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對我國福利制度改革的影響

2022-06-25 22:38強慧媛
現代商貿工業 2022年14期
關鍵詞:社會保障全球化

摘要:在中國福利制度的改革中,我們一直在借鑒與學習國外推行的福利制度與改革經驗,包括福利思想和各項福利措施。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西方福利發達國家也在積極探求一條適合經濟變化的第三條道路。本文研究推崇新原則,旨在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對我國的福利制度的啟示。

關鍵詞: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全球化;經濟觀;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66

1第三條道路思潮的崛起與發展

1.1提出的背景

“第三條道路”理論是自20世紀末開始在西方國家開始出現。這些國家舉步維艱,經濟不景氣,財政收入銳減,但居高不下的福利支出卻沒有減少,反而因為失業率的攀升而增加。而全球化的發展,讓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卻也逐步凸顯出各類摩擦等問題,世界環境的惡化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社會秩序來平衡各方利益。正是在國內和國際關系的雙重影響下,第三條道路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第三條道路理論堅持無論是加強現有國家的領導力或是進一步放開自由市場,都無法緩解現有的矛盾。

1.2第三條道路的內涵

1.2.1權利與責任并重

正如第三條道路理論所認為的,無論是加大政府的權利抑或是放任市場自由都無法逆轉困境。這是基于第三條道路主張的權利應與責任并重的前提下提出的,高福利國家的困境的根源在于國家只強調個人的權利,而忽視了個人責任的強化,以至于人若一旦陷入困境只會木然地等待援助,而失去了自己去克服困難的勇氣與動力。

第三條道路 理論就強調國家給予公民援助應該從激發主觀能動性的援助,而非單純的物質援助,處于困境的人們一旦獲得了改變與努力的動力,他們則會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這樣,人們就會逐步愿意承擔一定的風險,也會愿意為了規避這些風險而努力,國家所能做的就是為這些努力創造可能。而這也正是第三條道路理論所強調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1.2.2建立合作包容的社會

作為第三條道路理論的集大成者吉登斯認為一個“包容性”的社會應該是指所有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享有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勇于承擔義務與責任。原有的傳統福利社會就是一個不公平充滿排斥的社會,這種排斥體現在對底層公民的不重視,社會沒有為階層流動搭建平臺。

第三條道路堅持以社會公正作為重建社會秩序的基礎,反對政治派系的互相敵對,認為應構建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每位公民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參與社會建設,重建一個擁有新型社會契約關系,相互團結的新自由社會。

1.2.3重組政府職能機構

第三條道路理論不同于左右兩派的理論,他既不同意通過增加社會福利來減少社會的不平等,也不同意通過強化市場的作用來削弱政府的權利。第三條道路認為,合理的干預與必要的市場化都是需要的,它倡導通過擴大國家的觀念,重新定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市場,尤其是非政府組織的社會機構應該擁有足夠的發揮職能的空間,政府應該只是單純的一個監督者。同樣,企業應充分發揮其對社會和公民的經濟貢獻作用,政府則是在必要時提供必要的援助與支持。政府則要從傳統的“干預”中退出,重點強調“宏觀調控”的職能角色,以維護社會秩序,創造公平的環境為主要職責,適當放權。

1.2.4改革社會福利體系,建立“社會投資型”國家

福利國家不是一味的“劫富濟貧”“縱容懶惰”,福利國家的建立應該是以充分調動每位公平的社會責任心為前提的扶持與關懷,因此第三條道路理論強調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應該重新定位。正式基于高福利國家入不敷出的高財政壓力,吉登斯提出改革社會福利體系,建立“社會投資型”國家,意味著國家通過教育和培訓進行人力資本的投入來取代經濟資助,同時他還強調社會團體、企業、個人應該與政府共同合作,共同為社會福利資金貢獻一份力。

2第三條道路下的世界經濟格局

2.1第三條道路與全球化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世界格局產生變化。作為對全球化挑戰的回應,英國首先布萊爾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并很快被更多的資本主義國家認同。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加劇,以歐洲為代表的高社會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受到沖擊,已有的經濟財富無法支撐龐大的社會保障支出。全球化讓資本主義國家深刻認識到要以世界整體利益為重,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第三條道路才是全球時代的生存之道。

2.2第三條道路的經濟觀

第三條道路提倡民主、追求自由、倡導平等與權利。與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不同,更強調實用主義和寬容和諧,在這種新型的經濟自由主義觀念下第三條道路影響下的經濟決策和運行體制,實施再分配的稅收政策;實施更為全面、公平的參與機制,充分賦予每個人的參與權。第三條道路倡導新的混合經濟,這種混合經濟將政府的經濟領域內職責定位于宏觀調控和經濟運行服務,國家作為掌舵者,應為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助力經濟發展。

第三條道路的經濟觀是對現實問題提出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具有明顯的務實性和時代性,國家的運行與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讓人們的衣食住行基本滿意,之后才是制度、理論的研究與發展。

