圖4 Caixa Forum文化中心剖面圖

3 解構主義視域下沈陽近代歷史建筑再利用的啟示

在歷史建筑的概念上分析,一般性歷史建筑不是文物,但具備城市歷史價值,可以反應城市的特色和性格,雖沒有新建筑的時代性,但是卻具備了新建筑所沒有的與人們生產生活相關的社會意義[8]。因此沈陽近代一般性歷史建筑在城市中具有特定的地位,對其再利用設計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對于沈陽市的近代一般性歷史建筑再利用具體情況,筆者做了初步統計,如圖5所示現存沈陽近代歷史建筑主要集中在原老城區、滿鐵附屬地以及商埠地[9]。據2013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沈陽近現代歷史建筑340處,其中近代歷史建筑占199處,申報不可移動文物70處,近三年不可移動文物拆除3處,非文物拆除69處,余120處正面臨破壞。主要分布在原老城區(現沈河區)與原商埠地與滿鐵屬地(現和平區)。

圖5 沈陽市老建筑分布圖

筆者對現存62處進行調研,其中42處再利用占67%,23處功能置換,18處功能不變,閑置10處,破損無法使用11處,如圖6、圖7再利用比例圖。得出結論,沈陽近代一般性歷史建筑的再利用需求量達占67%,但再利用的措施不合理,再次破壞的情況嚴重。因而,對沈陽現存的近代歷史建筑再利用方面存在問題,從解構主義角度提出解決建議:

圖6 沈陽歷史建筑再利用比例

圖7 沈陽歷史建筑再利用情況

3.1 建筑結構的修復

目前沈陽一般性歷史建筑再利用現狀,缺少嚴謹的殘損調查與結構的不可逆加固,保護范圍局限,再利用現狀混亂。在解構主義視角下,首先應保證歷史建筑的結構穩定性與再利用的可持續性。在開展修復工作之前, 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修復技術策略。依據近代歷史建筑不同部位的保存狀況和殘損特征,分析其殘損機理。由于業主在使用近代歷史建筑的同時,會考慮建筑外觀為業主帶來的經濟效益,所以針對結構的修復一般業主會選擇卸荷結構的加固、增設支點、支柱來減輕被加固構件的荷載負擔。大面積會使用加厚外包加固方法,或嚴重時替換結構構件。此種加固一般是不可逆的,加固后的構件不可再拆除,對建筑造成破壞。在選擇適宜技術策略基礎上,針對各部分技能措施,在結構上遵循《雅典憲章》以及《威尼斯憲章》中對文物級歷史建筑的修復進行"可逆性加固"原則,從建筑的外圍護結構進行適應性的節能設計:屋頂增加保溫層、外墻做內保溫設計、門窗增加日照并提高氣密性、增加防風門斗及建筑的遮陽設施。通過對建筑的結構、功能、立面等進行改造利用,延長建筑的生命周期,使其能夠繼續承擔使用功能的需要,給予建筑新的第二次生命周期。

3.2 建筑形體的再突破

在"修舊如舊"、"修舊如新"兩種歷史建筑再利用思潮下,建筑形體是反應歷史文脈的直觀要素。沈陽一般性歷史建筑的形體以"辰野式"、"折衷主義"、"偽滿州國式"為主,多為古典的三段式或羅馬式的構圖,部分建筑在屋頂上加中式屋檐和中式屋頂,具有當時歷史建筑特色[10]。隨著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建筑形體自80年代引發了“民族形勢”的爭議,但多元共存逐漸成為主流建筑師普遍認可的觀念,解構主義建筑思潮在歷史建筑中應用,其表現出來的獨具特色的創作觀念,可以極大地拓寬建筑師的創作思路,促成中國實驗性建筑的更新方向。在延續歷史文脈基礎方面,采用疊加、消解、錯位與穿插等形體組合手法,更加凸顯歷史建筑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對其保護與延續性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3.3 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表皮材料以符號的形式,呈現固有年代的歷史要素,當代歷史建筑改造過程中,受限于前人對傳統材料的固有認識,其功能、位置以及傳達的意義都呈現出一成不變的狀態。從解構角度理解,材料重點塑造重點在于如何打破固有狀態及認識,發掘材料新的運用可能性。將歷史建筑材料進行靈活的布局,以"符號"語言闡述歷史特性,與現代材料相結合,多種符號之間經過一定解構主義圖解構成手法,如折疊與翻轉、變形與位移,將符號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義,展現歷史材料的多種可能性。從而通過對單一元素的拆解與演變,在各異表達中尋求共同的歷史文脈主題,在各異穿插搭接中,體現建筑的整體性。

3.4 建筑空間的再塑造

沈陽歷史建筑空間一般受結構形式影響,不同功能空間圍繞中心空間獨立布局,而現代功能空間更多需要開放、連續與滲透,傳統的空間形式已不再滿足現代功能空間的置換需求。解構主義對功能空間的消解與疊置,在空間上對新舊功能空間可以采用[11]:(1)新舊功能空間兼容性轉換;以適應新功能為目的,打破傳統空間布局模式,在結構加固基礎上,消解舊有空間的秩序,甚至可以弱化室內外邊界。打破原有的靜態平衡,在動態中滿足空間兼容性。(2)新舊功能空間的疊加;功能空間選擇在水平與垂直方向進行直接疊加與錯位疊加,運用交通流線聯系空間單元,使各個獨立的空間單元在彼此疊加中相互滲透而逐漸削弱,進而建筑空間兼顧了通透性與流動性。(3)新舊功能空間的包容與延續;在抽取原有空間的特征后進行重構,不是一味的打破傳統的層級秩序,而是重新以包容、模糊、動態手法建立非中心化秩序,使功能互相包容、邊界發生模糊、流線趨于動態。

從解構主義視域挖掘歷史建筑的再利用方法,為歷史建筑可持續再利用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考道路,在破解傳統與秩序的基礎上,尋找符合本土的改造元素與符號,進行解構主義要素的轉換,從建筑形體、材料、空間幾個方面,最終形成適合本土特色的歷史建筑再利用策略,將成為當代建筑師探尋新的解構精神的新挑戰。

猜你喜歡
解構主義解構利用
利用min{a,b}的積分表示解決一類絕對值不等式
還原
解構“劇本殺”
解構主義對建筑設計和工業設計風格影響
利用一半進行移多補少
重塑與解構
利用數的分解來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彭濤形而上的現世解構
解構主義翻譯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