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生鄉村素養培養及其課程設置

2022-06-11 15:59林貝貝殷世東
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鄉村教育教師教育課程設置

林貝貝 殷世東

摘 要:鄉村教師培養是消解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路徑之一,而鄉村教師的鄉村素養作為鄉村教師素質結構的重要內容,又是鄉村教師培養的核心要素。然而,在鄉村教師培養過程中,由于鄉村素養課程設置不科學,導致培養出來的師范生鄉村素養不高,進而出現“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現象。因此,在鄉村教師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從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與調整,增加鄉村素養課程,培育師范生(尤其是即將深入鄉村教育的公費師范生)對鄉村教育事業的理解和認同,進而“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逐步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教師教育;鄉村教育;鄉村素養;鄉村情懷;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2)03-0069-07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國先后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等系列文件,以加強鄉村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然而,即便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當前鄉村教師隊伍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頑疾[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其中有一個原因卻不可否認,這就是鄉村教師思想意識正在“背離鄉土”,他們的“鄉土意識”正逐漸被“城市情結”所取代[2]。如果追溯鄉村教師這種“背離鄉土”“城市情結”的形成原因,其中之一可能與當前高校教師教育的一個缺陷有關——即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缺乏對師范生進行鄉村素養的培養,甚至干脆缺乏鄉村素養類的課程。這種鄉土素養的缺乏,導致直接的后果就是師范生不了解鄉村,不熱愛鄉村,對鄉村缺乏感情,畢業后不愿下農村,即使勉強到鄉村任教了,也會時刻想著要逃離鄉村。

事實上,鄉村振興,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需要大量優秀教師回到鄉村,扎根鄉村任教。教育部在強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做了很大努力。2020年,教育部繼續設立“特崗計劃”,運用“公開招聘、定向培養等多元培養補充交流機制,吸引大批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支教”。[3]據統計,現在每年大約吸引4.5萬名公費師范生到鄉村任教?!疤貚徲媱潯睂嵤?5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710億元,累計招聘特崗教師95萬人,覆蓋中西部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3]由此可見,師范生尤其是公費師范生是鄉村教師隊伍多么急需的人才!留住這些人才,尤其是對即將從事鄉村教育的公費師范生群體開展師范生鄉村素養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

一、師范生鄉村素養

素養,在《辭?!分械慕忉尀椤靶蘖暸c涵養”[4]。鄉村素養是師范生“下得去”的重要素養之一;鄉村情懷的提升,是師范生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內驅力。具有鄉村素養的師范生,才愿意去農村、投身鄉村事業、忠于鄉村事業,才能積極主動的去認識鄉村、了解鄉村,才能熱愛鄉村教育,也才能“留得住”“教得好”,師范生的鄉村素養是提高鄉村師資隊伍素質的重要舉措[5]。既然師范生鄉村素養如此重要,那么就應該深入研究何為師范生鄉村素養。

(一)鄉村教師素質結構

要分析鄉村教師素質結構,先必須厘清教師素質結構。國內關于教師素質結構的觀點較多,現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三位結構模式等觀點[6],如葉瀾教授將教師素質分為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識、教育能力[7],林崇德將教師素質結構分為五點。這些劃分細則雖不相同,但總體上內容沒有較大差異。

依據鄉村教師的職業特點和鄉村教師的職業現實需求,筆者認為鄉村教師素質結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鄉村教師職業理念與師德結構、鄉村教師知識結構和鄉村教師能力結構(如圖1)。

其一,鄉村教師職業理念與師德結構,是指鄉村教師應當具備的職業信念、職業情懷,和對教師職業的自覺道德約束與操守。[8]其二,鄉村教師知識結構,是指鄉村教師應當具備知識文化素養,包括廣博的一般文化知識、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豐厚的鄉村文化知識。其三,鄉村教師能力結構,是指鄉村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教學能力、課程資源開發與整合能力、教學活動的管理與組織能力、新時代智能技術運用能力以及鄉土文化的建設與弘揚能力等[9]。

