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聲唱法在“豫歌” 演唱中的運用

2022-07-24 12:08劉浩杰
今古文創 2022年28期
關鍵詞:豫劇美聲唱法

劉浩杰

【摘要】 “豫歌”既保留了豫劇藝術的精華,又吸收了具有時代感的當代歌曲創作藝術元素,不僅具有深厚的藝術文化價值,而且對傳統藝術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段覀兪屈S河泰山》立足民族文化底蘊,與豫劇藝術巧妙結合,是“豫歌”聲樂作品的扛鼎之作。彭麗媛老師演唱這首作品時,在不改變作品原有韻味的基礎上使用了很多美聲唱法中科學的發聲技巧。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美聲唱法和豫劇演唱的差異,找尋豫歌中美聲唱法的蹤跡,以豫歌《我們是黃河泰山》為例,剖析美聲唱法在豫歌演唱中的運用,探索豫劇和豫歌的融合、傳承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 美聲唱法;豫劇;豫歌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26

一、美聲唱法與豫劇的概述

(一)“美聲唱法”的概述

美聲唱法之所以在國際文化藝術體系中被認可,是因為它既有較為完整的理論支撐,又擁有獨特的歌唱技巧和系統的教學方法、訓練方法;能充分發揮共鳴效果并擴大音量、美化人聲,依靠人聲來表現高難度技巧,極大地增強了藝術張力;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聲帶在歌唱時的損傷,從而延長歌唱壽命。美聲唱法科學的聲部劃分,使歌唱更符合人類的生理條件和心理訴求。國內外嗓音醫學、嗓音外科和藝術嗓音醫學通過臨床揭示了美聲唱法的發聲規律更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從現代醫學角度給予它科學支撐。優美且具有質感的音色、高質量發聲的音域、游刃有余的氣息,最終形成的聲音富有穿透力,這些都依賴于美聲唱法相對科學的訓練方法。

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大多體現在:站姿、呼吸、喉頭位置、共鳴、發音等方面。歌唱者保持正確的站姿對氣息的運用非常有利,氣息通過站姿的調整,可以更輕松地適應歌唱者的需求。美聲唱法要求胸腹式聯合呼吸,簡而言之就是歌唱時的呼吸和換氣要口鼻同吸。這種呼吸方式不僅可以讓歌唱者感受到更深的呼吸,充分打開共鳴腔體,還足以提供強大的氣息支撐歌唱。喉部是歌唱通道的關鍵所在,喉部的狀態對歌唱狀態起著調節作用,起初大量文獻將喉嚨狀態定義為指喉道是否打開,喉頭能否穩定。后來大批聲樂教育者和歌唱演員通過實踐和總結,逐漸提出喉部狀態應處于一種自然放松的狀態,配合積極的氣息引導發聲。美聲唱法的聲音,要求聲音狀態和色彩的統一,即共鳴。它對胸腔共鳴要求較高,尤其在演唱高音時,如果失去胸聲便稱為半通道歌唱,口腔共鳴、頭腔共鳴配合胸腔共鳴,則稱為全通道歌唱??谘是豢梢云鸬秸{節共振的作用,頭腔共振是在口腔共振的基礎上,打開鼻腔產生的共振,胸腔共鳴在口腔以下,腹腔以上,共鳴音色敦實有力。演唱不同音域時,為了在不同音域發出較為統一高質量聲音,各個共鳴腔使用的比例也有所調整,演唱高音時往往采用真假聲結合的發聲方法,通過訓練專業技巧磨合換聲點,最終達到聲音質量、音色、音量的統一。

(二)“豫劇”的概述

豫劇是集詩歌、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起源于河南省,主要流傳于我國山東、安徽、湖北、山西等地,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在豫劇形成之初,主要以梆子為主配合其他打擊樂作為伴奏,因此早期豫劇也被稱為“河南梆子”。豫劇唱腔以其鏗鏘有力、抑揚頓挫、音色深邃、口齒清晰、節奏活潑、善于表現人物內在情感而聞名,同時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深受大眾喜愛。經歷了百年風雨洗禮的豫劇,在其他姊妹劇種中博采眾長,與中原文化相結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韻味。

