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居民就業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2022-06-25 22:38李曉霞李濟龍
現代商貿工業 2022年14期
關鍵詞:就業質量

李曉霞 李濟龍

摘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和運營對庫區居民的就業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居民就業現狀的調查,研究影響居民就業質量的因素,并提出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創新就業模式、加強技能培訓以及增強社會保障能力等提高庫區居民就業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居民;就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04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順利實施為北方缺水城市的居民生活以及各行業生產均提供了極大便利,該工程從惠民角度充分體現了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的積極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南水北調移民的生產生活情況,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了南水北調移民村產業發展情況。為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淅川縣先后搬遷移民36.8萬人,是全國移民大縣。36.8萬為工程做出貢獻的庫區移民為受水區人民的用水安全做出了無私奉獻。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關注焦點多集中在庫區外遷移民,國家的補償重點也側重于外遷移民,與之不同的是,對本地受工程長期影響的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則關注度較低。如何提升庫區居民以及后靠移民的就業質量是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民生問題。從移民就業與移民安置之間關系的角度而言,移民的就業質量直接關系到移民的安置質量。實現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高質量就業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本文以南水北調工程核心庫區的淅川縣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就業狀況并分析影響其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最終提出庫區居民就業質量提升的相應路徑。

1庫區居民的就業現狀

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后靠移民村普遍存在著人多地少、移民原有收入來源改變的現象,移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后期扶持直補資金和外出務工。

為深入了解庫區居民就業現狀,本課題組在淅川縣滔河鄉、大石橋鄉、九重鎮、香花鎮等移民后靠安置村鎮發放問卷10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876份。調查對象主要分為當地后靠移民、移民局和移民工作站的工作人員以及鄉鎮干部。調查內容主要包含移民的就業狀況、收入狀況、教育水平、心理狀況、社會關系狀況以及移民的生活滿意度等多個方面。

1.1庫區居民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我們發現,庫區現有居民以50歲以上人口為主(50歲以上的庫區居民占比為68%),同時庫區居民約87%為農民。與許多欠發達地區的鄉村相似,高學歷的庫區居民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專以上學歷的庫區居民占比小于10%),樣本中大部分庫區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從家庭規???,8人以上的大家庭比例很少,家庭規模以3-5人為主。在876名庫區居民調查對象中,有673名是男性,其占調查對象的76.8%,這說明在庫區居民中,男性占絕大部分。

1.2庫區居民的就業狀況及收入滿意度

庫區居民的就業狀況及收入滿意度是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我們發現,一方面,部分庫區居民的就業狀況并沒有達到一種非常好的狀態,另一方面,庫區居民中的后靠移民耕地面積有所減少。在這兩個方面的綜合作用下,部分庫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緩慢。實際上,優良的鄉村生態資源是庫區居民獲取相對收益的重要依靠,但是,庫區居民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比例不高,外出務工依然是大部分庫區青壯年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其比例大約為54%)。通過進一步的訪談,我們還了解到部分庫區居民的收入滿意度不高,另外,有約52%的居民對收入水平的提升有較高的期待。部分移民在搬遷后,生活并沒有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1.3移民技能水平狀況

調查發現,61%的移民只擁有一項勞動技能,該勞動技能是種地技能,這說明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所掌握的勞動技能類型相對較少,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能會處于相對劣勢,與此同時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很難在耕地減少的情況下獲取更好地就業機會(見表1)。

在受訪對象中,95%的移民受過由政府組織的關于就業勞動技能的培訓(見表2),但普遍反映所接受的技能培訓“比較少”或 “非常少”,這說明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覆蓋面較大,雖然接受培訓的比例很高,但頻次較少。在針對移民技能學習意愿的調查顯示,99%的移民是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學習各類技能的(見表3),這說明在就業機會減少、就業結構改變的背景下,移民渴望通過政府的有效培訓,獲取更多就業技能,增強其再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2影響庫區居民就業質量的因素分析

通過調查,大多數庫區居民尤其是移民認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就業質量提升問題。就業對庫區居民尤其是移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1勞動力市場變動帶來就業減少

一方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量的后靠居民在建庫后人均土地急劇減少,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庫區優良的生態資源是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就業的重要依托,但是土地資源的相對減少制約了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高質量就業創業的活力與積極性。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帶來的“關、停、并、轉”,不可避免的減少了部分高耗能勞動密集型項目的投資,投資項目變動帶來了相關就業崗位減少,這進而對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就業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

2.2庫區產業空心化致崗位創造能力低下

一些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的地區由于長期“貧血”,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和及時的緩解,與庫區產業空心化相伴的一個問題就是就業崗位創造能力不足。此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后靠移民所在地的企業存在部分搬遷現象,這使得原有就業崗位的減少。雖然庫區依然存在一部分搬遷重組企業,但是庫區相當一部分搬遷重組企業經濟實力不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不能夠為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提供充足數量的就業崗位。

2.3居民技能水平偏低

低文化水平的庫區居民主要還是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以務農為主;中等文化水平的庫區居民與低文化水平的庫區居民相似,雖然他們大部分也依然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外出務工以及創業的比例相對較高。相對于中等文化水平的庫區居民和低文化水平的庫區居民,高文化群體的居民外出務工以及創業的比例明顯增高。移民主要集中在低文化群體之中,同時,可耕地的減少對他們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技能的缺乏使這部分移民的就業質量和收入均處于較低水平。雖然政府進行了針對移民的技能培訓,農民學習技能的意愿也較為強烈,但是培訓效果對就業能力提升的影響并不明顯。

