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八分鐘”表演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2022-08-08 16:02彭艷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3期
關鍵詞:奧運會跨文化傳播

摘要:奧運會八分鐘表演作為一個國家的“微縮景觀”,是提供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一個提前亮相的國際舞臺,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傳播行為。文章采用跨文化傳播理論對奧運會“北京八分鐘”表演進行內容分析。在文化符號選取上,“北京八分鐘”表演為避免“文化折扣”,傾向于選擇世界認同的中國符號;在傳播動機上,將先進科技和傳統表演相結合,塑造科技強國的國家形象;在對外傳播效果上,“北京八分鐘”這樣一場視覺奇觀將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真實與想象、日常生活和繁榮經濟結合起來,體現出我國的文化自信,重塑了“他者”對“我者”的認知,使中國的形象認同建構在儀式表演過程中不斷得到認識上的涵化,取得了很好的跨文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中國符號;跨文化傳播;奧運會;“北京八分鐘”;形象建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04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吉首大學校級科研資助項目“視覺奇觀與共情連接:跨文化視野下奧運會儀式表演中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SKJS01

人類很早便有了跨文化傳播活動,“跨文化傳播指處于不同文化群體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1]。如今,跨文化傳播成為全球文化生態的表征之一。文化符號的生產創造、傳播流通和接受消費已成為全球巨大的文化市場。各國都在依托典型的文化符號或載體進行跨文化傳播,向世界傳播本國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這成為直觀且有效地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其中奧林匹克運動會更是備受世界矚目,它提供了主辦國展現國家文化的絕佳契機。2000年國際奧委會提出,“奧林匹克運動所推崇的絕不是一種標準的現代化或文化的單一化,更非歐洲化或西方化,未來的奧林匹克運動須是多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奧運會不僅僅意味著純粹的體育競技,更代表著一種全球共通的文化觀念。而奧運會八分鐘表演便是一場精心制作的、面向全球觀眾的文化盛宴。

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作為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城市,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八分鐘”表演,運用科技打造了一場視覺奇觀,讓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

一、“北京八分鐘”的文化符號選取

要在形同汪洋大海般的文化符號中選取最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符號,來傳播文化并建構國家形象,必須考慮形式、審美、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不同的文化主體會在國際社會中呈現出獨有的文化視野和交往姿態,也決定了不同的文化族群在跨文化傳播中有不同的信息編碼方式和對待異文化的解碼程序。了解不同高低情境文化的國家傳播信息的特點,減少傳播過程中的解碼誤差,是跨文化傳播成功交流的前提。奧林匹克精神追求平等和博愛,八分鐘表演也應該具有“大世界觀”,不僅要有對自我文化的展現,而且要擁抱世界文化,對“他者”文化有所映射。中國作為高語境文化國家,在符號的選擇上,為避免“文化折扣”,盡量兼顧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做到了符號的有效傳達。

2018年“北京八分鐘”的表演時長為9分鐘,主題為“2022,相約北京”。筆者通過解析表演主要符號及其指代意義,將表演細分為“科技熊貓”“歌唱祖國”“大國責任”“北京準備著”和“2022相約北京”等五個部分,每部分包含的主要符號如下。

第一部分——“科技熊貓”(01′20″):熊貓大木偶、輪滑少年、冰雪、鯨魚、海豚、冰屏機器人等。

第二部分——“歌唱祖國”(03′02″):《歌唱祖國》、長城磚、鳥巢、國家大劇院、高鐵、橋梁建設、大飛機、“天眼”、龍、鳳、中國結等。

第三部分——“大國責任”(01′39″):太空站、地球、奧運五環、世界兒童笑臉、彩帶、橄欖枝、梅花、過往23屆冬奧會會徽等。

第四部分——“北京準備著”(02′11″):互聯網隧道、熊貓信使、信封、笑臉、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火鍋、烤鴨、舞龍舞獅、燈籠、國旗等。

第五部分——“2022相約北京”(48″):北京冬奧會會徽、多國“2022相約北京”的字樣等。

由此可見,“北京八分鐘”主要的文化符號涵蓋人物、動作、音樂、舞蹈、北京地標建筑及國旗、國歌等。而符號指代的意義也十分豐富,包含中國悠久的文明、熊貓外交文化、現代化科技成就、圖騰文化、禮儀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以及滿懷熱情邀請世界人民相約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等。

