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刷直播成癮的行為慣性研究

2022-06-25 11:37茹婕妤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7期
關鍵詞:解決路徑青少年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刷直播日漸成為大眾日常生活娛樂的一部分。當前,青少年刷直播成癮的現象屢見不鮮,成為令家庭和社會擔憂的一大問題。本文旨在分析青少年刷直播成癮的內在因素,為有效破除這一問題提供思路。文章首先指出刷直播的行為慣性與大衛·西蒙提出的“身體芭蕾”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而后歸納這一行為慣性的成因路徑,并指出刷直播成癮會導致青少年的現實生活被即時媒介時間肢解、其價值觀被誤導、成為新一代“移動土豆族”等問題,最后從青少年本身及網絡直播平臺兩個維度出發,提出破除刷直播成癮這一行為慣性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刷直播;“身體芭蕾”;行為慣性;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004-03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應用,刷微博、刷朋友圈、刷直播等現象日益顯見。不夸張地說,如今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使用手機似乎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肌肉記憶。

在網絡直播平臺中,青少年刷直播成癮現象屢見不鮮,已成為家庭和社會擔憂的一大問題。研究青少年刷直播成癮的行為慣性的成因,有助于解決成癮問題。

一、刷直播與“身體芭蕾”

(一)身體記憶:不由自主的手指移動

大衛·西蒙在《生活世界的地理學》中提出“身體芭蕾”概念。他認為,生活中大部分的移動都是習慣性行為,好比人可以不假思索地每天行駛同樣的路線上下班。這種移動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身體能力,明確指揮人的行為舉止,發揮著一種特殊主體的作用,通過前意識表達自我,常用“自動”“習慣性”“不由自主”“機械”等詞來描述。而芭蕾舞訓練的本質,就是一種大腦和身體配合的肌肉記憶訓練。

刷直播的行為表現為手指不由自主地在屏幕上移動,滑動于各個直播間,排除大腦思索,機械重復地觀看直播。如同芭蕾舞演員可以不經思考,憑借身體的肌肉記憶完成表演。

(二)刷直播:因重復及期待觀看而形成時空慣例

大衛·西蒙用芭蕾舞的隱喻來描述完成特殊任務的一連串前意識行動,他將這種序列稱為“身體芭蕾”。若某種身體移動長時間持續,就會形成時空慣例。當許多時空慣例在某一特殊區位集合,又會形成“地方芭蕾”。而當身體的移動性在時間、空間里結合,即會產生存在的內在性,如同一種地方內部生活節奏的歸屬感[1]。

網絡直播具有相對固定、規范性的時間和固定直播空間設置等特征[2],主播通常會在固定時間段、固定直播平臺的直播間進行直播。因此,許多觀眾也會像每天上班打卡一樣,在固定時間打開直播平臺,進入相應的直播間觀看直播。在重復觀看與期待觀看的循環往復中,人們的身體移動就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匯中形成了觀看直播的時空慣例。

一方面,觀眾在直播間的觀看和互動具有強烈的參與性和儀式性,促進“刷”這一手指移動行為的累積,導致“身體芭蕾”的形成。

另一方面,由于重復及期待觀看形成時空慣例,使觀眾會在某一時間于直播間聚集,形成“地方芭蕾”,促使其認識“地方”,認為自己是“地方”的一分子[1],由此產生群體認同。

二、青少年刷直播成癮的原因

(一)生動刺激的直播內容促成慣性使用動機的產生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瑪羅理·沃伯認為,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容,越容易為觀眾接受和欣賞。泛娛樂化時代,網絡直播平臺主播生產的內容與沃伯的這一觀點暗合。玩游戲、曝隱私、無厘頭等獵奇內容,的確能充分激發觀眾刷直播的欲望。網絡直播平臺主播與觀眾深夜暢聊,通過戶外探險、歌舞表演滿足觀眾的視覺需求,有的主播為博取關注,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舉止越界??梢哉f,網絡直播憑借簡單易操作的平臺設計和生動刺激的直播內容,贏得了諸多互聯網用戶的追捧。

(二)人體的記憶效應促使使用習慣的養成

人體本身具有強大的記憶功能,小腦是負責程序性記憶的器官。小腦的記憶主要靠后天重復及經典條件作用獲得,肌肉記憶就是其中一種。

如前文所述,芭蕾舞訓練本質上是一種小腦與身體配合的肌肉記憶訓練,即通過多次重復同一組動作來形成記憶。雖然人體通過肌肉獲得記憶的速度十分緩慢,但習得后的遺忘速度也同樣緩慢。當肌肉記憶成熟后,人們甚至可以不經大腦思索就將某一動作持續下去。因此,當“刷”成為一種手指肌肉記憶,刷手機、刷直播也就成為人們不經大腦思索的直接身體行為。

