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南方」跨學科國際研討會系列創新短課《空間認知》

2022-06-23 07:00作者劉珩嘉賓介紹及演講內容由各嘉賓提供
世界建筑導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建筑師空間建筑

作者:劉珩(嘉賓介紹及演講內容由各嘉賓提供)

文字整理:劉思、李森

空間,是建筑學科的核心?!皥怨?、實用和美觀”(維特魯威)作為建筑的基本屬性,也是圍繞空間展開的。隨著相關領域的拓展,人們對“堅固、實用和美觀”的認知在不斷改變,認知的改變也直接影響了空間及建筑學科的發展。而在更大的范圍內,快速高強度的城市化進程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間環境加速惡化。我們該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建筑學作為傳統學科,何以應對這些認知的變化?

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設計實驗室發起的“再南方”系列跨學科國際研討會,2021秋季學期創新短課主題為“空間認知”,共設六講,包括五講研討會和一講匯報總結。五講研討會基于“不確定性”和“改變”,分別圍繞五個主題:人·尺度、家·日常、設計(不)創新、氣候變化和新新空間,從研究和實踐兩個維度展開。研討會由劉珩教授策劃并主持,邀請國際國內的建筑師和學者,與藝術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展開跨界跨學科對話,將藝術、美育、人文納入建筑學的探討,探討建筑學未來面臨的問題。

第一講:人·尺度

以人的尺度感知環境和空間,是建筑設計的開始。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柯布西耶的尺度人建筑與人的關系,由此而立。工業化時代及之后的當下,人類借助于各種工具,對空間的認知有了更大尺度的飛躍,也讓人重新丈量自己和空間之間的“距離”。這些認知的改變,帶給我們的建筑設計以及生活的城市有何等的影響和反思?這是一個關于建筑原點的問題。

主講人及講座內容:

張利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長聘教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簡盟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演講主題:城市人因

演講內容:當前中國建筑的重點關注從“物”轉向“人”,追求以人為核心的空間質量。城市人因作為建筑學與人因工程學交叉的新興領域,從人的需求定義空間,以設計為導向,帶動知識在用戶端實踐與理論之間動態轉化。演講以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和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兩個跳臺項目為例,闡釋城市人因設計方法是如何從人出發,完成競賽場館,并為“超?!弊儭叭粘!碧峁┛赡?。

Margaret Crawford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終身教授

演講主題:擴展的城市領域中的生活體驗

演講內容:我們如何將人類經驗的多樣性作為城市設計和規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類的意義是多種多樣的,需要設計師將他們的方法重新調整到更小的尺度,讓他們能夠深入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人種學研究、敘事、人文和文化意義可以擴大我們對人們使用建筑環境并從其建筑環境中創造意義的方式的理解。這些方法可以增加層次和復雜性,豐富一般和深度設計的場所。

林一林藝術家

演講主題:半計算

演講內容:以本人的藝術實踐和作品為例子,闡述行為前對尺度預期的賭性和被誘惑,以及肉身在不同狀態下,尺度對個體的勞心勞力等等。

第二講:家·日常

家與日常的含義是多重的,可以指社會學意義上的家及圍繞家的生活日常,也可以是建筑本體論中以家為單元的具體空間,以及與其關聯的一系列生活場所;甚至可以理解為人類學及地理學意義上的“家園”、精神歸屬及場所認同。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談家與日常,都與人及人的身體及所在物質空間、精神歸屬相關?,F代城市、生活及技術的快速變遷、氣候變化頻密引發的各式災難等等,都在挑戰我們人關于“家”及“日?!钡挠^念和具體實踐。這一講里建筑師、社會實踐學者及策展人、藝術家將從“非建筑”的視角切入探討家與日常的空間認同與歸屬問題。

學術主持:劉珩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南沙原創建筑設計工作室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主講人及講座內容(按演講順序排列):

