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境界?

2022-07-07 14:49任瑾趙智為
科技研究·理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錢穆朱熹論語

任瑾 趙智為

《論語 ·里仁》篇第八章記載 :“子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這一句與儒家其他名言給我們的溫柔敦厚,中正平和的印象不同,慷慨激昂,平添了兩分浩然之氣??鬃釉凇墩撜Z》中并不諱言“死”,直言生死,體現了孔子豁達的態度,把聞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也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了一代代文人去為“道”,為真理而獻身。

想要真正理解這句話,進一步理解孔子的思想境界,便需要從多個角度去解讀。首先是整句話的關鍵所在——“道”??v觀古今學者,對這句話的注釋都不盡相同,分歧甚大。何晏解為“世之道”,朱熹認為“道”是“事物當然之理”,《十三經注疏》解釋為“政治之道,”楊伯峻先生把“道”解釋為真理,錢穆先生解釋為“人生之道”,劉寶楠解釋為“古先圣王君之道”。由于各家說法較多,筆者選取其中較為經典的幾個譯注版本進行分析。

歷代有眾多學者給《論語》作注,其中比較著名的版本有:

1.簡本《論語》,即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論語》,這是出土發現年代最早的古本。

2.何晏《論語集解》。它是東漢以來的八種本子拼成,《鄭注》之后,最流行的版本,稱為三國本。

3.黃侃《論語集解義疏》。原書久佚,但日本有舊鈔本多種,后于清朝回傳中國,黃侃是六朝人,這是六朝本。

4.朱熹《論語集注》,收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長于義理,是宋學代表作。

5.劉寶楠《論語正義》,是清代《論語》考據的集大成者,研究《論語》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還有近代學者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楊伯峻《論語譯注》等版本。在以上的版本當中,筆者總結出了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1.何晏的觀點。何晏給“朝聞道, 夕死可矣”作注說:“言至死, 不聞世之有道也?!?[1]在何晏注的基礎上,黃侃疏:“嘆世之無道, 故言設朝聞世有道, 則夕死無恨?!盵2]邢昺疏:“此章疾世之無道也。設若朝聞有道, 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死不聞世之有道也?!盵3] 以上三人的注疏可謂古注之代表,大體上概括了宋代之前人們對“朝聞道”

中“道”的解讀。

2.朱熹的觀點。朱熹在其《論語集注卷二》里對“朝聞道, 夕死可

矣”的解釋是:“道者, 事物當然之理, 茍得聞之, 則生順死安, 無

復遺恨矣。朝夕, 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盵4] 這是從“理”的角度解道。

3.劉寶楠的觀點。劉寶楠在其《論語正義》里對本句的解釋為“聞

道者, 古先圣王君之道, 已得聞知之也。聞道而不遽死, 則循習諷

誦, 將為德性之功。若不幸而朝聞夕死, 是雖中道而廢, 其賢於無

聞也遠甚, 故曰‘可矣’?!缎滦螂s事篇》載楚共王事, 晉書《皇甫謐 傳》載謐語, 皆謂聞道為已聞道, 非如注云‘聞世之有道也’”

[5]。劉寶楠將道解釋為“古圣王君子之道”。

4.楊伯峻義。楊伯峻在其《論語譯注》里對此條的解釋為“早

晨得知道, 要我當晚死去, 都可以”[6], 楊伯峻的觀點與朱熹的觀點一脈相承,是將朱熹的觀點用今人的話翻譯過來,又加上了今人的理解,將“道”譯為真理,本質沒有改變。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里的譯文版本是“人若在朝上

得聞道, 即便夕間死, 也得了”[7]。錢穆先生還在后面做了解說:“道, 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 死又不可預知。正因時時可死, 故必急求聞道。否則生而為人, 不知為人之道, 豈不枉了此生? 若使朝聞道, 夕死都不為枉活。因道亙千古, 千萬世而常然, 一日之道, 即千萬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 則一日之生, 亦猶夫千萬世之生矣。本章警醒人當汲汲以求道?!盵8]

總體來說,宋代之前的學者們將此闡釋為“政治之道”,自朱熹之后至近代的學者,闡釋為“理”。 并且,朱熹一派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近人釋“道”也多采用朱熹的觀點。 眾說紛紜,那這個“道”究竟是什么?在孔子那里“朝聞道”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朱熹將“道”闡釋為理,楊伯峻把道解釋為真理,其中有當今時代的因素。但常識告訴我們,得到真理并不難,書上到處都是真理。一個人一生需要懂得的道理很多,如果因為明白一個道理就要去死,那不知道要死多少次。明白道理并不是為了去死,而是為了更好地做事。聞道不難,難的是對真理發生真切的體悟,并切實去踐行。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9]

而宋代之前的學者們,將“道”闡釋為“政治之道”?!妒涀⑹琛分小俺劦?,夕死可矣”一章注為:“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笔铻椋骸按苏录彩罒o道也。設若早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10]。從《左傳》,《史記》對孔子的記載以及《論語》一書中孔子的言行可知,孔子周游列國,不為做官,旨在行道。但是當時沒有哪一個國君能夠真正實行孔子的政治主張,他的“仁”的思想學說不能收到統治者的重視,治國理想得不到實現,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遺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孔子的有生之年看不到仁政的實行,即“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如果孔子能夠看到他的“仁”的政治主張得到貫徹,實現了他的政治理想,哪怕是剛剛聽到,他也就能夠死而無憾了。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應該說是合乎歷史的。但這種理解只是就孔子自身的人格精神而的,這句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道”的含義要更加豐富深刻。

