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術語英譯通則在中醫病名翻譯中的應用

2022-07-08 06:28洪梅朱建平
中國科技術語 2022年3期
關鍵詞:病名譯法英譯

洪梅 朱建平

摘 要:《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傳統醫學部分的發布,將中醫藥國際化向前推進了一步。因其囊括的中醫疾病術語數量有限,中醫病名對外翻譯尚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文章概述了中醫藥術語的英譯規范原則與方法;討論了對應性、同一性、系統性、簡潔性、回譯性、約定俗成、民族性等翻譯原則在病名英譯中的使用,并從術語部件的規范、雙譯法的使用、中西醫病名關系的處理等方面細化了各原則在翻譯中醫疾病時的實現方法。音譯法適用于跨學科、含義多且難以找到合適譯名的中醫疾病術語部件,而雙譯法可以解決中醫術語翻譯歸化與異化的分歧,同時促進學術、文化及醫學技術層面的傳播,滿足中醫臨床中西醫雙診斷以及中醫進入西方國家醫療保險體系等現實需求。

關鍵詞:中醫藥術語;英譯;病名;規范原則;譯法

中圖分類號:R2-03;H083;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2.03.008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y” in Translating Disease Names//HONG Mei, ZHU Jianping

Abstract:The release of the ICD-11-26 Supplementary Chapter Traditional Medicine Conditions promot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the published terms of diseases, the translation of more TCM disease names still has a lot of work to be done. After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y”, w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ven principles in terms of equivalence, semantic identity, systemicness, conciseness, conventional usage, back-translation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features in translating TCM disease names. We also refine the approaches of the principl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 components, the use of double-method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can be used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mponents in case of polysemy or semantic vacancy in English while double-method can resol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ng TCM terms. Meanwhile, double-method can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TCM at academic, cultural, and medical technological levels, and meets the needs of the condition of double-method diagnosis in TCM hospitals in China; and meet the needs of TCM entering th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of western countries.

Keywords:TCM terminology; English translation; disease name; standadization principle; translation method

收稿日期:2021-12-08? 修回日期:2022-02-16

基金項目: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科研項目“中醫藥學名詞術語注釋英譯研究”(YB2019023); 中國中醫科學院自主選題項目“中醫術語中英雙語對照概念體系的建立”(ZZ140508)

大多數中醫學術語在英文中找不到對等詞,導致一詞一義多譯、一詞多義一譯、一詞多義多譯、多詞一義多譯、多詞一義一譯、古今詞義變遷、譯詞與術語內涵不符等現象。西醫東傳借用中醫術語表達西醫概念,導致中西醫術語內涵不同,如“脾”“癰”等。中醫藥術語英譯規范工作獨具特點,現行教材、專業期刊、貿易、國際國內術語標準中同一術語的英譯多種多樣,各行其是,難于統一。為了獲得規范的中英對照中醫藥術語集,使英文術語與中文術語及概念一一對應,我們使用團標草案《中醫藥術語英譯通則》來規范中醫病名的翻譯,該標準是制定術語標準的標準,是母標準,其推廣和使用對中醫術語規范意義非常重要。

2021年1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正式實施,其中首次納入主要源自中醫的傳統醫學疾病和證候名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合司2019)。這標志著中醫正式列入國際醫學體系。這一舉動反映出中醫翻譯是中醫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其中中醫病名的規范翻譯是重中之重。但ICD-11第26章僅收病名150個、證名196個,還有完善的空間。因此,加強中醫病名翻譯規范研究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

1 中醫藥術語英譯通則概述

一般情況下,中醫藥術語英譯名的規范是以概念為中心收集已有的英文譯名,由權威機構組織領域內專家,按照規范術語工作的方法選出規范譯名。中醫藥術語是中國本土科學概念的外傳,多數術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詞,這決定了中醫藥術語譯名的規范必然涉及翻譯問題。一些術語有多達10余種譯名,那么選哪個作為標準譯名呢?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術語的準確翻譯關鍵在于對中文術語概念的把握,因此應該在規范的中文術語基礎上進行。一定翻譯策略與方法指導下的術語翻譯是術語譯名規范的工作基礎和實現手段,中醫藥術語英文名的規范原則需要將翻譯策略考慮進去,并制約、指導翻譯策略與方法的選擇和使用[1]。

