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養小熊貓常見疾病與防治

2022-07-04 06:15鄧華鐘源
科學與財富 2022年6期
關鍵詞:小熊貓常見疾病圈養

鄧華 鐘源

摘? 要:小熊貓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一些動物園、動物繁殖所、動物研究所等會對小熊貓采取圈養的模式加以繁育管理和保護,圈養小熊貓的飼養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其中疾病的防治不可忽略,文章將簡要分析圈養小熊貓的常見疾病及防治,為促進小熊貓的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小熊貓;圈養;常見疾病;防治

小熊貓屬哺乳綱,肉食目浣熊科小熊貓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在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區,是橫斷山脈的特有動物,稀少而珍貴,所以不少地區會通過人工圈養的方式對小熊貓加以繁育和保護。圈養小熊貓容易受環境影響產生各種疾病,威脅小熊貓的健康和壽命,在圈養過程中,加強疾病預防和控制十分重要。昆明動物園的小熊貓館2016年以來飼養了15只小熊貓,9公6母,年齡分布10~19歲之間,這些小熊貓的疾病防治工作受到了動物園的重視。

一、外傷及防治

小熊貓圈養過程中,因小熊貓之間打架斗毆而造成外傷的情況十分常見,受傷部位多為四肢、耳朵、尾部,打架斗毆的原因很多,有因雄性之間爭奪配偶的,有夏季高溫小熊貓暴躁斗毆的,有飼養密度過大爭奪生活空間的,也有哺乳期母性小熊貓受驚過分護仔、銜仔導致幼仔受傷等,原因多種多樣。昆明動物園熊貓館占地約150平米,搭建錯落有致的棲息架和七、八個木箱,栽有高矮不一的灌木供小熊貓躲藏躲避,飼養密度適中,所以打架斗毆原因多為爭奪領地外的其他幾種。

小熊貓外傷的預防是要做好繁殖計劃、合理安排圈養密度,在發情交配期將好斗的小熊貓和年老的、體弱的熊貓分開圈養;提高哺乳期小熊貓的飼養條件,加強營養,減少干擾,讓雌性小熊貓在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中繁育后代。針對受了外傷的小熊貓,應根據傷口大小進行處理,如傷口較大需進行縫合的,將受傷部位周圍1cm的毛剔除,用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傷口,用碘酊和消炎粉對創口消毒,清理創面后進行縫合。如傷口小用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傷口,再用滅菌紗布 噴上碘酊或涂抹百多邦包扎,一天換一次藥。小熊貓幼崽受傷后,可涂紅霉素或氯霉素乳膏,效果良好就繼續涂,直到傷好為止。如果雌性小熊貓還是過分護崽、銜仔,則需要分開飼養。小熊貓的毛發較細密,要經常檢查,以免有傷口沒看見造成感染,如果感染了,要及時用抗生素進行處理。如果小熊貓傷在四肢無法著地,要準確判斷是骨折還是扭傷,如果是扭傷,可用云南白藥外用,同時內服活血化瘀的藥物,一般一個月可痊愈;如果是骨折,應根據X光片顯示的傷嚴重程度進行針對性治療。

二、寄生蟲病及其防治

小熊貓圈養過程中,體內很容易產生球蟲、惡心絲蟲、點蛔蟲、肺線蟲、螨蟲、疥螨等寄生蟲。目前為止,國內圈養小熊貓身上發現的寄生蟲多達25種,十分影響小熊貓的健康。有寄生蟲病的小熊貓大多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減少、消瘦、毛發無光澤、食欲下降等,寄生蟲大多為鼠、蟲體等感染,或者飼養不當造成,輕微的蛔蟲不會對小熊貓造成傷害,喂驅蟲藥就可防治,嚴重的要針對具體種類針對性治療。同時,平時應注意飼養管理,加強飼料、圈養地的衛生,定期給小熊貓做好春秋兩季驅蟲,飼養場地消毒,保持干凈、干燥的生活環境。

三、犬瘟病及其防治

犬瘟病是小熊貓圈養過程中發病快、傳染快、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犬瘟病發病快、發病急。一般小熊貓發犬瘟病的時候,初期會流鼻水,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眼膜潮紅,眼眶分泌物在24小時之內變膿,病情加重后,小熊貓開始出現咳嗽、拉稀,并且糞便極其惡臭,精神更加萎靡,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良好的治療,一般發病5天就會造成小熊貓死亡。解剖檢查后,會發現熊貓肺部有積血、充血,肺部和肝臟都有腫脹,腸道黏膜有充血、呼吸道黏膜也會有膿液滲出,腹腔積液、心臟有血斑等。犬瘟病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還處于研究階段,只能根據一些動物園的防治經驗進行防治。首先,為了預防犬瘟病,可給小熊貓打抗犬瘟疫苗,一年1~2次。然后,對發病的小熊貓要立即隔離,給沒發病的小熊貓打抗犬瘟熱免疫血清,連續注射3天,每天1次,每次2ml。同時,可以給小熊貓注射大慶霉素、板藍根等具有防止細菌感染、提高抵抗力的藥物。最后,針對已經發病的小熊貓,可注射4ml的抗犬瘟熱免疫血清,注射后要認真觀察小熊貓的情況,如果出現不良反應,要立即停止注射,因為此藥物屬于治療經驗范疇,不屬于小熊貓犬瘟病的專用藥物,所以要謹慎使用。一旦發現犬瘟病,要立即對小熊貓生活的圈舍、活動范圍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消毒可用碘伏和84消毒液交替消毒進行。我園在2002年時,對外展出的小熊貓園區暴發過犬瘟病,發病突然,病程加重快,經過治療但未有好轉,所飼養的八只小熊貓先后感染該病死亡,疑似由進入動物園的寵物犬帶來的病原。

