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新”背景下高中生物學教學的實踐探索

2022-07-06 18:43趙麗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7期
關鍵詞:實踐探索背景

趙麗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生物教學應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全面育人為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備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新教材的編纂,也處處以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為出發點,轉變育人方式?!半p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機遇。筆者在一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新課程教學實踐經驗,現在與大家一起分享。

關鍵詞:“雙新”背景? 高中生物學教學? 實踐探索

“雙新”是指新教材和新課程。生物教學要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全面育人為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備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新教材的編纂,也處處以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為出發點。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培養學生具備某領域的專業技能,而是以高中生物課堂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成為有能力自主學習的人,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生物學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幾個主要方面。它們之間不是完全獨立的,也不是簡單的線性聯系。新課改要求把生物課上出科學的味道,科學探究是重要內涵,更離不開理性思維的支持,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都要建立在正確的生命觀念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和形成正確的社會責任觀?!半p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機遇。筆者在一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新課程的實踐探索活動經驗,現在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升育人價值,實現育人目標

生活即教育。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擺脫課堂教學的束縛,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并學以致用,進而有所創新。學生學習的知識從情境中來,也用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為學生建立真實的生活情境與生物學學科知識的關聯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生物學課堂為載體,從現實生活出發,民主、和諧、生動,逐步建立促進學生成長的新型生物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生物學的核心素養,同時也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案例1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按照傳統的教學,只需要學生理解遺傳病的本質,知道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和病例,知道如何檢測和預防遺傳病,分析遺傳病檢測和預防的社會意義即可?!半p新”背景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具體實施過程都有了新的變化。

課前一周布置調查任務: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調查之前教師指導:①選擇調查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確定調查內容;②隨機選擇調查人群;③調查形式可以有多種(如問卷、采訪、社區資料、網絡查找資料等);④選擇配合度高的遺傳病患者,嘗試調查其家系中患病情況;⑤調查結果的記錄表設計;⑥注意調查策略,注意外出安全。

課堂開始各小組代表展示調查活動的情況。同學們關于發病率的調查和計算都可以順利完成,但在研究遺傳病的遺傳方式的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有的是在整個人群中分析遺傳規律;有的雖然是從家系中分析遺傳規律,但是調查個體太少,導致結果的不準確等。筆者引導同學們共同討論并逐一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的可靠性、分析調查數據與結論的相關性等,學生能初步達成學習目標,并親身感受到任何的科學發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加重視對各種科學發現過程的學習。

通過此次調查活動,學生體會社會調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實踐方案設計和實施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調查結果討論分析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以及與社會交流的能力。

另外,學生們學習的內容、知識點、技能多且分散?!半p新”背景下的生物學教學要求將學生掌握的眾多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個任務中,用以解決真實的生活情境問題。所以,學生們的學習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完成作業,而是產生能夠分享、交流的作品(如上述調查報告)。此次調查活動的反思:課前需要更加細致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高指導水平,指導學生完成調查報告;課后對學生的調查活動進行細致評價。

引導同學們從個人、家庭和社會等不同角度討論遺傳病的危害,關愛遺傳病患者。學習遺傳病的檢測和預防內容時,創設生活情境:一對夫婦,丈夫患紅綠色盲,妻子正常且沒有紅綠色盲家族史。如果他們備孕,想要生一個健康的寶寶,作為醫生,你能給他們提出怎樣的預防對策和意見呢?如果已經懷孕,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檢測?學生通過觀察各種預防和檢測方法的圖片與閱讀文字,體會健康生命的珍貴,提升珍愛生命的意識,建立正確的生育觀念和生命觀念;感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的力量,認同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案例2

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學習碳循環內容時,學生已經知道溫室氣體的急劇增加會對生物圈造成威脅。如今,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進行碳減排,請同學們課前查閱資料: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的承諾是什么?為何需要持續長達三十年的時間?中國承諾的底氣是什么?我們作為中學生怎樣做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些背景下,學習碳循環的過程,聯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進一步理解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含義。通過邊學習邊分析,了解達到這個目標的主要措施:碳減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然后,介紹我國承諾的依據來源。方精云院士的突出貢獻是構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尺度的陸地碳循環模式,對中國和世界主要國家的碳排放進行測算,定量評估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效應,為我國制定氣候變化談判政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使我國既承擔了應有的社會責任又爭取了權益。但是,我國的國情是發展起步晚,剛發展就要減排,而且發達國家上百年完成的事情我們幾十年就要完成,任重道遠。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加倍努力,從身邊小事做起,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大家可以多植樹、少買不必要的衣服、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節約水電、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宣傳節能減排等。

