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四史”視角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探究

2022-07-14 17:43劉啟強
廣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四史唯物史觀大學生

【摘要】本文論述“四史”在大學生歷史觀教育中的價值意蘊,闡述“四史”蘊含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內容,并基于“四史”視角提出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路徑:在思政課中融入“四史”,加強引導;在校園環境中浸潤“四史”,潛移默化;在網絡空間中傳播“四史”,去偽存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四史”,堅定信仰。

【關鍵詞】大學生 四史教育 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5-0040-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作為對過去發生的事件和活動的真實記錄,是由人民創造的客觀存在,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照亮現實,照亮未來,使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

“四史”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從根本上看,它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社會主義理想目標和根本內容取得歷史性成就接力奮斗的歷史。當前,高校掀起一股學習“四史”的熱潮。對大學生而言,學習“四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歷史觀。所謂歷史觀,是指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F階段,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文獻收集和梳理發現,關于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少,多達數十篇,如呂其鎂、張嘉娣從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李松林、王秀剛提出從加強歷史觀教育戰略規劃、充分利用媒體宣傳和思政課教材等方面進行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等。但是,基于“四史”視角系統研究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成果卻鳳毛麟角,因此這是一個值得開拓的研究領域。筆者試圖從“四史”在大學生歷史觀教育中的價值、“四史”蘊含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內容、基于“四史”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路徑這三個維度,探究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以期拋磚引玉。

一、“四史”在大學生歷史觀教育中的價值意蘊

“四史”承載了中國共產黨人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探索真理的發展史,蘊含著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光榮的傳統和優良的作風,是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寶貴資源。加強“四史”學習,既可以讓大學生增強歷史自信、涵養歷史思維,也是引導大學生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效途徑。

(一)堅定歷史自信

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歷史自信,簡單而言就是歸納總結過去“我能行”的種種,并從中汲取力量,確信自身有能力達成目標。從1840年開始,我國遭受帝國主義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均以失敗告終。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義無反顧地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引領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實現了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仡欬h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黨的百年奮斗和輝煌成就進行全面總結,并且從五個方面總結了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以“十個堅持”總結了寶貴歷史經驗,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大學生通過深入的黨史學習,能夠深諳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能夠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力量,能夠堅定不移跟黨走,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走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培養歷史思維

從知識儲備來看,大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加強大學生“四史”教育不應只著重傳授歷史知識,而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思維是指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解釋歷史現象、發現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走向、指導實踐活動的特殊思維活動。歷史思維作為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在“四史”中形成,在“四史”中實踐,特別是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材,要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要具備歷史思維。通過“四史”學習,能夠引導大學生利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解釋歷史背后的原因,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薄八氖贰笔侨嗣駝撛斓臍v史,高校加強“四史”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認識人民的力量、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同時啟發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由此凝聚起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使其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三)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股對我國社會特別是對大學生影響很大的政治思潮,它以“歷史”為舞臺,以“虛無”為手段,通過各種形式重新解讀歷史、割裂歷史,最后達到否定歷史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和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但是,當前一些大學生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動搖理想信念、迷失人生方向,高校加強“四史”教育正當時,這是對歷史虛無主義最直接、最有力的回擊。因為“四史”是一段密不可分的歷史,是一個時間上銜接、內容上相承的有機整體。一旦掌握了這一點,就會讓斷章取義、拿個別歷史現象或丑化或粉飾或歪曲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失去生存的余地。

二、“四史”蘊含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內容

我國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實際上就是以唯物史觀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四史”教育則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實踐的土壤。具體而言,“四史”是培養大學生歷史觀最生動的素材,蘊含諸多培養大學生歷史觀的實踐案例,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影響力,能夠讓大學生感同身受,在學習“四史”中實現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一)蘊含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教育內容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區別于唯心史觀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堅持“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概念,它不是指具體的個人,也不是指某些英雄人物,而是指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人的集合。人類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歷史的創造,“四史”也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首先,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透過“四史”不難看出,人民群眾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以改革開放史為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 679億元,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37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381元增加到59 660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了14.7倍、16.2倍。全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12.70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145.6%,其中高鐵2.52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6.3%。外匯儲備更是穩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外,我國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全國人民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其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人民在不同時期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最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以階級斗爭為主要內容的社會革命是引起社會形態更替的根本措施和途徑,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敝袊伯a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還是成功研制了“兩彈一星”,建成了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一系重大工程項目,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背景下,“天問號”“嫦娥號”“祝融號”“神州號”等科學探測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也推動著人類社會發展。由此可見,“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教育內容,能夠讓大學生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確立正確的歷史觀,進而在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