(二)師范生鄉村素養

人們日常所說的鄉村素養是指一個人在其故鄉或居住地的人文風情、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的長期影響下,對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根據上述對教師素質結構的闡述可知,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具備教師職業發展的素養,而鄉村教師作為鄉村教育的一線踐行者,既需具備所有教師必須具備的普遍性素養,還需具備與城鎮教師不同、甚至是城鎮教師不具備的、更為獨特的素養:即鄉村教師的鄉村素養。這是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的,也是應該在師范生,尤其是即將從事鄉村教育的公費師范生身上展現出來的應然素養。鄉村素養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鄉村教師獻身于鄉村教育事業的積極、正向的情緒體驗和獲得感,能幫助鄉村教師找尋自身意義,化作鄉村教師扎根于鄉村的內生動力。師范生的鄉村素養培養既是師范生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師范生教育的目的指向所在。

把握師范生和鄉村教師的鄉村素養,需要對教師素質結構中與鄉土相關的素養進行析出和提煉,如圖2圈出所示。

所謂“鄉村教育情懷”,即師范生和鄉村教師需要具有鄉村教育堅定的理想信念,現代化的鄉村教育理念,助力鄉村教育美好發展的教育夢想,以及扎根鄉村的堅定意志,并由這些理性認知而形成的從事鄉村教育教學活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就教師知識結構中的鄉村素養而言,師范生和鄉村教師必須具備豐厚的鄉村文化知識:鄉村自然環境知識(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獨特氣候、特有物種等)、鄉村歷史人文知識(歷史緣起、名勝古跡、優良文化、風土人情等)、鄉村社會生活知識(基礎設施、人民生產生活、經濟發展情況等)。

就教師能力結構中的鄉村素養而言,師范生和鄉村教師還需要具備“鄉村課程開發能力”“鄉村教育管理與組織能力”“新時代智能技術運用能力”和“鄉土文化建設與弘揚能力”等?!班l村課程開發能力”要求師范生和鄉村教師對鄉村資源進行挖掘、利用,并進行課程開發和整合;“鄉村教育管理與組織能力”是基于鄉村、面向鄉村群體,需要融入鄉村文化生活、用鄉村家長和學生易于接受的、以及鄉村特有的溝通方式來進行管理與組織的能力;“新時代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是智能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要求,隨著科技和網絡涌入鄉村,大量網絡資源和技術將成為提升鄉村教育活力的關鍵點,因此鄉村教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對新型技術的了解和使用,以助推“互聯網+鄉村教育”的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傳承鄉村優秀文化、彰顯鄉村文化自信、促進鄉村建設和鄉村事業發展是鄉村教師的職業使命之一,如何基于鄉村、來之于鄉村、取之于鄉村開展一系列鄉村建設是鄉村教師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因此“鄉土文化建設與弘揚能力”也是鄉村教師和師范生應具備的基本的鄉村素養。

二、師范生鄉村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鄉村教師的鄉村素養是鄉村教師培養的核心要素,從消解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問題的現實需要、鄉村教師職業本位的客觀需要、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需要出發,師范生、尤其是即將投身鄉村教育的公費師范生的鄉村素養培養極有必要。

(一)師范生的鄉村素養是消解鄉村教師“三大痼疾”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九大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其中當然包括振興鄉村教育。而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在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然而現實情況是鄉村教育面臨著諸多困境[10]:國家重點計劃所培養的公費師范生“下不去”農村,特崗教師“留不住”農村,鄉村教師“教不好”等問題顯著[11]。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高師院校的鄉村素養課程設置不足或是設置不科學,導致所培養出來的師范生鄉村素養不高,“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問題凸顯。

1.鄉村素養消解“下不去”

