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風災害社會經濟適應性分析

2022-07-04 12:27朱訪姚遠趙金濤
科學與財富 2022年6期
關鍵詞:臺風浙江省

朱訪 姚遠 趙金濤

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臺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與頻次也逐漸增加,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帶來許多不利影響。以浙江省為研究區域,采用問卷調查法,AHP層次分析法,選取人口、經濟、基礎設施3個方面的評價指標,對浙江省各縣區的自然災害社會經濟適應性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浙江省社會經濟適應性成增加趨勢,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適應性增加較快;在空間上呈現出浙江省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適應性較高,多為中度適應性以上水平;浙江省西南部適應性增加緩慢,社會經濟適應性水平較低。結合實地調查,房屋等建筑的材料的更新、個體的遺忘、政府對災害的預警、教育、保險補助等均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適應性水平。

關鍵詞:浙江省;臺風;社會經濟適應性; AHP層次分析法

1.引言

自1970年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就開始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進行關注,對于氣候變化也提出了很多的應對方案。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提出預防和阻止( prevention)環境問題的觀點,到80年代,則出現了減緩( mitigation)的倡議,再到現在的適應( adaptation)。由于災害適應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因此可根據適應主體可分為家庭和區域兩個尺度的適應。目前,家庭尺度適應性的研究主要由脆弱性分析與“感知—適應”兩種分析框架[1]。在前人的研究中,社會經濟適應性通常作為脆弱性評價的子集出現。通過評價指標的構建,利用社會經濟數據來計算評估社會經濟脆弱性,這些評價指標是人為主觀選取,最終結果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很大。例如,袁順等在研究我國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的脆弱性時,從災害暴露性、敏感性、適應性3個層面論述,而適應性從財政支出、居民收入和基礎設施建設3方面選取評價指標并對沿海地區的適應性進行評價,綜合暴露性與敏感性對沿海地區的脆弱性進行評價分析[2]。逄任竹在研究青島市暴雨災害的社會經濟脆弱性分析時,依然將社會經濟脆弱性分為暴露性、敏感性與適應性(應對能力),選取選擇公共管理社會機構及從業人員數量、公共安全財政預算支出、醫療床位等作為應對能力的指標,為脆弱性做支撐[3]。而在“感知—適應”框架中,多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研究農戶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的感知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凌玉在研究災害適應性行為對我國玉米生產效率的影響時,將適應性細分為提前和被動兩種適應方式。在災害出現前實施的應對則屬于預防行為,主要的作用是規避災害引發的各種損失;被動應災是指在災害出現以后,農戶對災害實施的針對性的補救活動[4]。Debashis Roy等通過對孟加拉國農戶進行調查采訪,總結出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看法理解和應對災害的適應性措施。得出農戶對氣候變化的理解與氣象數據趨勢一致,但農戶并沒有采取合適的適應性策略,任然采用傳統的適應性措施,如:施肥和堆肥、作物輪作和集約化,并且高度依賴地下水,導致地下水將消耗殆盡[5]。適應性通常還作為城市應對災害的規劃、措施的描述性評價,陳崇賢立足于研究河口城市海岸災害,從風景園林設計層面找尋相關的應對措施,探究了河口城市海岸園林設計的基本思路[6]。馮璐在彈性城市理論和景觀基礎設施相結合的基礎上,針對風暴潮的特點從理論框架角度、在風暴潮中的功能角度、空間分布角度和驅動因子角度這四個角度探討了風暴潮適應性景觀基礎設施策略,并以紐約應對風暴潮的景觀基礎設施案例歸納總結了經驗與教訓[7]。這些對適應性的研究,部分通過選取一些適應性指標進行量化評價作為脆弱性評價的部分依據;部分是對農業生產、城市規劃建設等應對自然災害的適應性的描述性評價,缺乏對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適應性綜合評估。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我國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持我國沿海地區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但同時沿海地區處于海洋與陸地交互作用的敏感脆弱地區,自然災害多發,且風險較大[8]。浙江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常年遭受著臺風、洪澇、風暴潮等災害的影響。根據《浙江省臺風年鑒》,自建國以來,浙江省臺風災害累計直接經濟損失達4000億元左右,2013年的“菲特”就曾經導致浙江省超過300萬人受災,經濟層面也導致近23億元的損失;2019年,浙江省因為“利奇馬”和“米娜”臺風風暴潮損失87.25億元。雖然,自然災害持續影響著浙江省的社會經濟,但隨著人類社會積極主動地尋求適應,同等強度的自然災害情景下,實際損失是明顯降低的,這離不開人類的主動適應。因此,提前或及時采取有效適應措施,是可以將災害損失盡可能降至最低的,而全面了解社會經濟適應性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以浙江省臺風災害為例,對浙江省的社會經濟適應性從人口、經濟、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量化,用層次分析法對不同的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并計算出各年浙江省各區縣的適應性指數,對其社會適應性進行評估,對其時空規律進行分析評價,以期對適應性措施、政策等提出合理建議。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本研究使用的人口數據來自于2005年-2020年的國家、省市縣統計年鑒數據。以《浙江省統計年鑒》數據為主。臺風災害數據來自調查問卷,對“利奇馬”臺風災害的數據進行搜索和收集,對浙江省沿岸民眾的生產生活的受災及損失情況做了調查。通過對浙江省沿岸的雁蕩鎮(樂清市)、大荊鎮(溫嶺市)、城南鎮(溫嶺市)、溫嶺市區、石塘鎮(溫嶺市)、椒江區(臺州市)、欄里景區(杭州市)等地進行實地調研,整理問卷調查與訪談,共獲得52份問卷樣本。對居民商戶的訪談調研內容包括臺風分級(通過臺風的影響判斷)、引發次生災害、農業、工商業、服務業等的損失、基礎設施供應、預警信息、減災行為、保險和政府救助等方面。

