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河洛地區探析黃河文化的創新傳播

2022-07-09 13:54高煜唱楊盛翔
新聞愛好者 2022年6期
關鍵詞:黃河文化

高煜唱 楊盛翔

【摘要】黃河文化的傳播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中包括黃河流域地域特色、文化遺產、歷史遺存、景點開發等方面。在當下國內文旅融合持續推進的背景下,立足河洛地區對黃河文化的創意開發、品牌打造、文化遺產利用、傳播載體提升等變化,從而形成的頻頻“出圈”的效果,值得探析。

【關鍵詞】黃河文化;河洛地區;河洛文化;創新傳播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孕育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河洛地區是黃河流域的中心地區;河洛文化又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河洛文化的視角探析黃河文化的創新傳播,對講好“黃河故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闡揚黃河文化的意義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只有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這是歷史上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在對黃河的認識、治理過程中共同奮斗的智慧結晶與精神凝練。中華民族在長期治理黃河的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這影響和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文明的母體;黃河文化呈現的綿延賡續、歷久彌新,亦是彰顯中華文化旺盛生機的源頭活水。

黃河在河南地區孕育了河洛文化,不僅是地區性文化,而且是延續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成為黃河流域文明最核心的載體。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尤其是在洛陽地區,形成了舉世罕見的“五都貫洛”盛景。在這一歷史階段,形成的國家機構比較成熟,禮樂制度比較完善,規范的文字也開始出現,農業、手工業、商貿、科學等領域的飛速進步,聞名中外的青銅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當時河洛文化的四周,也紛紛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這些文化與河洛文化交流融合之后,讓河洛文化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在這一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流傳至今的作品開始在河洛文化圈出現,比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極具哲理的《易經》等。當然,各種學派也如雨后春筍,在河洛地區紛紛涌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學派,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河洛文化為黃河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使黃河文明光耀亞洲,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享有極高的聲譽。

對于河洛地區來說,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人民群眾在親眼欣賞和親身游歷中感知燦爛歷史、認同其核心價值,使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凝聚力量。要注重發掘和利用黃河文化,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治國智慧。要加強對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明晰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提煉黃河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闡發黃河文化博大包容、民胞物與、共生共榮等內涵,挖掘黃河文化的文明內核與時代價值。

二、書寫黃河文化新篇章的價值

河洛地區的核心區域,是洛陽所在的洛陽平原(或稱伊洛平原)。洛陽平原,由洛河、伊河(洛河支流)下游沖積而成,古代所稱“中國”“天下之中”,都指這一帶。作為河洛地區的中心,洛陽的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尤其是以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為重要抓手,將散布于河洛大地的一家家博物館,打造成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前沿陣地,推動黃河文化頻頻“出圈”。

首先,以“創意+”推動黃河文化“火起來”。比如,洛陽博物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等洛陽8家博物館聯袂推出《歷史的回望》大型系列歷史劇展演,帶領觀眾在小劇場內穿越時空,“看見”文物背后的故事;借助華服走秀、國潮表演、國風鑒寶等創意活動,黃河文化一點點“火”起來……在文化異彩紛呈、豐富多元的當下,洛陽正不斷嘗試利用新穎的傳播方式,讓黃河文化更好地走進當下、融入生活。

其次,以“科技+”助力黃河文化“活起來”。比如,打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進入虛擬展廳,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館內精品文物;在龍門石窟西山萬佛洞,用APP掃描殘損的造像,就可以在手機屏幕上看到完整的造像。虛擬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借助科技力量,黃河文化正在更加寬廣的空間中“活起來”。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在河洛地區,僅洛陽一個城市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就已超過100家,博物館總數和三級以上博物館數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一家家博物館如同一個個文化寶庫,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游客。深度融入黃河文化帶建設,著力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通過推動文化與旅游從“物理組合”邁向“化學反應”,利用跨界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洛陽正深入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注入更多鮮活的生命力,讓黃河文化更適應時代、更順應潮流、更貼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三、河洛地區的地域優勢

滾滾黃河波瀾壯闊,從西部飛流直下,經過中原,一瀉萬里,奔流入東海,沿途留下濕地、河灘、湖泊等得天獨厚的資源。特別是處于黃河流域核心區域的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是黃河流域的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偃師二里頭遺址被譽為“最早的中國”。幾千年來在這里形成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既是該地區重塑文化自信、彰顯特色優勢的重大歷史機遇,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黃河流域文明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傳承儒家正統思想,主張修身養性,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人生理想,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成為華夏文明的主線延續至今,并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重塑著獨有的民族精神信仰。隨著時代腳步不斷發展壯大的黃河文化,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基礎,也為創造璀璨的中華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當時的河洛地區,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便出現在東漢時期的洛陽,學生人數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在曹魏、西晉時期持續發展,為各地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涌現出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歷史人物。當時,儒家學說起源于洛陽,道家學說誕生于洛陽,佛家學說首傳于洛陽,玄學興盛于洛陽,理學創始于洛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作用。

