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治療眩暈臨床研究進展

2022-07-02 12:43李柱
醫學概論 2022年9期
關鍵詞:眩暈臨床研究中醫藥

李柱

摘要:眩暈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其發病機理比較復雜,傳統的西醫主要是對癥治療,能暫時緩解病情,但是不能完全根除病因。而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不同,所以在改善病人的癥狀和減少發作的次數上,在臨床上中醫的作用要明顯的多?;诖它c,本文就中醫藥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進行綜述,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醫藥;眩暈;臨床研究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病情較重的病人容易出現腦卒中,反復發作且難以治愈,對病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在中醫看來,眩就是眼花,暈就是頭暈,當兩種狀況都發生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眩暈。在頭暈的時候,癥狀輕微的病人可以通過閉上眼睛來減輕頭暈,但是嚴重的病人會出現難以站立的癥狀,還有可能會伴有嘔吐惡心以及盜汗的現象,甚至,還有人會暈過去。中醫和西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中醫更重視標本兼治,通過逐步改善患者腦部的新陳代謝來調整患者腦部的微循環?,F本文就中醫藥在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進行綜述,為臨床中醫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借鑒。

1.眩暈病機

關于眩暈的病因和病機,在中醫學上有很多記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有一句話:“風吹日曬,皆為肝?!薄鹅`樞·海論》:“腦海不足,耳鳴頭暈,視物不能視,睡不著覺?!敝斓は鲝垺盁o痰而不暈”,張介賓主張“無虛而不暈,以虛為先”,葉天士提出“陽化內風”,認為風陽上亢是由于肝膽之風陽上亢所致,但其病因有肝腎心肺脾胃之分。李東垣認為,中土脾虛,肝氣虧虛,不僅會導致土氣不足,而且還會導致脾虛,濕痰夾雜在肝氣上擾清陽。

2.眩暈病因及診斷

首先要掌握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臨床表現、發病時間、并發癥、病史、家族史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找出病因。中醫診斷標準:①痰濕中阻是中醫治療眩暈的一個重要指標,患者如果存在痰濕中阻,那么患者的臨床表現除了會出現眩暈之外,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癥狀,比如胸悶無力、嗜睡、食欲不振、經常會出現惡心和嘔吐的感覺。而且舌苔白膩、水滑或上罩黃色,脈滑;②腎精不足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腎陰虛,表現為舌紅少苔、顴骨發紅、咽喉發干等;二是腎陽虛,舌苔淡、肢體不溫、舌苔淡等。應加強對病人的觀察,結合中醫辨證要點,對其病因進行有效的診斷,并根據其診斷結果,采取綜合措施,以改善臨床療效,促進病人的康復。

3.眩暈中醫藥治療方法

3.1內治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病癥,目前西醫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導致病人病情反復發作,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應采取辨證論治的辦法,臨床上按中醫辨證論治,一般可分為四類:①肝陽上亢,主治頭痛、頭暈、耳鳴、口渴、多夢、多夢、易怒、舌紅、苔黃、四肢發麻、脈弦或數;治療上以清熱鎮風、平肝、潛陽為主,配以天麻鉤藤湯為主。②氣血不足者,表現為頭暈、勞累、動則加重、臉色蠟黃、懶惰、精神萎靡、口齒不清、心悸、睡眠不足、食欲不振、小便多、食量大、脈象稀疏、舌質薄、舌苔薄、舌質淡、白膩。③腎精不足型,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健忘、腰酸膝軟、眼干、耳鳴、遺精、五心煩熱、舌紅苔薄、體寒體冷、面色蒼白、苔白、舌質薄、苔白。④痰濕中阻,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胸悶、痰多、口渴、食欲減退、舌質淡白。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頭暈、嘔吐、眼花、黃連、代赭石、竹茹、代赭石,治療耳鳴、耳鳴、菖蒲醒神,若有心煩,可加黃連、菊花。

在臨床試驗中,運用不同的藥物進行聯合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例如清熱平肝,可選用鉤藤、天麻等配合療法;對痰濕頭暈,可用法半夏加天麻;對于瘀血眩暈,可用天麻、川芎配合;對于氣血兩虛的病人,其臨床癥狀有:頭暈眼花、面色蒼白、食少納呆、心悸失眠、食少納呆等,主要采用補養氣血,健運脾胃的療法。

3.2中醫外治療法

在治療頭暈時,可以采用正骨療法,而不是單純的中藥內服?;颊咦陔p連椅前凳上,醫者坐在雙連椅后凳或站立在患者背部,先用雙拇指、魚際肌揉法、三指揉法、拿法、滾法、從肩胛提肌、崗上肌、崗下肌、大小圓肌、大小菱形肌、背闊肌等處肌肉起止點及足太陽膀胱經,肩背部各腧穴進行按壓,點按、點揉、滾法。并順肌纖維方向進行分筋理筋,最后捏拿手法松解頸部肌肉,相對于服用中成藥,采用正骨治療的效果要好得多。

黎建青等研究發現,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病人中,采用中頻物理治療結合中醫方燙傷治療后,其總有效率為96.66%,半年后復發率為6.67%。結果表明,二者均能有效地減輕病人的頭暈癥狀,降低病情的復發。中醫的灼燒,就是利用溫熱的力量,讓病人的經脈更加的活躍,加快血液的流動,讓中醫在體內的循環、吸收、代謝。配合中頻物理治療儀,可以通過電刺激病人的頸部穴位,調理氣血,疏通靜脈,進而改善臨床表現。

3.3中醫特色治療

蔡剛給眩暈病人使用了小針刀,主要是百會、風池、頭維、太陽、絕骨等穴位,如果是風陽上擾的人,可以選擇太沖穴、太溪穴,這樣才能起到平肝潛陽的作用。用于痰濕上蒙的病人可加于內關、豐隆等穴位,以祛濕化痰;如果是氣血虛,可以通過足三里、氣海等穴位來調理脾胃;肝腎陰虛者可以通過肝俞、腎俞等來滋養腎元。張欣欣、謝學慧在對眩暈癥患者的治療中,發現穴位埋入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針灸和絲線刺激人體的經脈,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整內臟功能。吳詠紅、范春蘭對溫針的治療方式進行研究,溫熱療法對頭暈病人有很好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取大椎、夾脊穴、風池等穴,使病人雙臂保持下垂,雙手放在大腿部位,對病人的皮膚進行消毒,使用毫針雙手插針,有效率96.67%。

結論

眩暈的主要表現在中老年人身上,根據中醫的認識,認為其病因與風、熱、痰、瘀等有很大關系,其中肝腎陰虛、腎精不足是引起眩暈的主要原因。在治療的時候,根據病人的證型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不管是內治還是外治,都能起到明顯的緩解作用。由此表明,對與眩暈患者而言,實現因人施治、辨證治療和標本兼治后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體現中醫在此病癥方面的優勢,方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若曈,劉東方.中醫藥治療眩暈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21,36(6):1010-1013.

[2]丁燕.中醫藥療法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6):15.

[3]尤桂英.眩暈病的中醫藥治療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4):26-27.

猜你喜歡
眩暈臨床研究中醫藥
中醫藥走遍全球再迎變革
首部中醫藥綜合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誕生
常規針刺加四關穴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33例臨床觀察
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卵巢內異囊腫的臨床研究
黃芝通腦絡膠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屠呦呦獲獎向世界證明中醫藥價值
突發性耳聾伴眩暈的臨床特征探討
中醫澤瀉湯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眩暈的臨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