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做好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2022-07-19 03:02田曉東
中國民族博覽 2022年9期
關鍵詞:保護管理文物博物館

【摘要】博物館文物皆有獨一無二的歷史背景故事,是歷史文化的載體與傳承者,對研究歷史文化具有深刻意義。本文將主要探討如何做好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為相關學者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

【中圖分類號】G2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9-214-03

【本文著錄格式】田曉東.淺談如何做好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J].中國民族博覽,2022,05(09):214-216.

文物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文物可以打破時空壁壘,感受到文物誕生時的發展背景、經濟水平、民間信仰、社會風尚、生產工藝以及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場景,是一個時代從產生到結束的變遷見證。因此,博物館作為保護與管理文物的重要場所,應進一步完善與優化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一、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措施

(一)文物清潔

1.瓷器

由于瓷器在地下掩埋時間較久,導致瓷器表面上會存在不同臟污程度的污垢,如果就污垢原生形式進行陳列展覽的話,則會加重污垢對瓷器的侵害,因此,對瓷器文物進行保護,需對瓷器進行污垢清除,表面清潔是尤為重要的。文物保護人員需要利用清水、干凈柔軟的手帕、絨毛細膩的刷子對瓷器進行清潔,若有清潔不掉的污垢則可以將瓷器浸泡在清水中一段時間,前提是確保瓷器周身無裂紋,否則會加重瓷器裂紋程度,隨后取出浸泡一段時間的瓷器進行二次污垢清潔,最終確保瓷器表面不存在臟污[1]。

2.陶器

在進行陶器清理保護時,首先要采取跟上述瓷器一樣的污垢清理辦法,由于陶器上的污垢比瓷器難處理,所以在遇到第一次清潔不干凈的陶器時,不能再采用純清水浸泡的形式,而要采取相應的化學手段進行清潔,隨后用清水二次沖洗。但在利用化學手段清理陶器污垢前,需要提前對陶器里外進行固色處理,避免在利用化學手段清潔污垢的過程中對陶器原有的色彩造成破壞,使陶器表面顏料性質發生變化。

3.青銅器

青銅器不如瓷器與陶器的化學物質穩定,由于長期在地下掩埋,極易產生化學反應,致使青銅器本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經過反應后的腐蝕物也會留存在青銅器表面,使青銅器的紋路遭到損壞。青銅器表面存在的腐蝕物質主要是無害銹與有害銹兩種。在對青銅器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根據青銅器表面銹體面積覆蓋程度而定,對銹體面積較小的青銅器進行保護材料涂抹,防止銹體面積擴大。對銹體面積較大且損壞嚴重的青銅器則應選擇機械清除。

4.紡織品

紡織品文物的保護在其他種類文物保護中,屬于較難操作的文物種類之一。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紡織品文物的材質、用料、大小、色彩、性質等多種因素進行考慮,采取適合紡織品文物的清潔方式。例如,針對容易變形的紡織品文物需要利用特殊的有機溶劑進行清潔,對強度較高的紡織品溫度可以采取清水沖洗[2]??傊?,在紡織品文物清潔時需要視情況而定,選擇更適合該紡織品文物的清潔方式。

(二)清除博物館不利因素

部分文物由于長時間接觸空氣容易發生氧化以及與空氣中濕潤氣體接觸會產生化學反應從而污染文物,導致文物遭到破壞。因此,這類文物需保存在特定的環境中,而博物館在對其進行保存管理時,由于保存設備滯后,大多會采取金屬箱或木質柜對其進行保存,但由于文物對密封性的高要求,使博物館所提供的金屬箱與木質柜無法滿足文物需求,進而導致紙質、棉質、鐵質等性質的文物皆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诖?,針對該問題,博物館應完善文物保護措施,首先需要嚴格把控文物藏品保存環境,根據文物藏品實際需求打造具有高密封程度的玻璃柜,從而有效隔絕空氣中的氧化分子、濕氣以及有害氣體。其次博物館管理人員需要定期對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查看,將不利于文物保存管理的因素進行清除[3]。最后定期保養文物。

