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爵位服像考識

2022-07-02 08:45趙連賞
文史雜志 2022年4期
關鍵詞:明代王陽明

趙連賞

摘 要:崇敬圣賢,為其作像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王陽明作為古代先賢之一,保存下來的各類形象有不少。雖然王陽明所處時代距今并不遙遠,但王陽明著裝形象卻參差不齊,能夠準確表現其官服著裝內容者為數并不多,給現代社會認識王陽明服裝和未來為王陽明作像造成了困擾。不過,通過對明代服飾制度的考察,可以大體還原流傳下來的王陽明爵位服的真實面貌。

關鍵詞:明代;王陽明;爵位服;考識

明代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集文學、哲學和軍事諸學于一身,其思想學說流傳后世,遠播海外。王陽明憑著他的聰明才智,長期在朝廷為官,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督察院左都御史等官職;還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被封為新建伯,最后追贈新建侯,經歷顯赫。

與其他朝代一樣,明代官員等級的高下,大多也是通過房屋居所、交通工具、穿著服飾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中,又以服飾表現得最為直觀具體。王陽明一生奮斗,官職從低到高,歷經種種因官職變化而帶來的官服變化。由于明代服飾制度處于中國古代服飾制度史上的集大成階段,服飾系列種類和表現內容豐富繁雜,本文僅對明清時期形成的王陽明爵位服像中的部分朝服內容進行考識。

一、現存明清時期形成的

王陽明爵位服之朝服像基本狀況

崇敬圣賢,為其畫像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從不久前江西西漢?;韬钅钩鐾疗崞溜L上所繪最早圣賢孔子像開始,經東漢畫像石(磚)圣賢畫像、唐代陳閎《唐列圣像》、南宋馬麟《圣賢圖》、明代呂維琪《圣賢像贊》,至清代顧沅《古圣賢像傳略》等不同時代的一大批各類圣賢像,都充分地表現出古人對圣賢的尊崇。王陽明所處的明代中期,為圣賢畫像更是普遍。除圣賢像外,許多在社會上有些地位的人物也都留存有各種畫像。一些撰史者認為:“記事之家有表有傳,然表既其人,傳既其世,而皆未既其貌?!盵1]故此,人物畫像在明代中后期的許多文獻中大量出現,保存下來不少。

明代的畫像習俗不僅為故去者畫像,很多在世的賢名之人也看重個人畫像,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明人朱謀垔《畫史會要》記載:“王文成鎮虔日,以寫貌進者閱數十人,咸不稱意。蓋文成骨法棱峭,畫者皆正而寫之,鼻之間最難肖似。世新幼年隨其師進,乃從傍作一側相,立得其真?!盵2]隨著王陽明心學理論體系影響的擴大與傳播,其人物像也逐漸增多,據統計,現存明清兩代形成的各類王陽明像有63幅(座)。[3]

這63幅(座)王陽明像包括明代33幅,清代19幅(座),日本、韓國存其明清時期像11幅。王陽明像主要來自傳世繪畫、明清文獻中插圖、石碑刻像、廟祠塑像等。經觀察,這些造像的表現形態,基本是根據王陽明生平經歷而創作產生,內容可以簡單分為民服像和官服像兩大類;其中,官服像又有朝服像、祭服像、常服像、賜服像等類型之分。四種類型官服像中,朝服像或近似于朝服像的數量比例最多,明代成像有7幅,清代成像有5幅(座),加上日韓保存畫像中的2幅朝服像,共計14幅(座)。需要說明的是,王陽明的這14幅(座)朝服像內容,并不是他身為一般品官時的朝服畫像,而是王陽明被封、贈爵之后的不同爵位的朝服像。

二、明代爵位服之朝服構成和等級

如前所述,爵位服屬于明代多個服飾系列中的具有等級色彩的部分。爵位服的朝服只是在一般品官朝服冠上增設了籠冠,其他則與品官之朝服無異。因此,搞清楚一般品官朝服內容,爵位服的朝服內容也就清楚了。

明代朝服制度,主要承襲唐宋之制,用于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較隆重的朝事活動中穿著,由梁冠、衣裳、中單、蔽膝、大帶、革帶、佩綬、襪履組成。

