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史”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內在邏輯、教學理念和實踐策略

2022-06-30 22:11徐曼鄭宏宇
中國大學教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四史教學策略

徐曼 鄭宏宇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不是學習一般性的歷史知識,而是以“四史”教育為載體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這既是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理解的“輔導書”,也是堅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認同的“必修課”。加強“四史”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在教學理念上必須堅持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融合創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互動、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同頻共振。在教學實踐策略上要圍繞教材內容和特點,加強重點性融合;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發展多樣性融合;完善教學評價和考核,探索有效性融合,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四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策略

理論聯系實際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教學的基本要求?!霸怼闭n具有深邃的思辨性、高度的理論性和嚴肅的政治性,單純的理論灌輸并不能促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理解的直觀認知圖式向理性認知圖式的轉化。但長期以來在“原理”課教學中卻存在著“抽象的理論灌輸與生動的歷史現實相脫節”的問題,這種照本宣科的經院式說教大大削弱了大學生“原理”課學習的在場感,課堂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難以提高,“為學分而學”成為“原理”課堂的現狀?!八氖贰笔邱R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史,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生動詮釋。為充分發揮思政課在“四史”學習中的主渠道作用,2021年教育部通知要求“持續深化所有思政課必修課中‘四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的有機融入”[1],結合2021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的實際教學體會,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實現“原理”課“小課堂”同歷史發展“大課堂”相結合,能夠使晦澀的理論鮮活化、平面的原理立體化、抽象的知識生動化,既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又增強“原理”課教學的親和力和時代性,引導大學生既學馬、懂馬,又信馬、用馬,切實提升“原理”課教學質量。

一、“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的內在邏輯

“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有助于增強課堂學習的興趣度,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引導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程中所展現的思想偉力,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統領作用,對于提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具有重要價值。

從認識論角度而言,“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首要任務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收獲和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也就是教育效果,代表了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認同程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從認識論角度來看學生既是客體又是主體,作為客體側重于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接受情況,作為主體則體現了大學生對“四史”知識和原理知識相互融合的反思、求索,逐步內化為自身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只有真正領悟和掌握理論知識才是高質量、有效果的學習,這是“原理”課教學所應追求的首要目標。

從實踐論角度而言,“原理”課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于大學生是否具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說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那么從實踐論的角度來看則體現在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自覺運用原理知識去認識和分析社會問題,并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和社會實踐的能力。這是在“原理”課教學中防止大學生只注重理論的背誦記憶,而忽視理解和運用的弊病,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由客體到主體的轉化,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從價值論角度而言,“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是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的短期效應和長遠影響的有機統一。短期效應側重于課堂即時教學效果,它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度和參與度的需要。但實際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有時候課堂教學短期教學效應較好,并不意味著教學質量很高”[2],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還必須注重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的長遠影響,努力將馬克思主義內化為“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3],只有實現原理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短期效應和長遠影響的有機統一,才能最終增強大學生科學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

從方法論角度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度抽象,但它是以事實為依據的抽象和概括,要引導大學生通過“原理”課的學習實現從“理論自洽”到“實踐自覺”的過程轉化,但這一轉化的過程必然要經過“形象生動”這一中間環節的銜接,才符合本門課程的教學邏輯和學生的認知邏輯。而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原理“形象生動”的必然選擇,有助于將抽象的原理具體化、深奧的知識通俗化、晦澀的理論淺顯化,實現“原理”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創新。

二、“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的教學理念

“原理”課教學應堅持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通過理論的學習明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通過歷史的分析闡釋唯物史觀的理論真諦,需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力求與時俱進的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歷史思維。

1.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融合創新

“原理”課教材編排具有完整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集權威性和學理性于一體。但教材內容大多是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范疇、原理,教材的抽象性不能直觀解釋現實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影響學生接受效果和認知效果的最大障礙。但“理論是向上的兼容性,人類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概念上升的歷史”[4],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當按照教材培養目標和“四史”內容特點,有效協調教材內容的嚴謹性與“四史”知識廣博性的關系,結合教材內容重點合理選擇史料“配方”,實現教材話語體系向教學話語體系的轉變,不斷增強“原理”課的解釋力和宣傳力。

