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構式化理論研究回顧及展望*

2022-06-14 01:37邢玉婷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構式圖式語義

邢玉婷

(河北大學文學院,071002,保定)

構式語法理論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1980年代后期生發于對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的批判,自菲爾墨(Fillmore)的格語法、框架語義學,萊考夫(Lakoff)、戈登伯格(Goldberg)的認知構式語法,再到蘭艾克(Langacker)基于語言象征性的認知語法,克羅夫特(Croft)的激進構式語法以及卑爾根和張(Bergen&Chang)的體驗構式語法而逐漸走向成熟。構式理論運用于漢語具體現象的分析成果豐富,諸如雙及物構式、動趨構式、存在構式、緊縮構式、雙賓構式、習語性構式、羨余否定構式、致使性動賓復合詞構式等等,漢語視角的研究使得構式理論進一步充盈,同時也促進了構式理論的發展。特勞戈特和特勞斯代爾(Traugott&Trousdale)于2013年出版《構式化與構式演變》(ConstructionalizationandConstructionalChanges)一書,首次將構式理論與傳統的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進行結合,建立了“構式化”這一新的語言演變研究范式。近年來,有關構式化的研究層出不窮,國內語言學界結合漢語自身特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圍繞不同的現實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此類主題論文數量百余篇,主要涉及某種構式的形式、意義和表達功能的變化,構式化的過程、特征、機制和動因,相關構式之間的承繼鏈接和理據性關聯,構式化的程度及句法表征等。本文擬就已有研究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相關重點問題的進展和趨勢略加探討。

1 構式化理論介紹

1.1 理論內涵

作為語言中的基本單位,“構式”本身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句法形式,一是語義和功能,且二者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具有不可預測性。正如戈登伯格在《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中對構式的定義是:“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義(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構成成分或其它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完全預測?!盵1]從廣義上來說,傳統語法單位中從語素、詞、習語到抽象固定化的短語格式和句型都可以視為“構式”,這些實體性和圖式性的語言單位具有特異性,是在人類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對外部世界實施了范疇化和概念化的心理世界的表征,并以清單的方式在人類頭腦中存儲。戈登伯格強調構式本身具有意義,且該意義獨立于句子中的詞語而存在。[2]因而,構式在語言研究方法論上具有重要價值。

相較于戈登伯格和蘭艾克從共時角度提出的“構式”語法模式,“構式化”則從歷時角度關注構式的演變及其動因。特勞戈特和特勞斯代爾對其定義為“構式化是指形式新—語義新(組合)符號的產生。它在一定數量說話者的語言網絡中形成新的類型節點,這些節點有新的句法或形態并有新的語義。它的產生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圖式性、能產性和組合性的變化。圖式的構式化總是源自一系列微小的步驟,因而是漸變的。新的微觀構式同樣是逐步產生的,但它們也可能是瞬時性的。逐漸產生的微觀構式常常是程序性的,而瞬時產生的微觀構式則多是內容性的”。[3]也就是說,只有語言符號的形式和語義二者均發生了逐步的或者瞬時的變化,產生新的形式—語義配對符號,才稱之為“構式化”,單一方面的變化只是“構式演變”(見圖1)。

圖1 構式化的系列演變

構式化是以語言演變的結果來定義的,在形成新的類型節點(新的語言符號)之前所發生的單一形式上或語義的變化稱為先構式化構式演變。另外,構式化也可能引起進一步形態、音韻的縮減或者搭配的擴展,這稱為后構式化構式演變,并且若條件合適,還可能會發生遞歸性的構式化。

依據概念類型這一有梯度的維度,語言的歷時演變可以視為一個以內容性—程序性為端點的連續統。構式化可據此分成詞匯構式化和語法構式化。詞匯構式化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新復雜微觀構式的發展、復雜(子)圖式的發展、原子性微觀構式的發展。與之相應的語法構式化,一方面涉及構式類型和使用范圍的擴展,另一方面也包括形式的語塊切分和固化。[4]構式化的研究強調語境的重要作用,在先構式化構式演變和后構式化構式演變的過程中,語境的貢獻是不同的。特勞戈特和特勞斯代爾所說的語境包括句法、形態、音韻、語義、語用推測、文體(書面/口語)以及有時更廣闊的語篇和社會語言學語境,[5]且關鍵的形態句法語境可能在具體成分層級或圖式層級持續存在。在構式化的過程中,圖式性、能產性和組合性這三個因素不同程度的增減變化可以對語言演變和指向性進行相應的概念化?;谡Z言的圖式是一種存儲于人類大腦中的抽象復雜的知識結構,構式的圖式性程度與概括性(generality)或具體性(specificity)層次以及構式主體成份的豐富程度有關,隨著構式主體成份的不斷豐富,構式的圖式性不斷增強,具體性不斷減弱。[6]能產性既可以“使用頻率的增加”(構例頻率)為參照點,也可用“搭配范圍的擴大”(構式頻率)為標志。組合性表示構式的整體形式和成分語義之間的匹配程度;隨著構式演變的不斷發展,約定俗成性和鞏固度加強會導致組合性有所降低。構式化以語言演變為焦點,利用構式間關系網絡和基于使用的模式,是一種探究形義配對語言符號的解釋框架思路,該理論作為一種新興且富有解釋力的歷時形態句法語言研究方法,意義重大。

