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城市語言景觀治理的發展及優化

2022-06-14 01:28巫喜麗戰菊
人民論壇 2022年10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

巫喜麗 戰菊

【關鍵詞】語言景觀 語言治理 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景觀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體現了城市的文明交流互鑒程度、區域文化內涵及語言治理水平,也是提供優質城市公共服務的途徑之一。語言景觀反映了語言與社會語境的共變關系,其文本內容、語種選擇、置放方式、呈現比例等要素對城市的語言環境建設和國家的對外形象建構具有隱性調節作用。在全球化和城鎮化的驅動下,我國主要城市的語言景觀呈現出多語化、多模態化、多載體化、受眾多元化等新特征,為城市的公共空間語言治理帶來了新挑戰。如何提高我國城市語言景觀治理水平,通過建設國際化語言環境賦能城市發展,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品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命題。

傳統概念的語言景觀是指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等各類公共標牌的書面文本。在新的社會文化語境下,“公共空間”被再定義,語言景觀的概念內涵不斷延伸,其語言使用是多維空間及多方互動產生的話語賦權結果,折射出不同語言群體所占有的社會空間資源。語言景觀既能為跟蹤解讀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使用實況提供依據,同時也對城市認同與國家形象具有柔性建構作用和傳播效應。此外,官方與非官方標牌中呈現的語言景觀差異,反映了語言政策與語言實踐的落差,有助于檢驗現行語言政策的實際效力,能為評價語言規劃管理和研究語言生活實態提供借鑒。

語言景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通過語言景觀治理協調各語碼的使用頻率和功能地位,依托物理公共空間的標牌載體培育人文空間,有利于平衡多語并存、多元文化包容的語言生態,對維護公共空間中的語言秩序具有一定的杠桿作用。當前,我國的主要城市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土地、資本為核心變量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正在改變,城市高質量發展面臨著要素轉換和新的路徑選擇。語言景觀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語言意識形態“文本化”,以公共標牌的媒介形態改變著公眾參與公共文化生活的語言場景。因此,我們有必要將語言景觀治理納入城市發展規劃,進一步激發城市的語言空間活力,開辟協商型話語空間實踐與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協同的新路徑,實現城市空間的語言要素增量。

目前,我國主體性與多樣性并存、多語多言的語言生活已基本形成,語言功能地位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的語言政策規劃不斷調整完善,語言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程度穩步提高,語言景觀法制化建設初具雛形?!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戶外廣告法》《地名管理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中央法規及相應的地方實施辦法均包含語言景觀的相關條款。此外,《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地名標志》等一系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發布,為道路交通、旅游景點、體育場館、醫療衛生等應用場景中的外文標牌譯寫提供了規范性指引。地方政府發布的語言景觀相關政策文本數量也逐年增加。2013年,深圳市發布了《深圳市公示語英文譯寫和使用管理辦法》。2015年,上海市發布《上海市公共場所外國文字使用規定》。2017年,以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展示古都風韻為目的的《北京市牌匾標識設置管理規范》出臺,該規范將公共標牌管理從傳統語言管理上升到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層面,明確了由城管部門牽頭負責的綜合協調機制,對標牌的大小高度、標牌風格、標牌維護等均作了細化規定。

多年來,國內的主要城市借助大型國際展會活動以及優化營商環境的契機,以規范外文使用為著力點,探索語言景觀治理的新模式,在國際化語言環境建設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例如,北京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及2022年冬奧會先后開展了兩輪外文標識糾錯行動;2017年,北京市16區城管部門同時開展了集中拆除違規戶外廣告牌匾的亮出“天際線”行動。2009年,上海市為迎接世博會開展了針對雙語標識的整治行動。海南、深圳、杭州、重慶等多個省市也陸續開展了公共標牌整治的專項活動。由此可見,伴隨著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重心向語言生活治理轉移,地方政府對語言景觀治理的投入力度也將持續加大。

當前,我國城市語言景觀治理需要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完善立法。如前所述,我國現有的語言景觀相關政策基本涵蓋了主要的公共標牌類型,但內容相對龐雜,立法標準和立法邏輯不甚明晰,不同部門行政法規之間標準僵化、互相沖突的問題仍然存在,如地名標牌與道路標牌的拼音使用標準不統一等,整體性和銜接性不足。部分法律法規內容較為滯后,對標牌主體和受眾的多元性等現實問題缺乏回應,對如何保障中文與外文的主從關系、標牌用字的準確度和規范性,解決拼音的使用與標牌可讀性的沖突等核心問題未能提供具體的實施細則。

二是優化管理。公共標牌監管涉及民政、交通、城管、旅游、園林、文化、質量技術監督等多個部門,涉及面廣、權責條塊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語言景觀治理效能的提升。一方面,一些部門對城市治理中語言軟實力的重要性未形成共識,政策的執行力度不一,資源投入較分散,難以發揮綜合效益。另一方面,治理層級不明確,部門間權責存在交叉、空白、模糊地帶,未能形成有效的統籌聯動機制,對公共標牌的設計、生產、維護等缺乏全周期精細化管理。