豫劇音樂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它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民俗性,在廣大的觀眾心里它是“接地氣”的藝術。豫劇創作更貼切人民生活,觀眾從視覺、心理、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再加上豫劇的創作是人民群眾參與的成果,不僅使豫劇的傳播如魚得水,更讓豫劇在眾多本土劇種中脫穎而出,肆意散發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豫劇的傳播方式主要依托于口傳心授,薪火相傳中,新一代豫劇人才在傳承中創新,提升其時代特征,以增強其藝術質量。豫劇音樂經過了數百年的流傳,是中原民族音樂智慧的結晶,它來源于民間,表現出中原民族音樂的特點。豫劇的演出不會墨守成規,不論是老藝人們整理的固定劇目,還是新演員調整的創新劇本,都可以靈活使用、推陳出新,這也是豫劇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根源?,F代戲的興起與發展,不僅提高了唱腔和伴奏的水平,還將燈光、舞美等現代化藝術元素融入其中。隨著這一變化,不僅增強了豫劇藝術的張力,也形成了一種傳統與時尚并重的舞臺風格。豫劇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開枝散葉,這些“枝椏”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豫劇唱腔和流派,然而從地域特色、曲譜結構、調式調性、旋律創作、語言節奏等方面來看,又可以分成豫東和豫西兩大聲腔體系。豫東地區的聲腔以豫東調為代表,包括祥符調、沙河調和高調,其聲腔的語言基礎是以商丘地區為中心的語音語調,傳統演唱中多使用假嗓即二本嗓,聲音高而細,演唱過程中花腔多,具有高亢奔放的特點。豫西地區的聲腔以豫西調為代表,聲腔中的語言基礎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音韻,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即大本嗓,演唱中哭腔較多,聲音圓潤,具有粗獷悲壯的特點。

二、美聲唱法在豫劇中的應用與整合

(一)“豫劇”借鑒“美聲唱法”的緣由

目前,無論是在戲曲界還是聲樂界,有一種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即中國戲曲的演唱方法是科學的,但歌唱方法的總結并不科學,未能形成一個系統、完整、詳細的歌唱理論和教學理論。因此,在戲曲演唱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科學的做法。西方人對美聲唱法和美聲教學的總結更科學、更細致。在把握整體的前提下,學生可以在教學中從呼吸、發音、語言、共鳴等方面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其效果更快,與中醫辨證施治十分相似。當然,這樣的吸收和借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做得好,有利于豫劇改革;做得不好,有副作用于豫劇改革,所以謹慎行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豫劇對美聲唱法的吸收和借鑒是豫劇把美聲唱法中的一些因素熔于豫劇之爐中。目的是在不損害豫劇各項藝術特色的前提下,幫助提高豫劇的聲樂水平和教學水平。豫劇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但豫劇演唱自身存在著許多弊端。常常因為不科學地用嗓習慣導致演唱的壽命逐漸縮短,容易造成各種嗓音疾病,美聲唱法的引入為中國傳統戲曲唱腔帶來了新的曙光。

(二)豫劇改革中融合美聲唱法的杰出代表——“豫歌”

1.“豫歌”具有民族文化風采的起源

中國民族聲樂從百家爭鳴逐漸演繹成百花齊放,在藝術百花叢林中誕生了這樣一朵鮮艷的“奇花”——“豫歌”,即“豫劇戲歌”。作為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它的創作、風格和舞臺表演都來源于豫劇和曲藝音樂,因此其旋律、曲式、曲藝結構等音樂元素都與之密切相關。豫歌作為中國民族聲樂的一朵奇葩,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要想在演唱中充分體現這種韻味,只有建立在掌握豫歌的語言、演唱和外部表現的基礎上?!霸ジ琛弊鳛橐环N戲曲歌曲,常以旋律優美、唱腔動人和韻味豐富而深深地打動觀眾?!霸ジ琛钡某霈F不僅讓觀眾對其旋律有共鳴,從難易程度上也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這不僅是時代特征的反映,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因此這種新的演唱方法獲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歌曲形式。