另外,從各部分時長來看,展現時間最長的是“歌唱祖國”,此部分通過機器人和發光熊貓木偶、輪滑少年的精準配合,在冰屏上呈現各種圖案,在地屏上劃出各式彩條,展現了高科技和民族文化的完美結合。接下來是“北京準備著”部分,此部分展現了中國崛起的現狀、中國科技的巨大進步、中國的待客禮儀文化,以及邀請世界人民來到北京共襄冬奧會盛舉的熱情等。

二、“北京八分鐘”的傳播動機——建構科技強國形象

傳播活動有著其特定的傳播動機,傳播提供了符號被更多人認知的通道,用一系列符號進行組合傳播思想,建構國家形象。那么,2018年“北京八分鐘”精心選取的文化符號,傳播了何種動機?

作為第二次執導“北京八分鐘”的總導演,張藝謀擅長使用“人海戰術”表現宏大的藝術場面,但在這次表演中,他摒棄了這種創作方式,而是精簡演員,將先進科技和傳統表演相結合。張藝謀曾在采訪中表示,這是當代的一種科技性表演。2004年的“北京八分鐘”已經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的歷史,這一次我們想要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未來。

(一)機器人、熊貓木偶、運動員三者精準配合,講述中國科技故事

眾所周知,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作為對外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它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形象符號。如何將熊貓元素和科技元素完美結合,張藝謀導演想到了讓熊貓發光并“動”起來。兩只發光的大熊貓,來自四川南充的大木偶劇院,高2.45米,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最高同時也是最輕的木偶。為減輕木偶的體重,制作者不斷嘗試新材料,改良工藝等,最終完成了這個高難度任務。

24臺可移動智能機器人在舞臺上的首次亮相,更是彰顯了中國強大的科技實力。機器人不但要完成動作編排,還需要與熊貓隊長、滑冰運動員與地面投影、燈光音樂等精準配合,高度統一,如此復雜的人機舞臺表演在全球屬于首次,它實現了中國人工智能在世界舞臺的精彩亮相。在整場表演中,中國的科技成果無處不在,如“新四大發明”、高鐵建設、大飛機、“天眼”等,展現了中國的風采,也彰顯了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決心與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了強大科技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基礎地位。

(二)滑行軌跡,表達對奧運的美好愿景

通過運動員的滑行軌跡在地屏上勾勒出中國結、龍、鳳、地球、橄欖枝、梅花等元素,來表達中國對2022年冬奧會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美好愿景。

地屏首先勾畫出的是中國結,所代表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因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正逢中國春節,在此期間家家戶戶編織中國結,其寓意團結、友愛和吉祥。而龍是中國的吉祥圖騰,與隨后勾畫出的鳳凰展翅,構成了“龍鳳呈祥”之意,它代表中國人民對冬奧會的美好祝福。

舞臺中央的蔚藍色地球、世界兒童的笑臉、奧運五環以及周圍環繞的彩帶、橄欖枝和梅花,都寓意著中國愛好和平,共建美好世界的愿景。其中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被譽為“四君子”之一,它以其堅強、謙虛的品格,激勵人們立志奮發。

最后,滑行軌跡描繪出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代表著中國圓冬奧之夢。中國提出要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為成為體育強國不懈努力,這體現了中國推動冰雪體育運動發展、推廣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國責任和擔當。

三、“北京八分鐘”的傳播效果——“他者”與“我者”的重塑

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繁榮了世界文明,另一方面也對各國文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身份混亂和民族認同的缺乏。因此,建構民族認同,強化民族自豪感,重塑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是“北京八分鐘”表演的重任。

一直以來,中國在西方人的認知中,被看作是神秘的、落后的“他者”。愛德華·賽義德在《東方主義》中認為,西方世界所謂的東方是西方人精心建構起來的。在他們的刻板印象中,東方人一直生活在貧窮和落后中,東方總是被西方丑化為野蠻和缺乏理性的妖魔?!皷|方在‘東方主義的話語權力網絡中被‘他者化了,成為被表述、被書寫、被想象、被觀看的對象?!盵2]在這種認知下,西方國家對古老中國的觀感,夾雜著好奇、戒備甚至輕蔑,認為中國文化是神秘、貧窮和落后的蠻荒文化。從過去在國外獲獎的影視作品便可以看出,那些作品都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形象的想象。但如果一直在國際社會樹立落后的中國形象,會扭曲他人對現實中國的真實認知,形成一個自我的“他者”,一個變異的“自我”。所以扭轉這一形象很關鍵,不論是拍攝國家形象宣傳片還是申辦奧運會,中國都在積極地通過文化軟實力逐漸建構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自我”身份,而不是符合西方人眼中作為東方存在的“他者”的獵奇性形象。

