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科學史發展概貌

2022-06-09 02:24華素云
海風 2022年4期
關鍵詞:科學史學科科學

科學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于192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開設,其創始人是喬治·薩頓,因此,科學史是一門較年輕的學科。然而,其萌芽階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經過史前發展時期、重大轉折時期,最后形成一門獨立學科??梢?,對科學史發展過程的闡述是十分必要的,利于提高對科學史理論的深入研究,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這一門學科知識。

一、科學史的含義

通常認為,近代科學主要來自西方,并且與近代科學發展相關的文化基礎也在西方。所以,作為一門學科,科學史基本上也是誕生于西方的。那什么是科學史呢?喬治·薩頓認為,科學史是一座重要橋梁,將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聯系在一起,使學習者們能夠獲得自然科學的整體面貌,進而全面地認知科學,并了解人文與科學相互之間的聯系。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種說法很復雜,可不可以直接將科學史理解為“科學的歷史”。事實上,科學史的確是對科學、科學知識以及涵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歷史發展的研究。吳國盛教授指出,“科學史”一詞同“歷史”一樣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泛指對過去發生的事實的闡述;二是指對這種闡述背后起支持作用的觀點進行說明和思考,我們可稱其為“史學”或“編史學”“科學史學”或“科學編史學”。所以,科學史與歷史的關系也被呈現出來,我們所謂的“歷史”就是被人說出來的東西,每個述說者對“歷史”的述說,都有自己的一套歷史“觀點”。這個觀點支配著述說者和歷史家去有選擇的說什么、不說什么以及如何說。就“科學史”來說,首先它有一套“科學”的觀點,其次還有“歷史觀”,不同的“科學觀”和“歷史觀”決定了科學史闡述的領域、內容與方式,從而就有不同的科學史[1]。

二、科學史發展過程

(一)起源與早期發展

科學史后來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是在古希臘時期,科學史研究活動已然開始,這些萌芽狀態的研究活動為后期作為獨立學科的科學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科學的整個進展中一直都伴隨著歷史的敘述和分析。如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波拉克底對早前的醫學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公元前2世紀,羅馬名醫蓋倫同樣也進行過相關工作;亞里士多德寫《形而上學》留下了大量早期古希臘哲學發展的歷史等。然而,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人們通過對古典著作進行批判評注和分析,將此作為新思想的出發點,并對當時的熱點問題進行探索。由于,當時的史學家們只對同時代歷史感興趣,將視角多半局限在個別年代;再加上當時盛行的時間觀和靠不住的年表,希臘人認為時間是循環的或者說短時間內是靜止狀態,而線性的、動力學的時間觀直到中世紀才出現。正是因為以上兩個因素導致科學史在起源階段缺乏歷史視角,將敘事歷史作為研究某一問題的組成部分。

一般認為16到17世紀的科學革命就是哥白尼、哈維、伽利略和牛頓的科學成就取代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以及蓋倫醫學等古代學說的過程。新科學形成時,歷史仍是組成科學知識的一部分,同時起到論證新科學合法性的作用。如托馬斯·斯普拉特的代表作——《英國皇家學會史》;沃頓的代表作——《對古代與近代學術的反思》,其中生動描述了關于人類生命的科學。以上為早期的研究工作,只能算是科學史的雛形,對科學史系統的、詳盡的研究尚不存在,所以,科學史發展的史前時期一般認為是在古希臘時期到18世紀以前。

(二)重大轉折——綜合性科學史出現

18世紀的西方文化特點是科學與進步,人們把科學視為促使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這種觀點還體現在當時的許多科學史作品中。伴隨科學的進展,人們意識到科學歷史的重要性,認為不清楚科學的歷史,就不能理解科學。這個時期開始出現較詳細的科學史研究成果,注重于對各相關課題的編年細節和概覽,但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對科學發展真正的歷史視角。下面,我們可以通過兩條不同的線索來回溯科學史的發展:一條是從18世紀以前或更早之前開始,在很多的專業性文獻、書籍中就包含了講述某一學科發展史的篇幅;另一條是從18世紀中葉開始,出版了像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的《與視覺、光線和顏色有關的發現的歷史與現狀》和《電學的歷史與現狀》這類作品,這些著作主要是對一些專業性學科的發展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研究。18世紀以后,科學家們的著作時常會包含“歷史導言”,概述相應主題的研究史,把自己的工作置于該傳統之中;同時,強調他們自己工作的獨創性和意義。達爾文的“歷史概述”便是一個例子,他將其收錄到后來各版《物種起源》之中。在這個概述中,他對從拉馬克的進化概念直到他自己的貢獻,作了歷史闡述和評價。