為驗證這一觀點,筆者調查了幾家具有代表性的網絡直播平臺,發現網絡直播節目的主播通常會在固定時間段、固定直播間及固定網絡直播平臺進行直播。即便沒有在固定時間直播,主播也會在直播中反復提醒粉絲下次直播的時間,致使觀眾養成對主播的重復收視習慣,將心理期待直接轉變為身體記憶,從而到點就刷直播。即便觀眾對主播缺乏黏性收視,網絡直播內容的推送也會借力大數據算法,根據觀眾以往的觀看行為和注冊時的興趣愛好等關鍵詞來進行精準推送。推送的內容充分迎合觀眾喜好,讓觀眾刷直播刷得停不下來,從而形成刷直播的“身體芭蕾”。

(三)觀眾情感認同的內在需要形成媒介依賴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03億,其中24歲及以下用戶占比超60%,人均每日觀看時長高達135分鐘[3]。

青少年群體時常容易感到迷茫,普遍缺乏存在感、價值感和情感寄托。但他們往往又是個性突出,亟待社會認可且態度和行為受群體屬性制約,具備較強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群體[4]。

當前,網絡直播平臺根據不同社會群體的興趣愛好和情感寄托需求,開創了多種不同類型的網絡直播節目,以達到聚合受眾的目的。以虎牙直播平臺的網游競技專區為例,其中包含絕地求生、LOL、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夢想世界、黑色沙漠、勁舞團等28個分主題,每個主題下又設有不同分類的分欄目主題。網絡直播平臺通過“聚合—分化—聚合—分化—聚合”的形式,使社會群體屬性的共性越來越突出,在趨于統一的基礎上達到通過情感交流聚合受眾的目的。助力不同情感需求的受眾群體跨越時間和空間,不受現實身份、地位、環境的束縛,在基于相同的興趣和情感組成的交流圈內抱團取暖,從而形成情感依賴。因此可以說,刷直播是滿足受眾情感的方式,使其在行為上形成對媒介的依賴。

三、刷直播成癮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一)即時媒介時間肢解現實生活

古時,人們以自然現象和生活事件為自然時間標準,在遵循自然和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掌控生活。古歌謠《擊壤歌》里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很好的佐證。

14世紀,古老歐洲修道院傳出的時間表使人們跨入一種以抽象數字建立起來的穩固人造時間時代。那時,人們的生活狀態體現出線性有序化特征,人們服從于固定時間表,被安排工作、吃飯、休息,時間的可計算性使其很快成為工業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

伴隨社會不斷進步,媒介時間誕生,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電視為核心的媒介對人們日常生活時間的建構。19點的央視《新聞聯播》、除夕夜20點的春節聯歡晚會就是很好的案例。此時,人們的時間從有序變得無序,尤其是近幾年即時圖文向即時視頻的網絡媒介迭代,即時性媒介的普及再次修正了人們的時間規范,人們日漸習慣于使用移動設備同步觀看遠方事件的現場直播,或使用移動支付瞬時完成購物行為。這種即時狀態在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使人們的生活變得零散且無序,使人們逐漸應顧不暇、身心俱疲。

網絡直播平臺的即時性決定其內容碎片化和直觀淺顯化。青少年在觀看過程中會與主播或其他觀眾進行互動,做出即時反應。久而久之,這種不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會大大削弱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同時,網絡直播平臺24小時不間斷的直播節目,也加劇了青少年的時間的零散和無序,肢解了他們的真實生活。

(二)因心理沖擊導致價值觀被誤導

網絡直播平臺的設計非常善于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比如,網絡直播平臺用戶等級越高,享有的特權就越多。高等級用戶進入直播間時,往往會使用明顯的刷屏歡迎語、坐“豪華跑車”入場等特效。此外,很多主播都有自己的房管,他們通常是主播的忠實粉絲或刷過貴重禮物的用戶。身為房管,他們有權管理直播間,甚至影響主播的行為。

種種設計無一不滿足人們攀比、求勝、虛榮等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心理需求較難得到滿足,卻可以在直播間通過花錢打賞來獲得即時滿足。這樣的“特權消費”行為極不利于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屢見不鮮的未成年人打賞行為也極易增添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由于彈幕系統疏于管理,直播間內時常出現使用粗俗語言攻擊他人的現象。種種非理性輿論將使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影響,對其思想觀念產生負面效應。

