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國疊影之魅

2022-07-23 15:00陳軍
社會科學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理想國正義

〔摘要〕對理想國的美好向往搭建了《理想國》與《潛夫論》之間比較研究的一般可能性,而二者各自無比全面精細的頂層設計更是增加了論說高度相似的另一種可能性?!罢x”是雙方論述共同的中心主題?!傲x”是《潛夫論》貫穿諸卷的批評標準,“義”在國家層面以君臣關系之“義”彰之,在個人層面則以君子賢人品質要求之“義”明之?!独硐雵放c《潛夫論》雙方都以正義論為核心,以認識活動及其結果——真知的獲取為路徑,以主體后天美德的養成為目標,終而以美德規范和保障正義之踐行。在此共同范式框架之下,光(日/燭)喻以其明、洞穴/夜喻以其黑,或指認識活動之背景,或言認識活動之前提,或表認識活動本身之性質。正義如同譬喻之出發點、關捩點,指引著雙方殊途同歸而又異彩紛呈。

〔關鍵詞〕《理想國》;《潛夫論》;洞穴喻;正義

〔中圖分類號〕I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22)04-0197-07

柏拉圖《理想國》作為西方哲學、政治思想史上“一長串的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①,可謂寄寓著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一種共通性價值訴求。中國歷史語境中的“樂土”“美政”“小康”“大同”“至德之世”之類社會愿景無不閃耀著“理想國”的金輝。立足于中西比較視角,迄今已有不少將柏拉圖《理想國》與中國《尚書》《論語》《孟子》《莊子》《禮記》《桃花源記》之類經典進行“理想國”等主題異同比較研究的成果面世。這不僅構成柏拉圖《理想國》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且就學術界綜合情形而論,探討不同文化語境中經典文本蘊含的“理想國”內涵,也成為引人注目的學術焦點之一。被譽為“后漢三賢”之一的杰出思想家王符(韓愈語)以《潛夫論》深入揭批東漢中后葉政治、哲學、經濟、文學、歷史、教育、軍事等社會諸多領域之丑惡疾弊,重構對理想社會之強烈吁求。其闡說立論之全面、尖銳、深刻程度為兩漢時期所未有,即便在中國文化歷史上亦屬罕見,策動兩漢思想發展之轉向,開啟東漢社會批判思潮之先河,在我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有著獨特地位,日漸受到學界高度推重。②當前已有若干單論《潛夫論》中的理想國方案③,但是將柏拉圖與王符進行比較研究的尚付之闕如。本文擬在理想國理論架構背景下辨析二者同存的洞穴喻之異同及兩者之間可能隱含的對應關系,這對于雙方研究之推進開拓都將是非常有意義且必要的。

(一)

對理想國的美好向往搭建了《理想國》與《潛夫論》之間比較研究的一般可能性,而二者各自無比全面精細的頂層設計更是增加了論說高度相似的另一種可能性。關于兩者理論建構之全面性特征,學界早已形成共識。例如有學者評價:“《理想國》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的‘制度性設計’的嘗試,它想的非常周到,不僅討論正義、民主、共產之類的大問題,就連節育與生育、子女與幼兒園這類‘小問題’也提出一系列‘應當’的方案?!鄙薪埽骸度绾螒獙Π乩瓐D〈理想國〉的制度性失誤》,《求是學刊》2017年第3期。對于《潛夫論》,有學者更因其涵蓋之廣泛性而贊之為“一部東漢時期社會百科全書”。魯西龍:《潛夫精神的挖掘與傳承——王符思想研討會述略》,《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下面且舉與本文緊密相關的“正義”的地位問題為例以管窺其間的高度相似性。