梁冠

古稱“進賢冠”,是古代官員區分等級的重要標志。始于漢代的梁冠,初時僅作為文官的首服,后逐漸演變為文武官員通用的朝服禮冠。明代梁冠結構主要由“前屋”“后山”和冠纓等組成,基本形式趨同,沒有高下之分。等級的區別體現在屋頂上設置梁的數量上,梁數多者為上。具體規定: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 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御史加獬廌,八品九品冠一梁。[4]

明代有爵位官員朝服的禮冠需要在梁冠的基礎之上,另外加上一個籠巾(圖一),以此與其他官員相區分。[5]這種組合的朝服爵位冠產生于宋代,也叫貂蟬冠。其方形,如同簸箕,藤漆為之?!端问贰ぽ浄摹罚骸磅跸s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于進賢冠而服之?!盵6]

明代初期,爵位共分三等,即公、侯、伯。在制定功臣爵位服制時,相關部門大體承襲了宋制,朝服的各級爵位服之間冠的等級并不突出。[7]當這個即將被執行的制度呈給朱元璋過目時,太祖認為需要突出一下公的等級標志,提議“公爵最尊,而朝祭冠服,無異侯伯以下,于禮未安,今公冠宜八梁,侯及左右丞相、左右大都督、左右御史大夫七梁,具加籠巾貂蟬?!盵8]于是,明代朝服的爵位服冠等級被細化?!洞竺鲿洹罚骸肮诎肆?。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用玉為蟬。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用金為蟬。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為蟬。具左插雉尾。駙馬冠,與侯同。不用雉尾”[9]。

衣裳

即傳統的上衣和下裳。明代朝服之衣為中國古代傳統的大衫。交領,右衽,大袖,赤色。領、袖、襈等飾有青色緣邊。裳的整體如同現代之圍裙,顏色亦為赤色,結構為前三幅、后四幅設計,裳的兩端上角位置分別設有一條絳帶,供穿著時結系使用。

中單

是古代重要禮服的襯衣,也稱中衣。唐孔穎達《禮記·郊特牲》正義:“中衣,謂以素,……猶今中衣單也?!盵10]明代朝服中單用白色,紗質。結構為交領右衽,大袖,身長短于外衣,領、袖等衣緣部分飾有青色緣邊。中單不分等級。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蔽膝

亦稱“芾”,又作“韍”“”等。古代禮服的組成部分,是一種上窄下豐圍裙式衣飾?!对娊洝ば⊙拧げ奢摹罚骸俺嘬涝诠?,邪幅在下?!编嵭{:“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它服謂之‘,以韋為之,其制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盵11]傳說蔽膝的產生原因是為了不忘古人著裝之本,以之紀念??追f達引鄭玄箋:“古者,田魚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盵12]明代官員朝服蔽膝形制與古制一致,為豎長條梯形狀。赤色。不飾圖案,沒有等級之分。蔽膝上端設懸鼻,供革帶穿過系于腰部。(圖二)[13]

大帶

大帶,是系于腰間的絲帛寬帶。明代洪武時期大帶等差主要體現在帝王與群臣之間,比如,帝王大帶設有緣邊,而品官大帶則不設緣邊。洪武元年規定:“素表朱里兩邊用緣上以朱錦下以綠錦”[14],而品官大帶只有“赤白二色”[15],且從高到低,沒有等級的區別。

革帶

大帶之外還要系一條革帶?!抖Y記·玉藻》“革帶”鄭玄注:“凡佩系于革帶”[16],明確了革帶在禮服中的功能就是凡“佩系”之物都由它承載。明代品官革帶為皮質,帶鉤有等級區別,其中,品級較高的一品用玉鉤?,二品革帶用犀鉤?。[17]

亦稱“大佩”“雜佩”“玉佩”。大佩的上部是一個長弧形玉叫“衡”(也作珩),衡下按一定比例下垂三條絲線,并都穿綴珠;兩側珠線的底端各懸掛一半月玉飾叫“璜”,衡與璜之間另懸掛一方形玉叫“琚”;中間一條珠線底端懸掛的一枚橢圓形玉飾叫“沖牙”,衡與沖牙之間又懸掛一枚圓形玉飾叫“瑀”;瑀與兩端的璜和其他玉件之間需用珠相連接,由此組成大佩。在使用時,在腰的兩側革帶上各掛一大佩,據說走起路來,沖牙與兩璜相互碰撞,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对娊洝む嶏L·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睗h毛亨傳:“雜佩,珩、璜、琚、瑀、沖牙之類?!盵18]