2.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互動

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是“原理”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知識傳授是達到“熟知”的基本手段,而價值引領則是實現“真知”的內在要求,二者統一于“原理”課教學中。習近平同志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5],歷史是真理的最好詮釋,堅持以價值引領深化課堂學習,引導學生站在“四史”的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才能懂得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才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共鳴,不斷提升“原理”課教學有效性。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3.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同頻共振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其他學說的最顯著特性,馬克思主義是立足于實踐基礎上的科學理論體系。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原理”課教學要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拓展實踐教學領域,創新實踐教學手段、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引導學生自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實踐的“小切口”悟透馬克思主義的“大理論”,課堂教學才能達到“真知”和“真行”相統一的效果。

三、“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課的實踐策略

“原理”課教學目標并不在于單純表象知識的初級學習,而是更著眼于引導大學生從初、高中獲得的感性的、直觀的馬克思主義的感悟和經驗出發,去生長建構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宏觀性、根本性理解的高級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創新融合策略,通過“四史”教育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發展的“大周期”和世界進程的“大視野”去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1.圍繞教材內容和特點,加強重點性融合

“四史”就其本質而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發展史,是馬克思主義與世情、國情、黨情相結合的實踐史。在“原理”課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和特點講好、學好、用好“四史”,有助于加深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

(1)重點挖掘“四史”中蘊含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智慧

“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7]。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呈現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新理論視角,指出了實踐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也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構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這是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支點。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抽象的概念到具體的直觀轉變,需要深入挖掘“四史”中中國共產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80多年前毛澤東為了克服黨內存在的嚴重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而創作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內涵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成為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實踐哲學的典范。40多年前光明日報刊登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開啟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成為撬動我國改革開放的哲學杠桿和社會轉型時期思想解放的哲學宣言,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成為我國社會普遍的哲學共識。講好“四史”中的哲學故事,引導學生感悟哲學智慧,從而不斷獲得投身社會實踐的精神力量。

(2)重點挖掘“四史”中蘊含的社會經濟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價值

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8],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理論側重數理分析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突出了鮮明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強調了國家和政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客觀經濟規律為基礎的思考和回答時代發展課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曾對《資本論》有過深入的研究,并創造性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在對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過程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等重要論斷,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鄧小平同志1992年視察南方談話所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對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轉移到市場經濟建設上來,進一步推動了思想大解放,進一步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和行動。只有引導大學生站在“四史”廣闊的歷史視野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才能繼續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破解現代化發展征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

(3)重點挖掘“四史”中蘊含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的歷史經驗

500多年前空想社會主義的提出為人類描繪了充滿美好想象的烏托邦社會,17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100多年前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將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了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為科學社會主義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新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隨之誕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力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霸怼闭n教學過程中要講清楚、講透徹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在“四史”之中社會主義發展史始終是貫穿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的一條主線,通過“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對比感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通過“中國之制”和“西方之制”的對比理解社會制度的差異性,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2.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發展多樣性融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9],從而獲得對所學概念知識的新的理解,最終促進學習者思想的升華。結合“四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增強原理課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感染力。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主要指將課堂教學建立在真實案例之上,實現知識學習的情境化,從而激發學生情感和態度,增強學生在場感和體驗感。在“原理”課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必須是對史實的精心提煉和加工,必須體現原理知識點與“四史”內容的高度匹配,才能實現認知和情感的相互促進,自然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開展情境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一是注重與歷史事實相結合。教師在深挖“四史”史料的過程中必須確保史實的真實性和匹配性,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客觀正確地透過歷史現象深化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論調。講課過程中還需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四史”,理解不同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的檢驗、發展和完善,明白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

二是注重與學生實際相結合。通過對戰爭年代優秀共產黨員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的梳理,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大批先進人物的介紹,通過對改革開放進程中時代楷模的講解,逐步培養大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理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重要論斷,堅定宗旨意識和投身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信念。

三是注重開展多角度比較。從歷史發展進程的縱向對比中,挖掘“四史”所展現的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我國社會三次歷史性轉變給中國社會生活帶來的巨變,感受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從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成就的感悟中,自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最終實現學生認知交流回路與情感交流回路的相互貫通。這種利用具體情境建構問題解決的圖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對原理知識的多角度理解,可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2)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教學方法?!霸怼闭n實踐教學能夠深化理論認知,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正確價值觀?!霸怼闭n實踐教學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類實踐教學場域。

課內實踐可以結合黨和國家重要紀念日,在教師帶領下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歷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梢杂羞x擇地閱讀原著和領導人重要講話,感受著作中所蘊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性貢獻,加深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通過布置相關課題,引導學生收集案例、查閱資料,分析總結“四史”之中能夠體現時代性、規律性和創造性的典型故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虛擬仿真實驗室,通過設置“四史”專題開展VR(虛擬現實)體驗、案例庫教學和在線游歷等形式,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自覺思考中國社會的巨變、為什么會變、作為大學生應該怎么做等問題。