中國中醫科學院術語研究團隊20年來基于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科技名詞審定原則與方法》制定的《中醫藥名詞審定原則與方法》,確定了中醫藥術語英譯規范原則:(1)對應性;(2)同一性;(3)系統性;(4)簡潔性;(5)回譯性;(6)約定俗成;(7)民族性。諸項原則權重按順序排列,其中對應性優先于其他原則,旨在達到等義的目的;同一性次之,強調一個概念對應一個翻譯;系統性再次之,在選擇英文譯名時要顧及上位概念術語和下位概念術語之間的關系;簡潔性保證術語使用的便捷;回譯性雖然爭議較大,但形式上的統一對于中英雙語雙向的學術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些術語由于約定俗成雖然翻譯不準確也仍舊在使用,如脾spleen;由于文化承載詞、專有名詞的大量存在,民族性是必須考慮的原則。多種翻譯方法的復合使用、術語部件的規范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專有名詞的漢語拼音拉丁語轉寫已進入國際標準,如中藥材的國際標準中的中藥名[2]。中醫術語規范譯名的選擇和尚無譯名術語的翻譯須符合這些原則??傮w上,力求 “信、達、雅”,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使外國人能正確地學習和了解中醫藥學。

中醫藥術語規范翻譯既有原則,也有方法。原則主要通過翻譯策略、方法、技巧的有機運用來實現。中醫藥術語領域翻譯策略分為異化和歸化。歸化力求使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規范,是以讀者為導向的翻譯策略。異化追求保留原文語言及文化的特色,是以原文為導向的翻譯策略。兩種譯法可以互補。翻譯方法(譯法)是基于翻譯策略所采取的途徑、步驟和手段。中醫術語翻譯過程中在規范原則制約下,確定翻譯策略,再靈活使用各種譯法,最終實現術語譯名對概念的準確傳達。如語言學視域下的譯法:意譯、直譯、音譯、直譯加注、補償等;文化視域下的策略:歸化、異化、改寫、抵抗、同化、文化移植等。其中異化策略下的譯法有零翻譯、音譯、逐詞譯、直譯;歸化策略下的譯法有意譯(釋義法、套譯法)、仿譯、改譯、創譯。翻譯技巧是翻譯方法實施和運用時所需要的技術、技能或技藝,如增譯法、省略法、詞類轉換等。翻譯方法的多樣化也會導致一些問題,如因譯者的翻譯策略、譯法不同,或采用直譯,或采用意譯,導致一詞多譯及語義損失較大[3]。

中醫藥術語翻譯規范工作屬于跨學科研究,需要綜合中醫學、西醫學、規范術語工作、語言學、翻譯學等領域的知識與方法,對中醫中文術語已有的翻譯進行收集整理總結,納入中醫藥概念體系,爭取在領域內達成共識。

2 中醫藥術語英譯規范原則在病名翻譯中的應用

中醫病名的翻譯規范是中醫藥術語規范工作的重點內容,一些疾病在英文中有自然對應詞,如感冒cold、骨折fracture,也有很多疾病找不到對等詞。因翻譯策略與方法的不同,一個疾病往往有多個譯名,或一些少見疾病沒有譯名。具有中醫特色的病名需要在中醫藥術語英譯規范原則與方法指導下進行翻譯。

2.1 對應性

對應性,即譯名詞義與中文相對應,符合中醫藥術語內涵。各原則不能兼顧時,優先遵從對應性。

術語的翻譯最重要的是醫學概念的傳遞,即譯名的選擇要符合中醫藥術語的醫學原義。此條最為重要,居眾原則之首。西學東漸,西醫傳入中國時借用了很多傳統醫學術語,但是其內涵與傳統醫學概念并不完全相符,甚至有錯用的情況,這導致中西醫術語內涵必然存在同義、近義、同名異義、同義異名等情況,這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甄別。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中醫藥名詞委)規范的中醫的“癰abscess[disease]”根據其“生長于皮肉之間,是以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結塊范圍多在6~9cm大小,發病迅速,易腫、易潰、易斂”[4]15等特征,實為西醫淺表膿腫,應譯為abscess,而不是“多個相鄰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的西醫“癰carbuncle”[5]403。從其定義來看,西醫“癰”實為中醫的“有頭疽” [4]22?,F有譯本中一些術語過于強調直譯,不考慮中西醫術語自然對應的情況也容易出現不妥,如“肛裂”有自然對譯詞anal fissure [4]79[5]210,而魏迺杰(Nigel Wiseman)將之譯為splitting of the anus[6]473[7]565。

