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學角度解讀《我的叔叔于勒》

2022-07-16 11:53周漪婷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敘事學文本解讀

周漪婷

關鍵詞:《我的叔叔于勒》 敘事學 文本解讀

《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的經典作品,多次入選各版本的語文教材。但不少教師因其篇幅短小,情節簡單,或泛泛而談,以模式化的小說三要素分析小說;或老生常談,以“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扭曲”a 概括小說主題。教師缺乏對文章細致深入的解讀,自然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可能會造成誤讀現象。因此,本文擬從敘事學角度,從“虛構”和“敘述”兩個方面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的獨特藝術魅力,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一、虛構的藝術:曲折、設疑和留白

不同篇幅的小說各有優勢和局限。短篇小說因篇幅所限,無法展現繁瑣復雜的故事情節和立體多變的人物群像,只能聚焦于生活的某個細節、某些場景,通過精巧構思、巧設情節,在有限的篇幅內編織一個個精致的故事,虛構出一個寬廣而獨特的世界。短篇小說,巧在以小見大?!段业氖迨逵诶铡非擅畹靥摌嬃艘粋€短小精致卻跌宕起伏的故事,其虛構之妙在于曲折、設疑和留白。

(一)故事曲折

《我的叔叔于勒》僅三千字,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從故事層分析小說脈絡:一開始,菲利普夫婦十分厭惡于勒,把他打發到美洲;之后,聽聞于勒發財,菲利普夫婦無比盼望于勒回來;最后,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于勒并沒有發財,生活相當貧苦,于是馬上逃離,不與他相認。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虛構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想象新奇,引人入勝。

另一方面,從小說的敘述上看,作者并沒有按照時間發展順序,平鋪直敘地講述整個故事,而是先以貧困的菲利普一家無比期盼于勒回歸開始,再以插敘和倒敘的方式回憶往事,講述緣由。原來,于勒年輕時因行為不正被遣送美洲,后來又寫信告訴菲利普夫婦說他發財了,于是,拮據的菲利普一家才會如此迫切地盼望著于勒回來。之后,作者再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菲利普一家在旅游中認出于勒、悄悄打聽、證實后躲開的一系列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本就十分吸引,但作者并不滿足,通過巧妙安排情節,制造懸疑和空白,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氛圍,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

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不同稱呼,可見他們的情感產生了多重轉折:一開始,菲利普夫婦十分厭惡于勒,稱他為“全家的恐怖”b ;得知于勒發財后,菲利普夫婦卻無比期盼于勒回歸,稱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c,“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d ;最后,菲利普夫婦偶然發現于勒的真實身份,直罵他“這個賊”“那個討飯的”e。不斷變化的稱呼和情感,不變的是菲利普夫婦對金錢的重視。

不同稱呼明顯地展示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巨大的情感變化,但讀者難以發現,小說中還潛藏著一條與之完全相反的情感線索,即一直觀察著他們的“我”(若瑟夫)的情感變化。若瑟夫對于勒的情感變化是微弱的、潛藏的,隨著情節的發展,他對叔叔于勒的情感被不斷喚醒、不斷升溫。

根據孫紹振教授的小說解讀理論“打出常規和情感錯位”f,作者正是巧妙地借助一個“意外”——姐姐的婚禮,使拮據的菲利普一家獲得了外出旅游的機會,將菲利普一家打出生活的常規。相同的境況下,菲利普夫婦和若瑟夫卻因為不同的立場產生了截然相反的情感態度,暴露了各自最真實的心理,明明是最親近的一家人卻產生了巨大的情感錯位——年幼單純的若瑟夫發自內心地同情于勒,備受貧苦生活折磨的菲利普夫婦卻不停地咒罵于勒。兩條情感線索,一明一暗,一強一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不同人對金錢、親情的不同態度,并在情感錯位中充分彰顯了人物個性。

(二)巧設懸疑

作者通過高超的敘述技巧巧妙安排情節,結合細膩的敘述語言,暗中鋪設了多重懸疑,吸引讀者閱讀。課文開始,作者就給讀者說明了“我”家庭經濟的拮據,用了四個疊詞“剛剛夠生活”“樣樣都要節省”“常常買減價的”“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g,刻畫了一個中等偏下家庭拮據的生活和緊張的經濟壓力。對此,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深刻認知:父親為養家起早貪黑,母親為家庭開銷痛苦焦慮,一家人吃飯、購買日用品、購置衣服都要仔細打量、認真計較??删驮谧x者對這個家庭不由自主地產生同情時,卻馬上出現了轉折:“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h 這不由得引起了讀者的疑惑:為什么如此拮據的家庭卻要在每周日都“衣冠整齊”地去散步?為什么看到海船的出現總會引起父親這一番話?可沒等讀者反應過來,作者馬上告訴讀者,這是因為于勒:“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眎 于勒為什么是“全家的恐怖”?——“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j。當初于勒的放縱令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還占用了父親應得的遺產。那于勒又怎么變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原來是因為后來于勒兩次來信說發財了想補償父親,表示發了財就會回來。那么,為什么于勒只是來信“說”要賠償,卻沒有實際行動?為什么兩封信的時間相隔兩年?為什么于勒十年時間內都杳無聲息?菲利普一家有沒有外出尋找或者寫信慰問于勒?……