眾所周知,《理想國》副標題就是“論正義,政治的”。正義是全書“整個研究的對象”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1年,第114頁?!爸行恼擖c”。弗蘭切斯卡·奧基平蒂:《西方哲學史五講:古希臘時期》,長夏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第164頁。正義在柏拉圖哲學思想體系中,擔負著連接“善”這一最高理念與現實存在之間的中介。正義美德源于“善”,體現于國家正義、個體正義之具體實際之中:就國家層面而言,正義相比于節制、勇敢、智慧等美德“最能使我們國家善”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18頁。,是正義才“能夠使節制、勇敢、智慧在這個城邦產生,并在它們產生之后一直保護著它們”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18頁。,正義之于其他美德享有優先性,真正的哲學家“通過促進和推崇正義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軌道”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234頁。,實現分工正確,秩序井然。就個人層面而言,“正義是心靈最大的善?!卑乩瓐D:《理想國》,張竹明譯,第41頁。個體自身內的理性、欲望、激情諸品質各負其責,和諧協調,方才達到正義個人。而無論是國家正義抑或個體正義的具體落實,都取決于統治者抑或良好社會個體經教育而“回憶”起來的關于諸理念的知識。這是因為:國家正義中的四種美德,“勇敢和智慧分別處于國家的不同部分中”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16頁。,而智慧則是體現于國家中人數最少的“護國者”的知識。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12頁。節制和正義則是指向國家不同部分人群之間的關系范疇:正義是社會不同人“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別種人的作用”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31頁。;節制“貫穿全體公民,把最強的、最弱的和中間的(……)都結合起來,造成和諧”。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16頁。而個人正義中的諸品質的協調和諧,柏拉圖直截了當地指出“指導這種和諧狀態的知識是智慧”。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131頁。

在《潛夫論》思想架構體系中,正義同樣占據最為核心的關鍵位置。其開宗明義即言:“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蓖醴骸顿潓W第一》,《潛夫論》,馬世年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2頁。又言“學正乃得義”。王符:《務本第二》,《潛夫論》,馬世年譯,第18頁。明確指出圣人最為崇尚的是正義,其來自后天的學問知識的教育。被問及學問與耕作之間關系時,王符認為:“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學又耕之本也?!蓖醴骸夺岆y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81頁。使得知識學問具有了強烈的形而上性。關于正義與仁、禮、信、智諸品德之間關系,王符一方面認為“夫恕者仁之本也,平者義之本也,恭者禮之本也,守者信之本也。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謂真賢?!蓖醴骸督浑H第三十》,《潛夫論》,馬世年譯,第402頁。強調諸種品德都具有相當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又指出“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王符:《潛夫論》,馬世年譯,第23頁?!暗昧x則忠孝”王符:《務本第二》,《潛夫論》,馬世年譯,第18頁?!爸倚胖斏?,此德義之基也”王符:《務本第二》,《潛夫論》,馬世年譯,第20頁。。并舉例認為“今公卿始起州郡而致宰相,此其聰明智慮,未必暗也,患其茍先私計而后公義爾?!蓖醴骸稅廴盏谑恕?,《潛夫論》,馬世年譯,第246頁。不忘專門突出正義于諸品德其間的首要性。特別是還提出“仁者必有勇,而德人必有義”王符:《釋難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82頁。的品德關系觀,更是將“義”與全稱性稱謂“德”相關聯。如此揭橥“義”之來處,論說模式近同柏拉圖論說善理念、正義與智慧等其他美德之間的關系圖。

不止于此,正義在《潛夫論》思想體系中的突出位置還可以從將“義”作為批評標準貫穿全書諸卷而得以印證:

“義”于上述諸卷章中的出現,或直接點題,或列數遵守或不合“義”標準之種種現象,或隱或顯地從不同角度肯定了“義”原則在全書立論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論“義”的過程中也自然順帶涉及《理想國》中諸如節制(如《浮侈》)、勇敢(如《實邊》)、智慧(如《勸將》)、欲望(如《三式》)、理性(如《潛嘆》)、激情(如《交際》)等品質內涵。而且,《潛夫論》論“義”自然也包括國家和個體兩個層面。國家層面以君臣關系之“義”彰之,個人層面則以君子賢人品質要求之“義”明之。前者如《論榮》《實貢》《明忠》諸篇中批評群僚舉士不實,使得國無真賢可用,君臣之間無法實現“義”所要求的“明”與“忠”各司其職的和諧理想關系。后者如《浮侈》《衰制》《巫列》《交際》《五德志》諸篇中個體不可恣意肆欲,必須要控制欲望,提高理性認識水平,重視內在修為,以德為本、張揚激情、獨立不遷、橫而不流、永葆本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潛夫論》與《理想國》一樣,足可名之為中國漢代專論“正義”的一部大著。

當然,毋庸諱言,在“正義”論說上,兩者也存在諸多客觀差異。首先,《理想國》理論建構主動意識明顯強于《潛夫論》。前者從提出什么是正義,到正義類型區分及其之間對應關系,再到如何通過教育實現正義等等,邏輯線索清晰分明;而后者圍繞正義進行的議論多是散點式,36篇之間亦無一定不變之順序。其次,雖然兩者都強調理想國要服務于人民群眾集體利益,但是在正義與服務群眾集體利益之間的整體勾連度上,《潛夫論》要比《理想國》明朗得多。特別是在關于國家正義問題上,以民為本的評判標準在《潛夫論》中得到了全面彰顯。最后,雖說學問知識都是雙方正義主體的現實素養保障,但是在具體知識學問內涵上卻是顯著打上了各自文化烙印的。知識在柏拉圖那里就是對于善理念的認識,或謂之理想國的最高原型在于美的理念;而在王符這里則是“先圣之典經”“夫子之遺訓”。王符:《贊學第一》,《潛夫論》,馬世年譯,第10頁。前者是客觀唯心的先驗存在,而后者則是具體精微地載于書冊文字之上的。饒有趣味的是,不同的知識溯源在柏拉圖看來恰恰是至為矛盾的。因為在柏拉圖眼中,文字教育并非真實本身而是真實的影像,王符暢想的“圣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后人以經典往合圣心”王符:《贊學第一》,《潛夫論》,馬世年譯,第17頁。企圖是無法實現的。

其他一些方面,諸如統治政權追求的不應是一己之私而是老百姓集體利益、君臣和諧關系若聲樂、量材善任、監督文學、社會等級與具體個人之間的定與變、愛惜民力、統治階層言行不一、社會善惡顛倒、為政者待遇保障、良好個體培育等問題看法上,柏拉圖《理想國》和王符《潛夫論》之間都表征出相當程度的近似性。因與本文主題不甚相關,故不再贅述。

(二)

《理想國》在論證完正義定義、正義類型、國家正義與個人正義之間品質對應關系等內容之后,轉到了如何以知識教育保障正義之實現。為此,柏拉圖精心劃分了不同等次的認識性質情形,并通過形象化的日喻、線喻、洞穴喻予以說明。令人驚奇的是,《潛夫論》整個論說行文中亦出現了類似的光喻、洞穴喻,共同服務于正義主題的論說。

在柏拉圖理論體系中,日喻是用來建立善理念的至高地位的。善理念一方面使得認識主體具有認識真實本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讓現實事物接受理念之照耀。這樣一來,與主體借助日光眼看世界萬物的模式類似,曾經觀照過善理念的靈魂依附肉體之后,善理念就像日光的角色一般,使得此認識主體能夠在注視被理念照耀過的對象事物時,經回憶而復生出種種理念真實,獲取理性知識。與“知識”這樣的認識結果相對的是肉眼凡胎對于具體事物的認識,其結果只能算作“意見”。

為進一步區分認識的不同級別性質,柏拉圖繼續引入線喻予以充實,依據認識的清楚、真實程度,將認識世界首先區分為憑肉眼觀看的可見世界、憑理性認識的可知世界,前者被太陽統治,后者被善理念主宰。認識可見世界而得來的“意見”又可以細分為指向陰影、倒影的“想象”以及指向具體實物的“信念”。認識可知世界而得來的“知識”也可以細分為指向數學圖形、數字之類的科技所得的“理智”以及針對理念的“理性”。于是,在認識之線軸上,由模糊虛假到清晰真實就串起了從想象、信念到理智、理性這四種漸升狀態。