綜上所述,歷代名家的觀點有其可取之處,但不盡全面,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理解這句話,即把“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放到孔子的時代,結合孔子的生平,才能得到更為合理的解釋。

孔子從來不把知曉“道”作為最高目標,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研究者,而是一個實干家??鬃拥娜松罡咦非笫?“仁”,人生的目標不是“知道”,而是修己成仁 ,變天下“無道”為“有道”?!墩撜Z·學而》篇記載 :“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學文 ?!?“學文 ”屬于 “知”一類 ,孔子將其歸之為“行有余力 ”后之事 ,其態度非常明顯 ??鬃诱J為德行是第一位的,重德甚于求“知”,他是不可能鼓勵“朝聞道”而“夕死”的。

并且,孔子認為“聞道”不難,難的是改變世間的“無道”之局。所以僅僅在“聞道”之后就甘于赴死,而不去“行道”,是不合理的?!墩撜Z ·陽貨》記載:“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笨鬃诱J為學道并不難,不但君子可以學道,小人也可以學道。所以孔子不認為“聞道 ”是難事 ,不以“聞道”為人生的最高追求。

綜上所述,孔子認為,“聞道”不難,難在“行道”。

《孟子·盡心上》記載:“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薄?1】舜住在深山中,與樹木、山石為伍,與鹿和豬相伴,跟野人差不多??墒?,當他聽到一句良言,看到一樁善行,就立即去付諸行動,就像江河決堤,無人可以阻擋。所以孔子才會如此推崇像舜一樣的先賢。但畢竟不可能人人都能達到如舜一般的境界,所以“行道”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一旦我們“聞道”,就應該去實踐這個“道”,為了捍衛這個“道”,甚至不惜犧性自己的生命,舍生取義。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也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的深刻內涵。這一內涵可以從孔子的生平經歷中得到印證,孔子一生周游列國,輾轉奔波,只是為了有國君能夠采納他的政治主張。然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無疑是“不合時宜”的,孔子的政治主張得不到統治者的采納,便轉而修書講學,培養弟子,通過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宣揚儒家的思想學說,去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鬃佑米约旱囊簧忈屃恕爸洳豢啥鵀橹?,為了實現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捌诼劦?,夕死可矣”也是孔子一生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真實寫照。

其次,“朝聞道,夕死可矣”還強調一種犧牲精神?!墩撜Z·泰伯》記載:“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衛靈公》記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都說明了在孔子看來,我們為了實踐這個“道”,應該有犧牲精神,將“道”置于生死之上。

后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孟子·告子上》記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薄?2】“義”是合理的事,是應該做的事,“舍生取義”就是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仁義的道理,就要終身實踐它,就算為此犧牲性命,也無怨無悔。

孔子的“殺生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義”,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生動詮釋。

立足于孔子所處的時代,結合以上所說的實踐精神與犧牲精神兩點,便不難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真正內涵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從孔子的時代流傳下來,發展到了今天,被無數名人大家所鐘愛,奉為終身踐行的準則。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文集名為《朝聞道集》;著名雕塑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原名王昭聞,后改取此名,以“朝聞”為名:就連當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也給自己的作品取名為《朝聞道》。

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熔鑄了時代精神,這句話也有了更加豐富的含義。

立足當下,我們不妨將“朝、夕”看做是互文的用法,朝聞道即朝夕聞道,夕死即朝夕死, “朝聞道,夕死可矣”,即“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求學問道必定要有朝夕不懈,始終如一的精神。

我們不必糾結于“死”,或者強行把“死”解釋成別的意思?!八馈庇兴蓝笠阎?,“死”強調的并不是赴死,而是堅持到底?!俺劦?,夕死可矣”也只是一種迫切愿望,聞道后的喜悅和滿足,是很難描述的,或者說很難將這種感受傳遞給他人。但我們如果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便很容易讓其他人理解這是一種什么心境了。

如今的時代,不需要我們孜孜以求,渴望實現政治理想,但孔子這句話中的精神意蘊是不會過時的。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無論在什么地方,我們都應該做到心中有“道”,并努力去實踐“道”。

參考文獻:

【1】【3】何晏:論語集解,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2】黃侃:論語義疏,中華書局,2013-11

【4】朱熹:《論語集注》卷二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

【5】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3)

【6】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

【7】【8】錢穆:《論語新解》,三聯書店,2002,(9)

【9】王弼:《道德經注》,鳳凰出版社,2017

【10】【11】【12】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任瑾 2000.7.31 女 云南曲靖 本科在讀 漢語言文學,不分方向

趙智為 2002.3.12 女 海南五指山 本科在讀 漢語言文學 不分方向

猜你喜歡
錢穆朱熹論語
錢穆的容與化
錢穆的容與化
春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擺 棋
父親對錢穆的教誨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朱熹治足疾
點點讀《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