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麻素注射液聯合電針治療缺血性卒中后偏癱的療效及對患者肢體功能、氧化應激指標的影響

2022-08-11 13:37
河北中醫 2022年5期
關鍵詞:電針偏癱缺血性

廖 玲 蔣 敏 李 艷

[1.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四川省第三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四川 成都 610100;2.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四川省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四川 成都 610100]

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腦供血動脈狹窄或受阻,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灶的腦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語言障礙、偏身感覺障礙、口舌斜等[1]。據報道8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有肢體痙攣,50%患者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故需給予積極有效治療[2]?,F代醫學針對缺血性卒中患者一般采用溶栓、降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措施,以改善腦循環及減輕神經功能受損,但療效往往不太理想,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等神經功能障礙[3]。中醫學認為,缺血性卒中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氣虛血瘀導致痰瘀阻閉腦竅是其主要發病病機,氣虛血瘀證為其常見證型,治以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為主[4]。近年來中醫在缺血性卒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中醫多靶點、多維度的治療優勢,運用中藥、針刺、推拿等治療手段,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療效[5-7]。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我們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結合電針治療缺血性卒中后偏癱50例,并與單純采用西醫常規治療5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四川省第三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80例)和康復科(20例)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后偏癱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56.8~64.4歲,平均(61.49±7.22)歲;病程1~6個月,平均(2.37±0.31)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8](11.47±2.15)分;Brunnstrom分期[8]:Ⅱ期8例,Ⅲ期38例,Ⅳ期4例;偏癱側:右側34例,左側16例。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57.1~64.7歲,平均(61.65±7.25)歲;病程1~6個月,平均(2.29±0.30)個月;NIHSS評分(11.63±2.17)分;Brunnstrom分期:Ⅱ期6例,Ⅲ期39例,Ⅳ期5例;偏癱側:右側37例,左側1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缺血性卒中的診斷標準[9]。中醫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中風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10]。主癥:偏癱,伴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斜,失語;兼癥:面色無華,頭痛,眩暈,氣短乏力,飲水發嗆;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澀。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病情處于卒中后恢復期,首次發病并伴一側肢體功能障礙,NIHSS評分≥5分,Brunnstrom分期Ⅱ~Ⅳ期;患者神志清醒,生命指征穩定,無認知障礙或意識障礙;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同意書,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3 排除標準 由于腦外傷、代謝性疾病等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者;既往有神經肌肉性疾病或肢體功能障礙性病史者;患有惡性腫瘤者;合并有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存在心理障礙或智力缺陷者;無法耐受本次試驗所用治療方法或對所用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9]中相關內容予西醫常規治療措施,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調節血脂、降血糖、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等。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聯合電針治療。天麻素注射液[上?,F代哈森(商丘)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464]0.2 g,每日2次肌肉注射。電針取穴:百會、內關(雙側)、血海(雙側)、手三里(雙側)、陽陵泉(雙側)、四神聰、曲池(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操作手法:患者取適當體位,穴位處常規消毒,選用0.35 mm×50 mm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均常規直刺進針25~30 mm,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痠麻脹痛為度,得氣后手三里、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連接華佗牌SDZ-Ⅱ型電針治療儀,選擇連續波,頻率20 Hz,強度1~4 mA,以有針感且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20 min,每日1次,每治療5 d休息2 d。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 肢體功能 比較2組治療前后患側肢體功能恢復情況。①上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量表(FMA-UE)[11]評價,包括上肢反射活動、腕穩定性、手功能等10個條目33個小項,最高66分,分數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佳。②神經功能,采用NIHSS評分[8]進行評價,包括意識狀況、眼球運動、視野等11個條目內容,最高42分,評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分[12]評價,包括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洗漱等10個條目,最高100分。④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3]評分評價,需要患者按照要求進行從坐位站起、無支撐站立、無靠背坐位但雙腳著地或放在一個凳子上等動作,共14個條目,最高56分,評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

1.4.2 氧化應激指標 比較2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及過氧化氫酶(CAT)水平變化情況。MDA及SOD采取比色法檢測,CAT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

1.5 療效標準 基本治愈:偏癱基本消失,能獨立生活,肌力4~5級;顯效:偏癱獲得顯著好轉,基本能夠獨立生活,肌力增加2級;有效:偏癱獲得改善,肌力增加1級,但仍不能獨立生活;無效:偏癱未見好轉[10]。

