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構主義在城市公共領域創作中的應用研究

2022-07-05 05:33吳丞博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公共領域解構主義城市

摘 要:城市公共領域由最初為人們遮風擋雨的場所逐漸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愈加龐大的人口基數必然帶來多樣的需求,公共領域的設計需要考慮更多的要素,讓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是解構主義理念能夠進入城市公共領域設計中的客觀基礎。因此,以遼寧大連“工業廠房改造項目”為例,分別從城市公共領域的現狀、解構主義在城市公共領域的應用、未來城市領域的判斷三方面對解構主義在城市公共領域的應用進行研究,旨在探索解構思維在公共領域設計中對功能性的提升作用,并總結解構主義給當下城市的發展所帶來的獨特的思考角度與全新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解構主義;公共領域;城市

20世紀60年代,基于對語言學與哲學的揚棄,海德格爾提出了解構哲學的理念,德里達對解構哲學進行延展,打破了文本的束縛。與解構主義哲學的立場相似,解構主義設計繼承了解構主義哲學思想,以反結構的方式進行設計活動。其強調結構的非穩定性和多樣化,主張采用分解、打破、重構的方式改變事物特征,突出事物的局部,從而形成新的設計形式。解構主義在公共領域涉及形式和文化兩個層面。在形式方面,菲利普·約翰遜指出,解構主義建筑師特別著眼于俄國構成主義呈現的扭曲、疊加、延伸等造型,因為形式確實是負載全部建筑信息的媒介。在文化方面,南美國家的人類博物館、北美國家的人類博物館,以及我國的人類博物館均展示出早期人類使用的工具,這些工具形似,但由于后期的外因發展造成了差別,呈現出空間隔絕促使文化產生的特點?,F代文化隨電腦、數字、信息傳輸打破了空間隔絕,所以空間隔絕造成的文化差異自然在縮減。解構主義就是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些關聯。

城市公共領域也有一定的歷史演進過程。城指物質與空間的載體。中國古代城市發展源于中國的疆域變化,城逐漸成為統治中心的觀念。市指活動、交流、交換、文化的中心。西方古羅馬時期很多建筑,本著為世俗生活服務所圍成的空間都是公共領域,古羅馬時期的公共浴場是當時最發達的公共建筑群體。隨著統治功能被削弱,城市帶給人們一個集中式的棲息地,而公共領域恰好是這一棲息地的承載體。

現階段國內的公共領域設計還屬于初級階段,即關注包裝、美化、裝飾,缺少文化、場所精神。然而隨著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當前公共領域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精神需要,環境、服務、文化等方面亟待提升。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對城市公共領域形式、文化、場所精神進行解釋。并以大連“工業廠房改造項目”為例,具體分析解構語言在城市公共領域空間下的表達和呈現,為公共領域設計提出一個新思路。

一、城市公共領域空間特點

當前我國公共領域設計大多以雕塑為載體呈現,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對人文精神有所追求。經調研整合,筆者總結出當今城市領域的城市公共領域空間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一)緊湊性

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向城市涌入,城市也在不斷擴張,城市的公共領域逐漸出現了緊湊性、集中性等特點。其中空間限制是當下中國城市社區環境下的公共領域設計的一大痛點。如社區街道、社區廣場、公園等,這些公共空間場地有限又具備著復合的功能,對設計的要求高。因此,城市公共空間必須具備結構上的緊湊性,方便城市發揮社會功能。

(二)復合化

考慮到城市社區人口的年齡結構、家庭結構、文化結構,不同人群對公共空間的需求與使用程度也是不一樣的。為此,公共領域應該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為目的,同時對人口結構的發展和流動做出預判,改進公共空間的功能分布。例如:當老齡人群占比高時,在步道一旁需要設置扶手和座椅、活動空間內放置康養保健的器械等;若隔代帶娃現象普遍,則可以在活動的空間內置放一些適合幼兒玩耍的設施。因此,城市公共空間必須具備接收人群的復合化特點,方便城市居民完成社交。