明代玉佩結構基本沿襲古制。玉飾花紋,帝王用陽刻,品官用陰刻。帝王、有爵位者及一至三品官用純玉。嘉靖八年簡化品官玉佩內容,去掉珩和玉滴。(圖三)[19]

綬是身份的象征。起源于漢代的綬為絲質,以長短表明身份,長者為尊。漢代皇帝的綬長度達到二丈九尺九寸。直到唐代,綬的結構才有所改變,變成了類似圍裙狀,等級改用色彩和玉環區分。明代綬分為大小綬,其中洪武元年規定,皇帝大綬六采,黃、白、赤、玄、縹、綠,純玄質。小綬三,色同大綬,間施三玉環;一品官和正二品官均用錦綬,色用綠、黃、赤、紫,四色絲織成云鳳花樣,下結青絲網,小綬用玉環二。[20]使用時,均用革帶系于身后。(圖四)[21]

襪履

周代的足衣(鞋類)統稱為“屨”或“履”。屨和履字義相通,二者是不同時期對足衣的不同稱謂。戰國前,人們習慣稱各式足衣為屨,如《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22],其中的“葛屨”就是指用葛麻編織成的草鞋。履為單底,鞋幫以布帛為之,幫底間鑲有滾緣為飾,叫“”。鞋頭前左右各作一小孔,叫“句”或“”,除能供穿系綦外,還有提醒著者謹慎的寓義;鞋的口沿飾有一周緣邊,叫“純”。履一般為黑色。

明代的履基本形制與此前歷代沒有太大變化。洪武元年規定,官員朝服履為黑色,配白色襪,只是不再使用鞋帶,也同樣沒有等級區別。(圖五)[23]

以上是明代品官朝服內容的介紹。

三、現存王陽明部分朝服之爵位服分析

知道了明代朝服的基本內容,下面我們根據制度規定,對現存國內外明清時期形成的王陽明朝服系列中的14幅爵位服像進行分析考識。

1.明代形成的王陽明朝服之爵位服像的考識

為便于論述,我們將列舉的明代7幅畫像分為半身像和全身像分別進行分析說明。

半身像包括:隆慶年間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陽明朝服像;隆慶二年刊刻《王文成公全書》中王陽明新建侯朝服像;隆慶六年版《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陽明新建侯朝服像;萬歷三十年版《三不朽圖贊》王陽明朝服像等4幅。

第一幅是隆慶年間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陽明朝服半身像。這幅畫像的主要表現特點在首服,也就是冠的內容:人物頭上所戴籠巾為方形,巾前部隨臉型變化呈銳角形。巾頂設有如彈簧狀的四折立筆,巾中部設有供簪導通過的鈕孔,并有簪通過。巾下是梁冠,目測為七梁,未見結纓。對照《實錄》和《會典》等文獻記載,發現畫像人物冠上明顯缺少了貂尾或雉尾,也缺少了系冠的纓。[24]除缺少雉尾和結纓外,該梁冠上的七梁,加上四折立筆籠巾,也基本上構成了明代侯爵朝服冠的特征。(圖六)[25]

有意思的是另一幅隆慶六年版《王文成公全集》中的王陽明新建侯朝服像,畫像容貌與服裝內容大致與前一幅隆慶年間刊刻本半身像基本一樣,只是被印制反了,衣領成為左衽式,可能與我們剛剛介紹過的隆慶年間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陽明朝服半身像是同一張畫像。[26]

第二幅刊刻于隆慶二年,標注為“新建侯文成王公小像”,是《王文成公全書》中的王陽明朝服像。該畫像首服雖然做四折立筆的侯爵標志,并插有雉尾,但冠梁卻是伯爵的二品六梁,冠側位置還缺少了簪導。更有問題的是,畫像人物的袍服被裝飾上了明代公服、常服及賜服上才能常見到的通身蟒紋,與習俗有了明顯的差距。(圖七)[27]