1.2 理論動因

變化是語言的本體屬性,因此,旨在描寫和闡釋語言發展變化的歷史語言學研究發展迅速,而基于語料庫的語言演變研究又是其中的核心議題。隨著研究深入,固守于傳統的語法化、詞匯化、構式語法以及歷時構式語法這樣的研究方法已經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對于語言演變的趨勢和規律加以多維度、成系統的考察與探究是很必要的,構式化理論便應運而生。

構式化理論是在詞匯化研究成果基礎上,對歷時構式語法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而歷時構式語法是構式語法學說和語法化理論碰撞的產物。先前的詞匯化理論,大都是從復雜到簡單的縮減角度思考的,并且在如何區分詞匯化和語法化的問題上不相統一。極端立場如希梅爾曼(Himmelmann)的“箱子論”,認為詞匯化和語法化是兩個互不相干的結果。[7]這就導致在一些存在交疊情形的具體實例中理論與事實難以自洽。而構式化理論則認為詞匯化和語法化過程并不是對立的,二者能被納入到構式梯度的內容性和程序性形成的連續統的兩端,這種全新的視角將詞匯化和語法化放到更廣闊的環境中重新審視,并提供了對某些特殊問題的新的見解。

早期的語法化研究多關注時態、語態、情態和格范疇的發展變化。后來,隨著研究視角的改進,語法化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模式:一是關注形式,考察從相對自由的句法到相對有界的屈折形式的形態變化,強調形式的縮減和依賴性的增強;二是關注語義變化及某些情況下的語用變化,強調擴展。實際上,這兩種方法都不太適合于圖式性構式。當人們逐漸把目光從實體構式聚焦到圖式性構式時,傳統語法化理論的解釋力便不足,于是發展出將語法化研究與構式語法理念和方法加以整合的歷時構式語法研究。

歷時構式語法強調“構式”就是形式和語義配對的語言事實,但因該理論在具體問題的闡述上避免不了一些困惑研究者的問題,如是不是每種構式語法流派都適合于歷時研究,圖式性構式的歷時演變算不算語法化?另外圖式性構式歷時演變中具體哪一個階段具有語法化性質?[8]并且,在歷時構式語法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既沒有對構式演變提出總括性看法,也沒有對這類特殊的演變現象做出解釋。

由于傳統理論的局限性,重新構建一種吸收、融合語法化、詞匯化的研究成果,將構式思想全面運用于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構式化理論便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 漢語構式化理論研究

2.1 構式化思想萌發期

早在1999年,張伯江就開始轉變傳統研究思路,嘗試用構式(文中稱“句式語法”)的理念解決漢語中的難點問題,指出雙及物結構式的語義為“有意的給予性轉移”,并解釋了構式義的引申機制。[9]這一階段,我國學者就已認識到構式之間具有承繼關系的事實了,但尚未歸納出更具廣普意義的理論模型。

漢語學界不僅對完全抽象的圖式性構式發展變化有過研究[10]而且對部分圖式性的構式也有專門分析:如張誼生對“X式”類單位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認識到它“是一種融詞匯單位、語法形式為一身,集交際語境、百科常識為一體的特殊語言形式”,[11]并指出“X式”的表義由具體有形向抽象化、形象化發展的軌跡;其文章雖未明確提出構式概念,但所研究的語言事實與構式化理論不謀而合。李晉霞從共時和歷時兩方面分別考察了“V來V去”的構成和意義、功能及其語法化過程。[12]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V來V去”篇章功能的描寫正是構式化理論所強調的語用特征分析。