師范生不愿意去鄉村從教的原因之一在于,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導致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發展差距。面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缺乏鄉村情懷的師范生則不愿到鄉村去。缺乏“鄉土情懷”,必然缺乏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熱情,當然“下不去”。因此,提升師范生的鄉土素養,培育在困難環境中仍能樂于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更顯得鄉村情懷的可愛和珍貴。

2.鄉村素養消解“留不住”

部分師范生“下去”之后很快調離或離職,更多的師范生存在隱性離職,即“身在曹營心在漢”,有機會隨時想調離,還有的教師一旦成了名師即調離?!傲舨蛔 迸c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交通不便、生活不便、職稱上升存在困難等有關。但如果師范生懷有一腔報國之志,同時具有鄉村情懷,那么,他在看到鄉村地區劣勢的同時,也會看到鄉村地區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地理因素、熱情的人文風情等,他就會在困境環境中主動結合相關優勢條件開發鄉村地區的特色課程,或是創建適合鄉村兒童發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并以此作為事業,形成自己的鄉土認同感和自豪感。

3.鄉村素養消解“教不好”

鄉村教師“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職業認同感不高或職業幸福感低,即內源性職業動力不足。由于缺乏內源性的職業動力,鄉村教師對工作缺乏積極的職業情感,進而產生職業倦怠情緒。因此,必須改變鄉村教師對職業的態度,從內源性破解“教不好”的問題——即培養師范生的鄉村素養,增強他們對鄉村教師的認同感。在培養的過程中,增加合理的鄉土文化與修養課程。

(二)鄉村素養是鄉村教師職業的客觀需要

從鄉村教師的定義來看,所謂鄉村教師,并不是單純指那些身處鄉村工作的教師,而是指具有教育理論和實踐知識以及教育管理能力的,扎根鄉村、立足鄉村、具有深厚鄉村情懷的教育工作者。同時,教師是符合教師專業標準、具備專業素質結構(教師職業理念和道德、知識文化、基本能力)的專業人員,鄉村素養是鄉村教師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這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是鄉村教師職業本位的客觀需要。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首要的是具有濃厚的鄉村情懷,鄉村情懷是使鄉村教師愿意扎根鄉村的信念指引,這種情懷是對鄉村的熱愛,有如一個民族對于其本民族的深厚熱愛和自豪感[12];其次需要了解鄉村文化,鄉村的文化底蘊和風俗習慣是使得鄉村教師能夠扎根鄉村的粘合劑;除此之外還需要能夠深入村落,與鄉村村落和社區的居民們打交道、多接觸,逐步掌握這種特有環境下的社會交往能力。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背景之下,必然會呈現城市與鄉村教育間的差距,在此背景下鄉村教師有其特殊的意義。良好的鄉村素養和濃厚的鄉土情懷,是我國鄉村教師這一行業最基本的職業素養,這些素養包涵在這一職業本身的內涵之中。對于每一位鄉村教師來說,他們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學習者,因此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包括學習素養和扎根鄉村的鄉土素養等)也是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自覺要求,進而才能“留得住”鄉村,為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三)師范生鄉村素養培養是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已提上日程,而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離不開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13]。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關鍵在教師。而鄉村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木桶”的短板,鄉村教師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此,國家正不斷加強對新時代鄉村教師培養的關注,為進行新時代鄉村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探尋解決路徑。如2021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優師計劃”),進一步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定向教師的培養,以造就一批“四有”好教師,推進鄉村振興[14]。由教育部屬師范大學和高水平地方師范院校每年為脫貧縣、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培養1萬名本科層次師范生,這些師范生學習期間享受“兩免一補”(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補助生活費),畢業后全部到定向縣任教;同時對鄉村教師在職稱評聘上實行特殊支持,“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中高級崗位總量控制、比例單列;并加強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和住房保障力度[15]?!皟瀻煂m棥币馕吨聲r代師范生培養邁上新臺階,有利于改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鄉村教師隊伍結構性缺員較為突出、素質能力有待提升、發展通道相對偏窄、職業吸引力不強等問題[16]。在新時代,國家有關部門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予以重點關注,而鄉村教師隊伍的從教意愿、鄉土情懷、綜合素養等直接關系到鄉村教育的質量和現代化水平[17]。為此,對鄉村教師和師范生鄉村素養予以重視并進行素養培養十分有必要,師范生鄉村素養培養有利于改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三大頑疾。