(二)蘊含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教育內容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唯物史觀的根本問題,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二者辯證關系的教育非常必要?!吧鐣嬖凇币卜Q“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的是社會生活的物質層面;“社會意識”則指“社會生活的精神層面”,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社會意識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八氖贰敝嘘P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案例十分豐富。例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毛澤東思想,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實踐,最終取得了勝利。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是正確的、科學的,是因為它堅持從社會存在出發,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而不是教條主義、主觀主義。1927年秋收起義,起義部隊受“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影響,攻打長沙時遭受重創。在這關鍵時刻,毛澤東審時度勢,帶領部隊轉戰到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井岡山區,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邁出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的第一步。然而,后來因“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占據了統治地位,“左”傾冒險主義者不顧中國具體國情,照搬照抄蘇聯經驗,堅持“城市中心”論,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迫使紅軍不得不長征,一度使中國革命陷入艱難的境地。這些生動的歷史實踐都說明,當一種正確的指導思想作用于實踐,就能夠推動革命、改革和建設取得成功;當一種錯誤的指導思想處于主導地位,就會給革命、建設帶來災難,阻礙社會進步與發展。通過“四史”的學習教育,大學生深刻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涵,進而在實踐中能夠根據“社會存在”的實際,堅持正確的“社會意識”,更好地開展實踐。

(三)蘊含著“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的教育內容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社會歷史可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社會歷史運動的一般過程和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前,個別大學生存在著“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的崇洋媚外心理,認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好。通過“四史”的學習教育,可以糾正個別大學生的此種心態。因為“四史”是一段不可割裂的歷史,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合乎一般性規律,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表現出特殊性。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入社會主義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生的事物,在發展中不可避免會受到各種阻礙和經歷各種曲折,雖然從短期來看,我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許多方面還存在差距,但是作為一種比資本主義更優越的社會制度,經過艱難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適合中國的道路。歷史已經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并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正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通過“四史”學習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更加堅定“兩個必然”,更加堅定“四個自信”,進而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之中。

三、基于“四史”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路徑

基于“四史”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是一個不斷開拓的過程,也是一個值得深耕的領域,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路徑探索。

(一)在思政課中融入“四史”,加強引導

高校思政課是開展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應該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政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這些課程均與“四史”有著密切的關系,思政課教師將“四史”的教育內容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加強價值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首先,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四史”知識基礎,深刻把握“四史”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具備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研究、分析處理問題,融入史料要做到選擇適宜、方式自然有效。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把握各門思政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個別思政課教師因為長期只教授一門或兩門思政課,對其他思政課程不了解,對課程之間的聯系也不了解,那么教學時就不能用聯系、發展的觀點解釋歷史,這樣不利于大學生歷史觀的培養?!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重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主線、《思想道德與法治》是落腳點、《形勢與政策》是檢驗場,這五門課程構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嚴密邏輯體系。盡管??齐A段不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但這并不表示??圃盒5乃颊n教師就沒有掌握這兩門課程的必要。把握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既是思政課教師職責所在,也是正確培養大學生歷史觀的前提。第三,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把“四史”與思政課相結合。一是善于利用“四史”史料,講解思政課當中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等,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奠定基礎;二是引導大學生把具體的問題、現象置于具體歷史條件下分析,培養大學生歷史思維和看待問題的歷史眼光;三是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思政課掌握的知識,分析理解“四史”當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經驗以及歷史發展規律。