塚本由晴東京工業大學教授,犬吠工作室創始合伙人。塚本由晴與貝島桃代在1992年于東京成立了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塚本由晴同時是東京工業大學的教授,并在校主持建筑設計實驗室。犬吠工作室的工作以“建筑行為學”為基礎發展而來?!靶袨閷W”包括自然的元素,例如光,空氣,熱,風和水,以及人的行為,建造的行為?!敖ㄖ袨閷W”從研究這些行為開始,目標是優化這些行為在特定的場所語境發生。犬吠工作室關注的是行為的重復性,韻律性,共享性,最終將建筑設計從個人化走向共性。近期建筑設計作品包括:尾道市火車站,Kotsuru Buta實驗室、宮下公園、BMW古根海姆實驗室、運河游泳俱樂部、穆哈拉格圖書館。

演講主題:適應性的人類建筑與城市

演講內容:演講將討論在經歷了 2011 年日本東部大地震和 2020 年疫情之后建筑設計的作用和方向。

張利

Margaret Crawford

林一林

塚本由晴

歐寧

李燎

馮江

洪人杰

歐寧策展人、評論家、作家。2003年和2005年拍攝了兩部城市研究紀錄片《三元里》和《煤市街》,2009年擔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2011年創辦《天南》文學雙月刊并任主編,同時發起致力于鄉村建設和共同生活實驗的“碧山計劃”。2016-201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筑、規劃與保護研究生學院教授“中國城鄉研究”與“策展實踐與地方營造”兩門課程。2019年至今擔任波士頓藝術、設計與社會研究中心(CAD+SR)高級研究員。

演講主題:計劃家庭:從空間到地方

演講內容:以《哈佛設計》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短文為基礎,討論中國家庭尺寸的歷史變化以及家的空間和地方屬性。

李燎藝術家。1982年生于湖北洪湖,2005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近期的個展包括:做更好的人,空白空間,北京,中國(2019);“藝術是真空”,空白空間,北京,中國(2016)。近期的群展包括:美術館,現代藝術博物館(MMK),法蘭克福,德國,(2019);The Street:Where The World Is Made,Mo.Co.Panacée,蒙彼利埃,法國;羅馬國立21世紀美術館,羅馬,意大利(2018-2019);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錄像藝術,時代藝術中心,柏林,德國(2018);展演劇場,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巴黎,法國;上海 K11 chi 美術館,上海,中國(2017);龍肝鳳腦,OCAT 上海館,上海,中國(2016);藝術怎么樣?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卡塔爾多哈阿爾里瓦克(Al Riwaq) 展覽館,多哈,卡塔爾(2016);_____ 的風俗習慣與我們如此不同,觀看他們所得到的感受如同在觀看展覽,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巴黎,法國(2016);第三屆烏拉爾當代藝術工業雙年展,葉卡特琳堡,俄羅斯(2015);Surround Audience,紐約新美術館,紐約,美國(2015)。李燎現生活和工作在深圳。

演講主題:被觀察的現實

演講內容:生活被當成實踐的對象時,觀察會成為一個被動技能,看法和實際間就有了一個縫隙,一個很有嚼頭的空間。

第三講:設計(不)創新

快速發展的時代,喜新厭舊是常態,“新”代表著進步和追求,每個設計都希望有所創新,但何為“新”?這是個問題?!靶隆备袷莻€相對和開放的概念。是內在的方法論、還是外在的手法或風格?來自不同場域的建筑(歷史)學者,嘗試對“新”做一場“新”的詮釋。

主講人及講座內容:

馮江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枝江人氏,先后就讀于華中理工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在香港中文大學、都靈理工大學訪學?!督ㄖ穼W刊》《新建筑》《建筑遺產》等刊編委。

演講題目:無題。關于設計創新的根源和方式、自以為創新實際上不創新、不創新是創新的基礎等聽起來有點奇怪的漫談。

演講內容:作為一名教書匠,長期講授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課程,曾獲世界建筑史教學與研究柯布西耶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作為一名研究者,以歷史人類學方法下的地域建筑史研究和現當代建筑研究為兩極,著有《祖先之翼: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等;作為一名設計師,以重塑具有歷史連續性的當代公共空間和文化景觀為宗旨,完成了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園規劃和造型藝術系館設計、廣州市府合署修繕設計等。

偶爾策展,“在陽光下:嶺南建筑師夏昌世回顧展”獲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組委會獎。

