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形成、特征與當代啟示

2022-06-13 10:26張廷亮
關鍵詞:農民思想農村

張廷亮

(連云港開放大學,江蘇連云港 222006)

江恒源是連云港市原灌云縣板浦鎮(今屬海州區)人,出生于1885 年11 月3 日。他曾經擔任位于板浦鎮的江蘇省立第八師范學校校長,江蘇省和河南省教育廳廳長,并與黃炎培共同創建了中華職教社。作為我國20 世紀30 年代至40 年代著名的教育活動家,江恒源的教育著述是十分豐厚的。劉旭光整理出版的《江恒源教育文集》收錄了江恒源的教育著述達401 篇,計166 萬字。這些著述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其中涉及農村教育的文章有80 余萬字,可見江恒源對農村教育是十分重視的。他對20 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教育觀察之全面、論述之深刻,在民國時期教育研究領域實屬罕見。這些論述對當時的農村教育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對于我國當代農村教育發展包括蘇北地區鄉村振興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近年來,國內關于江恒源教育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職業教育、補習教育兩個方面,而對他的農村教育思想關注甚少。有研究者認為江恒源豐富和拓展了農村教育和農村改進的內涵,劃清了農村教育與農業教育的邊界,他的“教富政”辯證統一的主張對當下實施鄉村戰略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1]。徐保安、崔軍偉等人認為,江恒源區分了農村教育與農村改進兩個概念,理清了鄉村建設運動的來龍去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回應了農村改進究竟由誰來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原則和基本標準,但是他將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估計過高,最終不能擺脫“教育救國論”的窠臼[2]。上述觀點反映了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部分內容和特征,但梳理得不夠系統,沒有反映其全貌、機理和特征,也未能揭示其形成過程。筆者試以《江恒源教育文集》收錄的江恒源教育論著為依據,力圖總結其農村教育思想的結構體系,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概括其性質和特征,挖掘其當代意義,為農村教育發展特別是蘇北農村的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參考。

一、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來源與形成

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源自他開展的卓有成效的農村教育實驗、廣泛深入的農村教育調查和全面深刻的教育研究。

(一)農村教育實驗: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實踐基礎

早在20 世紀20 年代,江恒源就認識到當時的農村教育是失敗的。他依托中華職教社開辦了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積極推行農村教育以促進農村建設。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從1928 年4 月開辦,至1934年7 月實驗完成,后續擴大為江蘇省昆山縣自治實驗區,同時兼辦民眾教育館、合作社、警管區、青年團、農事改良等,使“行政與教育打成一片”。江恒源與中華職教社在上海、浙江、鎮江、東臺等地陸續舉辦了中華農具推行所、農學團輔導處、滬郊農村改進區、黃墟農村改進區、觀瀾義務教育學校、農光鄉村小學、鴻英鄉村小學、丁卯農村小學、熏德鄉村小學、三益改良蠶種制造廠、荻山自治實驗鄉、長安小溪口改進區、上??h立道南小學等教育機構或自治實驗區。這些學?;驒C構以義務教育為中心,兼顧成人教育、女子教育,積極參與農具推廣、農業經營、軍訓保衛、公共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這些學校和機構或屬于中華職教社的附屬機關,或屬于代辦機關,或屬于合作機關。在農村教育辦學實踐中,江恒源認識到農村教育的意義和困難所在,以及實施農村教育區域自治的益處,逐漸形成了對農村教育的獨特認識。