2.2研究方法

2.2.1指標體系構建

針對適應性的定義不同,不同學者構建了不同的指標體系。Cutter[9]選取了個人財富(Personal wealth)、年齡(Age)、建筑環境強度(Densit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基礎設施依賴( Infrastructure dependence)等指標。袁順針對適應性選取衛生院和醫院床位數、醫護人員、保險等指標。但上述指標體系的構建多將適應性作為脆弱性的一部分,無法綜合反映針對臺風災害的社會經濟適應性綜合程度。在此,本文基于社會經濟適應性的構成要素,參照cutter、袁順等人的指標體系,綜合考慮臺風災害對沿海地區農林牧漁、工業、服務業、交通、房屋、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響,依據科學性、可獲得性、完備性等原則,從人口、經濟、基礎設施等三個層面建立社會經濟適應性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每個層面分恢復能力和應對能力,共選取30個代表性指標,如表1所示。

2.2.2權重設置

采用AHP層次分析法及專家打分法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設置,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依次計算每一層次的各指標的權重,根據加權法,計算對最終評價對象的權重,如表1所示。

通過對社會經濟適應性量化指標的數據進行權重分析、整理計算,基于AHP分析結果,利用excel和SPSS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定量的闡釋各個指標的適應性。根據加權求和結果,得到社會經濟的適應性指數,依據指數值給出適應性評價結果。

3. 結果分析

對各縣區的人口適應性、經濟適應性、基礎設施適應性數據按照權重進行綜合分析,獲得該地區的社會經濟適應性指數,采用自然間斷點法將社會經濟適應性分為高度適應性、較高適應性、中度適應性、較低適應性、低度適應性五個層次,對浙江省臺風災害社會經濟適應性進行時空規律分析。

在時間尺度上可以發現,在2005—2019年中,浙江省社會經濟適應性的水平整體上呈現增加的趨勢。低度適應性地區由2005年的62(占比95.4%)個減少為2019年的0個。中度適應性以上地區由2005年的1個增加為2019年的54個,其中中度適應性地區21個,占比32.3%;高度適應性地區3個,占比4.6%。在空間上,浙江省社會經濟適應性的分布格局依然呈東部沿海、北部較高,西南內陸較低。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一帶一路經濟體制的實施,浙江省東部沿海和北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和醫療保障水平提高較快,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城市建設逐漸完善,國家剩余勞動力將快速向發展較快地區轉移,大幅推進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其災害的社會經濟適應性指數增加較快。而西南內陸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潛力較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社會經濟適應性指數相較于浙江省東部沿海、北部較低。

