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學術期刊在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中的發展研究

2022-07-20 00:35申磊肖婷婷成森杜帆
傳播與版權 2022年8期
關鍵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申磊 肖婷婷 成森 杜帆

[摘要]醫學學術期刊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強其學術傳播力是當前醫學期刊重點發展方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國內媒介傳播生態系統多主張內部資源與外部世界的協同合作,通過學術期刊與傳播生態的有機結合,優化醫學學術期刊外部發展環境,整合內部環境,加強互動傳播,增強期刊時效性等措施,為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醫學學術期刊;媒介傳播生態;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學術成果

醫學學術期刊是以醫學及相關學科報道為內容的情報載體,匯集醫學工作者的學術成果及工作經驗[1],主要收錄實驗研究、臨床報告、會議報道、專題理論研究、熱點述評、文獻綜述、專題講座、學術活動及述評等,其內容新穎、豐富,且專業性強,是當前醫藥學研究的重要情報來源,亦可反映醫學領域的學術研究現狀[2-3]。同時,醫學學術期刊作為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命在于傳播科學知識、促進科學交流、推動科學發展[4]。因此,我國醫學學術期刊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學科導向作用,挖掘科研亮點,而且要達到一定的學術引導及傳播效用,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職責。

在此背景下,醫學學術期刊工作者多主張將科研與科普有機結合,借助科研平臺及醫學專家的權威性,增強期刊的學術傳播力和影響力[5]。在醫學學術期刊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其成為媒介傳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與傳播媒介、人及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是實現醫學學術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基礎。因此,文章在概述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的基礎上,探索其發展道路,以期為改善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系統提供參考。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發展大多局限于期刊編輯、出版、隊伍管理等方面,期刊重點主要集中在媒介內部,于外部環境而言,期刊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考慮甚微,這使得醫學學術期刊被置于“空中樓閣”之境,缺乏實際意義[6]。在此背景下,媒介傳播生態系統成為改善醫學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理論之一。媒介生態學興起于北美,是將媒介放置于生態系統,通過二者關系的平衡與調節,促使多方結果良性發展。目前,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主要由媒介系統、社會系統與人群三方組成,三方相互依存,且三方的協調關系與相互作用是影響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7]。因此,研究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指導作用。

二、醫學學術期刊在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中的功能

(一)社會功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衛生科技期刊體系的不斷優化,醫學學術期刊學科門類逐漸完善、學術質量逐步提升,在國內外學術交流及學術競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促進我國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的重要媒介[8]?,F階段,幾乎所有醫學科研工作均須從查找學術文獻入手,且科研成果也須發表在以學術期刊為主的載體上。在此過程中,醫學工作者無論在科研、教學、協作方面,還是在自我學習等方面,都離不開醫學學術期刊。此外,部分醫學學術期刊還衍生出成果轉化、研究咨詢、評估監測、中介服務、展覽會議、受眾引導、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等新型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其在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中的多途徑發展趨勢[9]。

(二)經濟功能

醫學學術期刊兼具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雙重屬性,其物質產品屬性要求期刊作為商品進入生產流通領域,完成商品交換,促使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轉變,使無形的精神學術成果轉化為物質產品,發揮其在醫學領域中的實際作用,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10]。而其精神產品屬性則是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借助發行、廣告等經營活動產生的經濟價值來提升期刊自身的經濟效益,利用資金回流不斷提高期刊質量,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11]。

(三)文化教育功能

醫學學術期刊具有記錄知識、傳播知識、提供社會化教育及文化建設等功能,其不僅服務于醫療衛生事業,而且對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發揮重要作用[12]。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醫學學術期刊記載的最新科技成果已被同步納入教學內容,可幫助醫學生更為直觀、及時地了解到最新科研進展[13]。同時,醫學學術期刊中有關醫學教育的科研文章也可作為醫學工作者良好的自我學習的內容,有利于其業務水平的提升。