(二)農村教育調查: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現實基礎

《江恒源教育文集》收錄了大量江恒源關于農村教育的調查報告,這些報告對農村與農村教育提出了諸多富有真知灼見的建議。在《調查江蘇泰縣全縣農業概況報告》《調查江蘇十七縣農民生計狀況后的感想》中,他提出要推行新式農具,提倡興辦適合當地的副業,普及鄉村小學教育和中等學校,同時推行鄉村社會教育、補習教育,教給農民致富之道、實用知識并鍛煉他們形成良好習慣。在《丹徒城外兩個優良小學筆記》《六合城外費省效宏之優良小學》《視察東海教育情況》《注重鄉村教育的函》《江寧縣北固鄉第一小學視察紀略》《江寧堯化門小學校視察筆記》《視察無錫小學筆記》等文章中,他結合實例提出了“不希望人人升學的以農商兩業為目標”的學校教育,批評了那些只顧城市不顧鄉村的現象,力主義務教育應當首先關注鄉村。江恒源針對當時“有公民常識者,只一萬萬,而多數之三萬萬,仍為愚弱貧散之農民”[3]348的現狀,指出“農民教育,實為當今之急務”[3]348。他通過調查總結出了中國農民的“弱、愚、窮、懶、私”五大特征,為農村教育開出了“四大主義”的藥方,即“經濟主義——不廢多金?而效率甚大”“實用主義——注重職業陶冶,練習道德學習于工作之中”“社會主義(與經濟學上所謂社會主義有別)——學校教育效率,能發散及于社會”“進化主義——時時謀向新的好的方面發展”[3]58。他在《農村問題》一文中剖析了農村教育的問題,指出“目前農村的教育,日漸趨于破產,受過教育的青年,不但不能使生產增加,而家庭所生產的反不足供他一人的消費”[4]1115,主張“應當研究農村教育怎樣才能變成生產的教育,怎樣才能配稱救國的教育”[4]1115。江恒源還積極宣傳介紹梁漱溟開辦的鄒平實驗區、晏陽初在河北定縣的鄉村實驗和彭禹廷在鎮平抓治安與生產的農村教育實驗。大量農村教育的調查,使江恒源對農村教育的問題了然于心。隨著江恒源建構農村教育體系的訴求愈加迫切,他有關農村教育的思想框架與實踐路徑也愈加清晰。

(三)農村教育研究: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理論提升

江恒源的農村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主題內容,從不同角度促生了他的農村教育思想。(1)關于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是現代教育經濟學的重要課題,在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里,表現為“富”與“教”的關系問題,即如何通過教育來促進農民致富。江恒源敏銳地發現了當時中國教育存在的癥結:不是教人致富,而是教人追求高人一等;不是為了實業,而是為了少數人;不是為了人的發展,而是為了培養官員。因此,江恒源提出了“富教統一”的觀點,主張農村教育既要教給農民致富的方法,又要使他們得到人生實用知識和道德行為的訓練。江恒源還認為,農民的讀書工作“應該在他們物質生活能稍稍解決之后,再去實施”[5]426。(2)關于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政治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概念,被江恒源嵌入了農村教育實施計劃。在江恒源的觀念中,教育與政治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教育政策,一定要配合著國家的整個政策……當然教育事業,也就要隨著這個國策配合進展”[6]2096。江恒源為農村建設提出了三條途徑,分別是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而政治建設是農村教育得以成功的保障。他主張只有實現知識分子與農民的結合,才能打倒帝國主義和解除農民所受的壓迫[7]1167。作為一位民主人士,江恒源看到了農村教育對于國家富強、農村振興、農民發展的重要意義,看到了社會各行業對農村教育的重要作用,看到了農民精神面貌改觀對他們走向富裕生活的重要價值,因此主張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尤其要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深化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認知??梢赃@么說,自覺地從政治角度看待農村教育,反映了江恒源對教育使命的洞察力。(3)關于區域教育。江恒源最先提出了“區域教育”思想,這一思想與他的“農村教育”“農村自治”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江恒源主張建設“農村改進區”,實現區域推進、整體設計。他說:“今日要改進農民生活,還不是單純改進農業所能奏其全功,必與其全部生活加以注意?!盵5]625他主張先劃定一個區域,“認定若干農村,并認定各農村中的全體農民,做一個教育對象,特設機關,延請專家,專司改進事業”[5]625。他主張的“區域教育”既是為了一個區域內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的協調發展,也是為教育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而采取的重要策略。

二、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江恒源以廣闊的視野分析探索了當時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路徑,豐富了農村教育理論,拓展了人們對農村教育的認知范圍,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