洪人杰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師,中泰建筑研究室創始人。作為主持建筑師與Kulthida Songkittipakdee創立HAS design and research事務所,通過 "設計+研究" 并行的方式,探討亞洲自身的建筑語言;他們著重于自然與人造自然的類比,通過城市自身的衍生找尋另一種建筑自然性,名為:即興建筑(The Improvised)、人造自然(MANufAcTURE)、變色龍建筑(Chameleon Architecture)。其作品涵蓋展覽設計、裝置藝術、文化建筑、宗教寺廟等,擅長將材料與地域的敏感性結合在空間氛圍中,揉合建筑與文化的邊界創造具有精神性場所;并榮獲泰國著名雜志art4d設計首獎、泰國聲譽獎年度建筑事務所大獎、泰國TOA年度色彩建筑師、Design Star Award年度設計師獎。

建筑實踐外,HAS(Hung And Songkittipakdee)特聘為朱拉隆功大學東南亞建筑客座教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導師;并受邀擔任泰國當代建筑策展人與評論家,致力中泰兩國地域建筑與文化實踐,執行系列展覽、出版、論壇,獲泰國外交部表彰為泰國建筑重要策劃人,同時于泰國創意與設計中心、朱拉隆功大學、阿頌·信藝術學院、泰國國王科技大學等學術機構演講。

演講題目:新亞洲性建筑:即興+人造+變色龍

演講內容:深究亞洲城市會發現獨特的氣候條件、高密度的居住生活、無邊際延伸的違章建筑,這形成泰國乃到整個亞洲城市特有的人造環境;而這些去文化、去歷史包袱的自發性違建,進一步開啟建筑和地域的嶄新印象,并展示人們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種“新”亞洲性(Asian-ness)。

魯安東南京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建筑系系主任、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學士,劍橋大學碩士、博士,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系主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英國劍橋大學沃夫森學院院士、德國德紹建筑研究所DAAD客座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訪問教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亨利·魯斯基金訪問教授、國際建協(UIA)公共空間委員會委員、Architectural Design客座主編、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編委、《建筑師》編委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英國國家藝術與人文研究基金重大項目等多項。曾應邀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華美人文學會、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美國漢庭頓圖書館等做特邀講座。

演講題目:增強場所與合成中介:一種新本體論

演講內容:設計并不等于創新,另一方面,在今天設計又似乎不得不創新。究其本質,是設計“本體”的懸置,即與當代技術、社會與日常經驗的脫節。本演講將辨析當代技術與空間的關系,提出增強場所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當代設計的本體知識構成。設計創新與否,需要其在本體層面有原創性。

第四講: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今天人類生活的影響和干預,已是全球的共識。國際各大院校的建筑學、城市設計和景觀規劃等學科都在導向這一領域的觀察和研究,并嘗試用設計去回應這個問題,但國內的設計學科尚未直接面對這個課題。本次邀請了來自歐美著名大學的學者、建筑師及策展人,與我們分享對這議題他們獨特的設計研究和思考。

主講人及講座內容:

Rahul Mehrotra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教授,城市規劃與設計系系主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城市設計與規劃教授,約翰·T·鄧洛普 (John T. Dunlop) 住房與城市化教授。他是 RMA Architects 的創始人和主持設計師,事務所在孟買和波士頓設有工作室。RMA Architects成立于1990年,設計并執行了包括政府和私人機構、企業工作場所、私人住宅在內的項目,以及以及一系列自發的社會倡議項目。2018年RMA Architects因“三個解決親密和共情問題的項目,溫和地傳播社會邊界和等級制度”的項目而獲得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陪審員的“特別提名獎”。2012-2015年,他與Diana Eck教授共同領導了哈佛大學的研究項目Kumbh Mela:繪制短暫的特大城市地圖。這項研究于2014年以書的形式出版,并延展到2017年的出版物《Does Permanence Matter?》。Mehrotra還與他人合著了《Taj Mahal:Multiple Narratives》,該書于2017年12月出版。Mehrotra的最新著作名為《Working in Mumbai》(2020年)和《The Kinetic City》(2021年)。前者通過與孟買的聯系,對他的實踐進行反思。第二本書介紹了Mehrotra在過去三十年中的著作,以及他對印度城市化的長期參與和理解。這項工作產生了一種新的城市概念,Mehrotra稱之為“動態城市”。自2014年以來,Mehrotra一直是CICA(國際建筑評論家委員會)的成員。