三、師范生鄉村素養課程的設計原則

培養師范生的鄉村素養,最終要落實在課程設計上。課程設計要遵循培養鄉村素養的內在規律,即遵循課程設計背后內隱的思維、理性與規則。在進行師范生鄉土素養培養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育人性原則、鄉土性原則和社會性原則。

(一)育人性原則

課程設計應當遵循教育的基本邏輯起點——育人。一切教育教學都應當遵循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鄉村素養課程設計應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原則,促進個體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鄉村素養培養課程面對的主體不僅僅有各高校的公費師范生和中高職院校的師范生,還有扎根于一線的鄉村教師群體。因此在設計課程時,要遵循育人性邏輯起點,考慮到如何設計課程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和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以及他們的未來發展,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是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二)鄉土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曾說“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離不開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18],中國幾千年歷史孕育出中華兒女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文化,是中華兒女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鄉村教師的培養,特別是師范生鄉村素養課程建設更需要扎根中國歷史文化,尤其是鄉村歷史文化。鄉村教師發展離不開具體的鄉村教育情境[19],因而課程設計必須遵循鄉土性原則。鄉村教師與城鎮教師相比具有毋庸置疑的獨特性,將目光投注鄉村地區的獨特性,充分挖掘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回歸鄉土課程設計的關鍵所在。課程設計的鄉土性原則要求課程研究者立足各個鄉村特有的地域環境,充分發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和獨特資源進行課程設計[20]。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的區域環境、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是千差萬別的,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遵循鄉土性原則才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區鄉村特有的文化,扎根鄉土大地、繼承并發揚優秀文化,以此來深深吸引與黏合未來的鄉村教師群體。

(三)社會性原則

課程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除了滿足個體當前的發展和需要之外,還需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每個個體都是身處社會中的人,離開社會個體就無法獨立存在。因此在進行鄉土素養課程設計時要遵循個體發展的社會性取向,需要考慮鄉村教師群體發展的社會價值。不僅需要考慮社會當前和未來發展,同時也要考慮鄉村教師群體對社會的期望和訴求。遵循課程設計的社會性原則,能夠使鄉村教師意識到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人民的關系是休戚與共的,可讓即將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師范生感受到鄉村教師的責任和使命,也可以增強鄉村教師的奉獻感和自豪感。

四、鄉村素養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鄉村教師除了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和能力之外,必須具有鄉村情懷和立足于鄉村的鄉村素養,才能熱愛鄉村、長期扎根鄉村、忠于鄉村教育事業,才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因此,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鄉村素養課程的開發與設置研究,將鄉土因素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之中。

(一)構建鄉土課程體系

1.開設鄉村素養的通識類課程,讓師范生具有扎根鄉村的情懷

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鄉土課程時常被邊緣化,鄉村價值逐漸被忽視,導致師范生在接受課程學習時,無法受到鄉村文化的滋養與熏陶,更感受不到璀璨的鄉土文化[21]。由于接觸不到鄉土文化,學生、教師以及社會大眾與鄉土社會日漸疏遠。因此,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增加鄉土課程內容。如從知識層面,設計專門的鄉村文化通識課程,讓他們更為直觀地了解鄉村、學習和掌握鄉村知識,彌補對鄉村知識的匱乏,促使其更加認同鄉村。通識鄉土文化課程可以設計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鄉村自然環境,這類課程涵蓋了鄉村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比如它的獨特氣候、地形地貌、土地屬性、特有物種、自然資源等。在對這類課程進行學習后,師范生和鄉村教師能夠了解該地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同時能夠針對該地區的獨特地理環境而做出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22]。

