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時代我國教育資源共享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反思

2022-07-13 03:25咸富蓮周福盛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優質

咸富蓮,周福盛

一、引言

教育資源共享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也是走向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徑。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了條件。教育部于2018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2018年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辦的“資源共享 協同育人”主題研討會,對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為了更好地理解近三十年我國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拓展領域,厘清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的形成邏輯,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的知識圖譜分析法、關鍵詞共詞分析法對近三十年我國教育資源共享問題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資料來源

本研究以CNKI學術期刊庫為檢索數據庫,以教育資源共享為主題詞和關鍵詞,以核心期刊與CSSCI來源期刊為期刊類別,共檢索到900篇教育資源共享研究文獻。經過人工手動篩查,剔除會議綜述、征稿要求和新聞簡訊等文獻后,得到有效的研究文獻867篇。對這867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如將“MOOCs”“MOOC”“慕課”統一規范為“慕課”,將“高職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統一規范為“高職教育”,將“區域”與“區域性”統一規范為“區域”等。

就已有文獻數量而言,1992年至2002年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的論文數量增長相對比較平緩。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提出開放教育資源后,從2003年開始相關的研究論文數量持續增加。尤其是《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號)的發布,導致2013年至2017年關于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多,2017年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的論文數量最多,共85篇(詳見表1)。

表1 有關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的論文數量年份分布情況

(文獻檢索日期:2020年12月31日)

(二)研究工具與步驟

三、研究結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過詞頻分析法確定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的高頻關鍵詞,[1]以明確近三十年我國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熱點,預測教育資源共享研究趨勢。

(一)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熱點分析

本研究對867篇有效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標準化處理,共得到1,762個有效關鍵詞,43個高頻關鍵詞。其中,排在前十位的高頻關鍵詞分別是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開放教育資源、教學資源、高等教育、教育資源共享、高校。其他高頻關鍵詞有精品課程資源、慕課、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共享平臺、數字教育資源、云計算、共享模式、高職院校、大學城等。

(二)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分析

本研究用Bicomb軟件對43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共詞分析后生成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相似矩陣,接著將其轉化成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異矩陣。在Ochiai系數相異矩陣中,數值越接近1,表示關鍵詞之間的相似度越??;Ochiai系數相異矩陣中數值越接近0,則表示關鍵詞之間的相似度越大。

表2 教育資源共享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異矩陣(部分)

由表2可知,各高頻關鍵詞距教育資源共享由近到遠依次是:資源共享(0.000)、教育資源(0.875)、高等教育(0.879)、高校(0.894)、教育信息化(0.928)、教學資源(0.938)、開放教育資源(0.975)、共建共享(0.989)、共享(1.000)。這說明我國教育資源共享研究對于資源共享、高校教育資源共享、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資源共享、教學資源共享、開放教育資源共享等論述較多。

(三)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的聚類圖分析

圖1 教育資源共享高頻關鍵詞聚類樹狀圖

表3 教育資源共享高頻關鍵詞聚類結果

由圖1和表3的聚類分析結果可知,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主要分為以下七大領域。

1.開放教育資源研究(領域1)

2002年提出的開放教育資源是指借助信息和傳播技術將教育資源開放供給,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項目(MITOCW)、英國“開放學習”計劃、荷蘭“開放教育資源”計劃、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服務于自主學習的多語言開放教育資源”、我國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等。2003年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協會(CORE)成立后,教育部先后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教高﹝2011﹞8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2]要求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以“開放、共享”為基本理念,構建精品課程共享和應用機制。[3]尤其是慕課學習促使師生間學習環境、學習行為以及教學模式等發生了轉變。

同時,開放教育資源在實踐中因為開發和管理技術不夠規范,導致開放教育資源開發與運營成本相對較高、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兼容性較差、教育資源共享質量不高、教育資源開發主體分散、開發和管理技術不夠規范、教育資源版權保護較弱等問題,[4]一度成為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鑒于此,亟須從“知識共享”“資源開發與應用”“教育公平”等視角切入,利用區塊鏈共識驗證技術[5]的獨特優勢,加強開放教育資源的創建與開發機制、共建共享與應用機制、評價與管理機制研究,以構建開放教育資源新生態,強化開放教育資源應用,形成多元化開放教育資源評價,切實保障精品課程在內的開放教育資源可持續發展。[6]

2.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領域2)

現代遠程教育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產生的新型教育形式,是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參與后的遠程教育。在一些文件和文獻中,也被稱為網絡教育。有研究者認為我國的現代遠程教育與網絡教育的概念基本相同,[7]先后經歷了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網絡教育階段,其硬件、軟件與潛件均得到了快速發展。當然也存在資金投入、 網絡資源、技術支持、專業人員以及理論指導不夠充足等問題。[8]對此,現代遠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理念,既要重視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共同作用,又要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健全現代遠程教育評估機制。

3.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研究(領域3)