演講題目:流動時代的建筑和規劃

演講內容:今天,流動性和不確定性是我們星球狀況的特征。氣候、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都在不斷變化中。演講的第一部分將重點討論在專業和學院,如何定位這些問題,在更大文化背景中理解通量的性質及其對建筑和規劃的影響。講座將討論動力城市的概念及其關于短暫、城市主義的擴展研究問題,以及它在孟買和印度的應用和解讀。

魯安東

Rahul Mehrotra

Hubert Klumpner

Christoph Thun-Hohenstein

錢源

謝湜

莊慎

Hubert Klumpner蘇黎世高等理工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系教授,"urbanthinktank_next”的主持設計師和總監。奧地利建筑師、“urbanthinktank_next”的主持設計師和總監。作為U-TT的聯合創始人,他被認為是社會轉向運動的發起人之一,這一運動在2010年的MoMA展覽“小規模大變革/社會參與的新架構”中取得了突破。Klumpner是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全職教授。他曾在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師從Hans Hollein學習,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城市設計碩士學位的Fulbright Grant獎學金。U-TT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Gold Holcim Award獎和芝加哥建筑與設計博物館獎。Klumpner與ETHZSECO合作,目前正在巴蘭基拉建造“Fabrica de Cultura”,并為薩拉熱窩/波黑市制定總體規劃。

演講題目:重新構想城市化

演講內容:uttnext通過設計工具和方法重新構想建筑、景觀、規劃和城市化,通過“典型”項目的實踐,以提高現有和新的城市中所有人的生活質量。研究和設計活動是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框架內組織的。很高興認識到我們的本地和全球城市化模式正處于危機之中。通過提案、場景、模型做出回應,促使我們理解新形式城市的潛力。利用由此產生的創造力來改變我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

Christoph Thun-Hohenstein維也納雙年展總監

演講題目:氣候關懷與循環思維:為什么我們需要藝術來進行激進的想象

演講內容: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低碳化不僅是歐盟的,也是世界許多其他地區的氣候政策核心。但我們必須采取更為全面的方法:我們需要對地球、其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進行審慎的照料工作,以穩定氣候并永久地保護地球的生態。氣候保護包括將我們與地球的關系、物種多樣性及其資源置于可持續基礎上的所有措施。

這也意味著“獲取、制造、使用、浪費”的線性經濟不是未來的模式。因此,我們必須將氣候護理與循環思維結合起來:氣候中性和脫碳的(巨大)挑戰只有在生物和技術循環以及其他氣候護理行為(如減少消費、注重持久質量)中以最佳方式保持資源的情況下才能應對,并以謹慎處理產品為主。生物和技術循環將是氣候現代化的制勝公式,也是“綠色”經濟增長的神奇配方:未來是循環的!

氣候護理和循環思維是我們未來思維的基本要素。為了充分挖掘它們的潛力并從它們的協同作用中獲益,我們需要藝術學科的激進想象力。設計師、建筑師、視覺藝術家和其他創造性思維都處于有利地位,能夠產生長期愿景,在短期世界中指導我們。藝術學科可以在擴大循環經濟、促進廣泛社會的循環生活方式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作為大眾消費和拋棄習慣的有吸引力的替代品,并推動真正的循環社會的發展。

第五講:新新空間

有人問,為什么最后一講叫“New New Space”?何為新?我們也常說“更新”Is it‘changing to the new’or‘newer’,這是個問題,而新新new new 還是去聲的“更新”newer?這也是問題。