最后,在明代版半身畫像中,還有一幅萬歷三十年版《三不朽圖贊》的王陽明朝服畫像。該畫像首服的結構畫面比較清楚,立筆、雉尾、簪導、冠梁等都比較齊全,朝服和笏板也非常明確。但所畫人物首服的立筆為伯爵使用的三折,而梁冠的冠梁卻是公爵才能使用的八梁,并缺少結纓,[28]透露出繪者對制度理解的模糊或隨意。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明代形成的王陽明朝服畫像中的3幅全身畫像。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在明版王陽明畫像中,有一幅唯一彩色的畫像,現藏于國家博物館,時間標為明代,是佚名無款的王陽明彩色全身畫像。這幅畫像的服裝內容為:人物頭戴籠巾,為漆紗質,方形,巾前為銳角形,巾兩側飾有花紋。巾頂設有四折立筆,筆纓為紅色。巾中部設有供簪導通過的鈕孔,并有簪通過。巾下是梁冠,冠為六梁,未見結纓。畫像人物所穿的朝袍為紅色交領右衽寬袖袍,領袖鑲有淺青色緣邊;下裳與蔽膝為土黃色,蔽膝下部有綠紅二色橫道裝飾,蔽膝末端設有三只垂珠;大帶為淺皂色;佩為綠色花結;足穿紅色履。笏板上窄下寬,牙質。(圖八)[29]

結合文獻記載,發現冠上同樣缺少貂尾或雉尾,以及系冠的纓。[30]另外,梁冠上的冠梁僅為六梁。按明制,這應當為二品官朝服梁冠等級。依照明初朱元璋所定爵位品級,公、侯爵位品級,定為一品以上,伯爵定為二品以上。[31]王陽明這張畫像的籠巾上是四折立筆,表明人物身份是一品的侯爵等級,而冠梁為六梁,又是伯爵二品標識,等級有些矛盾。畫像其他方面,人物的朝袍為紅色交領右衽寬袖袍,領袖鑲有青色緣邊,笏板為上窄下寬牙質,內容與制度相符。但畫像人物所穿的下裳與蔽膝為土黃色,蔽膝下部設綠紅二色橫道裝飾,蔽膝末端設有三只垂珠,大帶用淺皂色,佩為綠色花結,足穿紅色履等表現均與制度不符。服飾對照結果表明,該畫像貌似符合明制,但實際內容確與制度差距較大。

其余兩幅明代版王陽明全身畫像,一幅是隆慶二年刊刻《詳注王陽明傳習錄》中王陽明朝服像。該幅畫像人物表現比較呆滯,服飾內容也有些隨意。首服雖籠巾上設有四折立筆,簪導,但缺少雉尾,梁冠上的梁也作最高等級的八梁,缺結纓。朝服袍的底緣過于裝飾,不該有裝飾的蔽膝也作了令人看不明白的紋飾,畫像的側身部位缺少玉佩。足衣雖然是履,但內容與明代風格差距較大。[32]

另一幅全身畫像,是崇禎年間刊刻本《先儒像贊》中的王陽明朝服像。該畫像問題主要體現在首服上:設有四折立筆的籠巾上,缺少貂尾或雉尾、簪導、結纓等。重要的是,籠巾的設計幾乎將梁冠全部遮住,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等級體現標志。相比差距較大的首服,畫像上的朝服袍、裳、蔽膝、大帶、玉佩、履等,表現內容還比較符合制度。

2.清代形成的王陽明朝服之爵位服像的考識

本文所述清代形成的王陽明像,包括康熙十二年版《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王陽明像;康熙中期,焦秉貞畫《王陽明先生真像》;乾隆年間,塑于浙江余姚龍泉山陽明祠王陽明像;嘉慶年間,貴陽市陽明祠收藏的王陽明大像;光緒二十九年,《王氏宗譜》中的王陽明畫像等共5幅(座)。其中,比較靠近明代服飾制度的只有兩幅。

一幅是康熙十二年版《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的王陽明像。經觀察,發現該像內容與明代隆慶六年版《王文成公全集》中的王陽明新建侯朝服像內容一致,同為版式發生錯誤——被印制反了,衣領表現為左衽式。二者應當是同一個版本畫像。