第二類是鄉村歷史人文,這類課程涵蓋了該鄉村發展的歷史、典故、名人事跡以及當地風俗習慣、方言和特殊節日等。此類課程有助于彰顯鄉村的璀璨文化,能夠增強師范生和鄉村教師對該鄉村的文化理解和認同,加深鄉土文化對他們的吸引;師范生和教師能夠理解該鄉村歷史發展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習俗,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鄉村去弘揚優秀文化、展現文化自信與剔除糟粕。

第三類是鄉村社會環境,這類課程包括該地區的交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人們的生產生活及鄉村居民的社會交往情況和人們之間的凝聚力等。許多鄉村教師都來自于外鄉,或多或少會有一種異鄉人的感受。此類課程可以幫助高校公費師范生和鄉村教師了解鄉村居民的相處方式,感受鄉村居民熱情淳樸的民風,便于他們更好地與鄉村居民相處,有利于構建友善、互助、團結的社會人際關系。

2.專業課程中增加鄉土元素,讓師范生具有“教得好”的農村專業技能

在對師范生和鄉村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增加專業課程中的鄉土元素和與鄉村的聯系來提高鄉村工作者的鄉村素養。如引入鄉村學?;蜞l村教師的實例,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他們對鄉村的理解,增強鄉土素養。此外,還可根據鄉村現有的發展情況,開設適應鄉村發展情況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目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對于城市教育具有普適性,但對于條件落后、教育資源欠缺的鄉村來說并不適用。雖然國家已經加大了對鄉村地區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但仍有地區面臨著缺乏教育資源(比如教舍欠缺、沒有電子白板等),這就需要培養鄉村教師針對該鄉村的現有情況進行教學的能力。因此,必須根據鄉村現有情況設計和開發適合培養鄉村教師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梢砸虻刂埔说鼗卩l村的特色而設計出該鄉村特有的課程;每一位鄉村教師在入職前與任職中,都可以不斷學習區域鄉村的“本土課程”,從而改變“外來和尚不念經”的狀況,降低教師對該鄉村的陌生感,增強教師對該村的理解與認同,衍發對該村的獨特情感。

(二)開拓鄉土課程實施的路徑

1.開展定期的教育教學實踐

合理安排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開展定期的鄉村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通過深入鄉村學校,師范生可以與鄉村教師互動,與鄉村學生互動,與鄉村人民互動,來逐步消除他們對鄉村的陌生感,拉近其與鄉村的距離,不斷加深他們對鄉村教育事業的認同感。通過與鄉村環境的接觸和互動,他們能夠感受到鄉村教師的偉大使命、鄉村孩子們的求知若渴以及鄉村人民的熱情淳樸,不斷增強自身投身鄉村事業的使命感,不斷增強自身的鄉土情懷,進而改變課程實施脫離鄉土的狀況。

2.邀請鄉村教師走進師范生教育過程之中

這也是一種課程實施方式:一方面,鄉村教師進入師范生教育課堂可以作為一種“活態課程”來讓師范生了解真實的鄉村教育,通過加強鄉村教師與師范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此來提高師范生的鄉村素養。另一方面,鄉村教師走進師范生教育可以與高校教師、研究人員以及學生溝通交流,促進鄉村教師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同時也能夠針對鄉村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或某一現象各抒己見,提供更多的思路,找到最優的解決辦法??梢?,這是一種多方受益的課程實施方式。