2.2 同一性

同一性指同一概念的術語只用同一詞對譯。

理想狀態下,雙語術語標準化是中醫藥的中文術語能夠在英文中找到對等詞(equivalent),且同一概念中文術語只用一個英文術語表達,即一詞一義一譯。源語言是漢語的傳統中醫藥術語,很多內涵復雜的專有名詞需要采用雙譯法或多譯法的形式來實現雙語信息的準確傳達。不是絕對的一詞一義一譯。將一詞雙譯或一詞三譯作為一個可以同時傳達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內涵的信息整體來看,如“血瘤”可直譯為blood tumor,也可用其拉丁語學名angioma(見表1)。

2.3 系統性

系統性,即在翻譯過程中要保證中醫藥學科概念體系的完整性。

術語是概念的指稱。中醫藥理論自成體系,其術語也形成了獨有的、區別于西醫的概念體系。翻譯時,除了明確中西醫術語的對應關系,更要明確所翻譯的概念在概念系統中的位置,及與其他術語之間的關聯。中文術語間的系統性,決定英文術語的系統性。中醫疾病名稱的翻譯將不再是簡單的中文疾病與英文疾病名稱之間的對應,還要體現中醫疾病特有概念體系的上下級關系。通常,下位概念術語與上位概念術語具有衍生關系。如中醫藥名詞委術語規范中的 “喘病dyspnea disease”[8]33-34及其派生術語:暴喘sudden dyspnea[8]2、暑喘summerheat dyspnea[8]16、實喘excessive dyspnea、虛喘deficient dyspnea、喘脹dyspnea and distension[8]33-34。這類衍生性強的中醫藥術語譯名的系統性通常通過對其核心術語部件的規范來實現,如此處“喘”規范為dyspnea。

2.4 簡潔性

簡潔性,即譯名要簡潔,用詞不能太長,不能是詞典釋義式翻譯。

早期有些詞典采用解釋性翻譯的方法來翻譯中醫藥術語,如廣州中醫學院《漢英常用中醫詞匯》編寫組將“遠血”譯為hemafecia caused by bleeding of alimentary tract proximal to the sigmoid colon[9]94,現多直譯為distant anal bleeding、proximal bleeding[4]64或distant bleeding[10] 46[11]47。解釋性翻譯是為了幫助英文讀者理解中醫藥術語的內涵,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中醫藥走出國門已久,中醫藥在國外廣為傳播,國外建立中醫學校,國內中醫到國外任教或開辦診所,外國人在華學成歸國,大量英文中醫藥著作出版,現在國外對于中醫藥知之不少,術語英譯已進入嶄新的階段,術語翻譯逐漸由繁復向簡約過渡。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有:1)術語表中一般不使用定冠詞the,由使用者在行文中自行添加,個別術語因語法需要可以加;2)在不影響譯名準確性的前提下,利用名詞修飾名詞而減少of的使用,如將“腕癰”譯為wrist abscess[12]17,而不用abscess of the wrist;3)使用“-”連接兩個關系密切的語素,如“弱視·脾胃虛弱amblyopia with spleen-stomach weakness pattern”[12]123;4)避免解釋性翻譯,不僅簡明,還可避免循環定義,如“麻毒”的中文定義為“能引起麻疹的邪氣(the pathogenic qi that causes measles)”,中醫藥名詞委舊譯為toxic pathogen causing measles[4]40,其基本意義構成與定義相差無幾,這違反術語不能用來定義自己的術語工作原則,故而意譯“麻”為measles,直譯“毒”為toxin,現多合為measles toxin[10] 213 [13] 61。