三、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現狀

(一)整體力量薄弱

一方面,現階段我國醫學學術期刊數量約占科技期刊的20%,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內醫學核心期刊的占比達10%左右[14],相較于其他學科,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及競爭力較為薄弱。另一方面,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期刊市場,國內醫學學術期刊的傳播力量較為有限?!?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指出,我國共有189種學術期刊被收錄于SCI,其中生物醫學類期刊共計64種,而影響因子達5分以上的醫學期刊僅有8本[15]。我國生物醫學領域中最具權威性的Cell Research期刊,其影響因子僅為15.393,這與《柳葉刀》等國際權威期刊相比差距明顯。從以上數據可知,當前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綜合實力及傳播影響力均處于偏弱水平,還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二)發展不平衡

近年來,國內學術期刊陷入“兩難”的發展困境。一方面,學術期刊需要保證足夠的發行量,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學術期刊辦刊經費的獲取已由以往的全額撥款機制轉變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等機制,生存壓力加劇學術媒介之間的競爭,引起信息傳播空間的進一步擠壓,使各學術期刊的生存環境日漸緊張,而資源的傾斜引發信息傳播的“馬太效應”,也導致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等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的不平衡[16-17]。目前,醫學學術期刊在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中的不平衡問題主要體現在各學科、各地區辦刊數量及質量方面。就數量而言,在學科分布方面,我國醫學學術期刊多以綜合性醫學刊物為主,包括一級、二級學科,而三級及以下學科較少。在地區分布方面,國內近1/4的醫學學術期刊來自科技、文化發展較為發達的北京地區,然后為上海及廣東地區,目前華北地區的醫學學術期刊數量遠多于其他地區,而西部地區的醫學學術期刊數量遠少于華北及華東地區[18]。就質量而言,各學科之間存在較突出的不平衡現象,截至目前,國內婦產科學、兒科學、基礎醫學及眼科學在核心醫學期刊中的占比仍最高,而綜合性醫藥衛生、臨床醫學等核心醫學期刊的占比相對較低,因此導致醫學學術期刊在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中的發展不平衡[19]。

(三)傳播互動不足

我國醫學學術期刊可劃分為“中華”“中國”“省市”“國外醫學”及“學報”等多種系列[20],但各系列內部大多獨自發展,并未形成“共存共贏、互惠互利”的局面,以致缺乏特色及競爭力,不利于期刊學術水平的提高?,F階段,醫學學術期刊與網絡媒體的有效互動是拓展其傳播廣度及深度的重要方式,數字化傳播模式可大大增強學術期刊的實效性傳播,且簡便易行、立竿見影。目前,權威機構代理上網及自辦網站是醫學學術期刊與網絡媒體互動的主要途徑[21],大部分醫學學術期刊實現了通過權威機構代理上網,但其自辦網站仍不夠完善,存在網站服務層次低,功能設計過于簡單,部分網站僅簡單羅列目錄等問題,且在體系邏輯結構、學科相關信息等知識服務方面存在較大缺失。

(四)傳播循環不暢

媒介的生存發展需要建立在生態平衡及良性互動的基礎上,資源的流動與循環是影響媒介傳播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只有保持系統資源的穩定流動與循環,才能保證媒介的特定結構及功能[22]。醫學學術期刊作為文獻情報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明確學術成果優先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其出版速度尤為重要,若縮短期刊的出版周期,就可加快醫學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速度,促進醫學科學發展。目前,我國醫學學術期刊按照出版周期可分為低頻區刊、中頻區刊、高頻區刊。其中,以半月至雙月周期為主的中頻區期刊分布最多,然后為季刊、半年刊、年刊及不定期期刊等低頻區期刊,而旬刊、周刊等高頻區期刊占比最低,從中可以看出,醫學學術期刊存在出版頻率低、論文發表滯后等問題。據報道[23],我國醫學刊物的平均報道時差遠大于國際知名期刊,可見,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發表的時效性相對較差,影響醫學科研成果與臨床應用之間的轉換周期,造成傳播循環不暢。