董秀芳最先認識到構式與詞匯化理論相結合的優勢,分析出特定句法構式中發生的詞匯化和由短語凝固而來的詞匯化有不同的特點,指出句法構式對于詞匯化具有獨特作用,構式中的組成部分可能詞匯化,并把在構式中獲得的意義語義化。[13]雷冬平相繼發表了多篇漢語構式語法化分析的文章,如表達“極度”意義的構式“最/再+X+不過”,“喝他個痛快”類強調語氣構式,表甚度感嘆評判義的“好+(X)個NP”構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構式化理論的思想在其文章中都有顯現,例如構式的層級性、語法構式化中的組合性分析、構式化演變的機制,只不過沒有系統性的理論來對這些語言現象進行更深一步的闡釋。

2.2 構式化理論接觸引進期

自構式化理論創立以來,國內學者于2015年開始對其進行了很多內容上的梳理及研究議題的探討,如部分學者的書刊評介類文章。[14-16]理論分析類文章從構式化的核心思想出發,探討構式化對構式習得的主要意義,為研究構式化作為復雜的認知適應系統提供新的視角。[17]有關構式化與詞匯化的關系,劉紅妮在分析“惟其”這一跨層結構的詞匯化時,認為關聯詞語的詞匯化很大程度上是在關聯格式“惟其……所以……”的構式化背景下發生的。[18]楊旭提出構式化研究思路在構式化節點、構式化語境、構式化機制、構式固化、研究方法、漢語韻律語法、連續體模式、語言進化等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19]彭睿認為構式化理論以統一的模式來概括不同類型構式歷時演變的規律,對諸如圖式性構式歷時擴展自身存在的理論問題關注不夠。[20]

2.3 構式化理論吸收發展期

構式化理論所討論的語言演變機制主要是“新分析”(neoanalysis)和“類比化”(analogization)?!靶路治觥边@一術語是特勞戈特和特勞斯代爾為了避免傳統的“重新分析”(reanalysis) 指代不明而修改的。如果一個尚未內化某個構式的受話者,他對該構式的理解就會與說話者不同,重新分析并沒有發生,嚴格來說,人們不可能重新分析自己認為不存在的結構。構式化理論將“新分析”看做構式演變中形式的或者語義的微觀步驟變化?!邦惐然笔菫榱藚^別以往的“類比思維”(analogical thinking)而重新命名的。相對而言,類比化是演變的機制或者說處理過程,會產生以前未出現過的形式和語義配對。而類比思維和形式或者意義匹配,能引發變化的可能性,但不必然導致變化發生。[21]然而構式化應該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純的新分析和類比化在語言演變機制的解釋力上不足。

在現代漢語的構式化研究文獻中,學者們結合漢語構式組織的類型特點,拓展了構式化的機制和動因。陳滿華和張慶彬指出重新分析、語用推理和句法語境成了實現情態動詞“至于”構式化的重要動因。[22]這是國內最早一篇直接運用特勞戈特和特勞斯代爾的“構式化”理論研究漢語事實的期刊論文。雖此前朱軍也用了“構式化”一詞,[23]但實際是從戈登伯格構式的角度看語法化,尚未在理論層面完全具備構式化理論所定義的要件。閆亞平分析了“一+量+形”構式賴以形成的關鍵是修辭動因,即語言描繪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動度的需要。[24]徐式婧認為漢語條件句構式化形成的動因一方面在于人們邏輯關系意識的調整和變化,另一方面體現了類型學小句融合緊密度規律的作用。[25]張璐認為“一價認知名詞+是”的構式化主要受到句法環境、語言類推、語用推理及主觀化等機制的影響。[26]趙志強和陳滿華介紹了一種古漢語常用的“連文構詞模式”,即單音節的同義詞連用,對于“足夠、能夠”詞匯構式化的推動作用。[27]李靜分析出“沒有X就沒有Y”主要是壓縮與整合、主觀化與交互主觀化的結果,在類推和構式壓制下逐漸定型,并在經濟原則和語言無標化的追求下不斷發展。[28]蔡淑美和施春宏重新整合了各種機制,認為隱喻、類推和泛化促進構式新特征的強化,轉喻和新分析促使新構式的浮現,而“招聘”和“求職”則貫穿于構式用變和構式演變的整個過程中。[29]