(三)打造數字化展廳

陳列展覽過程中的文物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灰塵、氣體、光輻射、空氣濕度等環境因素都是可能造成文物損壞的主要原因[4]。首先,光源是文物在陳列展覽中必不可少的打光形式,是為了讓群眾可以更好地觀看文物細節的主要方式,但文物長時間在光輻射的影響下,也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中對紙質品、紡織品、漆木器等文物的影響較大,長時間照射會直接破壞文物表面物質。其次,每一次進行大規模文物陳列展覽時,展覽舉辦方都會制定一批新的陳列柜用來放置文物,但是新的陳列柜一般都具有濃重的材料氣味,這些氣味中都會伴有嚴重的刺激性與揮發性氣體,這部分氣體的主要物質是乙酸和甲醛,長期處于乙酸和甲醛作用下的文物會將自身攜帶的化學物質與乙酸和甲醛發生反應,進而破壞文物性質。最后,在文物陳列展覽過程中,如果空氣環境中的濕度較高,將會直接對陳列的紙質、木質、鐵質文物造成破壞,使性質發生變化。

基于上述文物陳列展覽中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為有效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提高文物陳列展覽效果,博物館應轉變傳統文物陳列展覽模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內部打造數字化文物展廳,利用現代化技術將文物數字化,繼而在展廳陳列展覽虛擬文物,以防易損壞文物受到不可逆的破壞[5]。

(四)優化管理體制

合理、科學、高效的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體制,是對文物進行有效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優化管理體制可以將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由復雜化、無序化轉變為科學化、規劃化。根據文物保護有關規章條例要求,相關文物保護者必須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中,必須承擔起文物保護責任,將文物保護工作作為首要任務?;诖?,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工作中,需要完善管理體制,制定詳細的工作細則,要求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根據工作細則進行文物保護工作,杜絕一切形式化主義工作,從務實工作出發,針對每一件文物,制定不同的,專一的,適用于該件文物的保護方案、儲藏辦法、陳列條件等,進而規范各項文物保護工作[6]。

(五)運用數字化技術修復文物

出土文物在長期地下掩埋中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為有效復原受損文物的外貌,豐富完善我國歷史文化,可以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現存的結構輪廓線進行提取,應用3D重建技術將提取出來的輪廓線結合文物歷史圖片、文獻等內容進行復原,最大可能地還原出文物外形或內部結構,進而便于學者基于還原后的文物開展歷史文化研究。

(六)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評估

基于大數據技術對文物全方面數據信息進行提取分析,并將提取到的數據納入數據庫,通過計算機對將文物數據信息與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掌握文物所攜帶的問題,根據問題制定科學的文物保護策略。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結果,了解文物在歷史長河中的物質變化,從而在實際保護工作中為館內的文物提供最佳的儲存保管溫度、濕度。

二、博物館文物管理路徑

(一)多媒體技術與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相結合

博物館開展文物陳列展覽活動時,僅能將不易被破壞的文物進行陳列,而這類文物大多在某方面具有同一性,這就導致參觀群眾對博物館文物的觀看興致大打折扣,從而使博物館人流量持續下滑?;诖?,為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健康可持續發展,應做好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創新文物陳列展覽方式,例如,構建時空對話與交互式導視系統。

時空對話。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新穎、酷炫上面,因此,多媒體技術與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相結合,能夠從側重參觀者感官體驗的層面考慮,發展人物與文物時空對話形式,即借助多媒體技術連接參觀者與文物,使二者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時空對話,讓參觀者身臨地其境感受到文物所誕生年代的文化情景氛圍,聆聽文物自己所講述的文物故事,從而消除參觀者與文物之間相隔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距離感”,使參觀者感知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增加民族認同感。

交互式導視系統。交互式導視系統即在文物陳列中插入交互功能的技能型動畫,參觀者可以根據興趣自主選擇交互動畫,并在參觀者主動參與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參觀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參觀者通過主動選擇提高參與積極性。而交互動畫所模擬的素材皆來源于人們日常所能接觸到的生活,因此,無論參觀者選擇什么樣的動畫題材都能與動畫形成情感共鳴,以此吸引參與者注意力,使參與者沉浸其中全方面地體會文物內涵[7]。

(二)構建文化品牌

為保障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質量,可以從構建博物館新媒體文化品牌層面入手,即根據博物館文物特色延伸新媒體產業。