第一,就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研究而言,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模型與策略。有的借用信息生態的思想,從服務、用戶與資源等視角切入,在綜合考慮計算機網絡、軟件、資源、人員與環境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模型,如江西省文化信息資源網分析,旨在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共享。[9]有的基于教育均衡發展理論與共同體理論的視角,針對學區管理存在的資源配置失衡問題,構建了強弱學校間的資源共享,以拓展教育資源共享方式,推進共同體內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資源共享和生源配置的一體化,實現校際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10]如今在“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資源共享已呈現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多元共建的多元化發展態勢。[11]

第二,教育資源共享的理論與內涵。研究者論述較多的教育資源共享理論主要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理論、系統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共同體理論、激勵理論、社會動機理論和無邊界高等教育理論等,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提出不同的教育資源共享概念。其一,從教育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教育資源共享是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用現有的教育資源。[12]其二,從教育資源享用主體的角度來講,教育資源共享是在一定區域內,教育部門對其應有的資源打破現有界限,實行共同享用。[13]其三,從教育資源享用內容的角度來講,是期待解決共享什么的問題。如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是指不同的主體對存在于高校的教育資源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同享有、享受或使用,包括人力資源共享、物力資源共享、信息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共享、品牌資源共享以及管理制度資源共享等。[14]

第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教育資源共享是教育資源供給主體和教育資源享用主體之間對于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共同享用。針對教育資源共享實踐中,觀念、體制、機制以及技術障礙等因素導致的教育資源共享意識淡薄、共享資源分配不協調、體制壁壘阻礙、資源重復開發、高校之間資源“貧富”差距懸殊等問題,[15]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優化機制。如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四維一體”機制、政策與制度保障機制、組織與協調機制、利益平衡機制、評估激勵機制以及多主體資源建設動力機制等。其實,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優化既需要政府引導、多主體參與、組織協調、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更需要優化和創新教育資源共享機制。

4.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研究(領域4)

一是教育信息化生態環境構建。綜合已有研究者對數字教育資源的相關概念、基本原則、構成要素、共享現狀、共享路徑和應用標準論述結果,[16]發現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具有“多元、共創、共享、服務”生態化發展趨勢。研究者結合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環境建設實踐,構建了數字化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生態系統模型,旨在理順數字教育資源配置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數字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生態系統運行機理,推進數字化教育資源配置走向“有序、高效、穩定”的狀態。[17]

二是高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高校數字教育資源的智能化、碎片化、虛擬化、標準化、開放性、再生性、多媒性特點,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優質資源從校本資源到區域資源的跨時空共享。教育部組織的高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項目、區域試點的電子課本開發行動、公共媒體興起的公開課行為、企業興建的輔學助考資源以及個人社群貢獻的生成性資源等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對于促進我國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研究來說至關重要。[18]尤其是近年來慕課、創客課程、STEAM課程、數字教材以及虛擬仿真資源作為國際社會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重點方向,[19]也是我國高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強調重視師生的應用需求。但我國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主要是政府、公益組織、市場、高校自我供給模式,以高校自主建設為主,因其建設周期相對較短,缺乏維護,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資源更新滯后于師生需求、數字教育資源共享領域相對單一、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內容較為集中等問題。

三是數字教育資源平臺建設機制。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精細化建設與模塊化集成管理,數字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強調平臺的語言互譯、版權兼容、易教利學、可移植性,[20]以解決數字教育資源平臺建設中的“信息孤島”問題。為了使教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基于Moodle平臺共建共享的西部區域性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湖南高職院校信息教學資源庫建設,強調積極探索、開放獲取、分類存儲、整合共享、技術支撐以及協同管理等運行機制。[21]數字教育資源實體平臺建設重視頂層規劃機制、交流合作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和幫助扶持機制的構建與完善;數字教育資源虛擬平臺建設強調互聯互通平臺、優質教育資源平臺以及網絡教研平臺的搭建。[22]

5.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領域5)

第一,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模式。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如供給側視角下的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基于“云服務”平臺的聯教聯訓教育資源共享模式,[23]以高校為中心的政府間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際合作模式,以及借鑒電子商務運營模式提出的資源共享代理模式等。

第二,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校在教育資源供給過程中管理機制、激勵機制、評估機制、動力機制等不同因素的綜合,目的在于解決高校教育資源供需行為主體如何分工協作的問題。研究者從博弈理論出發,提出優勢互補與引入非零和博弈機制,以打破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困境。以無邊界理論為指導建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現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優勢互補與價值增值。[24]也有研究者通過對比分析北美和歐洲兩種教育體系高校校際合作項目,提出搭建“共享化”的政、產、學、研融合平臺,構建“多元化”校際校友聯盟共享機制,[25]以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第三,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策略研究。在共享觀念層面,應突破思維定勢,樹立教育資源共享意識;在共享主體層面,通過高校支持合作計劃,加強高校間的結對互聯互通互用,通過分層次、分類型、分區域聯合辦學,組建高校聯盟和教學聯合體,以共享圖書館資源與實驗室資源,實施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26]在共享制度層面,應消除體制壁壘,建立健全教育資源共享標準與技術規范;在共享管理層面,須有明確的共享管理部門,建立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教育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等。[27]其中,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多元互補的供給結構、優質豐富的供給資源、深度協作的供給服務是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關鍵。