(一)農村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江恒源有大量的文章論述了中國農村教育的重要意義,批評了當時普遍弱化農村教育的行為,也分析了農村教育落后的原因。針對“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皆是農民”[7]1663的現狀,江恒源認為要挽救中國,必須要把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變為健全的國民,因此必須很好地從農村建設著手,“要繁榮都市,必先要建設鄉村,要發展工業必要先注重農事”[7]1686。江恒源概括了舊中國農民具有的“愚弱貧病懶”等特點,認為這樣的農民“如再不急為施教,吾恐老大中國,難以在世界立足矣”[3]348。江恒源指出,過去只注重義務教育、僅關注兒童教育的做法不足以拯救國難,應當使兒童、青年和成人都受到相當的教育。他批評中國做教育的人往往喜歡將教育辦在城市里,愿意做將粉擦在臉上的工作,“至于那些鄉村教育,則很少有人過問”[5]581。正因如此,江恒源主張農村教育施教的內容和主題應該更加廣范,要對農民實行生計教育、農村建設教育、健康教育、娛樂教育、公民教育[3]349。

(二)農村教育應該形式多樣

古今中外,教育的形式和種類十分繁復。教育對象不同、學習需求不同,確定的教育目的和實施的教育類型也應各不相同。從教育形式的角度,江恒源多次強調農村教育面向的是農村地區,受教育對象不僅包括兒童,而且包括農民,因此農村教育應該包括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兩種基本類型。從教育內容的角度,江恒源將農村教育分為農民教育、農業教育和農學教育,“農民教育是基礎的與通俗的教育,他的對象是廣大的農民,以及農民的后備軍;農業教育是在訓練技術人才與推廣人才;農學教育則是最高級的,特別側重于學理的研究”[6]2414??傮w來說,農村教育是為改良農村生活而設,是平民的初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江恒源沒有將農村教育等同于農業教育、農學教育,即沒有將農村教育局限在“農”字上,這說明他已經認識到應該為出生于農村的人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江恒源對農村教育的形式與內容的闡述,使人們認清了農村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受眾的廣泛性,理清了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農村教育與農業發展、農村教育與人全面發展的關系。他建構的農村教育體系與結構使廣大農村地區的所有人均能享受教育紅利。

(三)鄉村教育有多重功能和獨特路徑

在《江蘇泰縣顧高莊境況及改進計劃》《中國鄉村改造之我見》等文章中,江恒源要求鄉村教師要具有兩種能力,即教育兒童的能力和教育普通人民的能力。他主張鄉村教師要決心以“勤、儉、忠、恕、敬、愛”六字訣為立身處事的方法,尊重農民的固有習慣,不能以農民的師長、官長自居。不僅如此,他還主張師范學校的學生應該學會制造教具的技能,善于了解和把握農民心理,懂得醫藥常識。江恒源之所以對鄉村教師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在他看來興辦鄉村學校的目的是改進鄉村,鄉村教育的功能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除正式的學校外,還應該有適合農民開會的大禮堂,農產品(農具等)陳列館,懸掛教育格言、圖畫、標語以及供休閑娛樂運動的空間、民眾圖書館和補助學費機制”,以豐富農民的生活;“小學中須有成人補習班”,為農民提供基礎文化教育;教會農民治理鄉村,實現鄉村區域自治[3]26?;谶@樣的認識,江恒源提出了“教富政合一”的思想,并將“教富政合一”視為解決農村教育的正確途徑。其中,“政教合一”是為了改進鄉村組織,“教富合一”是為了鞏固教育,“教富政合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農民致富。江恒源還主張用政治力量來推動農村改進工作,倡導“知識分子與農民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結合”[7]1667,盡全力推動民眾教育和鄉村合作社建設。