作為河洛文化核心地區的洛陽,在黃河流域滋養的這片沃土上,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都城史。尤其在沿洛河兩岸東西不足50公里范圍內,名都相望,城垣相疊,文化厚積。古往今來,宛如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創造出了無與倫比的盛世繁華,書寫了壯麗輝煌的錦繡篇章。奠定了如今文化資源的明顯優勢,擁有A級旅游景區數量63家,擁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旅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有著巨大的文化旅游開發潛力??梢哉f,洛陽這些璀璨的文化是展示中華文明的萬花筒,也是洛陽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弘揚黃河文化的最大底氣與最強特色。

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播黃河文化,洛陽深度融入黃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著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打造獨具特色的河洛文化旅游產業帶;加快建設文化地標,著力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在講好洛陽故事、傳播好洛陽聲音的同時,洛陽正在成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前沿陣地和精神高地。當前,我們應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注入更多鮮活的生命力,讓黃河文化更適應時代、更順應潮流、更貼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四、黃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于河洛地區尤其是洛陽來說,發展文化旅游最大的優勢是黃河文化,最有競爭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黃河文化。而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就要強化創意引領、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升傳播能力,立足河洛地區資源稟賦、突出優勢特長,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發揚光大。

首先,我們應該用好黃河文化數據庫平臺優勢,做好保護文章。2021年年底,河南省首家“黃河文化特色資源數據庫”在洛陽市上線。這個數據庫聚焦黃河干流洛陽段,以標準化的元數據倉儲平臺為支撐,圍繞黃河流域歷年的黃河大事記、黃河祖根文化、黃河治理文化、黃河名人文化、黃河農耕文化、黃河旅游文化(河洛段)、黃河民俗文化(河洛文化)、黃河紅色文化(河洛段)等多類資源進行建設,系統揭示了黃河洛陽段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文化帶的文化遺存,全方位展現黃河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并根據洛陽、焦作、三門峽、濟源、平頂山五個地區文化特色,定制化設計不同地區的頁面效果,五市可分別從各自分站入口進入黃河文化數據庫平臺,為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搭建了平臺基礎,能夠催生更多文化旅游新業態,彰顯黃河文化底蘊和特色,弘揚黃河文化的價值內涵。

其次,打好“黃河文化”牌,做好傳承文章?!包S河文化”是洛陽的一張王牌,當前,洛陽正在建設黃河文化公園洛陽片區、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等一批黃河文化地標;正在全面推進二里頭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積極開展“萬里茶道”和“關圣文化史跡”聯合申遺,推動隋唐大運河倉窖遺址保護展示中心和倉窖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在謀劃實施沿黃旅游帶通景線建設,加快推動沿黃生態廊道、小浪底庫區港航工程等項目建設,推動龍門石窟、小浪底、龍潭峽、黛眉山等沿黃旅游景區品質提升,打造黃河文化與旅游融合示范帶。

對于洛陽來說,完善提升這一系列文旅品牌標識和品牌體系,叫響“黃河文化”這張王牌,對于塑造特色鮮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至關重要,需要構建起“黃河文化”傳播的立體宣傳格局,進一步豐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系統挖掘展示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傳承“黃河文化”基因。

再次,突出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做好創新文章。把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做好做大做強,就要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中,創意是靈魂,文物展示、文化活化、文旅開發、文創策劃都需要在創意的加持下激發新活力。這就需要大力推進黃河文化展示活化,比如,活化再現以二里頭等為代表的考古遺址遺跡,保護傳承河圖洛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發生在洛陽本土的歷代治理黃河故事等優秀文化資源,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精品文藝作品和演藝項目。充分發揮黃河文化優勢,強化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實施“文化創意人才扶持計劃”;通過舉辦中國洛陽劇本行業峰會,加強對國潮、國風、國漫等青年主題文旅活動的支持,把隋唐洛陽城打造成沉浸式文化產業示范區,打通沉浸式文創作品創作、展示、輸出產業鏈,可以將洛陽文旅厚重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在弘揚黃河文化中,寫好黃河故事的“洛陽篇章”。

五、結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河洛地區傳播黃河文化的事實充分表明,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就是“仙和龍”。做好融合發展文章,創新文化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科技旅游、體育旅游等新業態,讓服務全程化、個性化、便利化……多方創新、形成合力,讓黃河文化可游、可感、可親,讓文化精神亮起來、潮起來、火起來,有利于塑造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充分展示黃河文化的時代精神,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許順湛.河洛文化與黃河文明[N].光明日報,2004-09-07(3).

[2]江凌.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N].學習時報,2020-01-03(1).

[3]崔巖.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播力度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1).

[4]李煥.弘揚黃河文化 傳承歷史文脈[N].陜西日報,2020-06-28(5).

[5]王勝昔,智慧.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N].光明日報,2020-4-13(3).

[6]唐金培.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N].河南日報,2020-12-16(11).

[7]溫小娟.深化文旅融合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N].河南日報,2020-05-15(7).

(高煜唱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楊盛翔為中國人民大學世界史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編校:鄭 艷

猜你喜歡
黃河文化
黃河生態文化傳播推動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
黃河文化研學對初中歷史深度教學的作用分析
堅定文化自信,推進黃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新時代黃河文化傳播創新路徑研究
芻議黃河文化的內涵與傳播
“詩言志”視閾下詩歌對黃河文化的傳播
黃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講好歷史上黃河治理故事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背景下蘭州黃河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黃河文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