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踐探索

2022-06-09 03:59徐瑛索曉非李艷飛
海風 2022年6期
關鍵詞:篇文章專利思政

徐瑛 索曉非 李艷飛

教學設計是教學行為的重要依據,其中隱含課程性質、課程內涵、教學理念、學生學習背景、教學目標等重要內容。本文以“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及全人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以《大學體驗英語》提高目標第三單元Patents and Innovations主題為例進行教學設計,以期與更多同仁分享與交流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經驗與方法。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性質與內涵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把《大學英語》課程定位為公共基礎課和核心通識課[1]。將大學英語看作一門核心通識課程,不僅涉及課程名稱的改變,重要的是還涉及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和課程內涵的改變[2]。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將繼續以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技能習得和應用為基礎,同時充分利用英語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和知識讓學生知識面得到拓展,同時知曉天下道理、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樹立高尚情操,具有奮斗精神[3]。簡言之,大學英語教學應是知識技能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的三維融合?;谝陨险J識,在第三單元“Patents and Innovations”里牢記教學性質、目的和意義,利用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質,尊重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創設一種學習知識、見識得到拓展、語言技能得到提升、思想態度、價值觀念更加積極的教學模式。

二、以Patents and Innovations為例的教學設計

(一)《大學體驗英語》提高目標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專利和創新”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性質、目的、意義,充分考慮教學對象語言水平和學習環境,從知識、技能、思政教育、批判性思維能力及跨語言背景下的專業知識拓展等層面對該單元主題設定了以下9個教學目標。

(1)掌握更多與專利和創新有關的英語詞匯、短語、新信息及新知識。

(2)了解美國專利管理機構及基本制度。

(3)充分理解為什么創新源于“故事”這一論題。

(4)基本能夠用英語描述或討論有關專利、版權、學術剽竊、商標和創新的話題。

(5)初步掌握論述文中結尾部分的“升華”技巧。

(6)初步掌握閱讀中“推斷”技巧。

(7)學會尊重他人的知識和智慧,自覺恪守學術道德。

(8)學習A篇文章后,對美國專利制度及其他制度有更理性的看法。

(9)樹立對中國專利技術轉化的信心。

根據教學對象英語水平不高,學習動機比較弱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采取以教材為中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同時又能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一些素材作為教學內容。比如,這一單元引入部分,加入了微信朋友圈轉發未經允許的文字、圖片訴訟案件,抖音專利侵犯案件,華為與香奈兒最近的商標之爭等作為引入部分的教學內容,采用層層遞進的手法對這些內容進行引入,一方面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有關專利的信息和知識。

就教學方法而言,傳統的、新穎的外語教學方法甚多,但只有方法與對象和內容“匹配”時才有效,無論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基于三種理念,即“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及全人教育”。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如新聞分享、講授、任務教學、講故事、演繹法、同伴學習、自我評估等。如在導入“專利和創新”這一主題過程中,利用“新聞分享”法介紹了一起因在微信朋友圈發布未經允許使用的圖片被起訴的新聞,拓展到最近的世界新聞(華為和香奈兒的商標爭議),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單元主題。在深入學習A篇文章時,采取“任務教學”讓學生收集和閱讀更多有關于美國專利制度的報道,并借用作者之詞,讓學生理性看待美國專利制度,及其他制度。當然,預設的教學方法讓教學活動更加有序,看上去更有章法,但積極利用學生在課堂上迸發的智慧也會讓課堂活動更加自然和充滿活力,因此,課堂上教學方法的臨時調整也常會發生。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分別設計課前、課中及課后的具體教學活動。教學對象為非英語專業大二漢族本科生,語言水平偏低(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未達到CET4水平),自學能力、自學策略比較缺乏,因此課前適量的、難度適中、有吸引力的預習任務是必要的。本單元共安排8個教學學時,第1、2學時為單元主題引入,該部分預習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中美專利主管單位的官網英文版瀏覽。

(2)閱讀中、美、日、英、德及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國家2020年度專利數據的較權威的英文報道。

(3)查閱專利定義、類別以及專利設立的目的。

通過這一階段的預習,學生能掌握與專利相關的基礎知識及其英語表達,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專利數據情況,同時學生會產生一些潛意識的對比,如單純的數據對比,專利申請領域對比、轉化率等對比?;诮處煂W生預習的預見,課堂上教師先與學生討論構建專利的定義、專利的類別、專利設立的動機、專利的主管部門等基礎知識及英語表達。接著通過小組分享預習中讀到的不同國家2020年的專利數據,教師在這環節中更多是扮演“無知”者角色,逐步引導學生分享他們的知識(英語中有一句名言“A sharing mind is respected”,在教學中一直引導學生分享知識),如遇到學生對相關知識分歧太大,教師引導學生回到知識的出處(無形中培養學生尊重第一手權威資料),并且教師幫助推敲原文解決分歧,獲得準確的知識。通過對不同國家專利相關信息的了解,多數學生會對我國的專利轉化率問題提出疑問,這時教師不要刻意回避,理性告訴學生,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發達國家專利轉化率也依然是個問題,正好這一單元A篇文章是有力的論據。A篇文章是一位美國人在《經濟學人》上發表題為“Set Innovation Free-Time to Fix Patents”的評論員文章,論及了美國專利存在的嚴重問題,包括專利轉化率,這樣自然過渡到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也讓學生對發展、制度建設有了更理性的認識。通過1-2課時的學習,學生一方面構建起有關專利、發明、侵權等英語語言知識,另一方面更加懂得尊重別人的知識和智慧,拓展了全球化視野下的專利信息,同時讓學生更多了解事物發展規律,理性對待發展中的矛盾問題,增強發展中的大學生責任意識等,達到語言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目的。