(四)大力推行農村改進活動

農村改進是江恒源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他極力推進的工作。農村改進指的是“就一個或幾個農村,劃定適當的區域,依照理想的能實現的預定計劃,用最完美的方法、技術以化導本區內一切農民,使全區農民整個的生活,逐漸改進由自給、自立以達自活,并完成鄉村的整個建設”。江恒源認為農村改進就是廣義的農村教育,是完成農村自治的唯一方法。他不僅制定了農村改進的目標——改變農民的“弱、愚、窮、懶、私”以實現“富教政合一”,而且規定文化、經濟、政治為農村改進的三大主干事業,主張這三項事業要連鎖進行、混合推動。江恒源還為農村改進制定了四條基本原則:(1)簡而易行;(2)事事求經濟;(3)力求普遍;(4)促進農民自動[5]732。江恒源認為,農村建設不外乎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三種途徑,必須要以教育的手段推行,要注重真正的、有精神的、有系統的教育,不能搞形式主義。江恒源主張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和社會團體參與農村改進工作,認為私人團體、當地人團體、學校教育機關、農民教育館、農業教育機關、保衛機關、宗教團體、經濟組織,都可以而且應當參與農村改進工作。

可見,江恒源是將農村教育放在農村乃至整個社會范圍中來進行思考和研究的,擺脫了“就教育論教育”的慣習,具有“大農村教育”的格局與視野。他的這種研究視野和教育理念值得繼承和發揚。

三、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屬性

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有一個鮮明的核心追求,那就是國家富強、農村興旺和個人發展。這是農村教育應該堅持的導向,也是農村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江恒源以此核心追求為統領,建構了其農村教育思想與農村教育的關系。他圍繞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開展鄉村改進實驗,大力推行農民教育、農業教育、農學教育,并以區域治理和辦學機關為保障條件和實施基礎(見圖1)。由此可見,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已經形成了一種體系,鄉村教育諸要素以核心追求為最高目標,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邏輯關聯起來,構成了具有目的性、關聯性、區域性和全納性等基本特征的整體。

圖1 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體系框架

首先,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具有目的性特征。江恒源將興辦農村教育與中華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一起,將國土的淪陷、農村的凋敝、農業的衰落、農民的“弱、愚、窮、懶、私”均歸罪于教育的落后。他指出,教育必須為民族振興服務、必須為農村強盛服務。這體現了他對教育目的性的認識,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明確的現實目標,即推動農村興盛、助力農業發達和實現國家強大。江恒源沒有忘記教育還要為了人的發展,為農民指明需要實現的目標,教給他們謀生的本領。江恒源對農村教育的目標定位,內在地決定了他所主張的農村教育與以往農村教育在發展思路和途徑方面的差異。他在《農村教師的使命》中提出“要增進農民的生產力,發展農民的自治力”[3]109,主張創辦“用錢少的教育、公開的教育、適合國情的教育、活的教育”[3]109。

其次,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具有關聯性特征。作為一名卓有建樹的教育家,江恒源擔任過宏觀教育發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他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工作與社會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聯系,農村教育更是如此。一些農村教育的落后現象,往往是各行業定位的缺失與行動的誤區所致,因為教育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江恒源在《論教育的聯系性》一文中指出,“教育政策一定要配合著國家的整個政策來切實施行,教育要各級溝通,教育要各方聯合教育行政,要能利用社會文化團體、教育團體使之協助推進”[6]2099。換句話說,教育應該與“社會打成一片”。

再次,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具有區域性特征。江恒源主張對農村改進工作要整體設計、區域推進。所謂“區域推進”,就是農民教育、農學教育和農業教育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相互銜接的系統,對農民開展全方位的教育,包括“生計教育、文字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康樂教育”,而各種教育“要同時并進,協作推行,萬流同歸,以改進他們的全部生活”[5]625。

最后,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具有全納性特征。在江恒源的視野中,義務教育是廣義的,農村教育也是廣義的。他跳出了義務教育和農村教育屬于兒童教育的傳統理念,將農村所有成員都納入教育范圍,主張每個人都應當受到恰當的教育。江恒源說:“過去只注意到義務教育,僅僅注意在兒童身上。這種狹義普及教育,還不足救目前的國難,吾們應當把兒童、青年、成人都受到相當的教育,這就是廣義的普及教育?!盵7]1687江恒源教育思想的全納性還表現在他充分地考慮到了農村教育資源,認為農村的一切包括河溝湖汊、稻黍麥菽、豬牛狗羊都是教育資源。

