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建議

2022-06-09 04:57郭淑青
海風 2022年6期
關鍵詞:科技農業發展

郭淑青

全面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要求,響應黨的精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整體目標,聚焦農業產業振興,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聚焦“三農”增長和農民“增收致富”,進一步突破農業科技發展桎梏,于此,本文就從農業科技創新的方法、現狀和對策展開詳細探討。

農業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社會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十四五”的重要規劃內容。近年來,我國的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迅速,但我國人口基數大,農業需求還遠遠達不到實際人口需求,現代農業發展還需要不斷借助于技術優化實現提升。

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一)糧食作物超高產、高品質育種

保障糧食安全不僅關系到社會穩定,還關乎國計民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我國糧食總產量為66949萬噸(2020年),雖然每年連續增加,比2019年增長0.9%,但增幅并不大,且人口基數大,畜牧業、加工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的糧食需求量同樣逐年增加,國際糧食價格變動較大,糧食的供求關系動蕩不安。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耕地面積卻在隨著城鎮化等的發展,逐漸減少,對此,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保障糧食作物超高產、高品質育種,成為了保障糧食安全的唯一出路[1]。

(二)農產品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

食品安全是農業產業的重點方向。為此,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必須關注綠色農業發展,加快生物疫苗、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等的研究,為構建更加高效安全、健康綠色的種養模式奠定基礎,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綠色農業產業體系。

(三)設施農業工程技術

設施農業工程技術包括兩方面。

(1)設施栽培。

(2)設施養殖。

如塑料大棚、溫室,還有如畜禽、水產和特種動物的設施養殖……發展設施農業,也是一種高效利用耕地的方式,增強生產的可控性,并進一步節約成本,降低生產損耗,提高光能、熱能利用率,改良農業生產流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四)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式,表現為四個方面。

(1)農業產業的轉變,種養業等傳統農業體系逐漸演變成生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大領域。

(2)農業勞動力就業的轉變,農業勞動力逐漸由產中轉移到產前和產后。

(3)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傳統的初級產品生產逐漸深入,演變為生產、銷售、貿易一體化的格局。

(4)農民收入來源的轉變,傳統的農業對于種養生產成果的依賴性非常高,逐漸演變為依靠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收入的方式。

對比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更高,幾乎超出了農業本身價值的3~5倍。因此,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科技創新必須要走高效農業的道路,借助于現代科技,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的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進步和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2]。

(五)節水農業技術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現代化各行各業對于水資源的依賴和消耗,水資源的問題越來越嚴峻,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出現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的頻率也逐漸攀升。據統計,我國每年農業灌溉總用水量大約在4000億立方左右,加上其他農業用水,總量巨大。由于缺水,我國各地的農業受旱面積越來越大,已經達到了3億畝。同時,在我國的傳統農業領域,水資源浪費問題同樣十分嚴峻,農業用水利用率低于50%,年損失量巨大。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農業發展和水資源的平衡,發展節水農業,是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任務要求[3]。

(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生態環境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點課題,建設綠色農業體系成為新時代的號召要求,這對于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不斷攀升。對此,農業科技創新必須要負起引領農業進步的責任,加快生態農業技術的科研創新,積極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檢測與防治技術的研究,并結合生態振興要求,開展農村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研究,對于污染治理、秸稈處理、肥料利用等進行重點探索,重點推進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物質能源等的發展,不斷推進農業和生態、科技的整合,構建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業。

(七)農業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

高新技術農業逐漸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其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作為先導性技術,成為了最具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生物技術的潛能十分巨大,能夠不斷突破原有的生產潛能,信息技術則能夠從智能性、精確性的角度,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4]。

今后,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還必須要從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方面下功夫,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注重基因工程、數字農業、智慧農場、遙感農業、環控農業、等的高新技術發展研究,并不斷完善科研創新體系,加強自主創新,搶占國際市場先機和農業高新技術領域的制高點,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國際競爭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質量不高

農業科技成果單一,科技資源分散,信息、資源存在“孤島現象”,各地區、單位之間的信息流通不暢,雖然各地區都有專業的科教單位、科研單位、資源豐富、人才薈萃,但是,并未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優勢,農業科技成果研發緩慢,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再加上“跟蹤式”“模仿式”等的科研模式,導致出現了很多的低水平的重復研究,造成農業科研資源浪費。并且,很多科研領域還出現了科研問題導向不明顯,科研方向與實際農業生產需求脫節等問題,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不足,科技人員考核重理論,輕成果,只注重論文數量和層次,在農業創新科研立項、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方面存在嚴重的滯后問題[5]。

(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不高

農業科技資源配置更偏重于一些傳統農業產品,高效特色農產品科研較少,且科技成果滯后,尤其是一些課題研究更是比較偏和實際需求差距較遠。在農科教、產學研合作方面,存在“形式主義”問題,過于追求形式,出現了“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創新發展缺乏有力的支撐和后勁。

很多地區都建設了農業科技平臺、創新應用系統等,農業科技示范應用平臺雖然多,卻并未發揮平臺力量,成為“僵尸”平臺。建設,加上投入資金量大,但后續無人管理,無人維護,長期下來,平臺成為了擺設。

