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中國藥學史》課程在促進中藥學專業學生傳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研究

2022-06-15 10:03單國順趙啟苗鞠成國林桂梅張凡劉蓬蓬賈天柱
教育現代化 2022年7期
關鍵詞:中藥學藥學中醫藥

單國順,趙啟苗,鞠成國,林桂梅,張凡,劉蓬蓬,賈天柱*

(1.遼寧中醫藥大學 藥學院,遼寧 大連;2.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遼寧 沈陽)

一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從而為中醫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給中醫藥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醫藥傳承教育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實際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就已明確將傳承能力作為中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并提出中藥學專業學生應“具有中醫藥思維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具有傳承傳統中藥學理論與技術的能力,能夠用中醫藥思維表達、傳承中醫藥理論與技術”[1]。然而,目前在生物醫學模式影響下,中藥學教育照搬西醫教育模式,忽視了中醫藥文化教育,培養的中藥專業人才文化底蘊不足、辯證思維能力不強、缺乏文化自信[2-4]。因此,有必要改革傳統的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藥傳承教育體系,從而培養中藥學專業學生的中醫藥思維,堅定其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從而明確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實際上,中醫藥傳承教育強調的“以人為本、懸壺濟世、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等理念,不僅是中醫藥人的行為準則。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倫理道德等核心價值也正是“思政元素”在中醫藥領域的集中體現[5-6]。但是,目前高等學校中醫藥傳承教育普遍缺乏對“思政元素”的系統提煉和總結,尤其是在中藥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僅在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等專業課程的講授中孤立地展示了“以人為本、工匠精神、誠實守信”等內容,缺少課程之間“思政元素”的有效鏈接,從而影響了中藥學專業傳承教育的效果[7-8]。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醫藥自身特征的“課程思政”體系,系統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各中醫藥專業,就成為中醫藥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藥學史》作為介于藥學與史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是介紹中國藥學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中藥學專業的各主干課程,不僅展現了中國藥學領域發展的全貌,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9-12]。本文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國藥學史》課程,以此弘揚中醫藥文化,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投身祖國醫藥事業的勇氣和決心;并依托該課程改革,構建符合中藥學專業特色的中藥學傳承教育課程體系,從而為培養“傳承有特色、創新有基礎、服務有能力”的中藥學專業人才提供保障。

二 《中國藥學史》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一) 中藥學專業有必要開設《中國藥學史》課程

目前,中醫藥院校大多在醫學類專業設有《中國醫學史》課程,并且大多數人認為《中國醫學史》課程能夠涵蓋《中國藥學史》,中藥學專業可開設《中國醫學史》代替《中國藥學史》。但是,這種做法實際上弱化了《中國藥學史》的教學效果,這主要是由于《中國醫學史》的教材內容是“以醫帶藥”,而中藥學專業人才實際上是要求勝任藥學工作,卻是一種“以藥帶醫”的形式;其次,《中國醫學史》授課重點在于臨床醫療,中藥學相關內容處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而中藥學專業學生后續課程與臨床聯系又不夠緊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中藥學發展歷史的把握更加模糊,達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中藥學專業應該開設《中國藥學史》課程,這既可為中藥學專業學生提供很好的教育材料,也可以激發他們對祖國藥學事業的熱愛之情和投身其中的執著和勇氣,使他們更加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為藥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奉獻出最大的熱情與能量。

(二) 《中國藥學史》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可促進中藥傳承教育的發展

目前,隨著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中醫藥服務在制藥行業、公共衛生體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社會對中醫藥高等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然而,在生物醫學模式影響下,中藥學教育照搬西醫教育模式,忽視了中醫藥文化教育,培養出的中藥專業人才文化底蘊不足、辯證思維能力不強、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有必要改革傳統的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藥傳承教育體系,從而培養中藥學專業學生的中醫藥思維,堅定其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為了推動中藥傳承教育體系的發展,可利用《中國藥學史》課程與中藥學專業其它骨干課程間的天然聯系,通過挖掘《中國藥學史》課程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人文情懷等“思政元素”,可有效的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讓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樂于浸入中醫藥文化的氛圍,感受中醫藥的魅力,進而形成天然的中醫藥思維。同時,這種依托《中國藥學史》這樣的通識課來銜接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培養模式,對于其它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 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中國藥學史》課程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中國藥學史》內容眾多,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

《中國藥學史》的內容包括古代藥學史、近代藥學史及現代藥學史。古代藥學史中對歷代本草著作、本草學家以及傳統制藥技藝的介紹,就包含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專注技藝的“工匠精神”以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近代藥學史部分,我國醫藥事業在困境中發展,不屈不撓,又包含了醫藥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等“思政元素”?,F代藥學史中,屠呦呦從古籍文獻中發現治療瘧疾的青蒿素,幫助成千上萬人擺脫疾病的困擾,也讓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諸如此種內容在《中國藥學史》課程中比比皆是,通過系統的總結與歸納,便可以讓《中國藥學史》的課堂成為中藥學專業學生思政教育的先鋒陣地。因此,在《中國藥學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可行的。