就課外實踐教學而言,高校應當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將“四史”教育同大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有機結合,樹立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思想意識。共建一批“四史”教育實踐教學基地,教師在指導社會實踐過程中,應當注重總結實踐教學成果,組織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撰寫實踐教育調研報告,作為“原理”課堂教學的補充材料。

(3)探究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探索和建構認知的同時發展情感與態度。通過提前設定相關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研究,最終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認知。有別于傳統的“灌輸—背誦—測試”的學習模式,探究式學習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選擇確定問題—研究討論問題—驗證得出結論”的模式,達到“情感激發—認知提升—行動踐行”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為配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的理解,可結合“四史”內容設置基于情感理解力的特定“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研究問題、獲得知識,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實踐方法。例如在講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觀看鴉片戰爭和黨的八大、十一屆六中全會和十九大等四個重要歷史節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視頻,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對中國社會巨變的直觀感受,在這個預設的“問題情境”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如何理解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內涵?四個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就該問題展開研究討論,最后教師運用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的理論去分析討論的結果,既能加深學生對哲學層面社會發展規律的宏觀認識,又能拓寬對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思考。

3.完善教學評價和考核,探索有效性融合

教學考核和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依據對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考核和評價結果對于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決策參考依據。教學評價和考核不能拘泥于考試的單一模式,而應采取多樣化評價方法,為學生學習成效提供多角度考量??茖W的評價是促進“原理”課教學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開展高校原理課學科建設反思的重要途徑。正是在評價與教學的不斷“對話”與互相“審視”中才能成就原理課有效的“教”與“學”。

(1)有效評價的原則

就“原理”課教學而言,為了確保教學評價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目標性原則。開展評價要依據原理課課程標準設定的具體教學目標和要求,在選擇合適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衡量學生的課堂理論學習效果、具體社會實踐能力、情感價值態度轉變的基本要求。二是發展性原則?!霸怼闭n教學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旨在考查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是否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否提升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堅定了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三是多元性原則。引導“原理”課教師加強對教學能力和教學行為的反思,構建以教師自評、學生互評,學校、教師、學生多元參評的評價機制,從而獲得多渠道教學信息反饋,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四是適配性原則。教師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教材內容采取的不同教學方法,選擇不同的史實材料,使其適合于學生學習興趣、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升。

(2)適切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沒有最好,只有更合適。為了全面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按照美國評價專家R.J.Stiggins的觀點,教學評價一般分為選擇評價、論述評價、表現評價和交流評價四類。這四類評價既有主觀評價又有客觀評價,各有優缺點,在考查“四史”融入“原理”課教學評價中需要綜合運用。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一是選擇評價。顧名思義在“原理”課教學評價中采取選擇、判斷等形式的題目,用來考察學生對于“原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題目設計上需要充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思想觀念轉變等方面具體成果,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與“四史”發展的貫通理解。

二是論述評價。這種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和概念的理解程度,通過寫論述、報告、論文等的形式開展測評。通過對特定歷史事件、素材的分析研究,引導學生理解“四史”就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的具體表象,內含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邏輯和實踐真理。學習“四史”不僅要學習史料和現象,更要通過科學分析和演繹推理去揭示規律、發現真相。

三是表現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在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知識、技能、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八氖贰碧N含強大的精神動力,要考查大學生通過“四史”學習是否能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同,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形成高度的思想自覺和主動擔當作為的奮斗精神。

四是交流評價。重點針對學生在“原理”課堂上運用基本原理就“四史”展開提問、回答、研討、交流的情況??疾鞂W生在對“四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思踐悟中,充分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強化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體現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4-20) [2022-05-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評價問題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7):14-18.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4]孫正聿.馬克思為什么永遠年輕[EB/OL]. (2017-05-11) [2022-05-11].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xxi/baijia/2017/0511/45549.html.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11.

[6]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

[EB/OL]. (2020-12-18) [2022-05-1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8]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0年合訂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9.

[9]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基金項目: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SZK10055001);2021年度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黨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及路徑研究”(GXDJ2021B077)]

[責任編輯:周 楊]C59B8F1E-28DD-4A44-9A29-FAE4CC5DD35D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四史教學策略
提高少先隊員“四史教育”有效性 輔導員可以怎么做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廣泛開展“四史”宣傳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時代學生
讓“四史”教育在中小學落地生根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評價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語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