2.5 回譯性

回譯性,即譯名結構在形式上與中文一致或相近。

以英國中醫翻譯家魏迺杰[7]為代表的語言學家認為應該以源語言文本為導向,字對字直譯可以更好地反映中醫藥原貌,其術語英譯對國際標準產生了很大影響,編寫的中醫詞典中有常用中醫英譯字表。中國醫藥領域專家及部分國外中醫藥專家認為過度的字對字直譯不能準確傳達中醫藥術語內涵,應該以讀者為導向,讓外國人看得懂,如德國漢學家滿晰駁(Manfred Porkert)[14]便持此種觀點。兩種論點各有所長。隨著國外對中醫藥了解的加深,術語的回譯性所達到的“形神相似”在雙向交流中不可忽略。在保證其他原則的前提下,回譯性應該保證。名詞定語、動名詞形式、連字符等形式手段的使用在實現簡潔性的同時也實現了回譯性。如證候“肝腎陰虛”已不使用加介詞of的翻譯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4]53,而翻譯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12]148[13] 175[15] 62;很多病名的中醫藥特色譯法亦如此,如聚星障clustered-star nebula; herpes simplex keratitis[12]105。

2.6 約定俗成

約定俗成,即目前已通行的譯名,與前述原則雖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慮采用。

以“脾臟”的翻譯為例,中醫與西醫中都有脾的概念,但二者有本質區別。中醫臟象學說中的“脾”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相關,但中醫所言的“脾”,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遠非解剖學意義上的脾和胰所能囊括。西醫解剖學意義上的脾除造血、濾血、儲存血液等功能外,還有免疫功能。spleen與“脾”不能完全對應,這與西學東漸時期西醫不熟悉中醫,而中醫在解剖方面的知識也不完善有關,但由于沿用多年沒有予以更改。而中醫在翻譯“脾”的時候反借這一翻譯,多年來形成雙向的錯譯和約定俗成,這也影響到中醫藥術語的翻譯,如“中醫脾胃病學”譯為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6],脾系病譯為spleen system disorders[17],這里的spleen是中醫理論體系的脾,而不是西醫的脾臟疾病。

再如,meridian是世界衛生組織在其發布的針灸穴名國際標準中推廣的名稱[18-20],在國內外得到廣泛使用。學術上,受較早的中醫國際針灸培訓教材翻譯的影響[21]31,大部分國內學者[22]及部分國外學者[23]11采用更早的channel,因其更符合中醫對經絡的描述。但是,隨著國際標準的推廣,meridian已經約定俗成。所以,國內外標準基本將其作為第一標準,有的標準將channel作為許用詞,二者并存。中醫藥名詞委將其學術內涵及專家意見作為最重要的內容,故將channel作為第一標準,將meridian作為許用詞,如,“六經病”譯為six channel/meridian diseases,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中聯)進行了相似的處理,將之譯為six meridian/channel diseases[13]176。

2.7 民族性

民族性要求譯名保存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內容,中醫藥學各分支學科專有名詞如書名、方劑、中藥、針灸腧穴名稱采用音譯,或音譯加意譯的方法。

中醫藥大量術語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數千年的歷史,具有歷史性、人文性、以定性描述為主、抽象概念具體化等特點[24]。這些具有鮮明中國醫學理論文化特色的術語很難在現代醫學中找到內涵一致的術語來代替,或者即使能找到對應詞也會丟失其原始內涵。這類術語一般采用異化策略,通常用直譯或音譯實現,部分術語在目的語中有對應術語的,若只意譯會導致中醫藥術語文化特色內涵丟失,則采用異化和歸化結合的雙譯法。

總之,中醫藥術語翻譯的目的是既方便雙向的信息交流又能較為準確地傳達原義,達到功能對等,使外國人能從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全方面地了解和學習中醫藥學。

3 中醫疾病術語部件的英譯與規范

術語部件被定義為組成多詞術語的詞[25]。中醫術語部件的翻譯,應在術語翻譯規范原則指導下,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將其譯為譯入語。如單字部件“氣”“血”“陰”“陽”“病”“證”“痹”“疔”“喘”,雙字部件“陰虛”“氣血”“內傷”“外感”等。這與語言學中的語素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特定專業領域中結合緊密、生成能力強、使用穩定的語言片段也可看作術語部件[25],如“開竅于”。中醫藥術語中重復多、生成能力強的術語部件的翻譯規范對構建高質量的中醫術語多語種標準體系有重要意義。

3.1 在目的語中有自然對應詞的部件

這類部件最多,一個部件一個對譯詞,沒有歧義。通?!爸弊g中醫特色內涵+意譯核心部件”,如部件“淋stranguria”是從“淋證stranguria”提取的部件,其派生術語有“熱淋heat stranguria”“石淋stony stranguria”“氣淋qi stranguria”“血淋blood stranguria”“勞淋overstrain stranguria”[8]81“膏淋chylous stranguria”[26]等?!鞍l熱fever”“癭goiter”“癰abscess”“汗sweating”等也是此類部件。