另一幅為康熙中期,焦秉貞所畫《王陽明先生真像》。這幅作品為彩色半身像,表現的是王陽明伯爵的朝服像?;\巾上設立筆兩折,巾上缺少貂尾或雉尾、簪導、結纓等?;\巾下方的梁冠為五梁(或是六梁),身穿橘紅色交領右衽朝袍,領上有緣,手持笏板。該畫像所表現的王陽明服裝,除立筆和冠梁接近王陽明伯爵身份外,其余內容與其官服距離較大。(圖九)[33]

除此之外,清代的另外三幅王陽明造像服飾內容,與明代相應的服制相去甚遠,在此不作辨析。

3.日本、韓國存清代王陽明朝服之爵位服像考識

本文列舉的現存日本和韓國王陽明朝服之爵位服像有兩幅,其中,日本大洲市博物館藏,大約成像于清代的《陽明先生肖像》內容比較清楚。人物首服為設有兩折立筆的伯爵肖像,籠巾上插有貂尾、簪導?;\巾下方是梁冠,具體梁數不清。身穿交領右衽大袖朝袍,飾有深色緣邊。袍內穿中單,身前有蔽膝、大帶垂紳,腰間革帶清晰可見,足穿履。沒有玉佩。手持笏板。另一幅是日本中目上廣氏所藏,大約成像于清代的《陽明先生畫像》,該像質地模糊,服飾難以辨認,亦不作分析考辨。

四、結論

我們用明代服飾制度對照明清時期形成的王陽明朝服像之爵位服予以初步分析,發現王陽明朝服之爵位服像不論是伯還是侯,準確比例都是比較低的;即便是在明代形成的畫像,其準確率也是如此。此前我們分析的14幅(座)王陽明像朝服之爵位服,只有隆慶年間刊刻《王文成公全集》中王陽明朝服半身畫像比較準確,其他造像存在的錯誤都比較多。

作為據今時間較近,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著稱的王陽明的各時期造像本應該準確,但就目前已經掌握的王陽明造像來看,數量和種類尚可,準確率則不足。而造成王陽明朝服之爵位服不夠準確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因王陽明不追求身份表現,不刻意繪畫。

二是因為明代朝廷禮儀中,需要穿著朝服的時候不是很多,再加之官員中有爵位的人又相對較少,造成了畫師可供仔細觀察的機會少,畫起來不能很全面。

三是因為從明代中期逐漸蔓延的服裝等級僭越風氣的影響,導致畫像超出等級規格而失準。

四是因為明代以后的畫師不懂明代服飾制度,而隨意發揮產生的結果。

注釋:

[1](明)王圻等:《三才圖會》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1頁。

[2]參見潘運告主編《明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頁。

[3]其中楊德俊主編《王陽明遺像圖冊》(貴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明清兩代國內外各類王陽明造像圖片63幅(座);國家博物館藏1幅。

[4][9][13][19][21][24]參見(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六十一,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抄本,1976年版。

[5]陳曉蘇主編《明宮冠服儀仗圖》卷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版。

[6]《宋史》卷一百五十二,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558頁。

[7]在洪武元年,相關部門制定的朝服制度方案中,對爵位服冠是這樣規定的:“梁冠。一品公、侯、三師左右丞相、左右大都督、左右御史大夫冠八梁,國公加籠巾貂蟬?!痹斠姟睹魈鎸嶄洝肪砣?,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北平圖書館紅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版,第689頁。

[8][20][23]《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六下,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北平圖書館紅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版,第693頁,第679頁、689頁,第689頁。

[10][16]《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48頁,第1481頁。

[11][12][18]《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89頁,第490頁,第340頁、341頁。

[14][15][17]參見《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六下,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據北平圖書館紅格抄本影印本,1962年版,第679頁,第689頁,第690頁。

[22]高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頁。

[25][26][27][28][32][33]參見楊德俊主編《王陽明遺像圖冊》,貴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頁,第24頁,第23頁,第25頁,第21頁,第45頁。

[29]王春法主編《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畫(第一卷)》,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0年版,第101頁。

[30]參見(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六十一“文武官冠服朝服梁冠圖”。

[31](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七《封建考·皇明異姓封建》,第11684頁。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猜你喜歡
明代王陽明
試論王陽明的孝德觀
論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王陽明“因時致治”法律思想探討
明代延綏鎮列女研究初探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