漢語構式化研究更加關注構式網絡之間的承繼系統。如皇甫素飛對“愛X就X、愛X不X、X就X”及“愛XX、愛誰誰、XX吧”這些具有承繼關系的構式進行了動態構式化過程、特征及動因的探尋。[30]李艷芝考察了三類動賓搭配構式[Vt+非受事NP][Vi+NP]和[VO1+O2]在整個漢語史發展過程中的演化承繼關系,從語義承繼與句法承繼兩方面分析了單音節動詞帶非受事NP的構式化過程。[31]邱麗珍探討了六種常見主謂構式在漢語史各階段的發展變化,構建了歷時構式網絡,討論了各類型的構式變化和構式化,并試著探討其演變動因和機制。[32]陳紅燕和陳昌來對“客氣”類謙辭構式,“別客氣、不客氣、客氣了”三個同中有異的下位構式的構式化與功能演化進行了詳細分析。[33]石鋟和王秀云對“一X就Y”的五個子構式進行了歷時分析,描寫了其間的構式化與構式裂變過程,并認識到語言網絡中其它的橫向構式節點會影響到構式的裂變。[34]

另外,學者們對探究漢語中的構式化等級,解釋語義和語用差異也感興趣。魏紅和馬秋燕根據“不A不B”的語義關系,將其分為并列式、偏正式、復指式、對立式四種類型,認為“不A不B”格式在不同語境中用法的不同源于構式化程度不同。[35]畢晉和肖奚強對構式“說好的X呢”的發展概括為“他人言論類、社會言論類、自我言論類”三個階段。[36]張亮認為NP的語義越抽象泛化,“有NP”的構式化程度越高,“有NP”內部語義整合度同步遞增,評注式“有NP+VP”是“有NP”構式化的高級階段,“有NP”的構式化總趨勢是走向(評注)副詞化。[37]李延波詳細討論了程度態“X+著呢”構式從原型到非原型的共時擴張發展過程,該構式可以根據X的使用頻率、復雜度和可修飾度等因素劃分為原型構式、中間構式和邊緣構式,中間構式和邊緣構式都基于構式壓制而生成。[38]宋作艷分析出詞匯構式像句法構式一樣具有層級性,A1A2A3的詞匯化和詞法化緣于不同層級的詞匯構式化,實體構式化導致詞匯化,表現為形式固化和意義整合,促生新詞語;基于新詞語的圖示構式化則使A1A2A3形成抽象程度不同的圖示構式,促生新詞法,創造更多新詞語。[39]

3 構式化理論的前景和展望

3.1 構式化理論學術價值

相比于以往的歷時構式語法研究,構式化理論更能捕捉微觀步驟的語言特征變化,并可以形式化表現相應的變化結果,例如“構式演變”(Constructional Changes)概念的提出,明晰了構式化的系統性和層級性?!皹嬍窖葑儭笔侵赣绊憳嬍絻炔磕骋痪S度的變化,如語義、形態音韻、搭配限制等,但它并不涉及構式網絡中新節點的產生,而只是發生了形式和語義間的錯配。也就是說,“構式演變”未必都能導致新的構式產生,而僅僅是臨時性的、未規約的用法。當且僅當句法形態和語義內容都具有可證明的變化時,才說發生了“構式化”。

構式化理論提出了詞匯構式化的瞬時類型,豐富了微觀構式層面的研究。如“北大、淘寶、師大、南南合作”等縮略語,在新構式產生之前并沒有可觀察到的一系列微觀步驟變化,而是瞬時產生的新節點。這樣的深化分析,對于英語中的網絡隱喻詞、類轉現象以及首字母縮寫詞具有更好的解釋作用?,F代漢語縮略語可以避免將其視為一種孤立靜態的語言形式來研究,因為在詞匯構式化這個過程中,其意義可能會發生拓展和衍生。

構式語法研究,“語境”通常被置于共時視角下,僅關注語用和語篇語境。而語法化研究重視句法環境,認為語法化發生在特定的句法環境中。[40]但是,在面對構式這樣的形式和語義配對的語言單位時,先前的語境觀是狹窄的。特勞戈特和特勞斯代爾從構式化的視角出發,認為“語境”對新構式的產生具有觸發作用,是構式演變中的關鍵因素,將語境區分為構式內部的語境、涉及網絡中其他構式的語境(構式間的鏈接)以及那些語篇功能廣泛的語境,并且討論先構式化構式演變中的主要語境因素和構式化之后引發語境(enabling contexts)的持續性。[41]

3.2 構式化理論應用前景

1)傳統的歷時語言學研究,包括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都是以實體性語言項目為主要觀察點,而構式化理論建立了包含圖式性、半圖式性和實體性構式的集合模型,為學者們在今后的研究實踐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角度。