須注意一些部件具有廣、狹兩種含義,如“厥證syncope”是以突然昏倒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8]1。這里的“厥syncope”是現代中醫臨床中狹義的厥,對應西醫暈厥,反應為神志改變,可反復發作,一般短時間內即可恢復,醒后如常,無后遺癥,可能兼有四肢厥冷,也可以無此癥狀。但是中醫“厥”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單以四肢厥冷為主癥,不伴意識障礙,屬于廣義的“厥”,亦稱“肢厥”。此時須仔細分辨概念,中醫疾病有神志變化的“厥”與西醫的syncope對應,已形成對譯關系,而“肢厥”則應根據其概念譯為cold limbs[8]9。

3.2 需要音譯的部件

需要音譯的中醫藥術語部件有兩種情況:一是本身為中國一般哲學概念,也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概念,已經被國內外廣泛接受,有些甚至已經進入西方英文詞典,如氣qi、陰yin、陽yang等。這些部件生成能力極強,所構成的術語較多。二是一些術語部件因其概念內涵復雜,跨越多個中醫學科,還有一些疾病的部件與多個現代西醫疾病相關,且在英文中找不到合適的對譯詞,這時也需要音譯,但需要嚴格限制數量。這類部件有太陽、陽明、少陽、少陰、厥陰、太陰和痹、疔、疳等極少數疾病?,F將疾病中比較重要的部件介紹如下。

3.2.1 痹病bi disease及部件痹bi

《內經》中“痹”可以泛指一切因邪氣痹阻肢體、經絡、臟腑所引起的病證,經后世發揮,有了病機、病證、癥狀三層含義。病機指“痹者,閉也”,即臨床所見麻、痛、不仁、咳喘、心下鼓、屈伸不利等癥,多可用閉塞不通的病機加以解釋。病證的痹指由經絡阻滯、營衛凝澀、臟腑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疾病,如行痹、筋痹、骨痹、肺痹、腸痹等,且每一種都有其不同的表現特點。癥狀的痹指疼痛、麻木。

具體到疾病,現在狹義的“痹證”或“痹病bi disease”是指以肌肉、筋骨、關節酸痛、麻木、重著、灼熱,或關節腫大、僵直、畸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8]105,在西醫主要指多種疾病導致的關節炎癥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纖維組織炎、結締組織病等多種疾病。痹的多數翻譯取其含義之一,其英譯呈現impediment [7,13,15]、arthralgia[4]252、painful obstruction[27]以及音譯bi [4]252 等多種譯法并存的現象,以impediment為多,國內還有numbness、obstruction of qi and blood[10]21、obstructive disorder、obstruction、blockade[28]等譯法。這些譯法難以反映“痹”的全貌,這種情況下將之音譯為bi,似乎更能傳達中醫“痹”的形和神。impediment使用較廣,為意譯之一,但無法反映“痹”的多種內涵,現采用音譯意譯結合的方式翻譯痹這個部件,將其譯為bi;impediment[8]105。

在具體痹病的翻譯中,則可以根據痹病的命名特點以及各種痹病的含義,靈活地選用音譯與直譯或意譯結合的方法。如筋痹tendon bi、脈痹vessel bi、肌痹muscle bi、五臟痹five zang-viscera bi、肝痹liver bi、行痹migratory bi、痛痹painful bi、著痹stationary bi、胸痹chest bi[8]105-108。

3.2.2 疔瘡ding [disease], deep-rooted sore及部件疔ding

“疔ding”是“疔瘡ding [disease]; deep-rooted sore”[12]12的部件。此病發病迅速,而且病情較重,因其初起堅硬而根腳如釘,故名,其相關中醫疾病對應的西醫疾病很多,該病處理不當,容易內陷、走黃?!梆邸弊鳛樾g語部件,英文無合適固定的詞對譯,故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意譯+音譯”的方式,必要時使用雙譯法,后面加“意譯或西醫病名”。如顏面疔瘡facial ding/facial deep-rooted sore、唇疔lip ding、蛇頭疔snake-head ding/whitlow、托盤疔palmar ding/midpalmar space infection、紅絲疔red filament ding/acute lymphangitis。