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具有樸素的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性質。江恒源對農村教育目的的界定是全面的,即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鄉村自治和個體發展服務;對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把握是正確的,涵括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命題;對教育對象發展的闡釋是科學的,即實現全面發展、終身發展。這一切很容易使人想起毛澤東闡述過的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也容易使人想起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我們可以判定,江恒源的農村教育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有內在相通性,這是他比同時代的其他教育家的高明之處。他不僅順應了時代精神,體現了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客觀要求,而且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教育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四、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方針,國家也制定了鄉村振興規劃,這意味著我國農村教育必將獲得快速發展。要想振興鄉村,就應該重視農村教育。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觀點,不僅在技術路線方面而且在戰略制定與實施方面都能給當下農村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一)農村教育要實行區域發展

區域發展是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其基本內涵是教育要為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這既是教育目的性的體現,也是實施農村教育的基本戰略。從當下農村教育的發展實際看,將“區域”定位在縣、鄉鎮、村莊的統合上,更有現實意義。因為,人力資源是農村的最大資源,農村區域內的機關、人員、經費、場所、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如果能形成協同的整體,就能產生推動教育發展的強大合力,不僅可以解決農村教育師資匱乏問題,而且可以為教育反哺其他行業提供可能。

(二)重視成人補習教育

成人補習教育是江恒源農村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體現了終身教育思想。當下,我國社區教育正日益興旺,社區教育部分地承擔了成人補習的職能。但是,我國社區教育政策和制度不夠健全,成人補習教育的氛圍沒有形成,尤其是成人技能補習沒有形成氣候。農村教育要想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應有作用,就應該吸收借鑒江恒源有關成人補習教育的思想觀點,引領當代農民走一條以教育促發展的嶄新之路。

(三)推行教育生活化

農村是教育發展的洼地,卻是教育資源的高地。鄉村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也有俯拾皆是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發掘和使用農村的優勢資源推動農村教育發展,是當前農村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江恒源一向主張要立足鄉村實際引領農民接受教育,當代農村教育工作者應該從中借鑒,深入思考并切實解決農村教育資源的發掘與利用問題。

(四)要堅持“富教合一”

“富教合一”雖然是江恒源在特殊歷史時期提出來的教育主張,但是跳出江恒源對其內涵的闡釋,僅從字面上看,“富教合一”在當下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引領當代農民在“教育中致富”“在致富中學習”,既是一個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生成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當代農村教育仍要致力于讓青少年學得一技之長,讓成人獲得謀生本領,實現江恒源等人未能實現的“富教合一”的教育理想。

(五)堅持廣義教育

江恒源經常使用“廣義”一詞談教育,如“廣義義務教育”“廣義農村教育”“廣義的補習教育”等?!皬V義教育”是對教育外延的拓展,是對教育理解的擴大。強調“廣義教育”不是主張搞“泛教育化”,而是對社會需求的順應,體現了教育的應有之義。當下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的廣泛開展,就是在廣泛的意義上推行“大教育”。因此,當代農村教育應該突破農村、農業的束縛,探索廣義教育的時代內容和革新路徑,擔負起實施農民教育的當代使命。

(六)堅持教育救國

20 世紀初期,一批教育人士的“教育救國”理想最終因時代因素而落空,但絕不意味著這種思想是完全錯誤、非常迂腐的。事實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28 年,從廣義教育的角度看就是教育救國的28 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正是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培養了成千上萬的革命家和勞動者,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F在如果有成千上萬個像江恒源一樣的教育工作者走出城市、深入農村,堅守“教育救國”的信念開展農村教育,我國農村教育就能得到迅猛發展,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巨大動力。

猜你喜歡
農民思想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思想與“劍”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