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習新課標 落實核心素養

2022-07-07 01:13李榮華
湖北教育·中小學黨建 2022年6期
關鍵詞:新課標法治道德

李榮華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今后一個時期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刻領會其內涵精神,準確把握其實質要求,以此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生根,擔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之重任。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談談對新課標的學習心得。

把握四個關鍵詞

一個主旨:立德樹人。新課標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笨梢姷赖屡c法治課程是以立德樹人為主旨,聚力培根鑄魂,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加以細化,使其貫徹始終。

一個主軸:核心素養。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圍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五個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促進課程內容結構化、系統化。新課標依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具體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業表現,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從而幫助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為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一個主體:以生為本。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立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課程一體化設計。這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安排課程教學,注重循序漸進與學段銜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專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個主倡:實踐育人。新課標要求“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強化道德與法治課程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倡導知行合一,鼓勵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跨學科的探究性活動。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知識應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促進知情意行的有機融合。

新課標視域下的課程教學

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此次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意在鼓勵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突破學科邊界,開展跨學科教研,構建大任務、大觀念或大主題等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課程內容結構單位和教學單元組織形態,設計出主題鮮明、問題真實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如,在教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課時,我邀請音樂老師帶領學生演唱《我們同屬一個世界》,讓學生在歌聲中醞釀情感,體會到互助友愛是全體人類的心聲;聯系地理學科知識點,引導學生關注目前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并嘗試給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以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聯系歷史學科知識點,引導學生透過“冷戰”后的世界格局,思考美國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對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危害;開展“共建美好家園”系列實踐活動,將這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推向縱深,從而切實增強學生守望相助的責任意識,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最后,我帶領學生回顧世界各國為了和平與發展的目標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從二戰后的國際援助,到后來的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再到如今的“一帶一路”,等等。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意識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復雜挑戰、著眼于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的中國智慧。

開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深度學習。一是讀懂學生,激發學生內驅力。課堂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應在了解學生學習特點、思維方式、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布置適宜的學習任務,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創設多樣化情境,創新教學活動方式,從而釋放學生潛能,讓課堂煥發活力,讓師生共同經歷一場智慧的修行。

二是堅持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教師在教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些知識是怎么來的,又該怎樣去用。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而不是直接扔給學生一個現成結論。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鍛煉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事件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發現真問題、產生真思考、開展真實踐,獲得充分鍛煉與快速成長。

三是設置開放性問題,讓核心素養落地。開放性問題能夠掀起頭腦風暴,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核心素養培養情況。如針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課,以往的考察側重于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我結合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一背景,關注冬奧會徽、吉祥物、火炬、獎牌以及“雪飛燕”“雪如意”“雪飛天”“冰絲帶”等比賽場館的設計中所蘊含的中國元素與冬奧精神,請學生任選其一作具體闡釋,同時分析“中國風”為什么可以托舉起“冬奧范兒”。這樣學生可以從死記硬背的“苦”中獲得解脫,去體會主動思考的樂趣。

優化作業布置,實現減負增效。作業改革與課程改革相輔相成。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改革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讓作業發揮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作用,同時嚴格落實“雙減”政策,實現作業減負增效。

我認為,以單元為單位整體設計作業是一個相對有效的策略,它有助于避免以課時為單位設計作業帶來的知識點的離散、孤立、割裂等問題,讓學生通過作業掌握結構化、體系化的知識,鍛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作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書面,事實上它更應該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盡可能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在學完“親情之愛”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為親人下廚,為家人學做幾道拿手好菜,以此報答親恩;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民法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我是快樂的小調解員”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嘗試用自己的知識與口才調解糾紛,促進鄰里和諧。

用好網絡渠道,積累教學素材?,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資源。教師要加強常態化學習,養成閱讀新聞、關心時事的良好習慣,從而積累教學素材,用大量真實新鮮的材料讓課堂更加充實生動,讓教學更具感染力與實效性。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號召學生搜集時事新聞,并預留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輪流播報、評論新聞,以此養成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責任意識。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突出一個“省”字,對照新課標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與行動,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改進空間;強化一個“研”字,以研促教,助力專業發展與自我提升;落實一個“行”字,增強執行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并嚴格落實。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走出“考試、分數”的小天地,探索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打造扎根中國大地、面向未來的道德與法治課。

責任編輯/王秉乾

猜你喜歡
新課標法治道德
走實“1+6法治同行”黨建之路
法治護航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跟蹤導練(五)(2)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法治素養的培育
融入情境 落實新課標 凸顯地理實踐力——以騎行青藏為例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