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現代性及其批判的美學形式

2022-06-30 10:42段吉方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 2022年3期

段吉方

摘要:現代性社會發展孕育了批判的美學形式,包括“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在內,當代批判美學理論指向現代化發展所導致的文化悖論,提出了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內在矛盾與困惑,這是當代美學研究值得珍視并需要進一步推向深入的研究。在現代性思想的啟發下,當代批判美學錘煉了懷疑的精神與批判的鋒芒,對現代性社會發展做出了基于理智與情感的判斷,同時包含了一定的時間感受與歷史感受,體現了一種特殊的現代性體驗形式,也是一種新型的美學理論范式。

關鍵詞:現代;現代性;批判美學

現代(Modern)、現代性(Modernity)是當前社會文化與美學研究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何為現代?按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在他的《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中的詞源學考察,“現代(Modern)”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拉丁文“modo”,意指“此刻”的意思,它早期的英文意涵則接近“contemporary”,“其意為現在所存在的事物或此時此刻”[1]。雷蒙·威廉斯還提出,“現代”包含著與“傳統”進行對比的涵義,這種思想把握方式早在文藝復興之前就已經確立了,“從15世紀以來,一個中間的或中世紀的時期開始被定義。從16世紀末期以來,modern所具有的相對歷史意涵變得普遍?!盵2]

美國社會學家艾爾伯特·鮑爾格曼在他的《跨越后現代的分界線》 中也曾探究“現代”概念興起的過程。他提出,“Modern”(現代)源于拉丁文“modo”,意思是“正是現在”,“它原來的意思和近來的、現在的、或當代的意思差不多?!盵3]艾爾伯特·鮑爾格曼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了“現代”這個概念的演化過程,他提出,在公元5世紀后期,拉丁文產生了“現代的”這個詞,并把它傳給正在出現的中世紀,在中世紀“現代”的概念得到極大的豐富,具體表現為當時的查理曼大帝把三種各自獨立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文化和學問;德意志傳統的封建秩序;以及最重要的,督教教的精神幻想?!盵4]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鄙鐣l展的巨波洪流浩大廣闊,人們關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放棄,就像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抒情散文《蔚藍的王國》中暢想的那樣,“年輕,快活,和幸福!”所以,“現代”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分期,而是代表了一種理想和期望,蘊含夢想與激情,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感覺自己不夠“現代”,因為“現代”意味著開放、進取和發展,意味著思想的開化;與“現代”相對的則往往是傳統和墨守成規,當然還包括歲月已逝的人生感嘆。

但就在人們暢想現代社會發展的美好生活的時候,19世紀以來的浪漫主義詩人卻喊出了“回到中世紀”的口號,而隨著20世紀以來科技與社會發展中諸多問題的出現,人們越來也明顯地感到現代化視野中的社會與文化也存在很多需要警惕的內容,正是因為此,關于“現代”,在新時代的破曉之際,也產生了多個層面多種角度的批判性內涵。

“現代性”(Modernity)的概念蘊含了這種批判性的考慮?,F代性是一個哲學概念,是“現代”“現代化”“現代主義”這些概念在哲學上的升華。美國學者馬歇爾·伯曼在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中討論了什么是“現代性”。他提出,“所謂現代性,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歷險,去獲得權力、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又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摧毀我們所知的一切,摧毀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切?!薄八鼘⑽覀兯械娜硕嫉惯M了一個不斷崩潰與更新、斗爭與沖突、模棱兩可與痛苦的大漩渦。所謂現代性,也就是成一個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中,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盵5]馬歇爾·伯曼還提出了現代性發展的三個階段:16世紀至18世紀末,人們開始體驗現代生活,此時在社會層面上體現的是一種“半盲目”的現代性感受;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大革命”浪潮是現代性社會的第二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胺▏蟾锩焙退幕仨懯垢锩鼤r代的感受出現在現代公眾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因此也發生巨變。而在思想的層面上,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引發的現代性社會進程,19世紀西方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思想家,他們是尼采與馬克思,并分別向世界宣告了現代性的聲音;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藝術的勝利,現代性體驗擴展到全世界,但在伯曼看來,20世紀以來的現代社會也面臨著危機與難題,最主要的表現是在20世紀的現代社會中,公眾成了碎片,“現代性這一觀念一旦用許許多多碎裂的方式來構想,便喪失了它大部分的生動性、廣度與深度,喪失了它組織人的生活的能力和賦予生活以意義的能力。結果,我們便發現自己今天處于這樣一個現代時期,這個時期失去了與它自己的現代性的根源的聯系?!盵6]