(二)在校園環境中浸潤“四史”,潛移默化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毙@是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地方,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大學生的歷史觀,可以在校園環境中浸潤“四史”,使環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是把“四史”與校史相結合,營造文化氛圍。我國有些大學在戰火中誕生,有些大學與新中國一起誕生,還有些大學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誕生,無論它們誕生于何時,它們都是扎根中華大地的社會主義大學,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校融合校史與“四史”開展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可以體現在校園環境建設的方方面面。例如,廣西師范大學在育才校區內建成越南學校紀念館,陳列大量的文物、歷史資料與圖片,再現越南老一輩校友的學習與生活場景,讓當代大學生全面了解半個世紀前中越合作辦學的歷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了占地約1 000平方米的黨性教育中心,集中展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及黨在廣西的發展歷程,成為學校標志性紅色教育場所。二是開展具有“四史”意蘊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具有滲透作用,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高??梢砸龑W生開展一些和“四史”有關的歷史話劇演繹、歷史問題辯論、歷史學術沙龍,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新中國成立的見證者、改革開放的先鋒人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先進人物、勞動模范等,走進校園開講座、講壇,現身說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三是以特殊日期為契機,開辟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第二課堂。例如,開展“開學第一課”“國慶節”“建軍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主題的黨團日活動,增加學生對“四史”的認知;或者采取專題講座、詩歌朗誦、觀看電影、紅色歌曲等活動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歷史觀教育滲透。四是開辟歷史教育園地,為學生搭建歷史觀教育平臺。例如,高校以舉辦“四史”圖片展覽、開設“四史”主題黑板報、建設“四史”文化長廊等方式,為大學生創設環繞式的歷史觀教育環境,讓學生通過文化熏陶、自我教育,確立正確的歷史觀。

(三)在網絡空間中傳播“四史”,去偽存真

隨著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摻雜一些與歷史相悖的聲音。近年來,網絡中頻頻出現抹黑英雄、歪曲“四史”的事件,這是不尊重歷史、國家和人民的表現,把歷史作為娛樂的素材和謀利的工具必然會受到公眾的譴責,甚至是法律的制裁。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論、行為,努力將網絡的劣勢扭轉為可利用的優勢。首先,利用網絡空間廣泛傳播“四史”,創新網絡傳播方式,占領網絡高地;同時加強對網絡空間的監管,通過去偽存真凈化網絡空間,讓偽歷史沒有生存的空間。其次,利用大學生喜愛的微信、微博、QQ等網絡工具,將“四史”歷史知識、歷史經驗、英雄人物事跡、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等傳遞給學生;采用在線互動、網絡短劇表演、PPT演示、音頻播放等方式,增加歷史觀教育的生動性、趣味性、有效性,吸引大學生自覺、自愿接受歷史觀教育。最后,引導大學生敢于和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斗爭。當前,歷史虛無主義主要借助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生存,教師需要教導學生識別辨認歷史虛無主義,并授予其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與技巧,讓歷史虛無主義沒有藏身之地。

(四)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四史”,堅定信仰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助于其素質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成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也離不開社會實踐。高??梢越洺=M織學生有計劃地參加與“四史”相關的社會實踐,有條件的高??梢詾閷W生建立社會實踐檔案,為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提供依據。一是讓學生參加有關“四史”文獻史料的整理、分析與研究工作?!八氖贰辟Y源在某些階段或某些方面還是比較零散的狀況,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帶領學生對“四史”資源進行搜集、整理,通過研究性學習,做好“四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讓學生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啟發。二是組織學生到紅色基地參觀學習,比如重走長征路、參觀長征路上的紅色景點、打卡周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潤物無聲的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問題。第三,組織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人物訪談活動,或者采訪一些老紅軍、老戰士,或者采訪為新中國成立、為改革開放等做出貢獻的英雄人物,或者采訪新時代楷模,做好口述史,使學生在口述史與“四史”的歷史交匯中,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再以正確的歷史觀引導自身人生價值實現。

總之,基于“四史”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是一個值得開拓的領域。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先明確“四史”對培養大學生歷史觀的價值,然后系統梳理“四史”蘊含的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內容,最后以“四史”為立足點不斷創新大學生歷史觀教育方式方法,這是“四史”視角下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的三重邏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6(1).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1).

[3]呂其鎂,張嘉娣.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4]李松林,王秀剛.簡論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5]趙朝峰,高超,楊宗儒.習近平的歷史思維觀[J].黨的文獻,2017(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8]楊勝榮.“實證科學”與人道理想:馬克思歷史觀的再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18(2).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注:本文系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路徑研究”(2014MSZ0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啟強(1980— ),山東成武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黨委宣傳部部長,主要從事高校宣傳思想及思政課教學研究。

(責編 黃健清)

猜你喜歡
四史唯物史觀大學生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