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的影響

2022-07-11 12:50梁永潔常凱樂崔鑫龐云珍黃英
中國醫藥科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

梁永潔 常凱樂 崔鑫 龐云珍 黃英

[摘要]目的探討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6—12月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n=30)和干預組( n=30),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和傳統鏡像療法,干預組采用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的鏡像療法,治療前、治療4周后均進行手功能(FMA-UE 和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改良 Barthel 指數量表)。結果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 FMA-UE、Brunnstrom、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治療前;干預組 FMA-UE、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兩組Brunnstro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結論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的鏡像療法能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手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其臨床療效優于傳統鏡像療法。

[關鍵詞]腦卒中;手功能障礙;康復;鏡像療法

[中圖分類號] R74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0-0136-04

Effects of intelligent h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struments on hand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LIANGYongjie1CHANGKaileCUIXinPANGYunzhenHUANGYing

1.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Kunming 650500, China;2.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500, China;3. Nursing Department, Yan'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lligent h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struments on hand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hand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Yan'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30)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30).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mirror therap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rror therapy by an intelligent h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strument. Hand function (FMA-UE and Brunnstrom hand staging scale) and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ale) were evalua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four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FMA-UE, Brunnstrom and Barthel index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FMA-UE and Barthel index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runnstro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The mirror therapy by intelligent h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struments can improve the hand func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nd its clinical efficacy is better than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mirror therapy.

[Key words] Stroke; Hand dysfunction; Recovery; Mirror therapy

腦卒中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手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6個月后仍然有60%以上的患者罹患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礙[1],手在人類生產活動中能執行復雜的精細動作,其功能狀況對提高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手在大腦皮質投射區域廣,與下肢相比恢復更為艱巨?,F代醫學研究認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重組性是神經功能康復的基礎[3],通過科學化、正確且重復的康復訓練能促進神經的恢復。鏡像療法(mirror therapy, MT)通過視覺和運動感覺直接刺激鏡像神經元的激活,促進中樞神經的重塑性,促使運動及感覺功能的恢復[4]。然而,傳統的 MT 需要建立視錯覺刺激鏡像神經元,否則康復效果欠佳[5]。隨著人工智能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智能化手部康復訓練儀被逐漸應用于臨床中,能彌補傳統 MT 的不足,本研究將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的鏡像療法應用于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中?,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康復醫學科2020年6—12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條件的60例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30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6]和《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7]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顱 CT 和/或 MRI 證實為腦卒中;②腦卒中恢復期,年齡為40~75歲;③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為Ⅰ~Ⅳ期, Ashworth 分級0~Ⅱ級;④研究對象知曉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認知、聽力、語言溝通障礙不能參與者;②骨折、風濕性關節炎等非卒中導致的手功能障礙者;③依從性差,配合度低者;④病情不穩定,不能參與訓練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1)二級預防藥物治療:給予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抗凝及營養神經等藥物預防腦卒中的復發及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禁止使用巴氯芬等影響肌張力的藥物。(2)常規康復治療:給予良肢位擺放、被動運動、Bobath握手預防肩關節脫位、肌肉萎縮、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給予重復經顱磁刺激、作業療法、日常生活能力、穴位貼敷、針灸治療等措施,1次/d,20 min/次,5次/周,共4周。(3)傳統鏡像療法:①治療師向患者示范及指導患者健手及手指的屈曲、伸展、拇指與四指對捏及圓柱狀與球狀實物抓握訓練;②待患者掌握訓練方法后播放音樂,囑患者取坐位,雙手放于桌面并放松;③將鏡子放置于兩手之間,健側為鏡子正面,反面為患側,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健側手的康復訓練(叮囑患者將注意力關注于鏡子里健側手,想象是患側手在進行康復訓練);④鼓勵患者進行健手的訓練,同時盡可能使患手與健手同步訓練;⑤患者不能完成的動作,需治療師協助其完成。

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格美氣動式手部康復訓練儀的鏡像療法訓練(型號:GM-1700JS),該裝置由主機、氣動手套、主控手套組成,具有多關節及單關節的伸屈、對捏、主被動運動、背景音樂、鏡像模式等多種功能,兩手套通過導線與主機相連,健手佩戴主控手套,連接傳感裝置,通過調整魔術貼適用于不同手型,患手佩戴氣動式手套,根據患者需要選擇大中小三個規格,治療師進行個體評估調節氣管長度來調整屈曲和伸直的力量,達到健手帶動患手進行同步運動。①解釋治療目的,取得患者同意;②治療師向患者示范及指導患者進行健手及單個手指的屈曲、伸展、拇指與四指對捏及圓柱狀與球狀實物抓握訓練;③待患者掌握抓握訓練后,播放系統設置的音樂,囑患者取坐位并放松肢體;④評估患者手關節活動度、根據評估狀況調整參數并協助穿戴設備;⑤調整參數為被動模式(15 min),鼓勵患者健手與患手同步進行抓握訓練,強化形成正確的訓練方法;⑥鏡像模式:鼓勵患者回憶并進行健手的康復訓練,同時想象患手同步進行訓練,實現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正確、重復的運動模式(15 min)。兩組干預時長均為1次/d,30 min/次,5 d/周,共4周。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手功能評定①采用手部分Fugl-Meyer量表(FMA-UE)進行手及單個手指的屈曲、伸展、鉤狀抓握、對捏、側捏、圓柱狀及球形抓握功能評分。此量表分為3個等級:完全不能活動、部分活動、完全按照指令完成活動,分別賦予0~2分,總分14分,得分越高手功能狀態越好[8]。②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為Ⅰ~Ⅵ期,分期越高,手功能狀況越好[9]。