在19世紀以前,科學史的書籍大多是提供給專業科學工作者和學習科學的學生們的,科學史常處于年代學細節和對主題的概述,缺乏歷史反思、缺乏歷史意識。他們普遍不注重科學的歷史解釋同科學與哲學的綜合問題以及科學與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之間的問題,當時真正能將專業與歷史感、歷史相結合的學者寥寥無幾。于是,在19世紀發生了轉折——綜合性科學史產生了。近代第一本綜合科學史著作——惠威爾的《歸納科學史》,表明了一個觀點即強調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歸納的科學。盡管這本書涵蓋了許多科學學科的歷史進展,但不是在歷史環境中理解科學,也未能將所有科學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僅僅只是把各門學科的歷史堆砌、匯集在一起。而在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中,他提倡三個基本觀點:該書之所以能完成依賴于科學史;通過深入研究不同科學的進展來弄清楚人類思想和人類歷史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一個或者幾個具體學科的研究,需要從總體上研究所有學科的歷史。由此看出,孔德提倡統一的科學和統一的綜合性科學史這一觀點,其科學發展觀具有名副其實的歷史視角,贊成用歷史的態度去對待科學。但是,他認為科學史只是在它可能會與某種一般的哲學體系有關的范圍內才有重要性,并不重視原材料和歷史材料??椎滤枷肜^承者坦納里一開始就把科學看做一個總體,認為科學史并非許多個專業性科學史的匯集,而是包含了不同社會背景、科學教育、科學交流、各學科間相互關系等方面的內容[2]。

(三)獨立的科學史學科形成

20世紀初,喬治·薩頓將科學史確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薩頓于1912年創辦國際權威綜合性科學史雜志——ISIS,于1920年,將系統的科學史課程開設在哈佛大學。但是,薩頓的思想主要受實證主義傳統的編年史影響,事無巨細地收集羅列所謂的“硬事實”,將它們集中在一起,直到托馬斯·庫恩提出,科學的發展并不是單純的積累,還有突發式的革命,暗示一種新的科學形象。他在總結科學史學科的發展時,對過去流行的輝格史觀作出了批評和思考。

英國歷史學家赫伯特·巴特菲爾德首先創用“輝格史”這一編年史概念,這一概念是來著于英國歷史上的一個黨派——輝格黨,該政黨倡導君主立憲制,奉行宗教自由。輝格黨的歷史學家在19世紀初通過宣揚其立場而形成了其獨特的輝格史觀。到1931年,巴特菲爾德在《歷史的輝格解釋》中將輝格史從一種專門的英國史編史學派,擴充為一般意義上的編史學概念。這一擴充概念很快得到當時歷史學界的肯定,并成為編史學中非常富有修辭力量的詞組。所以,當時普遍認為輝格史就是以現在的立場為出發點,把歷史描述成朝著當下目標發展的進步史,將歷史上的人分成兩類——推動進步的人和阻礙進步的人。通過將推動進步的人和事挑選出來編成歷史,已達到對當前立場和目標的支持與肯定[3]。然而,這種編年史的概念過于注重當下,而忽視了過去,忽略了真正意義上的進步歷史。因此,在后來出現了一種語境主義,要求真正走向歷史,深入歷史語境之中,從當時的背景來理解當時的觀點,從而還原歷史,這也就是后來的反輝格史觀。這種新的編年傳統開創者們開始意識到,做到了對“傳統”的再現才是真正的“歷史”研究,再現當時的人們對當時的思想、事件的態度,由此獲得一種歷史洞察力。但是,物極必反,反輝格史觀中一些極端代表是違背歷史精神的,因為歷史都不可能是中立的,都不可能不具有選擇的主觀性。所以,今天很多科學史家意識到,必須從研究自身論題的性質和掌握的材料入手,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尋找平衡點[4]。

三、總結

本文從科學史含義出發,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對科學史的起源、早期發展、重大轉折及獨立學科的形成作出簡要闡述。通過對科學史發展的概述,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一門學科知識。正如邁爾曾提到:“了解一門學科的最佳途徑是學習其歷史。當你從最早的錯誤假設開始一一推敲、分析,直到各個否定,在這樣一個艱難的過程中完全弄明白之前的失誤之處,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全面地理解這些概念?!?/p>

參考文獻:

[1]吳國盛.反思科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赫爾奇·克拉夫,任定成.科學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吳國盛.科學史的意義[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5,26(1):59-64.

[4]沈素英.科學史: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橋梁[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1):114.

作者簡介:華素云(1991-),女,漢族,湖北省黃石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

猜你喜歡
科學史學科科學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超學科”來啦
淺談科學史在初中科學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科學史教育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科學教學中挖掘科學史的有效途徑
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策略初探
學生獲獎及學科競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