由于A篇文章信息量大,里面很多詞匯、句式、句意值得深入學習、揣摸,同時寫作風格也值得借鑒,因此安排3、4、5、6學時來完成教學。這部分的課前預習包括三個任務。

(1)閱讀教師分享《經濟學人》雜志介紹及一片最新的文章,爾后在班級QQ學習群分享閱讀所獲。

(2)鼓勵學生去“必應”搜索“What Do People Think About America”主題的內容,方便課堂上教師引入A篇文章主題。

(3)復習總結1、2節課所獲。通過預習,學生對這一知名的經濟學領域雜志有基本的了解,同時他們會發現《經濟學人》里面的文章對他們來說在閱讀和理解上都會有一定難度。

教師則通過觀察學生分享的信息,以此作為教學的引入,開啟A篇文章的深入學習。在A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以問題為驅動,先細節后整體的教學模式,即首先解決較難且重要的單個詞、詞組、句型層面的內容,后探究句中語義、語用,最后討論寫作特點和風格。語言層面的教學因學情差異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下面主要從語義和謀篇上舉例闡述這一階段的教學行為。

以文章第12段為例,第二句話“Studies have found that 40-90% of patents are never exploited or licensed out by their owners.”[3]意思是:研究發現美國40-90%的專利一直沒有被所有人轉化利用或許可出讓。作者用數據證實了美國專利存在的問題。作為教師,可以通過這句話來證實中國人經常聽到的,“美國制度十分健全”實屬過于美化,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制度問題。該段落的第1句話、第4句和第5句話“One aim should be to rout the trolls and blockers .Patents should also be easier to challenge without the expense of full-blown court case.The burden of proof for overturning a patent in court should be lowered.”這三句話意思是專利改革需要革除專利領域的“巨人”和阻礙者,需要通過去掉成熟的、繁雜的專利訴訟費用來減少專利訴訟挑戰,同時也應該減少推翻某項專利的舉證壓力。作者通過這三句話來說明美國專利體制問題牽涉的機構和人員不單是專利主管部門和從事專利管理的人,還牽涉到前文說的“巨人”(律師)和法院,側面也反映美國體制比較繁雜,與其主流的價值觀念“簡單之美”不符。教師借用文章語言中所傳遞的信息,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更多美國專利體制的現狀,同時也引導學生客觀看待每一種政體和制度。

在寫作方式上,作者繼續保持一針見血、簡潔、有理有據的論述風格。第一句話直指問題解決的辦法,第二句話通過數據來證實問題所在,第三句話“Patents should come with a blunt‘use it or lose it’rule,so that they expire if the invention is not brought to market”簡潔說明專利管理原則,要么開發利用進入市場,要么摒棄,第四句話、第五句話直接說明需要減少專利訴訟壓力和挑戰。在這一講授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性格、人格展現的媒介。讓學生認識到在以后的寫作中,尊重讀者,展現鮮活的自己才能和讀者進行更有效的溝通,避免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做作”。

在這一單元中,A篇文章的教學是重點和核心,剩下的第7-8學時以B篇文章“Innovation Emerges from Stories We Tell”為素材,訓練閱讀技巧之——做推論(make inference ),同時通過“創新源于故事”主題,鼓勵并引導學生課前課后閱讀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英文簡史及學生自己所在專業最新的發明成果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以及編織自己的“故事”,為個人發展社會發展打基礎。

三、教學設計后記

整個第三單元的教學方案及具體內容設計以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根本,立足于本校校情、學情,充分利用團隊教師各自教學長處,設計出有策略、有意義、有目標、有章法,但也靈活的教學行為,為英語語言教育中的知識技能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服務。

參考文獻:

[1]向明友.順應新形勢,推動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課程設置評注[J].外語界,2020(4):28-34.

[2]蔡基剛.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四個轉向:《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內涵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1):27-31,4.

[3]孔慶炎,李霄翔,賈國棟.大學體驗英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塔里木大學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之大學英語課程“知識、能力、價值塑造”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背景下《英語寫作》教學探索與實踐及《英語基礎寫作》示范團隊建設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徐瑛(198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相關研究。

猜你喜歡
篇文章專利思政
評價賦能: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必然向度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空間的維度(從一維多十維)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見
團圓篇
2007年上半年專利授權狀況統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