2.“豫歌”創作、風格和舞臺表演的主要因素

“豫歌”作品的創作一般建立在民族聲樂作品的基礎上,加入豫劇藝術的聲腔元素。中國民族聲樂往往以山歌、號子、小調為主要構成,大多數作品內容就來源于人民的真實生活,甚至是由勞動人民直接創作出來的,經過藝術家的傳唱和加工,使其更具藝術性和欣賞性。而豫歌在此基礎上,與本身也來源于民間的豫劇和曲藝結合,使用大量豫劇色彩的旋律走向和獨具特色的程式化動作,在創作、風格和舞臺表演上都具有傾向性,不僅使豫歌更具民俗風味,更容易讓廣大群眾對其產生興趣。豫歌聲樂的演唱也因此更具鮮明的河南地方風格,豫劇作為河南土生土長的劇種,在唱腔上獨具河南風味,豫劇藝術中的“字、氣、聲、情、味”在豫歌演唱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歌唱語言是聲樂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民族聲樂中,歌唱語言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特色和歌唱魅力。豫歌的歌詞在創作和演唱上繼承了豫劇的語言習慣,具有河南方言的特征。中國民族聲樂體系的整體性主要包括演唱和舞臺表演,在表演上豫歌也繼承了豫劇形體表演中的“意、虛、韻、神”的美學特征,表現為形體表演的意會與虛擬,動作的韻律、美化和傳神?!霸ジ琛钡膭撟髟谠⊙莩膽煤桶l展中,堅持了地方文化起源的特點。它既留取了豫劇文化的民族性,又進行了現代科技影響下的文化創新。在研究豫劇的過程中,大家不應忘記探索豫劇對民族聲樂的影響,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和學習提供良好的參考。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進步是由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堅持民族性的聲樂藝術,做到不忘其根。在不斷創新和創造的過程中,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結合正確、科學、系統的外國文化,中國民族聲樂才沒有過了“保質期”,這也是一個文化創新的條件之一。堅持文化自信,不走彎路是藝術創作和創新的保障。

(三)《我們是黃河泰山》的奇巧結合

1.立足民族文化底蘊的創作

接下來我們通過分析豫歌《我們是黃河泰山》的片段,來感受美聲唱法與豫劇結合的豫歌所彰顯的藝術魅力:《我們是黃河泰山》是由著名歌唱家彭麗媛老師首唱的一首關于歷史轉折時期的祖國頌歌,通過歌曲描述的祖國的歷史苦難和輝煌,不僅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同時也昭示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詞作家曹勇祖籍在黃河岸邊,泰山腳下的山東,信手拈來的故鄉情結,讓他在感嘆祖國和民族越來越好之余,同時也贊美這一方方熱土上繁衍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曲作家士心在見到這段詞時,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滿腔熱血,他不僅在音樂上構思巧妙,曲式結構和音樂處理上更充滿奇思妙想。士心在創作時就是為彭麗媛量身打造的,因為彭麗媛從小便在豫劇的海洋里接受熏陶,再加上士心對豫劇也很熟悉,便奠定了《我們是黃河泰山》的創作基調是豫劇。

2.輝煌的西方式引子

士心在作品一開始便采用立體的美聲合唱做引子,通過合唱伴唱來凸顯萬古黃河磅礴東去的宏偉場面,讓聽眾深切感受到黃河泰山的雄偉氣勢和氣概非凡,同時帶動聽眾作為華夏兒女的熱血,和對祖國壯麗山河之間的共鳴?!鞍 弊趾铣槌敲缆曌髌分谐3J褂玫乃囆g手法,使用規整的合唱手法,規范的合唱技巧,在歌曲開頭便將聽眾帶入到一個美聲的藝術氛圍中。在引子結束,歌唱演員的主旋律一出現,便迅速把聽眾帶入豫劇的獨特風味里。前后形成一種對比,讓聽眾對兩種藝術的韻味和特點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暗示聽眾這首作品里所出現的兩種藝術風格,“豫歌”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