(三)農業農村人才科技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雖然農村的個人素質越來越高,文化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很多從事農業行業的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包括科技認知水平等仍然普遍偏低,尤其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人脫離城市,農業人口大多數都是一些年老體衰者。在這些農業從業人員中,還有很多都是五六十甚至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子女出外謀生,自己在家種地。這類人群比重非常大,且這類人群大多都是并未接受過較高文化教育的,甚至有的根本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人口結構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應用發展,再加上農業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很多農民的認知水平、科技認知等也極大地限制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發展,很難接受并付出較大的科技成本來發展農業[6]。

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對策建議

要想實現更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就必須要關注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科技應用體系,全力打造新農業格局,實現農業產業從品種資源庫、品種推廣、技術成果體系建設、推廣轉化應用等的環環相扣的農業科技創新應用全鏈條,推動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一)強力推進農業重大品種科技創新

農業科技創新,重在“農業”的各個生產制造環節的創新。對于農業來說,科技創新的基礎就是提高農業的產量和質量。而種質資源,則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在加大種質資源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優質的種質資源進行遺傳保護,適當加大開發利用力度,拓展各類農業重大新品種創新項目,激勵各科研單位進行農業優質品種的自主創新和聯合攻關,精心選育一批質量好、市場化前景好、應用成效顯著的農業新品種,充分利用繁育基地以及示范基地的創新平臺,引導科研育種單位以及農業示范單位,圍繞“高質綠色”發展目標,對研發出來的優質新品種進行更新換代培育,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構建完善的農業育種科技創新和種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體系,引領現代化農業的發展[7]。

(二)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成果支撐引領體系

在農業科技成果應用不斷擴大范圍和影響力的前提下,需要不斷推進新型農業科技應用體系的各項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績效評價機制創新,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立項機制。結合“十四五”要求的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提升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科研和應用水平。針對地區限制性產業和科技應用因素,及時組織科研單位進行難題攻關,發展關鍵技術,實行個科研單位與農業科技創新組織的協同攻關,并結合其他系統集成,借助現代化科技,推動成果應用無阻礙的全面覆蓋。在此基礎上,切實地加大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區的建設,建設一批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示范農業體系,使其成為輻射帶動周邊農業科技創新的“領頭軍”。

(三)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深入宣傳貫徹省市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條例制度,落實“十四五”關于農村產業振興的規劃,擴大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的隊伍,以更優質的條件吸引農科大學生下基層,吸引其投入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成效,并提升農業科技創新保障力度。相關部門還需要從人才管理角度完善用人機制,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薪資水平與生活條件,保障農技推廣隊伍的活力和建設力。

需要進一步擴大各項富民工程的實施范圍,組織各個農業科研單位與地方縣區的合作,實現科技創新與農業的直接對接,并在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等的平臺支撐下,組織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深入基層農業現場,進村入戶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推廣,優化升級現有的農業科技服務,將農業科技云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等推廣到田間地頭去,并提供及時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在線指導服務,不斷擴大農業科技成果新用戶。

(四)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是“三農”之根本,沒有農民,何談農業。對于農業科技創新而言,農民的科技創新素養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農民的科技認知水平、科技創新應用能力、科技創新成果接受程度等,都會直接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推進。對此,農業科技創新,必須要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結合一些專業農業培訓體系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實用帶頭人示范培訓、農業農村部百萬中專生計劃、“定制村官”培育工程等,關注新興職業農民的培育,培養更多的擁有專業技能,且為生產經營型和專業服務型的職業農民,提高農村人才培育質效,開展各類專業的農業技能培訓、農業經營培訓、“半農半讀”農民中職教育等活動,分層次、分類別的組織農村參與教育培訓,使其成為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現代化農民,成長為擁抱新時代、新科技的新型職業農民,并能夠在政策扶持、教育培訓、規范管理等“三位一體”的推動中,不斷提高農村的農業生產素質,構建一支技能型、知識型、創新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大軍,整體提高科技創新應用和科技創新發展。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科技創新進步的大環境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逐漸普及,新的農業格局會逐漸建立起來,科技創新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力量,會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農業和科技的融合,構建高科技農業產業,實現農業的高科技、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平.地方農業院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分類培養模式的戰略要點及對策建議: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J].甘肅科技縱橫,2020,49(3):4.

[2]張樹林,袁永勝,王一鵬,等.關于濰坊市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路徑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21(2):4.

[3]錢政成,王兆華.山東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和障礙度模型[J].山東農業科學,2021, 53(11):7.

[4]許忠裕,鄧國仙,陸濤,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研究:基于廣西的調查[J].熱帶農業科學,2021,41(8):5.

[5]梁俊芬,方偉,萬忠,等.中國省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基于綠色發展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 40(9):8.

[6]孫長東,陳酉宜.新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與提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 41(6):9.

[7]于輝,劉現武.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1,23(10):5.

猜你喜歡
科技農業發展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區域發展篇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線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