作者在暗中不停地鋪設懸疑,馬上又提供足夠多的信息給讀者自行解謎,然而提供的信息又引起了讀者的更多疑問。大量的空白點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產生思考,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不斷進行發問,吸引著讀者在閱讀結束后重讀小說,尋找答案。

(三)結尾留白

《我的叔叔于勒》體現了明顯的“橫截面”式結構,即小說是從生活中切取的一個片段,不像傳統小說一樣強調有頭有尾、環環相扣。故事從若瑟夫把錢給于勒之后就戛然而止了,但卻讓我們不由得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后來怎么樣了?會發生什么事?兩個女兒和女婿有沒有發現于勒的存在?女婿會不會因為發現端倪要和他們分開?在菲利普一家認出來于勒的同時,于勒會不會也認出了他們?菲利普一家“唯一的希望”破滅后,他們會怎么樣?

戛然而止的結尾除了讓讀者產生疑問外,還讓讀者感覺這個故事似乎沒有結束,而是一種“未完續待”的狀態。配合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拉近了小說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感覺這不只是一部虛假的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發生身邊的事,還在不斷地發展,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其實,在“橫截面”式小說結構中,故事的后續發展已經顯得不重要了,菲利普夫婦以金錢衡量親情已在情感的巨大轉折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相反,與于勒叔叔素未謀面的若瑟夫,在與于勒相處的短暫時間中,能夠仔細地端詳他,發自內心地同情他,并不由自主地給予他十個銅子,即使這十個銅子對于他的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作者刻意塑造若瑟夫和菲利普夫婦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和做法,對比映襯之下,作者蘊藏在小說中的深意已經呼之欲出,小說的后續發展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二、敘述的藝術:雙重敘事視角的嵌套使用

(一)第一人稱——回憶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我”,即菲利普夫婦的兒子、于勒的侄子的視角敘述故事的。隨著情節發展,除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情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若瑟夫對于勒的情感也發生著微妙變化。

遇見于勒前,對“我”而言,他只“活”在父母口中,因此“我”的敘述內容是模糊的,敘述口吻是冷靜、疏遠的,敘述內容的模糊不清決定了敘述者無法使用強烈的語氣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拔倚r候”“那時”k 等詞都在不動聲色地提醒著時間維度上的差距,同時也將讀者和故事的距離不斷拉遠。這種距離感使得敘述者輕描淡寫了于勒行為不正、霸占財產的過程,弱化了于勒對父母及其家庭的傷害,讀者難以從敘述中對于勒產生真切的反感和厭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后來引導讀者對船上窮苦的于勒產生同情。

從旅游開始,“我”的敘述態度發生了強烈的變化。首先,敘述內容變得清晰細致,包括旅游的地點、旅游前的心情、對父母神態的細心刻畫、對于勒外貌的仔細描寫,以及對于“我”當時內心情感等等都一一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其次,敘述口吻真摯平實,以兩次對于勒叔叔的描述為例,在父母親心生懷疑時,“我”端詳他:“他又老又臟,滿臉皺紋,眼光始終離不開他手里的活兒?!眑 付錢時,“我”再次仔細觀察他,兩次“看了看”表現了“我”對于勒叔叔的關心和同情,“窮苦”“滿臉愁容”“狼狽不堪”m反映了“我”對于勒叔叔生存狀況的擔心?!拔摇辈幌窀改敢粯影阉鳛橐粋€貧窮、拖累的包袱,迫不及待地想避開、拋棄于勒,因此“我”能夠在與于勒的交往過程中仔細端詳他,并從中體察到他所經歷的風霜、身與心受到的傷害和折磨。相較于父母僅因為金錢影響對于勒的情感、態度,“我”更在乎與于勒叔叔之間的血緣關系,在心中默念“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n。三個不同的稱呼,三次強調了他之于“我”的血緣關系,一聲又一聲呼喊拉近了“我”和于勒叔叔的距離。