3.2.3 疳病[證] gan disease及部件疳gan

“疳病 [證]gan disease,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8]195的部件“疳”,有病因過食“甘”而致和表現為消瘦、干癟、氣血津液不足等失于濡養而“干”兩種解釋。此部件跨越中醫內科、兒科、眼科、口腔科等學科,涉及多種西醫疾病,故亦采用音譯法。如疳氣mild gan disease、疳積gan disease with food stagnation、干疳severe gan disease、金疳metal gan、火疳fire gan[12]105、鼻疳nasal gan disease/nasal vestibulitis and eczema[12]147、牙疳gum gan disease/ulcerative gingivitis[12]160等。

3.3 癥狀與疾病的區分及部件病disease的使用

一些中醫疾病用癥狀、病因命名,為了與癥狀、病因術語區別,其癥狀名稱后面加“病”或“[病]”,英文有時也需要對應添加disease(目前除ICD-11外均使用此詞)或disorder(ICD-11-26)[17],如癥狀“咳嗽”,疾病“咳嗽[病]”,并在定義中指出疾病的性質。典型中醫疾病名稱不會引起歧義的,無須加disease, 如懸飲suspending fluid retention、肺脹lung distention[8]34,37。癥狀、疾病規范為兩個不同的名詞而英譯不同時,如癥狀用“身目俱黃yellow skin and eye” [4]59,疾病用“黃疸[病]jaundice”[8]72,但是英文不加 [disease]。

3.4 借用西醫詞表達中醫概念的部件

筋傷sinew injury是骨傷科常見病證,臨床上筋傷類疾病中,中西醫病名?;煸谝黄??!秲冉洝氛f:“諸筋者,皆屬于節”。中醫筋的含義較廣,包括骨關節周圍的皮下組織、肌肉、肌腱、筋膜、關節囊、滑液囊、韌帶、腱鞘、血管、周圍神經、椎間盤纖維環、關節軟骨等。sinew原義為肌腱,被中醫借來表達中醫“筋”的復雜概念。在骨傷科需要注意中醫筋所囊括的組織不僅僅是西醫的肌腱。此類情況需要注意中醫專有病名病變范疇,區別中西醫概念。

4 雙譯法及多譯法在病名翻譯中的使用

中醫術語英譯規范的近40年歷史中,其學術論爭主要圍繞“歸化法”和“異化法”兩種翻譯策略,有些使用歸化法,有些使用異化法,有些則二者兼而有之。雙方理論論爭過程中并沒有明顯的結果。從表1可以看出對于“瘤”下位的不同疾病,不同標準或采用直譯法或采用意譯法,或二者兼有,并不統一。不同翻譯之間沒有正誤之分,但是當其被納入中醫概念體系時,單純的西醫譯名不能體現中醫概念的系統性。直譯法更能反映中醫對疾病的理解,同時傳達學術和文化內涵。意譯法反映了西醫的對應情況。采用雙譯法,直譯、意譯同時存在,適于學術、文化及醫學技術層面的傳播,在中西醫疾病百分之百對應時,西醫譯名的采用也可以滿足我國中醫臨床中西醫雙診斷和中醫進入西方國家醫療保險體系等現實需求,是目前比較優勢的譯法。如貓眼瘡cat’s eye sore/erythema multiforme、紅蝴蝶瘡red butterfly sore/lupus erythematosus[12]66-67。

同時,在尊重學術的基礎上,要與《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及ICD-11傳統醫學部分(ICD-11-26)進行對照協調,不一致者取其翻譯放在后面作為備選,這也是術語的描述性工作。因為中醫病名英譯的標準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孰優孰劣尚需時間來檢驗。在翻譯過程中要與世界衛生組織常用詞匯統一。如,“證”:syndrome改為pattern;“經”:channel和meridian并存。

5 結語

中西醫疾病關系的處理已另有論文詳述[29],不在此處復述。中醫古代文獻對當今中醫臨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古代醫籍浩如煙海,所記載的疾病非常復雜,所以中醫病名翻譯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雖然前面的論述拓展了以往工作的內容,但仍難以囊括中醫疾病術語翻譯遇到的全部問題。中醫術語工作始終要以概念為中心,不管古代病名還是現代病名的翻譯,有了規矩就有了方圓,確定中醫藥術語英譯的原則,借助靈活的翻譯方法,可保證中醫術語規范翻譯的質量。中醫術語翻譯各家學說紛紜,但已趨向達成更多的共識,目前需要與國際標準進行協調,讓中醫術語翻譯不失中醫本來面目。

參考文獻

[1] 洪梅,朱建平.中醫藥名詞英文翻譯與規范原則關系的探討[J].中國科技術語,2013,15(2):46-51.