(三)宜居性

公共領域的安全性、舒適性與便利性被統稱為宜居性。它從更大的層面表現了公共空間和其所在區域的匹配程度。如氣候濕潤的地區,空間需要裝置防滑防跌的設施;山地的公共空間需要安裝方便行走的設施。此外,冬季時的保暖、霧霾天的凈化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宜居性內容。簡而言之,公共領域設計需要和自然環境達成匹配。

(四)場所精神

挪威學者諾伯舒茲認為場所不只為抽象的區位,更是人活動的具有意義的社會場所。場所精神即人與環境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場所空間,并賦予該場所空間一定意義的場所感和空間感,使得該場所具有獨特的特性與本質。公共領域作為場所精神最顯著特征的物質載體,城市領域的場所精神要融入城市文化,重視社區居民的參與、體驗、共享,為世俗生活提供服務。場所精神是人們在這個城市的情感寄托,是集體的記憶。

二、解構主義在城市公共領域的應用

大連工業廠房位于老舊社區的中心區域,因此需要將其打造為結合老年活動、健身鍛煉、交流洽談為一體的公共領域場所,還需要滿足各年齡段人群的多樣化需求,營造健康、舒適、安全的全齡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對其場地進行調研后發現以下幾點不足:公共領域零碎、空間狹小、社區周圍配套設施不足、缺少場所精神。類似問題都可以在中國各大中城市找到相應的案例,在對類似案例進行分析后發現,可以在公共領域利用解構設計手法(分解、改變、替換與重組)重新組合設計元素,并在理解大連城市區域空間的基礎上,創造更加富有活力的生活空間。

(一)精細解構,確保領域多元化

據調查研究,“行”是人在公共空間需要滿足的最基礎需求,從“行”的空間設計上可以看到,不同人對于“行”的要求很多,空間的設置必須打破原有功能的權威性,強調各種功能的組合設計,使身體狀況不同的人都能感受到方便,增加出行的意愿。因此在老年人口較多的老社區公共領域改造中,老年人對環境的記憶與辨識度會伴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減弱,循環步道更有助于他們找到出發點,到達目的地,所以步道路線采用循環路線設計,更能滿足他們漫步的需求。運用解構主義“外延”設計手法,把設計理念涉及的形式、文本、圖示等,通過分解、重組、散構等形式排列組合在一個事物當中,突破空間與時間對于設計的限制,讓空間本身“包含的語言”顯露出來。以豐富蜿蜒的云朵曲面形態為特征,采取縱向機制打破橫向機制,使步道消隱在大地之中,地面是步道的延伸,步道是地面的拓展,體現了公共領域“生長”的特點,最終獲得一個新的形體結構。這個形體結構與傳統認知不同,也較少符合傳統的審美意義,是對形式美學秩序的一次重建。此外,針對社區人們的日常事件進行分析,在動線設定和功能布局上,把以上事件進行重組,形成一個整體的社區公園綜合體。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設定事件串聯,使得廣場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由此可見,解構主義在城市公共領域的設計上的作用更側重于功能的多元化這一層面。

(二)共享解構,確??臻g全齡化

考慮到項目的區位、人群的多元化,設計完全為特定人群所使用的公共空間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設計公共空間時,要將唯一有限的公共空間分解為多個功能區,一方面,必須強化不同人群在當中的功能實現,另一方面需要將功能設施、休閑空間及康養空間有機地聯系起來,如讓使用人群既能看護幼兒,又能隨時到達任何一個區域,在形式與內容上同步打破活動空間上的隔閡。除此之外,公共空間在使用解構主義理念時,必須讓人群也作為一個“解構元素”,參與公共空間在設施形態、材質色彩等方面的創作中,為設計融入更多的情感,讓設計顯現出強烈的趣味。這是最直觀、最有效獲得不同的人對公共空間真實需求的途徑。