就從課文內容而言,相信不少讀者會以為課文是以孩童視角敘述故事,認為故事中的“我”年齡不大,不諳世事,因此才會同情、幫助于勒。這樣的解讀看似順理成章,但在某些細節處卻無法經得起推敲。比如,在目睹父母對于勒叔叔的巨大感情變化后,“我”并不表露絲毫不解或憤怒,敘述中還帶有理解和同情,這并不符合孩童的心理特點。實際上,結合小說原文,這是敘述者“我”在成年后回憶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因此敘述中也不得不帶上成人的思考,能夠理解當時父母親的情感變化和做法。成年的“我”不僅對貧苦憂愁、衣衫襤褸的于勒叔叔產生同情,更對生活貧困、錙銖必較的父母充滿了由衷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這意味著教師不能單純以“孩童視角”解釋小說,這不單無法揭示小說(課文節選部分)之妙,更容易給學生帶來不正確的視角分析,造成誤讀。因此,教師在解讀、授課時不能脫離小說原文,既要以學生視角裸讀課文,了解學生閱讀后產生的困惑和不解,又要以小說原文為依靠,分析小說由獨特的敘述視角產生的藝術魅力。

(二)第三人稱——旁觀

在小說原文中,還有一層敘述視角的轉換。原文開頭是這樣的:一個白胡子窮老頭兒向我們討錢。我的同伴約瑟夫·達夫朗什竟給了他一個五法郎的銀幣。我感到很驚奇。于是他對我說: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了一件事,這件事我一直記在心上,念念不忘,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小說真正的敘述者其實是若瑟夫的同伴。同伴因為若瑟夫對大方施舍路邊行乞的窮苦老人而感到驚奇,詢問之下,若瑟夫才向他講述“一直記在心上,念念不忘”的事,也就是課文部分。因此,原文首先是若瑟夫的同伴聆聽若瑟夫的故事,繼而再將這個故事轉述給讀者聽。由此可見,小說存在多重看與被看的關系:少年的“我”觀察于勒和父母,成年的“我”回顧父母的做法,同伴傾聽并思考若瑟夫一家的故事。

形式是更高級的內容,敘事視角的嵌套使用巧妙地表現了作者對底層百姓飽受金錢折磨的同情。多年前,若瑟夫對衣衫襤褸、貧困潦倒的于勒產生了真摯深切的同情,自作主張給了于勒叔叔十個銅錢作為小費;長大后,若瑟夫依然會常常想起這件事,并且將對于勒叔叔的同情轉移到和于勒叔叔相似的人——貧窮可憐的乞討者身上,慷慨地施舍了五個法郎。而若瑟夫的同伴對此感到震驚,可能是對五個法郎的珍重,也可能是對這份同情的不解。但是,當若瑟夫講述了他的故事后,同伴一定是受到了某種觸動,才會將這個故事敘述給其他人,相信讀者閱讀后也一定會產生某種同情或思考。

三、結語

從敘事學角度解讀小說,可以從虛構和敘述兩方面解讀。一方面,《我的叔叔于勒》的虛構藝術在于情節的曲折、設疑和留白:其一,在小說的故事層,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虛構了一波三折的故事,通過“意外”將菲利普夫婦和若瑟夫打出常規,展現了巨大的情感錯位,充分彰顯了不同人物獨特的個性和心理特征。其二,從情節上分析,作者巧妙安排情節,通過細膩的敘述語言,暗中鋪設了多重懸疑,大量的空白點讓吸引讀者閱讀、發問、重讀文章。其三,小說采用了“橫截面”式結構,結局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結尾留白并不影響小說的藝術張力,因為作者的深意已經在菲利普夫婦和若瑟夫巨大的情感錯位中完全展現。

另一方面,小說的敘述之妙體現為雙重敘事視角的嵌套使用:課文部分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但并不是常說的“孩童視角”,而是以成人視角回憶往事,因而在敘述中不自覺地包含了“我”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聯系小說原文,小說真正的敘述者其實是若瑟夫的同伴。第一人稱視角傳遞了若瑟夫對于勒的同情,同伴作為旁觀者聆聽了若瑟夫的故事,視角的轉換暗示著這份同情與關愛的傳遞,希望讓更多人像若瑟夫一樣,對飽受金錢折磨的底層百姓給予更多的同情和關愛。作者通過雙重敘事視角的嵌套使用,巧妙地表達了對底層百姓的同情,體現了莫泊桑的大愛思想。

猜你喜歡
敘事學文本解讀
敘事學與文體學雙重視域下的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重構
敘事學與文體學雙重視域下的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重構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把握解讀“維”“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讀不能忽視語言品味過程
對文本解讀與課堂操作四個“度”的把握
外宣翻譯研究——基于修辭敘事理論視角下的構想
立足文本,給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搭建解讀支點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語境層面的文本解讀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