[2] ISO 18662-1: 2017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Vocabulary — Part 1: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

[3] 都立瀾,朱建平,洪梅.中醫藥名詞術語英譯策略與方法辨析及體系初步構建[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0, 35(6): 2838-2841.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朱家愷,黃潔夫,陳積圣.外科學辭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6] 魏迺杰.英漢漢英中醫詞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7] 魏迺杰.實用英文中醫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內科學 婦科學 兒科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9] 廣州中醫學院《漢英常用中醫詞匯》編寫組.漢英常用中醫詞匯[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0.

[10] 方廷鈺,陳鋒,王夢瓊.新漢英中醫學詞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

[11] 謝竹藩.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1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外科學 皮膚科學 肛腸科學 眼科學 耳鼻喉科學 骨傷科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13]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S].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14] PORKERT M.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78:9-166.

[15]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R/OL]. [2020-10-12].http://iris.wpro.who.int/handle/10665.1/5395.

[16] 洪梅,高新顏,朱建平.中醫學科名稱英譯規范研究[J].中國科技術語, 2019, 21(3):32-38.

[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CD-11-26 [EB/OL]. [2020-10-12].https://icd.who.int/browse11/l-m/en#/http%3a%2f%2fid.who.int%2ficd%2fentity%2f806244022.

[18]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R/OL].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1984.[2020-10-12].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0765.

[19]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part 1[R/OL]. Rev. ed.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1991. [2020-10-12].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07635.

[20]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part 2[R/OL]. Rev. ed. Manila :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1991. [2020-10-12].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07637.

[21] Beiji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cupuncture Institute of th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ssentials of Chinese Acupunctur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22] 劉興華.經絡穴位名稱的翻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 370-371.

[23] DEADMAN P, AL-KHAFAJI M,BAKER K. A Manual of Acupuncture [M]. East Sussex: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Publications,2001.

[24] 朱建平.中醫術語規范化與中醫現代化國際化[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6(1): 6-8.

[25] GB/T 19102—2003 術語部件庫的信息描述規范[S].

[26] 崔宜慶,潘先海,沈行良.漢英流行病學詞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42.

[27] BENSKY D, GAMBLE A,KAPTCHUK T J.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teria Medica[M]. Rev. ed.? Seattle: Eastland Press,1993:17.

[28] 李照國.簡明漢英中醫詞典[M].上海:??茖W技術出版社,2002:11.

[29] 朱建平,洪梅.中醫病名英譯規范策略[J].中國科技術語, 2008,10(2):18-24.

作者簡介:洪梅(1977—),醫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中醫術語翻譯史、中醫藥標準化史、中醫藥術語雙語規范工作,熟悉多語種術語規范及術語管理。2005年以來,在多項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規范課題中負責中醫術語英譯規范工作。主譯、參譯著作3部。2014年通過歐洲資格認證組織術語管理經理-基礎(ECQA Certified Terminology Manager-Basic)認證考試,具有在世界范圍內從事術語及其多語種管理、術語標準化工作、術語相關培訓的資格。通信方式:zhongyishuyugb@126.com。

通訊作者:

朱建平(1958—),中國中醫科學院特聘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史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標準化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及其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ICD-11)英文專家組成員。主要從事中醫藥史、中醫藥術語研究。主持各級課題29項,獲各級科技獎15項,出版《百年中醫史》《中醫名詞考證與規范》等專著31部。通信方式:zhujp1958@163.com。

猜你喜歡
病名譯法英譯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倒譯法在韓漢翻譯中的應用探究
要目英譯
要目英譯
中醫藥治療放射性肺纖維化臨床研究進展
支氣管哮喘瑤醫證候病名的整理與研究
從中西醫結合角度探討肺心病中醫病名的規范化
正反譯法及其原則
“好”字譯法種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