(三)文化解構

解構理論的發展打破了線性理論對人們思想上的束縛,是對正統原則的拆解與重構。立足于打破固有的確定性,即黑與白、表與里、傳統與現代等二元對立,解構主義更新了設計的表現語言和形式,讓設計不必反映和周邊事物的相關性,不必考慮和周邊的環境達成協調一致,盡可能多地打破了外部因素對設計本體的限制,延伸了設計可依托的空間。在本案例中,在保留其原本荒廢的鍋爐房場地原有的紀念性煙囪之外,從鍋爐工業廠房、大連人文文化中重新提取溫度、蒸汽、島嶼等元素,并結合當地的海洋文化、馬拉松文化等,實現傳統與現代、未來的結合。項目方案整體致力于打造新時代具有象征性的公共領域,呈現出的色彩斑斕的公共領域,既像是一片新的大地,是無拘無束、自由的象征,又像是火星表面,顏色鮮艷、溫暖,仿佛充滿了“浪漫的氣息”,代表著自由與愛,其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性。在藝術創作實踐中,可以運用也必然會運用很多的元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元素發生融合的機會增多,在視覺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融合)藝術風格,在情感感受上則因為解構主義理念的深入,讓空間創作處理呈現出了“見仁見智”的藝術風格。

三、推論:未來解構主義公共空間

將實現高速發展期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我國城市建設與發展,并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在上??疾鞎r強調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城市化戰略,并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建議,揭開了中國城市建設發展的新篇章。如此的政策導向,決定了公共空間設計未來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解構主義在公共區域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當下城市場地有限和人口多元化等問題,未來解構主義在公共領域設計中將得到廣泛應用。

(一)城市區域有限

聯合國《2018年版世界城鎮化展望》顯示,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至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68%。在新增的城市人口中,近九成將居住在亞洲和非洲,并高度集中在幾個國家,其中中國預計增加2.55億。這一組數據足以說明中國城鎮人口規模在未來30年會持續擴張。雖然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城市也會不斷進行擴張,但對類似上海、北京、深圳這種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而言,可擴張面積少之又少,因此應試嘗試利用解構思維來掙脫線性思維的束縛,由平面空間向立體空間、清晰邊界向模糊邊界轉變,走向非線性的發展道路,打造新的可持續生態結構體系。

(二)人口多元化、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精神需求

經濟的發展與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勢必會導致人口與需求的多元化,那么我們將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區域,滿足更多人的功能性需求,并保證真正地被大眾所接受,而非僅是擺放幾個毫不相干的雕塑,或僅代表個人、團體等一些人的非參與性的“權利”。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大眾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將更加注重平等,而并非個人或集體的“精英專制”,例如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城市公共領域如同一個城市的生活舞臺,它把附近公司與商店的職員和顧客、小區居民、兒童以及路過此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匯聚于此。這就要求公共領域設計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因此,我們可以將當地的人文、新技術等一切看似毫不相關的物體,利用解構思維加以整合,并強調不同物質之間的關聯性,打造新的時代、新的社會條件下城市去中心化的空間結構體系。

四、結語

解構思維下的城市公共領域,呈現的是一種動態的流動的開放性語言,它所追求的是物質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復雜的理性。在解構主義下的公共領域體現的均是獨一無二的內容,它在設計組合上發揮的最大化價值往往會增加設計的偶得性與隨機性,以求達到設計結合的最大化。將雜亂且難以言表的形式與獨特的場域精神用一種清晰的邏輯呈現給人們,讓大家去感受背后的豐富信息。本文通過對解構語言的分析以及對其在大連工業廠房的應用進行歸納,希望這些描述可以引起設計師對解構思維的興趣,并將該設計邏輯應用于公共領域設計。

參考文獻:

[1]鄔烈炎.解構主義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2]詹克斯,克羅普夫.當代建筑的理論和宣言[M].周玉鵬,雄一,張鵬,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陳鴻雁.從哲學到空間的延續:解構主義思想對設計實踐的啟發[J].美術學報,2020(6):33-39.

[4]高祥生.城市建設中的“奢侈品”:談解構主義建筑[J].建筑與文化,2020(2):34-41.

[5]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吳丞博,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

猜你喜歡
公共領域解構主義城市
重塑與解構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析與研究
解構主義翻譯探析
解構主義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分析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淺析解構主義對傳統翻譯理論的沖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