在美學上,“現代性”這個概念標志著一種內在的分裂,即作為社會現代化發展祈愿的前瞻性、建構性成分與作為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矛盾、危機批判的體驗性、感性成分的分裂;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更具感性與體驗的特征;前者是科技的、社會的,后者是文化的、美學的;在科技與社會的層面上,現代性更多地呈現出一種發展的力量、進取的精神以及昂揚的態度,在文化與美學的層面上,現代性則強調從美學體驗、藝術實踐、審美精神、文化影響等方面展現對社會的批判性,并被體驗為一種具有內在張力的“二律背反”,典型的就像波德萊爾1863年在的《現代生活的畫家》一文中所提出的“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7]如何解決這種二律背反,本身構成了現代性的內在問題。正是由于這種二律背反,“現代”“現代化”“現代性”這樣的問題帶上了某種“同時代”的意涵,即阿甘本所提出的那種既附著于時代同時又與時代保持距離的特性。與時代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才能夠“凝視”這個時代,包括這個時代的文化與文明。毫無疑問,在“現代”的“凝視”中融入“同時代”的眼光是有建設性力量的。面對現代社會變動不居的文化、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現代”的“凝視”產生了各種形式的批判美學。D165DAAF-0E61-4D2D-872D-CD2ED27B9763

在這種批判美學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現代主義的文學和藝術。美國學者馬泰·卡林內斯庫在他的《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將現代主義視為現代性的一種表現,在他的筆下,現代主義代表了一種美學上的進步,是“否定其自身(它的各種歷史‘傳統)而又不喪失其同一性(identity)的更新能力?!盵8]現代主義的概念是多層面的,也是立體的,但無論是后期象征主義詩歌、黑色幽默派文學、繪畫中的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現代主義都不僅僅是一種與傳統觀念迥然不同的藝術手段、藝術技法,現代主義代表了一種與傳統相疏離的藝術形式,典型的像達達主義,像杜尚,20世紀20年代的杜尚已經從繪畫走向了美學,1913年他將一個自行車輪子放置在圓凳上,取名《自行車輪》,1914年他的作品《涼瓶架》是用一些簡易鋼條焊制鏈接而成的,1917年他直接把一個小便池搬到了紐約藝術家沙龍展,簽上了“R.Mutt 1917”,這就變成了影響世界的藝術作品《泉》。這樣的作品意義何在呢?如果說這樣的作品就是現代主義的,那么,現代主義又是如何通過這樣的作品展現了與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的疏離與拒絕?那是因為,杜尚通過這樣的作品顛覆了傳統,也顛覆了藝術,極大地推動了現代主義藝術發展,他的作品被稱為“代表著在一個被技術統治的世界中對20世紀藝術最深刻的一種思考”,是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精彩的先行闡釋”[9],在這個意義上,杜尚以及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具有了藝術上的形而上學革命的性質,其批判美學的形式也在社會現代化發展中承載更常見的功能。比如,艾爾伯特·鮑爾格曼就提出,現代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啟蒙運動,“現代主義伊始就是一項計劃,并且依然是一項計劃。它一直在繼續搜索并摧毀傳統的組織結構和阻礙;它極有信心地設計強有力的秩序和種種機器,填補新出現的空間?!?/p>