重復的意義在于,我們真誠地希望改變或挑戰或打破固有的空間認知邊界。一次又一次,但沒有一次的重復是一模一樣的;也可能沒有另一次比這一次更進步,我們甚至沒有確定、正面和樂觀的答案。我們可能永遠在路上,但不能磨滅我們對于新和未知的好奇和探索,因此也可能造就了對于未來空間想象的多元善變和豐富性。我們相信,對于空間認知的拓展,只要經歷了持續不斷的量的積累和疊加,就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質的改變。

總而言之,重復強調、被討論的“新”,給我們帶來的,既有仰望星空的視角,也有腳踏實地的浮想,也許這是對空間“終極”的思考和探索。

主講人及講座內容:

錢源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院長,深圳市首批舉薦認定的高層次專業人才。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城市規劃碩士,曾任職于香港ACLA 景觀設計公司和易道國際 (香港)設計有限公司。2010 年加入萬科集團,擔任城市研究院院長。2016 年被認定為深圳首批舉薦制高層次專業人才。在萬科十年來,參與并策劃了萬科集團總部、米蘭世博會萬科館、山西五龍廟古建修復、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北京世園會植物館等重大公共項目;以多方參與、集群設計的方式主持深圳 南頭古城、蘇州淮海街和成都猛追灣等城市更新項目;主持了深圳萬科云城及萬科云設計公社 等產城融合的新建項目,倡導設計行業上下游積聚、共享、孵化和共創。另外,在深圳城中村保護與激活、中國城市軌道與城市發展模式、舊城復興的空間和內容等領域 均有研究,同時也為廈門、蘇州、深圳、東莞等當地政府提供規劃與城市發展顧問支持。

演講題目:新舊之間

演講內容:今天,快速化的新城建設不再是城市發展關心的唯一焦點。那些曾經為城市建設做出過貢獻、如今逐漸衰敗的存量資產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如何抓住重新設計的機會,將老的 空間載體創造出新的價值?如何平衡“城市愿景”“公共利益”和“商業可持續”在更新進程中的多種聲音?這些問題皆是城市存量更新項目需要去探討和回應的事宜。而在這新舊之間,設計本身不再是一張設計圖紙,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的設計出一套新的秩序、組織對的資源、注入新的內容、引來新的人群,讓那些有時間底蘊的舊空間,成為有活力的、有豐富度的新新空間。

謝湜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史、歷史地理學、社會經濟史的教學和研究。入選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F任教育部歷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刊物《歷史人類學學刊》主任編委,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耶魯大學麥克米蘭國際與區域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著有《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歷史與海島社會》,主編出版《汕頭近代城市地圖集》。兩次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首屆“新史學青年著作獎”、第三屆“普隱人文學術獎”、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新秀獎”。

演講題目:探尋能動性的空間史跡

演講內容:在前近代以來南中國歷史變遷中,地方行政的理性化措置、民間社會的合法化策略、制度轉型的多層面影響,曾不經意地作用于城鄉聚落空間的創新,主講人嘗試從分縣、創市、造城的三個歷史地理片段,探討從區劃邁向空間,從功能轉向條件,從建筑深入街區,努力探尋能動性的空間史跡。

莊慎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 合伙創始人、主持建筑師,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作為國內知名的建筑師,莊慎的作品曾榮獲: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商業建筑類金獎、社會與文化建筑類金獎和社會責任獎特別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優秀獎、教育部優秀勘察設計獎、WA中國建筑獎、美國《商業周刊》/《建筑實錄》評選的最佳商用建筑獎、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學會“施工管理杰出成就獎”,并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Domus》《A+U》《Architecture Record》《Asia Architecture》《建筑師》《時代建筑》《建筑學報》《世界建筑》、Archdaily、Gooood等都先后刊登過特輯或專稿。在創立阿科米星建筑設計事務所前,莊慎曾先后擔任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師,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師。

演講題目:認知·新空間

演講內容:“空間是建筑設計師的工作對象,如何設計空間很大程度上源于如何認知空間。講者將從人與空間在產系統下的變化狀態、空間在使用過程中的改變常態、空間認知過程中的行動作用三個角度,分享對于空間設計工作的認識?!?/p>

猜你喜歡
建筑師空間建筑
胖胖的“建筑師”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空間是什么?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創享空間
建筑的“芯”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一個建筑師的獨白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