例如,山西省大型文博欄目《文明守望》,該欄目全年共分四季內容,一季十期,已播出的節目有“文明守望(走進長城)——請城磚回家,為長城療傷”。自欄目創建起就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各期節目好評如潮,在人民群眾之間產生談論熱潮。與此同時,地質科普文化與藝術創作系列音頻專題欄目《聽得見的博物館》也正式上映,該欄目以自然資源文化與礦物化石文化為主題重點介紹了山西地質博物館的精品標本,截至2021年7月,閱讀量已高達230萬次,社會反響強烈,贏得廣泛好評[8]。

通過上述文化節目反饋可知,構建新媒體文化品牌,創建一檔優秀的專題欄目對提高文物利用率具有良好成效。因此,博物館文物管理應積極爭取政府支持,與當地廣播電視臺、報刊、小紅書、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均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從而基于館藏文物構建文化品牌。

(三)創新博物館文物管理模式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技術在二十世紀就被使用于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中。新媒體技術不僅將具有超高研究價值但遭到破壞而不完整的國家級珍貴文物進行成功修復,還將博物館所珍藏且無法對群眾進行展覽的典藏文物通過新媒體技術將其轉換為數字投影,并在博物館面向群眾進行陳列展覽。此外,新媒體技術可以依托大數據分析參觀者的興趣愛好,分析參觀者與館內所陳列的文物匹配度,在尊重參觀者的意愿下,將參觀者帶到相關文物面前并沉浸式了解文物的各種形態和信息,進而通過體驗式互動加強文物藏品與參觀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基于此,隨著社會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在博物館文物管理過程中可以通過展陳數字化建設進行改善,在博物館文物資源匱乏劣勢下可以幫助博物館突出特色,以質取勝。例如,金川博物館獨特的沙井文化,若依舊按照傳統的展示方式進行陳列展示的話將依然無法長久性地吸引觀眾目光,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則可以利用聲、光、電、影等虛擬技術進行文化展示,從而聚集觀眾目光,激發參觀興趣。

(四)開設多媒體視頻功能區

以根雕藝術為例,根雕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民間藝術之一,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極具深遠,并且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以其精湛的工藝驚嘆時代。而根雕藝術主要的承載物為樹根,在雕刻過程中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根雕工藝。其中“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主要表明根雕藝術中“根”的重要性,強調自然美,要利用精湛的工藝對具有特殊自然形態的根材進行創作,使“根”在藝術手法的加持下更具藝術魅力。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則強調的是“工藝”的重要性,雖然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但將“七分天成”的“根”創作成具有超高賞析價值、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則需要靠“工藝”來實現。而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根雕工藝在當前我國眾多根雕藝術家中也是屈指可數的,該工藝不僅需要藝術家具備超高的雕刻手藝,還需要藝術家具備超高的思想覺悟,能夠將人文精神融入根雕藝術品中,進而賦予根雕藝術品獨一無二的生命力?;诖?,針對根雕所具備的獨特魅力,可以開設多媒體視頻功能區,在該區陳列展覽根雕藏品以及利用多媒體技術,按照根雕流程播放根雕不同環節的工藝技術,從而通過聲音、視頻、文字等形式讓參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根雕傳統藝術。此外,為進一步傳承民族文化,還可以利用博物館影響力,在博物館多媒體視頻功能區設置根雕藝術體驗區,專門體驗制作根雕手工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傳播我國傳統根雕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作為保管、陳列、修復文物藏品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責任,在當代社會發展下,應通過文物清潔、清除博物館不利因素、打造數字化展廳、優化管理體制、運用數字化技術修復文物、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評估等措施進一步完善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杜侃.文物預防性保護在首博的實踐與思考[J].首都博物館論叢,2020(00):349-357.

[2]李樂.淺談地方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以葫蘆島市博物館為例[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20(00):240-245.

[3]李文潔.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24):235-237.

[4]張亞曉.考古發掘及博物館文物的保護管理[J].炎黃地理,2020(12):72-74.

[5]商鑫龍.淺析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J].東方收藏,2020(23):76-79.

[6]巴葉.淺談如何做好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2):146-147.

[7]王國宏.試論如何做好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管理工作[J].絲綢之路,2019(3):175-176.

[8]朱琳.如何做好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J].智庫時代,2019(22):121-122.

作者簡介:田曉東(1985-),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文博助理館員,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安全保衛部部長,研究方向為文物安全與保護。

猜你喜歡
保護管理文物博物館
博物館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讓文物講述天路文化
徐州市濕地資源現狀及保護策略
自然保護區風景資源保護初探
露天博物館
文物失竊
文物掉包案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