2 結果

2.1 2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8.0%(44/50),對照組總有效率68%(34/5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FMA-UE評分、NIHSS評分、BI評分、BBS評分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FMA-UE評分、BI評分及BBSI評分均增加(P<0.05),NIHSS評分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FMA-UE評分、BI評分及BBS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FMA-UE評分、NIHSS評分、BI評分、BBS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MDA、SOD及CAT水平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MDA水平均下降(P<0.05),SOD及CAT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MD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SOD及CA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MDA、SOD及CAT水平變化比較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已經明顯下降,但多數患者還會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癥狀,故仍需在恢復期給予持續的治療措施[14]。西醫臨床對于缺血性卒中后偏癱患者主要予藥物內服、物理治療等措施,雖有一定的療效,但采用物理治療或西藥干預具有被動性、局限性等特點,在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日?;顒幽芰Φ确矫娲嬖诓蛔?。而多項研究表明,中醫能夠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與西醫聯合治療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15-17]。

缺血性卒中屬中醫學中風的范疇,認為病位腦,與肝、腎關系密切,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為本,風、火、痰、氣、瘀為標,兩者亦互為因果、相互影響[18]。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于素體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液無力升運,導致血液運行不暢,留滯經絡,阻塞脈道,遂致中風麻木,氣滯血瘀,筋脈失養,則致肢體拘攣癱瘓[19]。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提到:“人過半百元氣已虛,氣虛無力推動血行,使之瘀血偏滯于體,乃罹患偏癱?!睆娬{元氣虧虛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現偏癱的發病基礎。尤其處于恢復期的患者,久臥病榻,中氣更傷,加重氣虛血瘀之病機,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和運動功能障礙更甚。故臨床治之須兼顧標本,重在益氣活血。天麻具有熄風止痙、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驚癇抽搐、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癥,是中醫臨床治療中風的常用藥[20]。天麻素是天麻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現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血管順應性等作用,可有效改善缺血腦組織局部血液供應,清除腦組織缺氧產生的自由基,抵抗細胞毒性,抑制神經元凋亡,從而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21]。電針是借助電流的持續刺激作用,以增強針刺治療效果的一種療法。我們所選穴位中,百會屬督脈,位于巔頂,為百脈之會,聯系腦部,針刺可補腦益髓,升舉陽氣,醒腦開竅;三陰交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針刺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養腦安神,活血通絡;內關為八脈交會穴,配三陰交可健脾胃,調氣血,通經絡;手三里屬于手陽明大腸經,針刺可疏通上肢氣血,通經止痛;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足少陽膽經的合穴,針刺可清肝利膽,舒筋活絡;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可清熱解表,疏經通絡,活血化瘀;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胃的下合穴,針刺可健脾運濕,升清降濁,暢達氣機,通過補益脾胃,助生化之源,增氣血之力;四神聰屬經外奇穴,針刺可安神益智,健腦調神;血海屬足太陰脾經,是血液聚合之所,針刺有統血、生血、活血的作用。諸穴合用,共同發揮益氣活血、醒神開竅的工作。

FMA-UE、NIHSS、BI及BBS都是臨床上評價卒中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的常用量表。缺血性卒中在發病過程中由于血管堵塞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神經細胞在缺血、缺氧時氧化代謝物分泌可明顯增多,同時抗氧化物消耗增加,使機體的氧化與抗氧化平衡受到破壞,產生氧化應激損傷,同時自由基又是炎性反應的啟動因子,能誘導炎癥因子合成分泌,促進炎性反應,從而加重腦損傷[22-23]。MDA是體內脂質過氧化的最終產物,SOD、CAT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物質,三者均是反映體內氧化應激的重要指標[24-2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FMA-UE評分、BI評分、BBSI評分及SOD、CA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NIHSS評分及MDA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天麻素注射液聯合電針治療缺血性卒中后偏癱臨床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MDA水平,提高SOD、CAT水平,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有關。

猜你喜歡
電針偏癱缺血性
不同電針參數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進展
白芍-甘草藥對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腦卒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不同時長電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鎮痛療效觀察
基于“乙癸同源”理論辨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替羅非班聯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應用效果
痙攣型偏癱患兒注意力與運動功能的相關性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俯臥位手法整復結合電針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
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