第四,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研究。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教育公平、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和資源布局結構、高校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方式等方面。[28]其中,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關鍵在于共建共享,為高校的優質均衡發展助力。

6.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領域6)

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作為縮小校際差距、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徑,目的在于優化配置優質教育資源。針對我國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供給的系統化、標準化、公共化、融合化以及國際化水平不高等現狀,既對教育資源提供者、享用者、共享內容與平臺建設提出了改進建議,[29]也對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建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融合應用體系等提出了具體對策。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關鍵在于關注學校主體利益訴求,充分考慮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方式、共享標準與對等置換問題,切實構建以生為本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路徑。[30]

7.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領域7)

盡管大學城因地理環境、學科規劃、資金投入與管理機制不同呈現出不同特點,但大學城集約化辦學特點為圖書資源、實驗室資源、教學資源、文獻資源、信息資源等教育資源共享創造了有利條件。實踐中,針對部分大學城教師交流、文獻資料、優質課程、名師課堂等尚未納入教育資源共享范圍問題,重慶大學城在“五個一體化”背景下,通過建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運行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合作項目,實現了大學城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廣州大學城的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經驗表明,確立教學資源共享指導思想、構建教學資源共享管理機構、豐富教學資源共享內容是大學城發展的重要路徑。[31]松江大學城實驗室資源共享經驗表明,制定大學城實驗室資源共享機制、構建大學城實驗室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立實驗室資源共享服務收費和評價機制、加強實驗室師資隊伍建設等是大學城實驗室資源共享有效模式。[32]

(四)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熱點的知識圖譜分析

在圖2的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共詞知識圖譜中,[33]一是高職院校、大學城、社區教育、優質教育資源等高頻關鍵詞的圓圈距離戰略坐標中心點相對較近,表明其影響力相對較大。二是慕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現代遠程教育與教育資源共享、教育公平與共享模式、遠程教育與教育信息資源、學校與共享機制之間距離較近,這說明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三是教育資源共享高頻關鍵詞所處的四個象限代表不同的研究空間與可能趨勢。

圖2 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共詞知識圖譜

就近三十年來我國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高頻關鍵詞來講,資源共享、高職教育、高職教育園區、現代遠程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育公平、共享模式、職業教育、優質教育資源、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教育信息資源等集中在第一象限,表明這些高頻關鍵詞處于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網絡的中心,內部聯系相對比較緊密。資源配置、網格、學校、共享機制、高等教育、高校、教育資源、開放教育資源、優質資源、社區教育、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現代遠程教育處于第二象限,盡管這些高頻關鍵詞的結構比較松散,但它們有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空間。教學資源、整合、精品課程、建設、教育信息化、精品資源共享課、慕課、資源、共享處于第三象限,不難發現這些高頻關鍵詞內部連接比較緊密,表明已經有研究者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區域、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共享平臺、機制、云計算、數字教育資源、基礎教育、共建共享處于第四象限,表明這些高頻關鍵詞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

四、結論與展望

近三十年我國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尤其是教育資源的共享意義、共享要素、共享內容與共享模式研究成果較多。其中,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模式之高校聯盟、大學城、高校教育資源共享計劃、高校學術共同市場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居多。但我國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研究大多數集中于理論分析層面,以教育資源共享學校為實踐場域,在實地調研與評估的基礎上,對教育資源共享問題進行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目前以共創分享為特征的智能時代為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了便捷,[34]對于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優化與創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保障體系構建、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

鑒于此,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研究亟須以系統理論、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理論、無邊界教育理論、共同體理論以及教育均衡理論等作為理論指導,認真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合理制定教育資源共享制度保障,積極構建教育資源共享組織機構,規范教育資源共享服務體系,加強教育資源共享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研究,切實解決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難題,為后續的教育資源共享問題提供經驗和決策參考,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供政策建議,為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加快我國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重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優化與創新。構建多元立體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其中,多元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主體多元化,立體指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以實現課程資源與網絡資源一體化、教學科研與師生發展一體化、智慧應用與支持服務一體化,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效益。

第二,加強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一是運用激勵理論和社會動機理論,激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教師和學生共建的多元化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主體。二是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需要以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理論為指導,以育人為本、尊重差異、互利共贏、優質均衡為原則,搭建多元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云平臺。三是智能時代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亦需持續跟進,旨在讓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師生。

第三,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保障體系。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有效的運行機制,也需要相對完善的保障體系。其中,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前提,經費支持和技術支持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關鍵。就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制度來講,亟須建立健全優質教育共享評審制度、產權制度與管理制度,以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優質
果桑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交通運輸數據資源共享交換體系探究與實現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優質
蔬菜桑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福建省交通運輸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淺談如何優質開展“三會一課”
衛康與九天綠資源共享
面向數字化教育資源的Flash到HTML5轉換研究
自主學習視角下的開放教育資源文獻綜述(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