此外,青少年會在網絡直播中尋求情感與親密關系的需求滿足。相關數據顯示,網絡直播平臺中有85.8%的主播為女性[5]。許多女主播會在夜晚直播時用聊天、唱歌、跳舞等才藝來“撩”直播間的觀眾,甚至通過具有性暗示意味的內容來吸引打賞,使觀眾對其形成情感依賴,進而使獲得打賞變得愈來愈容易。部分主播在收到高價禮物后,還會添加觀眾的微信。這些現象均會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沖擊,過多接觸將不利于其人格健康發展。

(三)“移動土豆族”的誕生

“移動土豆”一詞衍生于“沙發土豆”?!吧嘲l土豆”最早出現于1976年的美國,指的是蜷坐在沙發上,什么事都不干,只會看電視的人。他們長時間蜷坐在沙發上,像土豆一樣一動不動,時間一長人也愈發像土豆一樣長得滾圓滾圓的[6]。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人們不再需要蜷坐在沙發上,而是只要攜帶手機就能過上“土豆生活”,成為名副其實的“移動土豆”。據調查,77%的網絡直播節目的觀眾年齡不足22歲[7],這些觀眾心智尚未成熟,亟須正確引導。因此,應警惕網絡直播節目對青少年的傷害?!耙苿油炼埂钡纳罘绞交驅⒃斐汕嗌倌昊忌稀吧缃豢謶职Y”,使其缺乏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并且,久對手機屏幕,也會導致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當其習慣形象化、直觀化的直播畫面后,就會更容易用“看”的方式來認識世界,進而忽略精神層面的深層次探索,導致自身思維能力退化。

四、解決路徑

(一)青少年增強自我管理能力

網絡直播平臺中充斥著魚龍混雜的信息,若青少年自身的信息辨別能力不強,則很容易迷失其中。對于青少年而言,首先,要增強信息辨別能力,專心學業、關心社會和生活,明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其次,要多關注網絡直播中的優質內容,如名師直播教學、健身達人分享的正確健身方法等,培養正確使用媒介的能力與素養。第三,要具備自我移情能力,自動屏蔽淫穢色情、血腥暴力、違法犯罪等信息,不能心存僥幸,認為自己不會被不良信息所侵蝕。最后,要避免在互聯網大數據的影響下,被桎梏于網絡直播的“繭房”中[8],如若長期處于過度的自主選擇,沉浸于自我滿足中,將喪失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機會。

總之,青少年應適當遠離手機,遠離“沙發”,學會深入閱讀、獨立思考,走向戶外、擁抱自然。

(二)網絡直播平臺發揮監管作用

2021年6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發布《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保護未成年人行動倡議》,超50家平臺和MCN機構響應號召,承諾不向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劃清界限,規定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注冊服務。目前,許多網絡直播平臺主動推出用于反沉迷的青少年模式,但認為此舉形同虛設的批評聲不絕于耳。這一定程度反映出部分平臺并未真正重視對青少年的保護,反而擔心“得罪”這批未來的用戶,明里暗里為其大開方便之門。

實際上,青少年模式不應只是管住、守住青少年,而應服務好青少年。除限制時長和內容外,還應積極豐富該模式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成為傳遞知識、培養興趣的學習渠道。比如,抖音在青少年模式下研發深耕科普講解、云逛博物館和科技館等新形式,打造了諸多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內容,在幫助他們獲得成長之余,展現了全方位保護青少年的另一種思路。

五、結語

蘋果公司CEO庫克曾說,“我不擔心機器變得像人,我擔心的是人變得像機器”。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到底是讓人更加移動化還是更加固定化,這個問題值得深思。網絡直播的誕生使觀眾能夠隨時隨地觀看節目,卻也滋長了新一代“移動土豆族”的養成,形成“身體芭蕾”藝術。當前,網絡直播平臺中充斥著魚龍混雜的信息,不良信息將對青少年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凈化網絡直播間、減少網絡直播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需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蒂姆·克雷斯韋爾.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M].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社,2016:58-59.

[2] 唐燚樺.傳播儀式觀視角下的網絡直播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8.

[3]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22-02-25.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1.

[5] 2017中國網絡表演(直播)發展報告[R].中國演出表演協會網絡演出(直播)分會,2018-01-18.

[6] 宗守云.誰是“沙發土豆”?[J].語文建設,2010(Z1):65-66.

[7] 王彥.別讓一些“直播間”亂象毀了一代人[N].文匯報,2016-07-15(001).

[8] 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0-92.

作者簡介 茹婕妤,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會展傳播。

猜你喜歡
解決路徑青少年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與青少年成長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小學數學教學困境及解決路徑
數字版權管理與合理使用權利沖突的解決路徑
高中語文散文審美性閱讀的困境及解決路徑
青少年打籃球注意事項
第二單元 做自立自強的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