四、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發展之路

(一)提升整體傳播力量,優化外部發展環境

面對科技期刊競爭帶來的挑戰,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發展需要樹立良好的市場意識及內部管理共識,先立足本地,通過提高期刊整體學術質量,建設具有國際化潛力的期刊等方式,培養我國醫學期刊走出去的代表,以應對國際跨國傳媒與資本的挑戰[24]。其應依據我國制定的期刊發展戰略規劃,以“中國期刊方陣”為基礎,引入競爭機制,以期刊整體學術質量為評價指標,選出各學科優秀期刊作為國家重點扶持對象,并在此基礎上加強期刊建設,力求打造本土國際名牌大刊,優化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外部發展環境,進一步擴大我國醫學科研成果的國際顯示度與影響力。

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境外資本大量涌入,并以多種方式參與我國出版領域的競爭,同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出版市場之間的合作規模在不斷擴大,呈現規范化的發展態勢,這為科技期刊的國際合作辦刊提供了良好基礎[25]。在我國加入WTO后的“對等服務”原則下,學術期刊的合作辦刊模式可參考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期刊業的管理水平,同時充分利用國外合作者在國際中的組稿與發行優勢,加快我國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26]。目前,我國常用的合作辦刊模式主要為版權貿易與國內外合作辦刊,其中版權貿易為傳統合作模式,分為譯文版與原文版。前者主要通過文章語種的轉換進行交錯出版[27],如《柳葉刀(中文版)》等,此類合作辦刊模式的出現為我國科研人員提供了更為直觀的信息知識服務,也為我國科技期刊注入新生力量。后者則依托國際著名出版集團出版另一個國家的科技期刊[28],此類合作辦刊模式可降低期刊的生產成本,且有利于期刊影響力的提升。例如,日本與瑞士出版公司合作的《日本心臟雜志》,通過出版集團的規?;c集約化運作,該期刊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因此,我國醫學學術期刊可借助上述渠道,參考國際先進管理模式,優化醫學學術期刊外部發展環境,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

(二)整合內部環境,促進特色發展

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發展大多依托于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因素,地域差異是導致期刊內部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29]。面對此類現象,媒介可利用所處生態創造新的機會,通過期刊改革來開辟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以此改善不均衡的傳播環境,營造和諧發展環境。在通常情況下,媒介生態環境可分為所處環境與所需環境,前者為媒介現時生態環境,后者則是媒介追求實現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地理、交通、物質條件等)與社會環境(文化、觀念、道德、政策等),這構成媒介宏觀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醫學學術期刊改革需要立足于所處生態位,隨后依據發展目標靈活改變生態位,創造新的發展機會。

基于上述學術期刊現狀,國內醫學學術期刊走特色化之路勢在必行,主張“人無我有,另辟蹊徑”的方法,這也是強化我國醫學品牌的關鍵方式。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學等特色學科受到國際關注,《中醫雜志》《中國中藥雜志》等國內期刊被國際多種權威檢索系統收錄。醫學學術期刊可以此為突破點,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擴大我國醫學學術期刊的國際競爭力,實現醫學學術期刊的長遠發展。

(三)加強互動傳播,提升平臺運營能力

如今,期刊的資源生態位居于報紙與書籍之間,相較之下,網絡媒體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生態位中占有絕對優勢[30]。在此背景下,醫學學術期刊可借助網絡媒體完成更為廣泛的知識傳播任務,并基于互動互助、共進共演的原則,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遠程性、即時性、開放性與交互性優勢,營造最佳生態位。