(二) 中國藥學史涉及課程眾多,有助于中藥傳承教育體系的發展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優秀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并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高等中醫藥人才的主陣地,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高等教育應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明確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特殊規律,并充分汲取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建立符合中藥學專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傳承教育體系?!吨袊帉W史》在內容上涉及了中藥學、方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分析化學、中藥化學等多門中藥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但又未觸及專業性知識,內容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本專業的學科屬性,非常適合作為中藥學專業學生由基礎課向專業課學習過渡階段的銜接課程,從而推動中藥學專業傳承教育體系的構建。中藥學專業學生在大一下學期開設《中國藥學史》課程,有利于學生盡早確立專業理想,明確職業規劃。同時,以《中國藥學史》課程為契機,率先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也為后續專業課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埋下伏筆,讓學生更早感受到專業課中蘊含的精神力量,有利于讓“思政元素”在中藥學專業的傳承教育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托《中國藥學史》課程來推動中藥傳承教育的發展也是可行的。

四 研究實例

(一) 一般資料情況

2018-2019學年度第二學期,隨機從選修《中國藥學史》課程的2018級中藥學專業學生中抽取25人為實驗組,對照組從未選修本課程的同年級中藥學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25人。其中,試驗組女生14名,男生11名;平均年齡19.1歲。對照組女生13名,男生12名;平均年齡18.9歲。2019-2020學年度第二學期,隨機從選修《中國藥學史》課程的2019級中藥學專業學生中抽取25人為實驗組,對照組從未選修本課程的同年級中藥學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25人。其中,試驗組女生15名,男生10名;平均年齡18.8歲。對照組女生11名,男生14名;平均年齡18.7歲。各組學生間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 教學實施情況

《中國藥學史》內容豐富,融醫、藥、文、史于一體,“思政元素”的融入可賦予《中國藥學史》課程教學新的內涵和活力,這對于中藥學專業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領、激勵和促進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中國藥學史》課程在促進中藥學專業學生傳承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對《中國藥學史》課程的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改革和探索,以滿足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及歸納

《中國藥學史》的課程安排在中藥學專業大一下學期。此時,學生已適應大學生活,并對中醫藥知識具備了初步的了解。開課前一學期,教師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及中藥學專業培養方案,準備教學內容,提煉“思政元素”,進行教學設計。

(2)第一輪教學實踐

課前,教師可利用超星、微助教等教學平臺,將學習資源(包括本章節知識導圖、PPT課件及在線資源的相關鏈接)上傳,學生可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課前學習。在線討論區中,學生可將感興趣的問題在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和解答,并結合自身安排的教學計劃,將重點問題作為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查閱相關內容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個體為單位提交作業,并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陳述本組討論結果。

課堂講授及討論,每次時間為2個學時(兩節課)。首先,教師由本章節相關的歷史故事為切入點,引入本節課的主題;繼而圍繞章節的知識體系框架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在對知識點進行講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蘊含的“思政元素”。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就課前布置的問題展開現場討論,并由教師根據同學的發言情況進行小結。

課程考核,除了出勤考核和課堂表現以外,在課程結業論文中設置帶有“思政元素”的題目,從而保證思政教育的效果。

(3)第一輪教學總結及教學設計的調整

第一輪教學實踐過程后,采用課前、課上及課后綜合評價的方法,對學生在課前學習主動性、在線討論問題積極性、課堂發言及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及結業論文完成度等情況進行分析;此外,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課程滿意度的評價,從而全面衡量教學改革的效果,并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影響教學效果的突出問題及時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

(4)第二輪教學實踐及總結

第二輪教學是在第一輪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第一輪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改正,以保證教學效果。本輪教學實踐結束后,將再次對教學效果進行系統的評價,并與第一次教學實踐的結果進行比較。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全面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

(三) 實驗結果

分別統計2018級和2019級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的課程滿意度、專業的認知度以及中醫藥思維三項考評的分值,并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結果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教學效果評價表(±s,分)

表1 教學效果評價表(±s,分)

年級 組別 例數 課程滿意度 專業認知度 中醫藥思維考評2018級 實驗組 25 87.68±4.54 75.22±2.25 84.21±2.19對照組 25 80.25±5.77 70.76±8.39 79.87±6.33 t值 5.124 7.262 6.106 P 值 P<0.05 P<0.05 P<0.05 2019級 實驗組 25 91.07±3.87 85.29±4.57 92.16±2.69對照組 25 81.49±7.18 71.52±6.73 77.98±5.21 t值 4.489 3.106 7.883 P 值 P<0.05 P<0.05 P<0.05

由上表可見,同年級試驗組的三項考核內容得分均高于對照組,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2019級的試驗組數據也較2018級有所提升。

五 結語

《中國藥學史》課程包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還可將中藥學專業的各主干課程有機串聯起來,將教育功能有效的寓于教學內容之中,是進行中藥學專業傳承教育的最佳媒介,改革《中國藥學史》的課程內容,將“思政理念”融入教學設計,推動中藥學專業“思政課程”體系建設,對于促進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傳承教育,培養“傳承有特色、創新有基礎、服務有能力”的中藥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

猜你喜歡
中藥學藥學中醫藥
《藥學進展》雜志征稿啟事
臨床中藥學學科簡介
臨床中藥學學科簡介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重視中醫藥發展,發揮中醫藥作用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構建藥學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 培養創新型藥學人才
基層醫院藥學人員培養之思考
《藥學進展》在國內66種藥學類期刊中篇均下載量排名第1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