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主義美學視野中的《罪與罰》

2022-07-17 12:33陳萱子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罪與罰薩特存在主義

陳萱子

關鍵詞:《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存在主義 薩特

存在主義學說流行于“二戰”后的西歐,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即無神論存在主義、有神論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主要奠基人有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馬丁·海德格爾等。19 世紀上半葉的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被普遍視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明確提出“存在”的命題?!岸稹焙?,存在主義的討論中心由德國轉移到法國,薩特、波伏娃、加繆等人脫穎而出。事實上,存在主義者一致認同:存在主義的來源除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以外,便是俄國的兩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明確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次寫道:‘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將是容許的?!@對存在主義說來,就是起點?!?/p>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蘊含了巨大的思想和藝術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啟發了后世的存在主義者?!蹲锱c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講述了無神主義者拉斯柯爾尼科夫因為自己的“理論”而陷入精神困境,不僅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婦人,還殺死她的妹妹。拉斯柯爾尼科夫一面奮力逃脫法律的制裁,一面遭受著來自靈魂深處的審判,在罪惡感的折磨下受盡苦痛,最終受宗教信仰的感化,在索尼婭的勸導下自首?!蹲锱c罰》中人物的內心活動、行為舉止及其與自我、他人關系的呈現都一定程度上預示、啟發了存在主義者,尤其是薩特的思想發展,為存在主義思想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所以本文也將從薩特的三個重要思想命題出發,反觀《罪與罰》中對后世存在主義思想有所啟發的重要內容。

一、自由選擇與責任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的關注點是“人”,尤其對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塑造,更是以自由選擇和必須承擔的責任為焦點。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個出身貧寒的大學生,在遠離家鄉的彼得堡獨自生活,狂熱地崇拜拿破侖,陷入精神困境。他將人類分為“低級的、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破壞者”?!捌椒驳娜恕眱H僅是繁殖同類的材料,是保守的、循規蹈矩的、樂于聽話的一只虱子罷了;而“不平凡的人”是未來的主人,總是提出新解,推動社會發展,他們是可以不擇手段,甚至違法的?!安黄椒驳娜恕笨梢栽竭^良心的障礙,消滅數個阻礙的“平凡的人”,來實現自己的“理論”。拉斯柯爾尼科夫在這套理論的推動下,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以及她的妹妹莉扎薇塔?!皻⑺浪?,拿走她的錢,為的是日后用這些錢獻給為全人類服務,為大眾謀福利的事業”b,這個理由促使他做出了殺人的選擇。拉斯柯爾尼科夫的選擇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他殺人的舉動越過自己良心的障礙,是他奮力追隨“不平凡的人”的印記。

關于人與自我,存在主義者同樣高度關注?!按嬖谙扔诒举|”是以海德格爾、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的中心論題。薩特以制作一把裁紙刀為例,認為“使它的制作和定義成為可能的許多公式和質地的總和”就是裁紙刀的本質,只有當裁紙刀的本質存在于匠人的腦海中后,匠人才能成功制造出來,這便是存在先于本質的含義。于人而言,人的存在只有在行動中才能形成人的本質。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提到:它宣稱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總有一個東西先于其本質就已經存在了;先要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來說明它。這個東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人的實在。

薩特進一步強調了人要通過自由選擇的行動確定自己的本質,這與陀翁筆下拉斯柯爾尼科夫所傳遞的思想相呼應。人不會天生就是英雄或懦夫,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行動成為英雄或懦夫的,正是拉斯柯爾尼科夫的選擇讓他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殺人犯。

雖然人生選擇是自由的,但行動卻是要負責任的,這是陀翁在《罪與罰》中想要告誡人們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啟示了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后經歷了長久的精神苦痛和折磨,他被自己的良心所譴責。他不斷出現幻覺,經歷著內心的折磨,最終認清“我徹頭徹尾是一只虱子”?!拔覛⑺赖牟皇侨?,而是原則!原則嘛,倒是讓我給殺了,可是跨越嘛,卻沒跨越過去,我仍然留在了這邊……我只會殺?!崩箍聽柲峥品蛱幱诿悦I娴碾A段,想要通過殺死老太婆的舉動來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不斷地鼓勵、麻痹自己,認為自己所籌劃的“不是犯罪”,最終走上了殺人的道路。

提出“存在先于本質”后,薩特進一步強調,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他說:存在主義者坦然說人是痛苦的。他的意思是這樣——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承擔責任時,他完全意識到不但為自己的將來作了抉擇,而且通過這一行動同時成了為全人類做出抉擇的立法者——在這樣一個時刻,人是無法擺脫那種整個的和重大的責任感的。

拉斯柯爾尼科夫本想殺了人后用老太婆的錢救濟窮人,然而事實上他不僅無法使用那些錢,還陷入了良心的拷問。在夢境中、在幻覺中、在內心深處,他都承受著殺人后的痛苦,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重刻畫的錯誤選擇后那無法承擔的、令人痛苦的責任。