四、脫毛癥

脫毛癥是由真菌感染引發的疾病。在年老、體弱、免疫力低的小熊貓身上時常發生,大多產生在小熊貓的尾部、腳底、四肢等經常與地面接觸的地方,患病部位表現為脫毛、皮膚組織龜裂、皮膚潰爛、患部化膿、褶皺結痂等?;疾≡蛑饕秋曫B環境潮濕、封閉、通風差、體內有寄生蟲疥螨等。脫毛癥的預防,主要是要預防真菌感染,所以要做好圈舍的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加強通風,保持圈舍干燥,定期給小熊貓身體做清潔。真菌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如果發現患病的小熊貓,要及時隔離治療,小熊貓腳底部位比較隱蔽,患病很難察覺,要注意觀察小熊貓的活動狀態,如果出現走路緩慢、走姿異常等應及時給小熊貓體檢,確認小熊貓的健康狀態。對已經患病的小熊貓,可用50%的植物油混合劑涂抹在患處,每天1~2次,也可以在體內注射伊維菌素,標準以0.15~0.2mg/kg的體重的比例為主,同時用1%的殺滅菊酯噴霧對圈舍進行消毒。

五、口腔疾病的防治

小熊貓圈養過程中,口腔類疾病也是需要注意防治的。齒式為:3.1.3.2/3.1.4.2。昆明動物園飼養小熊貓過程中,2014年、2019年均發生過小熊貓口腔疾?。?014年4月,動物園1只名為“花臉”成年公小熊貓出現進食速度變緩,右側臉頰部有明顯腫脹,對其口腔和牙齒檢查后,發現左后上前二臼齒嚴重松動,并伴有腥臭味,用止血鉗輕拉就把臼齒拔下,該左后上臼齒牙齦膿腫嚴重,獸醫對病灶處用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干凈,涂抹碘甘油,肌注頭孢拉定1g,連續5天射,將患病小熊貓單獨飼養,飼給易消化、松軟、鮮嫩食物,5天后,該只小熊貓狀況轉好;2019年8月呼名“大臉”的成年雌性小熊貓出現左側臉頰部腫脹,疑似牙齦炎,麻醉檢查后,發現該小熊貓左上牙齦紅腫,其他未見異常,獸醫用雙氧水沖洗牙齒后肌注頭孢拉定1g,連續注射3天,單獨飼養,小熊貓預后良好。小熊貓圈養過程中發現的口腔類疾病多為牙齦類疾病,主要為游客投喂了過多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加之小熊貓年齡偏大免疫力低,人工飼養過程中喂養不當等造成。發病時一般出現食速緩慢、臉部腫脹、牙齦紅腫、牙齦發炎等癥狀,小熊貓的牙齦類疾病目前沒有專門藥物,所以采用了類似人類牙齦類疾病的治療方法,目前證明治療效果良好。為了減少牙齦類疾病的發生,飼養員應加強飼養管理,嚴格監測和控制小熊貓的營養狀況,合理控制小熊貓的熱量、糖分攝入,游客眾多的園區應禁止游客投喂。

六、結語

小熊貓圈養是一項精細的工作,小熊貓是橫斷山脈的特有動物,人工飼養過程中,容易受環境的改變產生各種疾病,加強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是保障小熊貓健康、成活率、長壽的重要手段。小熊貓飼養過程中,外傷、寄生蟲、犬瘟癥、脫毛癥、口腔疾病等是常見疾病,應加強飼養地的監測,加強對飼養環境的衛生、溫度管理,采用科學的飼養方法,根據每種疾病的癥狀、病因等采取對應措施,將病患隔離,配合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的同時用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提高小熊貓的生活質量及觀賞性。另外,動物園等有飼養小熊貓的園區,應當杜絕寵物犬只等入內,以免傳染犬瘟熱等共患疾病。

參考文獻:

[1]余華,陳祖琴,楊光友,等.小熊貓寄生蟲病研究[J].中國動物檢疫,2015,32(3):52-56,92.

[2]左奕,鄭英帥.小熊貓犬瘟熱的流行與防控[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0(24):216-218.

[3]劉江楓,劉頌蕊,岳嬋娟,李運莉,黃文俊,張東升,彭西.小熊貓寄生蟲性肺炎繼發急性腸炎的病理診斷[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20,39(2):75-77.

[4]林琳,黃杭.小熊貓常見疾病的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2019,41(3):48-50.

[5]劉江楓,劉頌蕊,岳嬋娟,李運莉,黃文俊,張東升,彭西.小熊貓寄生蟲性肺炎繼發急性腸炎的病理診斷[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20,39(2):75-77.

作者簡介:鄧華(1976.6-)男,漢族,四川樂至人,大專學歷,獸醫師,研究方向:野生動物獸醫.

猜你喜歡
小熊貓常見疾病圈養
圈養羊需做好三點
羊常見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母羊的幾個常見疾病
成功圈養羊做好三要點
小熊貓,野外還剩多少?
萌萌噠小熊貓
一只名叫噓的小熊貓
被“圈養”的童年
關于羔羊常見疾病的討論
豬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