日喻、線喻中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劃分,柏拉圖又繼續用洞穴喻予以直觀演示。地下洞穴代表可見世界,洞穴外面代表可知世界。洞穴內燃燒發出的火光(相當于日喻中的日光)投射各種影子在墻壁上,被綁住頭顱和腿腳的人此刻只能誤將幀幀影子當作真物。人走出可見世界,轉入洞穴外的可知世界,要認識自然光(相當于日喻中的善理念)還需要一個逐步習慣適應的過程。若從人的教育培養角度來看,柏拉圖認為從洞穴內轉到洞穴外的比喻實質,就是一個改變靈魂關注對象進而逐步走向理性認識的、培養合乎理想國管理素質要求的優秀護國者的過程。換言之,因為知識、智慧之于國家正義、個人正義的指導性功能,柏拉圖通過三個相關的譬喻層層鋪墊,起草了一張如何不斷獲取理性知識、真實知識的規劃?!独硐雵逢P于天文學、數學、辯證法的探討,則可視作對于這張規劃圖稿的充實、細化。

現在不妨以此為參照,研究一下《潛夫論》中幾處相似的譬喻論說。第一處相關文字內容如下:

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盡照,及學也,聰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猶火之于人目也。中井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己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不可見也。學問圣典,心思道術,則皆來睹矣。此則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經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于道。王符:《贊學第一》,《潛夫論》,馬世年譯,第13—15頁。

為了論說“德義”之成必須基于對先圣經典、夫子遺訓的學習滋養,以經典所寓“道之明”提升君子個體“聰明無蔽,心智無滯”認識能力,助力養成“德義”美德,這里以夜室之燭火為喻,如同人目借助火光可以見物,人心借助先圣經典可以達道。與柏拉圖日喻相比,不難發現:第一,譬喻都將人眼借光視物作為喻體一側,本體雖構成不同,但是具有一定結構相似性,即:善理念與經典、真實本體與道大致可以形成對應關系。一個是以善理念為媒認識真實本體獲取理性知識,一個是憑借經典以認識道,認識環路亦大致類似。第二,認識主體內涵不同。柏拉圖的知識觀堅持回憶說,理念真實于認識主體是先驗存在狀態,認識活動之于認識主體不啻一種喚回、復醒行為;而《潛夫論》所說的認識主體則是一種唯物論性質,“性非絕世”“未必盡照”是對認識主體的描述,而“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不可見也”是對認識對象的描述,此種認識活動之于認識主體體現出一種比較合理、客觀的增升、超越性質的“自彰”狀態。第三,與喻體“光”對應的本體性質不同。先圣經典是客觀物化的文字載體,而善理念則是完全形而上之客觀唯心物。

第二處相關譬喻文字如下:

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故設虛義以喻其心曰:今觀宰司之取士也,有似于司原之佃也。昔有司原氏者,燎獵中野。鹿斯東奔,司原縱噪之。西方之眾有逐豨者,聞司原之噪也,競舉音而和之。司原聞音之眾,則反輟己之逐而往伏焉,遇夫俗惡之豨。司原喜,而自以獲白瑞珍禽也,盡芻豢單囷倉以養之?!穗S聲逐響之過也,……王符:《賢難第五》,《潛夫論》,馬世年譯,第61頁。