《罪與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唯一的朋友拉祖米欣走上了與拉斯柯爾尼科夫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同樣貧困、艱苦,但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他能忍受常人難以忍受之苦楚,不僅如此,他還無數次幫助拉斯柯爾尼科夫,即使被他侮辱、唾棄、傷害,但他依然沒有放棄拉斯柯爾尼科夫。雖有種種波折,但他最終與杜尼婭一同走向了幸福。拉祖米欣的愛與善良讓他積極看待人生,境遇相似的兩位朋友因為自由選擇的不同而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承擔著完全不同的責任。

人生是無法逃避選擇的,即使逃避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這一薩特的觀點我們可以從《罪與罰》中馬爾美拉陀夫的經歷看到。這位曾經的官員,索尼婭的父親就是逃避選擇的典型代表。馬爾美拉陀夫酗酒成性,逃避作為丈夫、父親的責任,揮霍著女兒與妻子的血汗錢,他所有積極向上的努力的結局都是墮落:“悲痛,我在酒壺底尋找的是悲痛,悲痛和眼淚,我嘗到了,也找到了?!蓖纯嗯c眼淚沒有阻止他的沉淪,最終引領他走向了死亡,他承受了逃避選擇的后果。

在《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展現不同人物在自由選擇后的心理過程、人生轉變讓人們看到了選擇的意義與重量。存在主義思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主張把人類的命運交到人類手上,即便要承受選擇的痛苦和絕望,但唯有行動,不懷著希望的行動,我們才能找到人類存在的意義,正如薩特所說:“存在主義是樂觀的,是一個行動的學說?!?/p>

二、他人與自我

《罪與罰》中的關系多種多樣,有索尼婭和拉斯柯爾尼科夫之間的救贖關系,有拉祖米欣與拉斯柯爾尼科夫妹妹的愛慕關系,更有拉斯柯爾尼科夫與警長的貓鼠關系,但陀思妥耶夫斯基較為突出地描寫了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相互糾葛、折磨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呈現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薩特對“他人”的思考,薩特的他人觀被他精練地概括為“他人即地獄”。

《罪與罰》中的小官吏馬爾美拉陀夫逃避責任,自甘墮落,是索尼婭一家人的地獄。他日日借酒澆愁,雖為女兒的奉獻付出感到痛苦,為妻子的操勞心痛,但他并未做出實質性的改變,相反,因為他偷錢、受傷等一系列行為,使家庭變得更加窘迫,在貧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連他的死亡,也只是徒增身邊人的煩惱。妻子卡捷琳娜·伊萬諾夫娜不得不花費幾乎所有的積蓄籌辦葬禮,而她的女兒在葬禮酬客宴上被陷害,最終她帶著兒女流浪乞討,癆病發作,慘死街頭。

書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彼得·彼特羅維奇(盧仁)想要與杜尼婭結婚,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她“家境貧寒(一定要家境貧寒)”。他認為妻子只有家境貧寒,把丈夫當作恩人,才能更好操控。盧仁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讓杜尼婭母女千里迢迢來到彼得堡,卻不舍得花錢在車馬住宿上。虛偽的盧仁被拉斯柯爾尼科夫一眼看穿,他的所作所為讓杜尼婭母女心痛萬分。除此之外,他還自作自受,欲陷害清白的索尼婭,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丑惡嘴臉。愚蠢、自私與狹隘讓他不僅傷害了他人,還葬送了自己。地主斯維里利蓋洛夫曾經奸淫少女,又不斷糾纏杜尼婭,玷污她的名聲,成為杜尼婭過去最大的“地獄”,同時也是他的妻子瑪爾法·彼特羅芙娜的“地獄”。他好色、墮落,用盡各種手段渴望得到杜尼婭,最終自盡,結束了一生。這三個人物似乎直接貼合了“他人即地獄”這個觀念的表層含義,即他人的存在為自身帶來了無法磨滅的痛苦,但薩特沒有止步于此,他更進一步地思考了他人存在的問題。

薩特認為人與他人發生關系是通過“注視”(“注視”即雙向的觀看、審視他人,是我與他人相互遭遇的中介),而在與他人共同生活、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在他人的目光下變質,被他人的眼光所奴役。他在《存在與虛無》中說:“一旦我存在著,我就給他人的自由設置了一個界限?!眂他人的眼光一方面把人看成物,看成工具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如果通過他人的眼光來認識自己,不僅會把“我”這個自由的主體僵化,而且可能迫使“我”按照他們的想法來判定、修改自己,為“我”的自由上了枷鎖,也就是“只要有第三只眼睛,我們就失去了自由”。薩特的思考是在他人觀問題上的一大進步。