隨著網絡信息傳播的快速普及,提升學術期刊平臺的知識服務及運營能力是推動其持續發展的核心工作。一方面,增加權威機構代理上網的醫學期刊數量,可提升醫學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另一方面,加強醫學學術期刊自辦網站的運營管理,完善其功能設置,優化用戶使用體驗,建設邏輯嚴謹和全面化、合理化的學術服務平臺,不僅能突出平臺的學術性與專業性,而且能保證平臺操作簡單、易于上手,為受眾提供直觀、便捷的知識獲取途徑,促進學術知識的有效傳播。

(四)增強期刊時效性,縮短科研成果的循環周期

稿件發表周期與期刊出版周期均是影響期刊學術傳播的重要因素,前者為稿件從收稿到發表所需要的時間,后者則是期刊的出版頻次,可反映信息的傳播速度,也是影響信息傳播速度的決定因素之一[31]。目前,醫學學術期刊的傳播循環鏈主要為“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與傳播→受眾接受與反饋→信息采集”,出版周期短、頻次高的期刊往往可更快速地發表最新成果和消息,吸引更多讀者,也吸引高質量稿件的投遞,進而形成良好的信息循環體系。因此,縮短稿件發表周期與期刊出版周期,有助于加速醫學科研成果的傳播循環。但目前大部分醫學學術期刊的出版周期已經固定,不會輕易調整。在此情況下,縮短期刊的稿件發表周期是改善其傳播循環的主要方式。根據科技部與國家新聞出版署要求,期刊需要縮短稿件在編輯部的留存時間,以最快速度完成論文發表,減少信息貶值。第一,醫學學術期刊盡量縮短擬采用稿件的刊出周期,對可修改、補充等滿足刊登條件的稿件,盡快給出針對性意見與反饋,指導作者快速完成稿件返修進而發表。對不采用的稿件,期刊也須盡快通知作者,并給予退稿說明與建議,部分不符合本刊特色的稿件須告知作者轉投。第二,期刊內部須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管理系統,轉變工作模式,實現編輯流程網絡化、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促進作者與編輯的雙向溝通,加速投稿、審稿、編輯等流程進展。第三,在版面無法周轉的情況下,期刊優先刊出具有重大創新成果的稿件,為優秀創作者爭取論文首發權。醫學學術期刊通過以上措施縮短稿件的發表周期,可增強自身時效性,加快醫學科研成果的傳播與轉化,進而改善其循環體系。

五、結語

醫學學術期刊作為科技學術刊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刊物存在諸多共性,在知識傳播、科技創新、出版環境、受眾利益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社會職責,并面臨較大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優化醫學學術期刊的媒介傳播生態系統是其履行社會使命的重要途徑,也是打造具有綜合影響力期刊的關鍵舉措?,F階段,我國醫學學術期刊尚存在整體力量薄弱、發展不平衡、傳播互動不足以及傳播循環不暢等問題?;诖爽F狀,醫學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不應局限于“傳播內生態”環境,而應立足整個社會,從內生態環境中走出來,在外部世界中尋求發展,將媒介、資源與環境視為整體,相輔相成、協調發展,促進自身在媒介傳播生態系統中的良性循環,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參考文獻]

[1]張英英,周曉彬,張健,等.中文臨床醫學期刊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文獻報告質量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16(05):720-724.

[2]Hayes V,Williams E,Fairfield K M,et al.Impact of a new institutional medical journal 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cultural change: A qualitative study[J].Learned Publishing,2021(04):602-611.

[3]C. Matthew Hawkins,Makebe Hunter,Giselle E.Kolenic,et al.Social Media and Peer-Reviewed Medical Journal Readership: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17(05):596-602.

[4]Naudet F,Siebert M,Pellen C,et al.Medical journal requirements for clinical trial data sharing: Ripe for improvement[J].PLoS Medicine,2021(10):e1003844.

[5]Iverson S,Seta M D,Lefebvre C,et al.International health library associations ur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 to seek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as peer reviewers for knowledge synthesis publications[J].Journal of the Canadian Health Libraries Association,2020(02):77-80.

[6]閆行敏,劉天怡,彭曉霞.國內外生物醫學期刊采用醫學研究報告規范的現狀與問題[J].中國全科醫學,2017(36):4598-4602.