為了論說和抨擊惡劣社會環境導致求賢之難得,社會大眾又因為缺乏足夠認識能力——“閭閻凡品,何獨識哉?茍望塵剽聲而已矣?!蓖醴骸顿t難第五》,《潛夫論》,馬世年譯,第59頁?!齺砩茞翰环?、忠奸顛倒、智陋難辨,即所謂“直以面譽我者為智,諂諛己者為仁,處奸利者為行,竊祿位者為賢爾,豈復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綱紀之化,本途之歸哉?”王符:《賢難第五》,《潛夫論》,馬世年譯,第59頁?!稘摲蛘摗穱@認識的真假問題,以“燎獵”為喻對“隨聲逐響之過”加以諷刺。在認識真假角度而言,“燎獵”喻既與柏拉圖日喻、洞穴喻中可見世界之“意見”結果有關,也與線喻中“想象”的認識狀態接近。洞穴內所見墻上陰影與夜獵所聞之聲響,都被排除在理性認識范疇之外?!八驹?,而自以獲白瑞珍禽”王符:《賢難第五》,《潛夫論》,馬世年譯,第61頁。與柏拉圖所說“如果囚徒們能彼此交談,你不認為,他們會斷定,他們在講自己所看到的陰影時是在講真物本身嗎?”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207頁。真有十足的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里所謂的認識之真假內涵,兩者是有差異的:柏拉圖是理念至高至真,現實萬物乃理念之虛假影子;《潛夫論》所言之真假是事物表象與實在、形式與內容之異質。前者系先驗層面虛實之真假,后者系科學的哲學層面之真假。

第三處相關譬喻文字是針對“堯、舜道德,不可兩美,實若韓子戈伐之說邪?”這一問題的,具體回答如下:

是不知難而不知類。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是戈為賊,伐為禁也,其不俱盛,固其術也。夫堯、舜之相于,人也,非戈與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舜、伐何如弗得俱堅,堯、伐何如不得俱賢哉?且夫堯、舜之德,譬猶偶燭之施明于幽室也,前燭即盡照之矣,后燭入而益明。此非前燭昧而后燭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圣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是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眾良相德,而積施乎無極也。堯、舜兩美,蓋其則也。王符:《釋難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74頁。

此處以夜室之燭火為喻,在第一處譬喻那里其實業已提及:“中井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蓖醴骸顿潓W第一》,《潛夫論》,馬世年譯,第14頁。以“偶燭之施明于幽室”王符:《釋難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74頁。譬喻堯舜之德皆共美,“非前燭昧而后燭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王符:《釋難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74頁。,乃承續光大而非對立否定關系。夜室燭火此處代表了二圣之盛德光輝普照,與柏拉圖日喻中善理念如陽光的范式趨于一致,二圣盛德光輝于人世間,恰如善理念照耀現實之認識對象。就結果導向而言,堯舜相續如幽室之明燭光,建立人間太平之功績,進而帶動、影響、產生一代又一代“眾良相德,而積施乎無極”王符:《釋難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74頁。;同理,善理念在柏拉圖那里之所以要分別給予認識對象以真理真實、給予認識主體以認識能力,最終目的也是要指向讓眾多社會主體有能力“回憶”生出理性知識,成為護佑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材。這里又不禁凸顯出兩者在譬喻的深層價值取向上的某種共同性。當然其間的最大不同還是在于:在柏拉圖那里,這種人才造就是先驗性自求內生;而在《潛夫論》那里則是先天稟賦加之后天外求的兼修內化。前者神秘感強,后者則易成性高。

(三)

《理想國》與《潛夫論》分處中西不同地理歷史空間,時間亦相隔四五百年,但是都以深邃的哲學之思,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在追逐“理想國”的共同光榮夢想之中,不僅諸多立論觀點相似,更見論說方式上的獨特交集,本文所述之光喻、洞穴喻即是其一。這既體現了人類面對具有共同性質的社會歷史語境而可能產生思維方法上的趨同性,又反映出光明、黑暗、火光、太陽、洞穴、陰影、聲響諸如此類人類生活非常熟悉的物象及其特征之于形塑、凝結人類社會文化傳統而產生的某種自然而然的深刻影響。且燭光與幽室、真實本體與陰影聲響、可見與可知、意見與知識、道與經典之類成對雜出于中西不同文化氛圍之間,不禁構成了一道顯著的橫亙中西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現象。