而陀翁筆下的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靈困境似乎預示了“他人即地獄”這個觀點還暗含著更深層的含義,除了他人與自我的關系,還有自我與自我的關系。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性格與言行于家人朋友而言無疑是一種“地獄”。他無視拉祖米欣對他的幫助,甚至羞辱他;他拒絕母親和妹妹的關愛,忽視她們的感受,刻意淡化親情。除此之外,拉斯柯爾尼科夫于自己而言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地獄”呢?他沉溺于思考“殺人理論”,不惜付諸實踐,使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要么證明他的理論是正確的,殺人可以對抗社會不平等,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要么承認自己的罪惡,接受法律的制裁。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罰”的描述占據了全書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都是拉斯柯爾尼科夫飽受自己良心的折磨、拷問。他的生活早已因為自己的舉動偏離軌道,他在罪惡的深淵中越陷越深,最終成為自己的“地獄”。薩特《禁閉》中人物的精神困境與拉斯柯爾尼科夫有幾分相似:伊內絲在作惡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加爾森自欺欺人,不斷把自己偽裝成英雄。他們都無法正確對待自己、看待他人,最終只能生存在“地獄”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去相互折磨的人際關系,《罪與罰》中也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如索尼婭對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拯救。薩特的他人觀中也沒有忽視這一點,“他人即地獄”是在人對自我的看法以及發展道路受到他人目光奴役時才成立的。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提到:“在這種自由的企求中,我們發現這些完全依賴于別人的自由,而別人的自由也依賴于我們本身的自由?!背酥?,在《存在與虛無》中談到他者的他異性時,薩特也沒有單純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關系,而是強調一種處于“共在”中的沖突關系??梢哉f,人與他人需要相互依賴才能更好地生存,他人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八思吹鬲z”并非是一味地控訴外界,而是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人性的卑劣才得以顯現。更進一步來說,他者的注視是地獄,是約束行動的一面鏡子,但同時也能激發主觀能動性,努力成就更好的自我,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他者與自我的關系。

三、從宗教救贖到理性主義

眾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他的作品中有著大量關于宗教問題的討論,如《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精彩絕倫的關于宗教大法官的爭論?!蹲锱c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對索尼婭虔誠的信仰不解、不屑,而索尼婭作為作者的代言人點明了他受罰的根本原因:“您不信上帝了,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魔鬼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生存環境讓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不想任人宰割,于是他創造了一套理論,渴望成為不平凡的人。他殺人行為背后是他的野心和渴望證明自我價值的心理,他在與索尼婭的對話中坦白道:“我殺人,并不是為了養活母親——這是胡扯!我殺人不是為了金錢和權力,不是為了想成為人類的恩人。這是胡扯!我只不過是殺了人;為我自己殺人,只為了我一人……我想弄清楚,快些弄清楚,我是像大家一樣,是個虱子呢,還是一個人?”

反觀索尼婭,即使上天待她如此不公,家庭破敗,淪為妓女,遭受陷害……也一直保持著善良和美好,在知道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的一瞬間,她不是害怕和厭惡,而是發出了“不,現在全世界再沒有比你更不幸的人了”的感嘆。拉斯柯爾尼科夫逐漸在索尼婭身上看到了宗教的力量,他被感化,在自首后到西伯利亞流放,在獄中做了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夢,夢見全世界的人都在殺人。拉斯柯爾尼科夫大驚失色,逐漸像索尼婭一般虔誠地信仰宗教,在枕頭下放上一本福音書,他找回信仰的過程也是被愛和宗教救贖的過程。拉斯柯爾尼科夫對遺失信仰的找回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對宗教問題的答案——人不能失去信仰。

存在主義發端于19 世紀20 年代,其后,科技快速發展,人們進入物質和財富的世界,并且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人類見證了世界最黑暗的一面,人們的精神世界開始動搖空虛。尼采提出上帝已死,薩特也認為人類被拋進了一個無神的世界。薩特的存在主義是關于人生價值的哲學,與《罪與罰》中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不同,在意識到上帝已死后,他提出自由選擇來確定人生的價值,又用選擇后的責任、“他人即地獄”等一系列觀點約束人類行為。

存在主義是樂觀的哲學,薩特的觀點是對傳統宗教的超越和反叛。上帝不在了,人便可以自由地定義自己,而非毀滅,人的主觀能動性被擴大化。人要為自己的行動和選擇承擔責任,而非一味地推脫給上帝,正如一個人成為懦夫是因為他自己的作為,并非因為天生擁有懦弱的心臟和大腦等生理因素,所以人類在選擇時更加謹慎、在行動時更加約束,實質上也是對人類的未來更加謹慎和負責。薩特的學說點明了每個平凡人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同時也讓每個平凡人看到人類可以依靠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希望。他將人們沉溺于戰爭的悲觀情緒推向積極改變世界、確立生存意義的樂觀主義。至此,我們可以說,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人類思想發展的一大步。

四、結語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文學史上永恒的話題,從存在主義的視角去思考《罪與罰》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更能讓我們跳出思維定式,發現新內涵,這不僅對中外文學的學習有益,更能啟發我們對于生存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

陀翁作品的內涵深刻廣泛,復調式的小說讓讀者回味無窮。他不僅為后世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者帶來思維的火花,更讓我們超越時空,思考在那個時代中宗教、愛與生存的意義,看著他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歡
罪與罰薩特存在主義
自因還是自為?*——薩特自因理論探究
明星逃稅罪與罰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薩特的電影劇本創作與改編述評
百度商業模式“罪與罰”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
荒誕世界的生存之道——《他們》的存在主義解讀
從《鴻門宴》《項羽之死》看項羽的罪與罰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義解讀
洋奶粉的罪與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