3.創新鄉土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

結合大數據、信息網絡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相關學者可以開發線上的鄉土課程。發動在鄉村教育方面有造詣的教育學者(高校教授、優秀鄉村教師、一線教育工作者等)對線上鄉土課程出言獻策,以線上網絡課程的方式發布于互聯網,形成鄉村教育資源庫。課程應包括鄉村教育的特點、鄉村教育通識知識、鄉村教育教學方法、鄉村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等內容。設計此課程可以讓高校畢業生、鄉村教師以及社會各界對鄉村教育有興趣的人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觀摩。學界教授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進行鄉村教育直播,與一線鄉村教育工作者在線溝通、答疑。隨著新型技術的發展,鄉村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而是可以多種多樣,這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思考和創新。

當前,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背景下,鄉村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仍然是消解城鄉教育差距的關鍵因素之一,而鄉村教師的鄉村素養又是消解“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痼疾的核心要素。為此,必須加強師范生的鄉村素養培養,才能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師資隊伍,也是鄉村教師“教得好、質量高”的需要[23]。

參考文獻:

[1]方興. 鄉村教師的高等教育經歷及其對職業意向影響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2]錢芳.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解析與路徑探索——地方性知識視域下的實證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5):35-39+51.

[3]教育部.鄉村教師隊伍結構趨于科學合理 地位待遇明顯改善[EB/OL].(2020-09-04)[2021-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6/meitibaodao/202009/t20200907_485978.html.

[4]夏征農,陳至立主編. 辭海 3 N-T 彩圖本 第6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167.

[5]范會敏,常文碩.鄉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當回歸鄉土[J].教學與管理,2019(35):9-10.

[6]呂新強,江琦.教師素質構成再析[J].中小學管理,2006(05):43-44.

[7]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01):41-46+72.

[8]蘇鵬舉,王海福.新時代我國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困境與突圍[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7):76-82.

[9]邱芳婷,殷世東.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專業發展及其培養途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1(06):107-114.

[10]葉曉力,葉飛.公費師范教育碩士生學習滿意度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11):4-10.

[11]郭志慜.“優師專項”的政策優勢、實施挑戰與優化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02):9-17.

[12]田恒平.鄉村教師培養與補充的現實路徑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6,28(03):30-35.

[13]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4-09-10)[2021-09-13].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

[14]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的通知[EB/OL].(2021-08-02)[2021-09-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108/t20210803_548644.html.

[15]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EB/OL].(2022-04-14)[2022-04-1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69/mtbd/202204/t20220415_618117.html.

[16]鞠玉翠.鄉村教師身份認同的可能性[J].基礎教育,2021,18(06):1.

[17]崔友興.論鄉村教師獲得感生成的實踐邏輯——基于布迪厄實踐邏輯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13):58-63.

[18]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五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N/OL].中國教育報,(2018-09-17)[2021-09-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zt1818_pl/mtpl/zgjyb/201809/t20180917_348988.html.

[19]石連海,田曉苗.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發展與創新[J].教育研究,2018,39(09):149-153.

[20]蔡其勇,盧夢麗,袁濤,胡春芳.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素養培養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1):123-129.

[21]劉鐵芳.回歸鄉土的課程設計:鄉村教育重建的課程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0(06):13-18.

[22]泮夢婷. 回歸鄉土[D].安慶師范大學,2018.

[23]王艷玲,陳向明.回歸鄉土: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J].教育探究,2019,14(06):58.

Abstract:Rural teacher trai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eliminate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rural teachers rural literacy,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teachers quality structure, is also the core element of rural teacher training.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teacher training, due to the unscientific curriculum setting of rural literacy, the rural literacy of the train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ot high, and then appear “unable to get down”, “unable to retain”, “poor teaching” and other phenomena.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teacher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and adjust the curriculum, increase the local literacy courses, cultiva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rural education caus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public-funded normal students who are about to go deep into rural education), so as to “go down”, “stay” and “teach well”,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Keywords: rural education;rural literacy;countryside sentiments;curriculum

猜你喜歡
鄉村教育教師教育課程設置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認識論根源
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地區大學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非洲教師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的困境與突破
高職物流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崗位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