2.4政府安置資金結構失衡且制度創新乏力

在移民安置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外遷移民的安置通常被考慮至首要位置且其相關安置資金也分配的較多。相對于外遷移民,庫區后靠移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并非沒有引起公共部門的足夠重視。在其他扶持資金方面,公共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充分考慮庫區居民發展綠色產業的實際難度與相應損失。在制度創新領域,一方面庫區居民缺乏就業層面的長期保障與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國家出臺的庫區優惠政策部分難以快速落實。國家雖然每年對庫區投入數額巨大的產業發展基金,但是配套設計方案實施存在一定困難。另外,隨著水源地保護力度的加強,國家對水源地產業發展的約束不斷增強,生態保護帶來的成本上升難以找到有效的紓解途徑,“保水質”對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能完全從制度上得以解決。

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居民就業質量提升的對策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就業質量提升問題事關民生福祉,是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與落腳點。公共部門需要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居民尤其是后靠移民就業質量提升視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注重庫區內部力量與外部力量的結合,在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創新就業模式、加強技能培訓和增強社會保障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

3.1發展庫區生態農業和綠色經濟

在硬件設施方面,改變庫區基礎設施落后狀況,建設沿江高等級公路、鐵路,并加大力度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從而為庫區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數字化技術支撐。在軟環境方面,不斷改善庫區的營商環境從而為庫區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氛圍與投資環境。倡導庫區居民發展生態農業,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大涉農財政資金對庫區生態農業的支持力度。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經濟是庫區實現居民高質量就業的重要路徑。

3.2調整庫區產業結構,促進居民就業

在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同時,庫區還需要注重第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公共部門要積極利用利用庫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產生連片帶動效應。及時做好庫區旅游資源開發規劃,適時引入外部市場力量,充分調動庫區各經濟微觀主體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庫區相關產品的附加值水平。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不斷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是庫區實現居民高質量就業的重要路徑。

3.3增加新的就業模式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對外開放的政策方面,政府應當繼續出臺相關細則,引入先進的業態,促進新興產業和企業在庫區落戶。庫區公共部門和市場經濟微觀主體要及時融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模式,通過網絡經濟充分發揮庫區資源潛能,不斷創造和增加新的就業模式。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融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模式是庫區實現居民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選擇。

3.4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在實現庫區居民高質量就業的過程中,政府應當積極提升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庫區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在庫區居民的社會保障方面,公共部門應改變短期補償意識,應當把庫區居民的社會保障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最大程度保障最低收入人群以及庫區居民中的弱勢群體和創業失敗群體的基本生活。與此同時,還應該積極探索出特色的庫區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激勵機制,尤其是當面臨市場明顯波動的情況下,在農戶生產出相應的農產品后按照保護價向移民收購產品。

3.5創新培訓機制,開展庫區居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在庫區居民的素質教育方面,庫區應以普及初中小學義務教育為中心,增加教育投入,建立長效發展的教育體系和機制。在職業教育方面,充分認識國家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補助資金的積極價值和特殊用途,多措并舉資助庫區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與此同時,在職業培訓和指導方面,公共部門需進一步把免費就業指導培訓作為一種常態化手段和措施??偠灾?,在充分開發庫區自然資源的同時,有效開發居民的智力資源,從根本上提升庫區移民的就業能力,提升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曉濤,張佳佳.促進水利工程農村移民非農就業與增收的因素研究——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農村移民為例[J].人民長江,2021,52(12):214-219.

[2]趙晶,畢彥杰,韓宇平,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社會經濟效益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9(06):855-866.

[3]張震.陜南“綠色+”扶貧實踐模式探析——以寧陜縣為例[J].商業經濟,2019,(09):27-29.

[4]趙旭,肖佳奇,段躍芳,等.外遷安置、土地流轉及水庫移民生計轉型[J].資源科學,2018,40(10):1954-1965.

[5]盛豐,吳丹,鄧國法,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市農村內安移民增收保穩策略研究[J].水利發展研究,2017,17(03):13-18.

[6]任君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農村移民就業現狀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6,(08):16-17.

[7]王文濤,饒怡冰.控制性水庫移民的綜合型生產安置方式探析[J].人民長江,2015,46(15):101-103+106.

[8]孫海兵.南水北調庫區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J].水利發展研究,2015,15(05):6-9.

[9]羅學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青少年移民生存發展問題和幫扶對策思考——以湖北省襄陽市安置點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36(04):52-55+59.

[10]付文杰,周靜帆,楊東龍,等.丹江口庫區后移民時期移民生活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3,(26):164.

[11]倪艷,袁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移民就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2013,(13):32-33.

猜你喜歡
就業質量
三峽大學工程管理學生未來就業分析
大學生就業質量提高對策研究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
如何認識新大學生就業中的工作能力問題
行業型高校就業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初探
市民化與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探討
提升高職大學生就業質量對策研究
大學生就業初期不穩定因素與就業預警機制的構建
基于Struts的高校就業質量網絡監測系統的構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