結合實地調研,房屋材料的更新、個體的遺忘、政府的預警信息、災害教育、保險和政府補助、基礎設施建設等對社會的經濟適應性起著重要作用。鋼筋混凝土房屋相較于老舊的土墻瓦片房,受臺風的影響要小很多;大、特大臺風的頻率改變著個體對災害的印象,影響個體對災害的應對措施。大荊鎮的一位商戶采用應對小臺風來臨前的舉措將貨物放在一樓店鋪的桌子上,而“利奇馬”造成的大洪水淹沒一樓導致該店鋪損失慘重;政府對臺風的預警可以通過天氣預報、短信、廣播車等形式覆蓋全部居民,可以提高居民應對臺風的能力;臺風災害的防災減災教育缺失可能造成人員的傷亡,石塘鎮附近公路發生過臺風天氣駕車出行引發的車禍;大荊鎮的部分村有保險,5元可獲1000元、15元獲3000元補償,在居民恢復重建過程中發揮作用,并且政府分發泡面和水可供領取,提高了社會經濟的適應性;城南鎮也有部分村有保險獲得賠付,其余村鎮均無保險,且政府僅對低保戶提供災后補助,加大了個體災后恢復的難度。

4.結論與討論

以中國社會經濟適應性為研究對象,以浙江省臺風災害為切入點,通過對社會經濟適應性指標的構建,運用AHP和專家打分法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設置,對2005—2019年浙江省的65個地區單元的社會經濟適應性從人口、經濟、基礎設施3個方面的時空規律進行綜合評價。結果發現,在時間尺度上,2005—2019年間,浙江省各地區的社會經濟適應性均成增加趨勢,各地的增速不同。浙江省北部、東部沿海等地由于經濟發展較快,帶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發達,社會經濟適應性增加較快。而浙江省西南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在空間尺度上,由于增速的不同,所以浙江省北部、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適應性較高,大多在較高適應性水平以上,其中杭州市區和寧波市區適應性水平最高。而浙江省西南部社會經濟適應性水平較低,大多處在中度適應性及以下水平。

從適應性的角度,鋼筋混凝土房屋、建立避風港等建設減少了損失;停水電、停工停學規避了一些臺風災害的風險;預警信息、災害教育可以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政府和社會應當對居民多做一些宣傳教育;保險和補助降低了居民的損失,但是僅有部分村鎮有,應當普及。浙江省應急管理部門對雨量、水位等的監管也極大地提高了浙江省應對災害的適應性能力。

本文針對浙江省社會經濟適應性的研究評估,得出浙江省各區縣社會經濟適應性呈增強趨勢。但是本研究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考慮到部分指標的可獲得性以及可操作性,對影響社會經濟適應性的部分指標進行代替或者刪除,影響適應性指數的大小。此外,采用專家打分法受人為主觀因素影響,權重取值存在精準度問題。

參考文獻:

[1]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 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s I and 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 袁順,趙昕,李琳琳.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的脆弱性組合評價及原因探析[J].海洋學報,2016,38(02):16-24.

[3] 逄任竹. 面向暴雨災害的青島市社會經濟系統脆弱性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9.

[4] 凌玉. 災害適應性行為對我國玉米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6.

[5] Roy, D., Datta, A., Kuwornu, J.K.M. et al. Comparing farmers’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with meteorological trends and examining farm adaptation measures in hazard-prone districts of northwest Bangladesh. Environ Dev Sustain (2020).

[6] 陳崇賢.河口城市海岸災害適應性風景園林設計研究.北京林業大學,2014.

[7] 林嶺. 人員密集公共建筑安全分級評價初探[D].重慶大學,2006.

[8] 李旭. 怒江高山峽谷區居民對泥石流災害的適應性研究[D].云南大學,2018.

[9]Susan L. Cutter and Bryan J. Boruff and W. Lynn Shirley.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3, 84(2) : 242-261.

猜你喜歡
臺風浙江省
臺風過韓
《初心》
臺風來了
臺風過后
浙江省第一測繪院
臺風愛搗亂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數學競賽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數學競賽
浙江省教改之星
——張脆音
與臺風的較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