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中學初中歷史新課改中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2022-06-26 14:40田孟金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2年10期
關鍵詞:鄉村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田孟金

摘要:基于新課改的目標方向出發,鄉村中學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如何立足學情踐行課程改革方案,成為基層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并深思的重要課題。作為鄉村中學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清晰認識到新課改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與改革策略,抓好教學細節,突出教學重點,攻破教學難點,打造開放、趣味、實用的歷史新課堂,讓學生真正愛上歷史,會學歷史,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關鍵詞:鄉村教育;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不斷反思鄉村中學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基于以生為本根本原則,為了構建全新的歷史高效課堂,亟需響應創新實踐精神,遵循“教情”與“學情”,設計適宜鄉村中學的多元教學方案,用好新教材、緊跟新課標,改變傳統歷史課堂“填鴨式”教學方法,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參與度,促進有效互動,保障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一、以生為本,指導自主學習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總是過于強調追趕教學進度、灌輸歷史知識,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缺乏興趣,課堂參與度不高。為了改善這一問題,當下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把握新課改要求的“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將歷史課堂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喚醒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有效性。比如學習《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上夏、商、西周的興亡始末,本節課提前設計導學案,指導課前預習:梳理教材知識點,總結夏、商、西周興亡的根本原因。自主預習的過程應體現由淺入深原則,如興起的時間、滅亡的時間,重要事件等等;課上在給學生預留充足的交流討論時間,闡述預習結果,提出各自的疑問,促進課上更深層次的學習與思考,綜合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二、興趣著手,激發參與動機

把握核心素養根本目標,歷史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作為構建高效課堂的著力點,調動參與動機。過去,歷史教學過程略顯枯燥乏味,學習內容以教材為主,照本宣科的授課過程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缺少互動交流,影響整體學習效果。對此,教師亟需結合鄉村中學初中歷史的教學實情與學生實情做出調整。比如學習《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時,在研究“洋務運動”之前,先復習上一單元學過的兩次鴉片戰爭事件,回顧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再從內憂外患著手,理解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結合主要教學內容,如介紹史實、了解人物、分析洋務運動的背景、目的以及失敗原因等等,整合相關素材,課上播放一段微課視頻,展示與洋務運動相關的圖片與紀錄片,這樣既導出了基本的歷史知識,也能拓展視野,激活學生參與興趣,仿佛親歷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個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從直觀到具體,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了解洋務運動的始末,喚醒民族意識。

三、合作學習,推進思考探究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激活主體意識,推進思考探究,則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教案,布置任務驅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小組活動,發揮積極作用。比如學習《秦統一中國》時,本節課采取分組討論模式認識與了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結合秦始皇相關的歷史事件思考問題:“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圍繞這一問題,也就引出了與秦始皇有關的如六國統一文字貨幣、統一度量衡以及民族大融合,還有橫征暴斂、勞民傷財、焚書坑儒等一系列罪過,大家根據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去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在合作學習中完成本節課的探究任務,促進邏輯思維與創新意識發展。

四、多元互動,滲透人文情懷

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離不開多元互動,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認真觀察、閱讀、思考與討論,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融入歷史長河,感受人文情懷,這也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情感目標之一。仍然以《洋務運動》教學為例,課上結合洋務運動的功與過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失敗的原因以及洋務運動在歷史上的積極意義;最后結合當前中國華為公司遭遇美國無力制裁的社會熱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動交流中深刻體會國家民族發展過程中每個人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歷史到當下,讓學生深刻體會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深受人文關懷的滋潤,感知學習歷史的價值與魅力,進而保持學習動機。

五、沉浸體驗,深化歷史認知

為了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學習體驗,還原歷史情境,鄉村中學初中歷史教師應善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整合生動、趣味的教學資源,帶給學生沉浸體驗,深化歷史認知,提高學習有效性。比如學習《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時,教師提前準備歷史紀實影片《鑒真東渡》,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思考問題:“為什么要鑒真東渡?”“唐朝中外交流的原因是什么?當時的態度如何?”“你認為鑒真東渡的真實目的是什么?”學生結合視頻的真實場景,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再進一步探究中外文化交流在唐朝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給后世帶來的深遠影響,通過探究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發展與辯證分析觀念,將核心素養教育目標落到實處。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探索鄉村中學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實踐策略具有現實意義,以此為著力點探索課堂教學新思路與新方法,有利于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更廣泛、更全面地獲取歷史知識,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深化學習體驗,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宋全勝.提高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探究[J].甘肅教育,2021(12):139-140.

[2]文純芳.關于加強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趣味性的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7):97.

猜你喜歡
鄉村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認識論根源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的困境與突破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