通過對生活中實際現象的觀察和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同學們感受到我們學習的內容并不是單純地為了應付高考,是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同學們融入了社會,開始關注、研究生活問題,激發了學習熱情,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知識遷移的能力以及探究新事物的科學精神。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發展了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核心素養開始落地生根。F201CEEE-9EAF-4521-A074-BB6E74252D04

二、有效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課程,實驗教學在新教材的教學中占據很大的比例。有效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是達成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敢于質疑,驗證書中前人的結論。驗證的方式可以通過實驗直接驗證,也可以通過收集證據間接驗證。而教師只需要教會學生搜集數據、文字材料和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了。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或調研方案,獲取新的數據或證據,來驗證或校正個人的認識及書中的觀點,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案例1

新教材必修一第一個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同學們按預期完成實驗內容后,筆者給學生們布置作業,安排他們利用從家里自帶的生物材料,設計實驗,探究細胞中的主要化合物。課后,有同學欣喜地告訴筆者:老師,我有新發現!原來,他一直認為面粉中主要含淀粉,甚至應該都是淀粉,但是有沒有蛋白質,他也不知道。通過本次實驗的自主探究,他知道了面粉主要由淀粉、蛋白質還有其他的化合物組成。首先,筆者肯定了這位同學的探究實驗的可行性。然后,筆者安排該同學向其他同學展示了自己提出疑問→自主探究→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現象→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由于這是高中生涯的第一次探究實驗,學生們對科學實驗設計的方法缺乏認識。所以,以這位同學的實驗過程為例,教師與同學們共同討論,指出實驗設計因缺少對照說服力不夠的不足之處。補充對照組后,同學們對他的探究結論表示接受。他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糾正了模糊的前概念,形成了正確的新認知:認識到生物體細胞由多種化合物組成,形成了正確的生命觀念。此次自主探究實驗的成功,給他的學習增添了極大的信心,這也是外界無法賦予的。

本次實驗鼓勵學生善于思考、提出問題、細心觀察、大膽質疑,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探究離不開理性思維的支持。

案例2

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該實驗宗旨在于讓學生通過實驗學會提取和分離色素的方法,并區別分離出的各種色素。該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探究葉綠體中主要色素的種類、理解光和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本實驗步驟復雜,需要注意的細節太多,藥品用量不易控制,污染環境,受季節限制等原因,很多學校根本不開設這節實驗課,即便開了,學生實驗也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首先,學生們學習實驗原理、需要準備的材料、實驗步驟等基本內容;其次,展開討論:整個實驗過程中,哪些材料或過程可以探究改進(如材料、藥品、步驟等),分小組由代表發言(該小組就主要探究這一方面);最后,分組(每組用不同的材料、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先組內分析、比較,再進行組間交流,挑選出理想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

本實驗中亮點有兩處:一是有學生充分聯系生活實際,想到用棉線作為載體“畫”濾液細線(他說看到有老木匠就用這種方法“畫”線,又直又細),很值得同學們學習。筆者又找到細尼龍繩,讓他再次實驗,比較實驗結果。他發現尼龍繩效果更好,進一步深究原因,原來尼龍繩吸水性差,更容易將較多的濾液“畫”到濾紙上。二是實驗結束后,有學生說能不能用膜透性的變化提取色素(把材料放在熱水中,里面也有適當的乙醇,材料細胞在熱水中死亡,膜失去選擇透過性,色素就可以透出,溶解在乙醇溶液中)。為了激發學生積極性,筆者特意拜托實驗室的老師安排她嘗試實驗,實驗效果不是很理想。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操作過程中乙醇蒸發、熱水溫度不符合實驗要求等原因使得色素沒有完全溶解或被破壞,所以現象不明顯。但是,該學生的想法是可行的。這種積極思考的精神是大多數學生都缺乏的,雖然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實際效果是很積極的,可以讓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這也與新課標“重實踐”的思想高度相符:不但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動手的活動中,而且要讓學生自然地融入動腦的環節。

“雙新”背景下,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培養某一種能力、品質或者觀念,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才能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設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培養出后天能持續自主學習、終身受益的合格高中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劉大偉.生活教育與核心能力培養[N].中國教師報,20180711(13).

責任編輯:黃大燦F201CEEE-9EAF-4521-A074-BB6E74252D04

猜你喜歡
實踐探索背景
選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轉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質
跟蹤導練(一)5
“微課程”轉化“數學后進生”的實踐探索
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探索
新形勢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實踐探索
淺談新時期煤礦員工教育培訓的實踐探索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基于Modelica的高爐頂壓控制仿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