《理想國》與《潛夫論》雙方都以正義論為核心,以認識活動及其結果——真知的獲取為路徑,以主體后天美德的養成為目標,終而以美德規范和保障正義之踐行。在此共同范式框架之下,光(日/燭)喻以其明、洞穴/夜喻以其黑,或指認識活動之背景,或言認識活動之前提,或表認識活動本身之性質?!稘摲蛘摗芬砸故抑疇T火喻、燎獵喻分別不同程度地觸及了認識活動外在條件問題、認識結果的真假問題以及社會歷史進步的模式問題?!独硐雵芬匀沼?、線喻、洞穴喻分別論證解說了認識結果的真假虛實之類的等級問題、認識活動實現之可能問題,再經過優秀社會個體教育培養的中介,最終服務于理想國正義之達成。若非兩者都將正義問題置于論域之關鍵核心位置,諸譬喻自無更多交叉碰撞之可能。正義如同譬喻之出發點、關捩點,指引著雙方殊途同歸而又異彩紛呈。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柏拉圖在洞穴喻中非常特別地強調“從小就住在”洞穴內的人們“頭顱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看洞穴后壁?!卑乩瓐D:《理想國》,張竹明譯,第206頁。而不像《潛夫論》中譬喻時那般環境自然寬松,即便如燎獵喻,也是日常般平常合理,無過多拘忌。個中緣由恐在于:柏拉圖為了精心維護其哲學體系中的先驗理念說能成立,不得不人為有意設置種種場景語境。洞穴中人如果不是“從小”一直生活其中,豈會輕易將墻壁上的陰影和自然世界中的萬物相混淆?洞穴中人如果不是“頭顱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看洞穴后壁”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第206頁。,理念與現實之間的影子說又如何能輕易成立?從可見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轉變又如何能界限赫然?對洞穴中人施加的重重限制,成了柏拉圖建構理念說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先驗唯心主義學說的先天不足。

無論柏拉圖是修辭的敵人,還是修辭的朋友,有一點是比較明顯的:那就是他始終不肯承認修辭的普遍性,始終將修辭視為某種有限的、工具式的東西。李永毅:《曖昧的修辭,曖昧的柏拉圖》,《外國文學》2006年第2期。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柏拉圖哲學思想表達過程中對于譬喻等修辭的運用是典型、成功甚至永恒的,思想為之增色并且伴隨思想流傳至今,幾千年后仍舊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蛟S事與愿違,也算得無心插柳。與柏拉圖不同,在譬喻問題上,王符的態度倒是鮮明、肯定、積極得多,《潛夫論》中不無巧合地正面表達了他的看法:“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蓖醴骸夺岆y第二十九》,《潛夫論》,馬世年譯,第376頁。本文圍繞譬喻之對話,辨析同中之異,總結異中之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期為比較研究《理想國》與《潛夫論》搭橋鋪路,增進開展中外理論話語溝通交流之信心,為講述中國理論故事,傳播中國特色話語,構筑全球思想話語共同體而矢志努力。

〔作者簡介〕陳軍,南京圖書館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南京210018。

①羅素:《西方哲學史》上,何兆武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43頁。

②參見魯西龍:《潛夫精神的挖掘與傳承——王符思想研討會述略》,《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王向峰:《為衰敗世相寫真的〈潛夫論〉》,《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6期。

③如黃春英:《東漢王符的治道政治思想與其〈潛夫論〉中的理想國》,《蘭臺世界旬刊》2014年第30期;李桂花《淺析王符〈潛夫論〉之理想社會》,《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歡
理想國正義
用正義書寫文化自信
十字坡上的程序正義
大理:夢游理想國
現代的理想國
實踐正義是否可以脫離理論正義
淺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幸福觀
趙子旦:優雅女人的“理想國”
趙子旦:優雅女人的“理想國”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