圖2 構式間等級關系梯度

微觀構式、子圖式、圖式的三級構式網絡系統(見圖2),在觀察與描寫語言中的構式化現象時,具有形象性且可操作性強??v觀當前的現代漢語構式化研究,學者們主要以某個或某類具體的構式為研究對象,從歷時或共時角度描寫分析構式化的演變過程,探討構式化的機制和動因,闡述新構式的語法、語義、語音特征和語用功能等。而如果僅關注個案而忽視類型,那么很難挖掘出個案與類型的聯系,對于不同類型構式間共性和差異的研究則更難深入。后繼研究需要將微觀與宏觀考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關注發展的兩個維度:具體實體構式和抽象圖式性構式間的系統性關聯。

2)構式化理論包含語用特征的分析,將傳統語法化相對狹窄的觀察視角擴展到小句之外乃至篇章的范圍,從而可以更合理地解釋過去語法化分析結果中的某些不正常的例外情況。如盤珊君在詞匯構式化視角下對現代漢語縮略語進行了詳細研究,分析出漢語縮略語在語法、語義、語音方面的變化以及語用環境的不同,并由此可以對縮略語的新形式和新意義進行“不完全預測”。[42]再如,語序和虛詞是漢語最重要的語法手段,但語序在漢語中究竟起到什么樣的語法作用,一直以來爭論不斷。王艷利用構式化思想,得出OV語序是一種構式化手段,相比VO語序來說,OV語序構式中“把”字句、有標記被動句、“連”字句、周遍句和數量配比句表現出更高的構式化程度。[43]黃思思和詹衛東分析了網絡語言這一特殊語體的構式化特點:更容易產生構式、構式浮現和擴散時跨度更大、網絡語言中構式化的速度更快。[44]現代漢語中某些特殊的語言類型,先前的理論可能有糾纏不清的情況,借鑒并吸收構式化研究成果,使語言研究有了更廣闊的視角,更豐富的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

3)要對漢語歷史演變中的復雜現象有更深入的認識,需要拓展研究思路、擴寬研究對象,結合更前沿的科學研究方法,對漢語的個性面貌及語言的共性發展規律做出進一步的闡釋。當前的構式化文獻,幾乎均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研究對象,材料范圍較窄,只有個別論文涉及少數民族語言構式化,如張軍和李翔的傈僳語研究。[45]而對世界語言、民族語言、方言和古代漢語構式化現象的研究不僅有利于語言類型學的發展,也將為語言理論的檢驗和修正提出有價值的參考依據,這也是我們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另外,以往的構式化文章大都將目光投注在前兩個構式化進程上,而對后構式化構式演變少有涉獵。后構式化構式演變具體是如何實現的?涉及哪些可描寫的形態或語義變化?在什么條件下會引發進一步的構式化?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議題。張福通討論了“未”類構式的發展脈絡,梳理出“未+VP” 到“未+VP+前”以至“沒+VP+前”的演變過程,指出“未+VP+前”屬于構式化后的構式演變階段。[46]這篇文章是個新穎的探索,對于后構式化構式演變做了相應的分析和描寫。文中也指出,這樣的系列發展演變有遞歸的可能,因為后構式化構式演變有可能引發進一步的構式化過程。

構式化理論建立并引入國內以來,為現代漢語的歷時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構式化理論因其視角的廣闊、觀點的新穎、方法的科學獲得了廣大語言研究者的關注,學者們分別從不同方面結合構式化理論對現代漢語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諸多有意義的探討。相比于以往的歷時語言學,構式化傾向于語法系統觀,即并非獨立的考察形式和意義的各自變化,而是強調變化因子之間的聯系,將形式和語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思考。構式化理論更具包容性,可以解釋那些非詞匯性或詞匯性很低來源的語法化現象,因而對語言變化有了更深遠更系統的認識。

當前,構式化理論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基于使用的、以構式理論為指導的語言演變的基本框架,但因發展歷程尚短,還有很多領域有待開拓,尤其需要跨語言研究的反復驗證。語言作為一種內容豐富且結構復雜的交際工具,單單用某一種理論就將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符號給與解釋,難免具有局限性。再者,漢語不同于印歐語系,現代漢語的詞類缺少形態變化,構式的句法功能靈活,往往會隨著不同的句法環境和語用需求發生變化,而構式化理論是以印歐語為基礎產生的,故而對漢語也并非完全具有解釋力。因此,分析漢語的構式,必須對構式化理論加以甄別,堅持用聯系的、動態的、辯證的觀點,立足漢語事實,歸納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語言規律和研究方法。

猜你喜歡
構式圖式語義
真實場景水下語義分割方法及數據集
思維圖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明辨概念,確立學科研究范式
東北方言主觀評價性構式“X 了X 了的”研究
透過“圖式”讀懂兒童
構式語法對二語教學的啟示
圖式思維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語言的單位究竟是什么?
漢語依憑介詞的語義范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