從認同的角度來看,“北京八分鐘”可以“將國家這個政治意念轉化成為人們親歷的體驗、情感與日常生活”[3]。對于中國而言,表演既可以強化本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認同,還可以界定相對于“他者”眼中的族群形象及其認同。尤其是對作為“他者”的國際觀眾來說,他們能從表演中解讀到具有象征意義的中國文化符號,引發認同。

“北京八分鐘”通過一場視覺奇觀表演體現出了我國的文化自信,以重塑“他者”對中國的認知,最終使中國的形象認同建構在儀式表演過程中不斷得到認識上的涵化。

“北京八分鐘”表演實際是用世界通行的敘事方法講述中國故事。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鐘”表演中的茉莉花、紅燈籠、太極武術、紅綢舞等傳統元素被智能機器人、熊貓木偶、鳥巢、高鐵、大飛機、共享單車等科技產物所替代,這些新元素體現了我國強大的科研實力。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先進的科技元素始終貫穿表演,能讓觀眾移情到表演為他們營造的“新形象”中,刷新了國外觀眾腦中固有的中國科技不發達的刻板印象,建構了新時代正在崛起的中國形象。

從傳播效果來說,文體活動是一種易接受、形式多樣且輕松、能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的傳播方式之一。傳播效果“是指信息到達受眾后在其認知、情感、行為等層面引起的反應,它是檢驗傳播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4]。傳播效果如何,取決于信息的解碼者能否正確理解編碼者想要傳遞的信息。

“北京八分鐘”表演播出后,國內外網友紛紛熱議和點贊。在國內,瞬間登榜微博熱搜第一名;在國外,Twitter網友大多用“Its fab”“outstanding”“delightful”等形容這場精彩紛呈的表演。外媒也對表演高度肯定,《今日美國》記者阿邁爾·馬德哈尼說:“‘北京八分鐘的展示非常棒,是當代中國的縮影,讓大家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我很期待四年后去中國報道北京冬奧會?!比毡尽侗比毡拘侣劇酚浾咭按暹_稱,“北京八分鐘”展現了高鐵、共享單車等中國現代元素,讓人感受到了一個現代化的中國。英國《衛報》報道稱,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場面壯觀,在八分鐘表演中,中國那兩只在冰屏上起舞的發光大熊貓十分令人震撼。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表演者在舞臺上穿冰鞋旋轉,滑出豐富的光影軌跡,表演充滿科技元素。

再次執導“北京八分鐘”的張藝謀導演,在創作時曾表示希望這次表演“少談古,多論今”。如果說,2004年的表演讓世界看到的是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老中國,那么2018年的表演則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民族自信、繁榮富強的現代中國,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崛起與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信心。

四、結語

“北京八分鐘”表演對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新時代精神進行了具象生動的演繹。本國觀眾能在這一場表演的感召下,產生共情心理,激發內心對本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與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盡管表演呈現的不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冰山一角,但是眾多傳統文化符號的華麗能指,集中指向了一個“中國神話”的所指,呈現了令人炫目的視覺奇觀。

從2004年到2018年這兩場相隔14年的“北京八分鐘”跨時代表演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中國在全球媒介事件上通過文體活動建構國家形象的巨大進步。如何利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北京八分鐘”表演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張藝謀導演在創作八分鐘表演時說,這是“用世界語言講述的中國故事”,八分鐘表演讓中國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近中國。

參考文獻:

[1] 劉雙,于文秀.跨文化傳播:拆解文化的圍墻[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59.

[2] 雷啟立,孫薔.在呈現中建構:傳媒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66.

[3] 翟杉.儀式的傳播力:電視媒介儀式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23.

[4] 趙元恩.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1.

作者簡介?彭艷,碩士,助教,副主任,研究方向:影像藝術。

猜你喜歡
奧運會跨文化傳播
《功夫熊貓》三部曲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商標品牌命名及其譯詞研究
大選之夜,美國傳媒業的“奧運會”
澳門:古代與現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
中西文化差異下影視傳播的現狀與對策
俄被禁選手自辦“奧運會”
都市電影中正面形象所帶來的跨文化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