[7]N Nupairoj .The Ecosystem of Media Literacy: A Holistic Approach to Media Education[J].Comunicar,2016(49):29-37.

[8]劉冰.新時代中國生物醫學期刊的使命與擔當[J].編輯學報,2018(05):441-445.

[9]馮甜,姚雪.論醫學期刊的知識服務拓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7(22):12-13,41.

[10]Loscalzo J.The Future of Medical Journal Publishing: The Journal Editor’s Perspective: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Circulation,2016(16):1621-1624.

[11]王明亮,顏帥.為創新服務辦好我國學術期刊:關于提升學術期刊質量與水平的幾點建議[J].科技與出版,2016(11):28-33.

[12]Gopal A D,Wallach J D,Aminawung J A,et al.Adh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 prospective registration policy and implications for outcome integrity: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rials published in high-impact specialty society journals[J].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18(01):448-457.

[13]趙慶來.應對知識服務要求的學術期刊出版變革[J].中國出版,2019(07):27-31.

[14]朱蔚,胡升華,周洲,等.2013—2018年我國新創辦科技期刊統計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5):598-604.

[15]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

[16]林茂,楊春松,程曉,等.2007~2016年全球五大生物醫學期刊中國學者文獻發表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9(07):851-855.

[17]孫國濤,李靖,邱鳳霞.國內健康素養研究現狀、熱點與前沿可視化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論文[J].現代預防醫學,2018(06):1063-1067.

[18]陳吉,劉蕊,王盼杰,等.國內醫學領域知識庫研究主題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8(07):422-427.

[19]賈鵬,李玲孺,韓東燃,等.基于文獻計量學對醫學領域中體質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中醫藥導報,2021(08):170-175.

[20]吳曉海,李榮.三大中文生物醫學期刊全文庫比較研究[J].中國病案,2018(03):45-48.

[21]張紅亞.醫學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探討[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9(09):587-589.

[22]Samson S,Veronika K.News consumption in a changing media ecology: An MESM-study on mobile news[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6(02):309-319.

[23]孫閩,賈旺.美國醫學類期刊的出版與啟示[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10):1069-1072.

[24]郝振省.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現狀、趨勢及建議[J].科技導報,2015(24):20-22.

[25]王波.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之路[J].中州學刊,2019(07):171-172.

[26]陳正權,晏燕.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基于CSSCI來源期刊論文的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3):66-69.

[27]芮海田,張偉偉,趙文義.中文學術期刊雙語出版的發展困境與解決路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10):971-976.

[28]余興發,宋海玲.基于CiteSpace的出版國際化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現代出版,2018(02):13-16.

[29]張建軍,高森,任延剛.地方醫學期刊的新媒體發展之路:臨床醫學推廣與健康宣教服務[J].編輯學報,2017(02):184-186.

[30]謝文亮,梁潔,鄭添尹.“互聯網+”下學術期刊的管理與經營機制創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7):725-731.

[31]芮海田,王佳,趙文義.商業數據庫與學術期刊合作新模式推行的困境與解決路徑[J].編輯之友,2019(03):40-43.

[作者簡介]申磊(1985—),男,陜西西安人,《醫學信息》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肖婷婷(1985—),女,陜西西安人,《醫學信息》編輯部編輯;成森(1991—),男,陜西西安人,《醫學信息》編輯部編輯;杜帆(1993—),女,陜西西安人,《醫學信息》編輯部編輯。

猜你喜歡
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提高建筑經濟效益研究分析
高校體育館的管理與社會效益的研究分析——以鄭州大學為例
新常態下會計與經濟效益關系辨析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下參與主體目標取向及社會效益分析
圖書館財務管理與社會效益分析
文化資源與青少年校外教育結合的幾點思考
電廠燃煤管理方法探討
論財務管理的目標
各種農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經濟效益對比情況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