在關于社會文化發展的批判美學方面,不能不提及著名的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提供了一種重要的現代性社會理論批判形式,“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霍克海默、阿多諾、本雅明、弗洛姆、馬爾庫塞等對20世紀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文化發展進行批判性反思,他們思考的問題是緣何社會現代化發展的結果最終走向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悖論,“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對這種文化悖論有很多集中的思考,比如霍克海默、阿多諾提出的“文化工業” 理論、“啟蒙辯證法”,本雅明提出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光暈”理論,馬爾庫塞提出的“單向度的人”“新感性”理論等,他們的理論觀念廣泛涉及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發展中的文化結構、文化經驗和文化邏輯。在20世紀40、5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所批判的內容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源生語境,同時更是現代工業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同樣代表了人們對現代社會的美好想象,但是,在這些學者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成果是以文明與文化的衰落或喪失為代價的,是“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過于敏感嗎?抑或是他們慣于對現代社會與文明發展吹毛求疵?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這一批有著良好的教養與出身的學者正是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復雜結果保持了清醒的認識,具有一種共同的“懷疑的精神”,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文化發展問題保持了批判的鋒芒?!胺ㄌm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包括在中國,至今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其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不僅僅是在思維方法、邏輯結構和社會結構分析等與“傳統理論”有區別,更主要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關心社會、關注現代化發展中的文化與審美悖論問題,正像弗洛姆在論述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論時說的那樣:“人靠幻想活著,因為這些幻想使人得以忍受現實生活的痛苦。如果人們能清楚地認識到究竟什么才是幻想,如果人們能從半夢幻狀態中清醒過來的話,那么,人們就能恢復自己的理智,意識到自己所特有的力量和權力,并且以這樣一種方式來改變現實致使幻想已沒有再存在的必要?!盵10]這是“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做出的理論批判,同時也是對20世紀西方現代性社會發展的文化闡釋。

像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一樣,很多學者將目光投向社會現代化發展中的復雜變革與思想情勢,在社會文化領域形成了批判性的美學思想,現代與現代性的問題在他們的手中成了管窺社會發展中復雜價值糾葛的思想孔徑。代表性的有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美國學者理查德·羅蒂等。他們把關于現代、現代化、現代性的哲學暢想與知識領域的基礎性批判、反宏大敘事結合起來,在清理某些知識基礎的迷誤以及宏大敘事的認知偏差之外將思想的觸角伸展至現代性社會發展的思想前提,標志著關于現代性社會發展的深度反思,典型的如法國思想家褔柯。在一系列著作《規訓與懲罰》《癲狂與文明》《性經驗史》等,??聫氐讙仐壛藗鹘y歷史分析的宏大敘事視角以及哲學基礎主義的主體觀念,通過特殊的觀察對象與體驗內容,如精神病院、收容所、診療所、監獄、特殊的性場所等,探究現代社會懲戒性機構的發展與主體建構的轉換關系;通過對癲狂、瘋癲等社會極端個體反常行為的跟蹤剖析,挖掘現代社會文明發展中制約性力量的社會功能及其道德危機。在《癲狂與文明》中,??掠幸粋€說法發人深省,他引用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的話說:“人類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痹谝粋€正常的社會中,沒有人希望自己會瘋癲,就社會的層面而言,不管什么樣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有同一種力量,同一種關懷,同一種溫情,這些所謂的“正能量”是社會發展文學進步的基礎,但在??驴磥?,這恰恰是理性社會的標志,事實上,不是任何社會或者說不是社會的任何角度都是由理性起作用的,特別是當我們建立起與一定社會的“凝視”距離時,理性常常被質疑,當然,被質疑的不是理性的本質,而是理性的界限。??逻M而提出,理性-瘋癲的關系是西方文化一個獨特的向度,沒有瘋癲,就難以襯托理性的深度,就好比,“‘張狂的威脅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蘇格拉底式的理性者 的‘明智”[11]。

??率降呐忻缹W在當代美學與文化研究中注定是一個異數,他不笑瘋癲笑理性,但仔細想來,??绿岢龅奈幕U撉∏“爽F代、現代性概念的另外一種意涵,那就是,“現代”“現代性”這樣的概念這樣的思想視野本身就包含了“自反性”的意義,即在“現代性”概念本身中包含著對“反現代性”的反思,通俗一點兒說,這就好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方面有各種力量不斷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另一方面,在旁邊,不斷有質疑、批判、警醒的聲音在說“慢一點兒,慢一點兒!”是的 ,在很多時候,“慢一點兒!”恰恰代表了一種“現代性”的另一副思想面孔,即“慢速現代性”。D165DAAF-0E61-4D2D-872D-CD2ED27B9763