3我國福利制度的歷史更迭

3.1建國初期的中國社會福利政策

社會政策在計劃經濟時代,可以歸納為制度型社會福利政策類型,這是基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各項福利政策得出的經驗:(1)國家包分配的就業模式,且任何生活物資都是按需供給,這也意味著市場調配機制的失靈狀態,經濟發展無內外驅動力,效益低迷。因此貧富差距幾乎無,人們心理狀態較為平衡,這也是計劃經濟時代福利制度的優勢所在。(2)從出生到墳墓的生活體制,這也是制度型社會福利政策的一種形式,將一個人固定在同一場所、同一情境中生活一輩子,雖然安逸與穩定,卻很難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片面的社會福利政策。

3.2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福利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原有的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通過“放權讓利,開放搞活”等措施,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多種經濟形式下,原有的固化單一的社會福利制度被打破了,但遺憾的是,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期,福利制度改革并沒有被提上日程,直到1995年才開始考慮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而且是奔著社會化的改革方向去的。

4第三條道路對我國福利制度的影響

90年代中期著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既考慮自身發展因素的諸多因素,更受當時國際社會社會福利思潮的影響,在借鑒與學習國外推行的福利制度與改革經驗,包括福利思想和各項福利措施中摸索前進。

4.1社會福利政策應與社會發展水平同步

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也是西方社會尋求福利改革探索期的一種模式,對于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在轉型期中國具有借鑒意義,但我國已有的社會福利制度和經濟發展現狀均不同于西方國家,因此對于第三條道路下的福利思想,我們可借鑒卻不能照搬。

因為社會福利保障措施應該與國情、國力密切結合,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該繼續積極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各項投入。對于轉型階段的國有企業、中小企業,企業效益不夠高,社會投入也會相應不足,且造成部分職工的各項社會保險繳納比例較低,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高。

1995年后才起步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同樣面臨社會保障體系各項保障立法措施的不到位,因此應加強完善社會保障方面的各項立法,助力社會保障體系科學合理的發展。

4.2社會保障下的權利與責任應統一

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下的社會保障體系強調政府與公民應該各司其職,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履行各項義務。即政府在公民遇到挑戰與困難時通過各項保障制度提供支持,但這個支持是有度的,公民渡過難關后,應該自力更生。

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更注重對人的思想觀念的改造,畢竟計劃經濟時代下的制度型社會福利制度是涵蓋人一生的福利制度,從搖籃到墳墓轉為自力更生,首先應改變的是人的觀念。

4.3轉變政府職能,弱化政府干涉

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強調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過程中,政府的職能應進行相應的轉變,在重點領域進行干涉,在其他領域進行放權。

重點領域包括政策的制定、財政的支持、監管機制和立法職能的完善和建立等方面,這些領域是其他社會機構等力量無法平衡的。社會福利制度能否切實惠及全體人民,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全方面的保障,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這是利他目的下的企業、個人無法關注的領域。各項政策的完善與推進是各類群體各項合理訴求可以得到維護的有效途徑。

4.4推動市場準入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涉及人的方方面面,政府單一的力量與投入是有限的,如果有建立全面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全社會的力量投入。這也與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下的建立“社會投資型”不謀而合。

推動市場準入機制,即鼓勵社會機構、非政府組織等多種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多種力量的參與,一方面意味著社會保障資金更為充足且多元,有助于更為穩定且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搭建,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將企業、個體戶、社會團體等群體同時召集,有助于政府在制定各項社會政策時可以傾聽到社會各界的不同聲音,有助于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

4.5重視教育,加大教育培訓投入

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認為社會投資型國家的建立離不開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的建立離不開教育的投入。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鼓勵政府轉變職能,從原先的物質資源救助向“精神層面”援助轉變,即加大對教育與培訓的投入。

如何充分發揮一個人的社會價值,最大可能發揮其社會效益,終生教育的教育理念應該得以貫徹,通過貫穿職業生涯的終身教育挖掘社會大眾的潛能,讓人成為國家的無形財富。除了將終身教育的學習理念進行推崇,國家更應該大力發展長期教育和各項職業培訓,讓人才與市場匹配,讓人才成為助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5結語

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在由傳統的制度型的社會模式下逐步像多元化的社會福利制度轉變,雖然轉變起步晚,但可借鑒的經驗卻相當豐富,照搬任何一國的社會福利制度都不是智者之選,但以實現效率與公平為目標的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可以為我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啟示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秦永超,衛小怡.第三條道路福利思想及對中國福利改革的啟示[J].社會福利主題論文,2017,(5):30.

[2]郝曉猛.第三條道路社會福利思想評價及啟示[D].保定:河北大學,2015,(5):7.

[3]李祥興,王先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認知的嬗變及啟示[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8,25(4):30.

[4]布萊爾.新英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5]王萬山,莊小琴.第三條道路的經濟哲學觀:第三種經濟自由主義[J].求實,2001,12:20-22.

[6]裘元倫.歐洲新第三條道路的經濟含義[J].世界經濟,2000,(8):3-5.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2020SJB0359);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校級科研課題(KY201917)。

作者簡介:強慧媛,女,博士,助理研究員。

猜你喜歡
社會保障全球化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啟示
堅持就業優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媒體募捐永遠成不了社會保障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從社會統合的視角看社會保障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