三是統籌規劃。國內的語言景觀治理多集中在公示語的英文譯寫規范這一傳統領域,對非官方標牌缺乏有效的規制手段。非官方標牌中仍普遍存在中文與外語順序顛倒、純外文、純拼音、多語雜糅、生造詞、繁體字及異體字濫用等問題。官方標牌的制作雖較為規范,但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公共標牌設置缺乏整體的布局和統籌,且一些官方標牌重工具性、輕人文性,地域歷史文化元素未得到充分挖掘。

語言景觀作為城市語言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語言現實的“多棱鏡”,不僅為城市提供了語言信息服務網絡,還在一定程度上建構了城市的精神人文空間。因此,語言景觀的治理應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我國公共空間發展的新形態,完善從頂層設計、立法監管到多元參與的精細化、常態化治理范式。

提高站位,統籌布局語言景觀服務網絡。要著力建設與全球城市相匹配的語言景觀系統,從長遠戰略角度出發提升城市的語言治理和服務水平,促進城市公共語言空間規劃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完善語言景觀的頂層設計。廣泛深入調研語言景觀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及語言管理服務水平,結合不同區域的人口結構,做好官方公共標牌的語種及布點規劃,打造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公共標牌系統,將語言景觀的維護和升級納入城市更新的系統工程中。提供優質的城市語言服務保障,以語言軟實力助力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建設宜業宜居宜游的語言生活圈。同時,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語言景觀中植入地方文化基因,形成定位清晰、連貫和諧的公共語言空間規劃體系,提升國內城市的對外形象,用語言景觀講好中國故事。二是充分發掘語言景觀的服務功能。在主要區域合理設置不同類型標牌,融入城市常態化的宣傳網絡及長效應急語言服務體系,發揮公共標牌在城市對外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應急信息發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語言景觀融入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人機深度交互的導向導視標識系統,提高語言景觀的友好度,為城市提供準確、高效、便捷、及時的語言服務。在實現標牌智慧化的基礎上,做好語言景觀應急網絡布點規劃,根據不同的場景需求投放多模態、多語種的標牌語言服務,把語言景觀應急網絡納入突發公共事件防控系統,從語言層面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動語言景觀地方立法,健全法治保障機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完善語言景觀治理的相關立法,填補法律法規的“真空地帶”,對語言景觀用語用字及設置規范,如語種選擇及置放形式、外文譯寫規范、字體大小比例、標牌制作維護、副牌設置等,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加強標牌規范標準研制部門之間的縱向合作,實現語言景觀規范立法的整體和諧。統籌聯動,推進公共標牌相關管理部門的綜合執法,建立權責分明、權威高效的監管體制。明確權責劃分體系,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避免語言管理主體的缺位,在全周期的框架下加強對公共標牌的精細化流程管理。指導各地建立完善城市語言景觀的評估指標體系,推動公共標牌監管的常態化。健全各規制部門的溝通機制,完善公共標牌的國家標準、行業規范制定,及時回應解決語言景觀治理中發現的現實問題。

引導多元參與,建設和諧文明的城市語言環境。語言景觀的創設涉及政府、機構、個人等多元主體。賦予不同主體對語言景觀治理的參與權和監督權,是解決語言景觀中語言現實問題的有效路徑。以標牌管理行政部門為主體,面向社會開展全方位的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及規范標準的宣傳咨詢服務,從整體上提高標牌制作人員及機構的語言規范化意識,引導標牌制作行業自律。增強非官方標牌責任主體的標牌語言規范意識。建立公眾對城市語言環境建設的價值共識,充分發揮公眾參與語言景觀治理的公共自覺。從整體上提高公眾的語言文字社會應用能力,通過語言景觀培育和諧文明的城市語言空間。在特色商業區、旅游區及特色社區等試點創建語言景觀治理示范區,以點帶面,提升城市魅力及城市語言空間品質。

語言景觀治理是調節城市公共空間語言生活的隱性手段。以語言景觀為載體培育高品質的城市公共人文空間不僅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更需多方協同治理。完善我國城市語言景觀的治理體系,有利于展現城市公共空間文明。未來,語言景觀治理的重點在于加強對物理空間語言景觀的治理,同時為后續的虛擬空間語言景觀治理鋪設道路,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語言景觀話語體系,為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供社會語言學方案。

(作者分別為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語委一般項目“全球化進程中城市亞社區語言景觀研究”(項目編號:YB135-11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Landry R, Bourhis R.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1) 1997.

②Jaworski A, Thurlow C. Semiotic Landscape: Language, Image, Space. London: Continuum. 2010.

③陳章太:《〈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與國家語言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13年1月11日。

④李宇明:《語言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外語界》,2018年第5期。

⑤ 巫喜麗、戰菊、劉曉波:《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視角、問題取向及研究方法——國內語言景觀研究十年綜述》,《學術研究》,2017年第7期。

責編/馬寧遠 美編/楊玲玲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
試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間設計要點及措施
公共空間突發事故災難逃生應急導識研究現狀
公共視覺傳達系統在歷史博物館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購物中心公共空間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儒學轉型與民間社會的新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