在當代美學視野中,這種“慢速現代性”的時間感受與歷史感受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它是一種特殊的現代性體驗形式,也是一種新型的批判美學。美國范德堡大學藝術理論家、美學家盧茨·科普尼克曾出版了一種重要的美學著作《慢下來》,其副標題是“走向當代美學”。盧茨·科普尼克本身是一個藝術理論家和美學家,在這部著作中他深入分析當代電影、紀錄片、攝影、裝置藝術等藝術活動的發展,倡導一種“慢速現代性”,他將“慢”定義為一種“當代性的策略”,從美學和藝術的層面體現出了對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雙重拒絕,盧茨·科普尼克說:

“以慢下來的方式審美地體驗當下,就是把當下視為一個容納多重時間流、多種過去和未來之可能性的場所;它絕不拒斥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期待,而是意味著對當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敞開,把現在從不斷進步的幻象和迷戀過往的負擔中解放出來,催生一種超越既有意義框架的當下。因此,慢下來絕非把我們束縛于某個時空中,相反,它在今日促成了過去記憶與當下時刻的溝通,讓我們沉思當下全部的復雜性,從而在這個特有的加速時代為我們提供另一種可接受的當代性?!盵12]

這話說得多好??!曾幾何時,我們追慕朱光潛先生提出的“慢慢走,欣賞??!”的情懷,可是,有多少人是慢下來了?我們欣賞了嗎?無獨有偶,在去年有一本新的譯著面世,書名叫作《慢教授》。兩位作者的確是教授,一位叫作瑪吉·伯格,作者簡介顯示是英國牛津大學文學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學英文系教授;另一位是芭芭拉·西伯,作者簡介顯示是加拿大女王大學文學博士、加拿大布魯克大學英文系教授。兩位在各種研究領域均卓有成效,但面對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大學管理體制的高速度的要求,兩位教授同樣倡導“慢下來”,呼吁學者們在生活中引入“慢原則”。這又是多么接地氣的“呼喚”呀!20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美麗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面對疾速飛馳的汽車時代的來臨,難抑對現代世界的贊賞,提出“速度提供了一種真正的現代愉悅”;2013年,亞歷克斯·威廉姆斯(Alex Williams)與尼克·斯尼斯克(Nick Srnicek)發表《加速主義宣言》,強調“加速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最主要的特征;而如今,盧茨·科普尼克卻呼吁,“慢下來”才是現代社會中值得重視的期望,本雅明所暢想的在現代都市“牽著一只烏龜散步”或許是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炫c慢,現代社會關于現代性體驗的攻防轉換如此迅速,讓人深思。但無論如何,“慢下來”不是時下流行的“躺平哲學”的翻版,而是對當下生活復雜性的一種策略性的批判。

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上看,“現代”“現代化”“現代性”這樣的概念毫無疑問都包含了社會發展與美的復雜關系。由于“現代”以及“現代性”哲學思維的引入,當代視野中關于美的理解增加了非常復雜的歷史因素和時空因素,讓作為感性學發端的“美學”的內涵進一步豐富;而從批判的視野來看,從社會現代化的角度引入批判美學闡釋與理解現代審美問題,向來是美學理論思潮中的重要理論話語,也是當代審美問題研究的重要思想資源,顯示出了社會發展與美學思潮之間的互動與合流,也是批判美學的思想潛能所在。

[注釋]

[1][2][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劉建基譯,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308頁、第308頁。

[3][4][美]艾爾伯特·鮑爾格曼:《跨越后現代的分界線》,孟慶時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4頁、第26頁。

[5][6][美]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徐大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5頁、第17頁。

[7][法]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 郭宏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頁。

[8][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等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87頁。

[9][法]安托瓦納·貢巴尼翁:《現代性的五個悖論》,許均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08—109頁。

[10][美]埃里?!じヂ迥罚骸对诨孟腈i鏈的彼岸》,張燕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頁。

[11][法]??拢骸栋d狂與文明》,劉北成等譯,三聯書店2003年,第3頁。

[12][德]盧茨·科普尼克曾:《慢下來:走向當代美學》,石甜、王大橋譯,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版,第4—5頁。D165DAAF-0E61-4D2D-872D-CD2ED27B976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