3.獨具韻味的旋律聲腔

連續八個小節的音樂素材都取自河南地方風味的豫劇音樂旋律,波音、倚音以及小切分,大附點和四十六各種節奏型的使用,密集緊湊的節奏、旋律與舒緩開放的節奏、旋律交織使用,形象地表現出河南豫劇的旋律特點和音樂情感,充滿濃郁的河南地方風味和風土氣息。通過引子和第一段的銜接,實現了美聲與豫歌的銜接,同時也實現了美聲和豫劇之間的銜接和交融?!拔衣近S河岸邊”的“邊”字以及“濁浪滔天向我呼喚”的“喚”字,作品中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字所譜寫的旋律,都是根據“豫劇”的旋律特點所描繪的,在豫劇演唱中通常是搭在氣上,在嘴巴里把字咬圓潤,然后從鼻腔里推到頭腔里,要求韻味足、聲線美、鏗鏘有力。但在彭麗媛老師演唱過程中,明顯可以聽出在頭腔高位置的共鳴要更多些,在保證不改變豫歌的風味的基礎上,使用了更為科學省力的技巧,而這些技巧主要體現在氣息使用方法和氣息走向以及在通道和共鳴上的區別,彭麗媛老師在演唱中采用美聲中的這些技術,讓人在感受河南風味的同時,聽到的聲音干凈利索了許多,當然對聲帶的損耗也減少了許多。

從立體美聲合唱的引子,到第一段以河南豫劇為基調的民族女高音如泣如訴地一唱三嘆,到第二段雄渾壯闊的男聲合唱,以及最后一段回到女聲獨唱,分別描寫了黃河的磅礴之勢、黃河母親的委婉慈祥、泰山父親的剛健柔美,抒發了對民族美好未來的向往。從標志性的旋律連接、節奏轉換到歌詞的選擇,各種音樂素材的靈活運用,不僅在歌曲中增強了豫劇的風味特色,也通過演唱方式的轉換和風格轉換,使美聲藝術對豫劇音樂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切的影響和交融,從而促使豫劇成為更廣為人知的民族藝術,同時也通過歌唱方法的調整,增強了豫劇演唱走向相對科學的可能,推動著豫劇走向大眾,走向世界。

三、結語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姊妹藝術的交流、借鑒、融合。通過借鑒美聲唱法中的系統、科學的發聲訓練,聲音觀念、聲部區分等,使豫劇更具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當代性。我們應該獨立創新、傳承發展,學習借鑒西方美聲唱法中相對科學的演唱方法,通過借鑒美聲唱法中的發聲技巧把作品的旋律和韻味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樣不僅可以將美聲唱法中的科學發聲技巧作為支撐,還可以保持傳統戲曲中美輪美奐的韻味。在這個日益開放相互交流的時代,大家要勇于創新、借鑒和融合美聲唱法與豫劇音樂藝術,涌現出“豫歌”一般的藝術佳作,從而奠定豫劇這棵常青樹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雷.中國民族聲樂——“豫歌”與豫劇的借鑒與融合[J].美與時代(下),2018,(03).

[2]江慧.美聲唱法在戲歌演唱中的運用[D].西安音樂學院,2017.

[3]崔文雯.美聲唱法的起源發展及特點[J].學周刊,2017,(16).

[4]李二偉.豫劇音樂的藝術特色分析[J].戲劇之家,2017,(03).

[5]許暢.試論“豫歌”及其文化價值[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2(12).

[6]魏波.美聲唱法在戲曲聲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 中國戲劇,2012,(08).

[7]朱玉梅.談戲曲的“混聲演唱”[J].戲劇之家,2000,(03).

[8]楊海燕.談士心的《我們是黃河泰山》及其歌曲創作風格[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8,(02).

猜你喜歡
豫劇美聲唱法
中國美聲唱法的發展及對民族聲樂的影響
美聲唱法與中國當代創作歌曲的演唱
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趨勢
家校共育成合力,傳承河南豫劇
看豫劇的古往今來,說豫劇的亦剛亦柔
豫劇現代化進程分析
淺談美聲唱法的民族化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推動豫劇文化產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