1.3.2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數評價自理能力,選取進餐、修飾、洗澡、進出廁所、穿衣及床椅轉移與手功能密切相關的6個部分進行

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共55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強[1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6.0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 ± s)表示,行 t 檢驗,否則用[M (P25, P75)]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行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手功能FMA-UE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手功能 FMA-U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治療4周后,干預組 FMA-UE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治療4周后,干預組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雖較對照組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3。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 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4周后,干預組 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4。

3討論

腦卒中后神經功能受損常引起手功能障礙,其功能恢復一直是臨床工作面臨的難題。目前,臨床上手功能的恢復常采用主被動運動、作業療法、傳統康復治療等。由于我國康復醫學發展的滯后性及康復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性,其遠遠不能滿足卒中患者的康復需求,且治療形式相對單一、枯燥,縣級市醫院康復設備稀缺,極大地制約康復預期目標[11]。鏡像神經元是 MT 的理論基礎,通過運動觀察、想象、模仿刺激鏡像神經元系統的激活而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12]。卒中后由于健側代償會過度抑制患側 M1區,阻礙患側神經功能的恢復,不利于肢體的康復。MT 使患者誤以為是患側肢體在活動,視覺反饋信號可提高雙側大腦皮質 M1區興奮性,增加患側大腦的血流量,激發中樞神經系統的重建性,從而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5,13-14]。近年來,MT 應用于腦卒中后手功能障礙康復中在改善患側手精細動作、痙攣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2,15]。

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是科學不斷創新的產物,其由最初的簡單被動模式不斷發展為多功能模式,為腦卒中患者的肢體恢復帶來福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4周后,干預組 FMA-UE、Barthel 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與黃楚紅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的 MT 與傳統的 MT 相比,對腦卒中手功能的恢復及自理能力能帶來更好的臨床療效。干預組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雖較對照組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可能是由于Brunnstrom手分期量表評分進行手功能評價敏感度不如 FMA-UE 量表高有關。因此,在往后的研究中應選擇敏感的測量工具作為主要結局指標進行手功能的評定。

綜上所述,智能手部康復訓練儀的鏡像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手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能力,然而由于條件的制約,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治療時間較短且無證據報道康復訓練儀的臨床療效。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增加樣本量、延長干預時長,對相關研究進行系統評價或 meta 分析探討其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劉遠文,潘翠環,葉正茂,等.虛擬現實機器手對腦卒中患者手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19-22.

[2]張英,廖維靖,郝赤子.運動觀察療法對恢復后期腦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礙的療效研究[J].中國康復,2021,36(4):204-207.

[3]張亞菲,劉旸,張通.運動想象治療腦卒中患者手部運動功能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國康復,2020,35(11):576-581.

[4]吳明霞,曾西,王留根,等.改良鏡像療法在腦卒中后上肢偏癱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21,35(11):2042-2045.

[5]何思錦,周劍英,陳小霞,等.鏡像療法在腦卒中后康復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20,35(6):729-733.

[6]王崗,方邦江,于學忠,等.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院內救治解讀[J].中國急救醫學,2018,38(11):937-940.

[7]連立飛,朱遂強.《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更新中關鍵問題的思考[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12):985-986.

[8]程迎,高曉平,陳和木,等.手部外骨骼機器人輔助雙側對稱性訓練與鏡像療法對偏癱患者手功能的康復效果比較[J].安徽醫學,2019,40(12):1319-1322.

[9]黃楚紅,曾慶,陳歡,等.復合式腕手矯形器輔助療法對腦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礙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0,26(12):1446-1452.

[10] 吳海霞,林夏妃,潘晶晶,等.運動想象聯合優化運動技能訓練干預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的效果[J].中國康復,2021,36(6):327-330.

[11] 何思錦,陳小霞,羅凱旋,等.鏡像療法聯合作業治療對腦卒中偏癱上肢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1,42(6):129-133.

[12] 凌晴,胡世紅,王田堯,等.鏡像療法促進腦卒中上肢功能恢復和皮質脊髓束重塑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1,27(1):31-36.

[13] Gandhi DB,Sterba A,Khatter H,et al .MirrorTherap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Current Perspectives[J].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2020,16(4):75-85.

[14] 李小麗.鏡像神經元運動模仿訓練聯合經顱直流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21,44(6):713-717.

[15] 茅慧雯,李艷,陳燁,等.鏡像視覺反饋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及上肢功能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3):284-288.

(收稿日期:2021-12-13)

猜你喜歡
腦卒中康復
康復護理在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經功能康復的療效
腦卒中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療效分析
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受傷火雞邁出康復第一步
早期護理介入在腦卒中患者構音障礙訓練中的作用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腦卒中合并腦栓塞癥的預防及護理觀察
良肢位擺放結合中藥熏敷降低腦卒中患者肌張力的療效觀察
“十二五”期間3.6萬貧困孤獨癥兒童獲得康復補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