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幣制改革思想的進步與局限*

2022-08-23 12:34段艷玉林師范學院
中國錢幣 2022年1期
關鍵詞:法幣貨幣理論

段艷(玉林師范學院)

1912-1949 年,中華民國經歷過沉重的白銀危機和相當慘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時人紛紛著書立說,為幣制改革獻計獻策,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相當豐富。本文在對代表性人物幣制改革思想進行微觀分析的基礎之上,增加對當時普通民眾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相關言論的整理和研究,更為全面地對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進行深入探討,增強民國金融思想研究的薄弱領域,開拓了幣制改革研究的新思路。

一 民國時期幣制改革思想的進步性

(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發展

近代中國,飽受列強欺凌,受國際影響頗深,與世界交流日益密切。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深受西方金融思想的啟發與影響,緊隨世界幣制改進步伐,不斷創新發展。這與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現實完全吻合。

19 世紀的世界幣制本位論爭,主要為復本位與金本位兩派之爭。隨著金本位制的普遍實行,爭論的結果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本位制的進化程序:銀本位—復本位—金本位。清末民初,中國的幣制本位思想就是在這種邏輯的影響下產生的。

自從1931 年英國停止金本位,1933 年美國放棄金本位之后,貨幣數量說及管理通貨說成為民國學者探討的熱點話題。學者們試圖借鑒西方進步理論和成功經驗,分析當時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尋求和探討中國幣制改革方案,取得了不少創新性研究成果,彰顯出中國特色和時代烙印。

他們能夠及時將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與中國幣改探索相結合,深刻批判資產階級貨幣理論的歷史局限性,并合理吸收貨幣數量說及管理通貨說的理論方法,加以改進,靈活運用于民國貨幣問題的解決方案中。前者如王烈望、孫冶方、章乃器、錢俊瑞等,后者如姚慶三、劉滌源、馬寅初、方顯廷、劉大中、蔣碩杰、余捷瓊、趙蘭坪、張成達、鄒宗伊等。

(二)正視現實,突顯中國特色

民國時期,國人已經清楚貨幣問題的嚴重性和幣制改革的迫切性,能夠正確把握貨幣政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和局限性,能夠從中國現實出發,充分考慮到國內外市場、政治局勢、財政收支、政府行為、購買能力、民眾心理、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對幣制改革的影響。

吳小甫指出:“貨幣問題在經濟問題中處于樞紐的地位,這是不能否認的。不過貨幣是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部門,貨幣問題能否獲得解決,要看經濟問題能否獲得解決。一般的說來,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貨幣制度的高下;經濟的安危,自然也影響貨幣制度的安危。當然,在金融資本威力如此高漲的今日,幣制上的設施與一切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確有不小的影響。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即把貨幣問題的重要性估計得太高;自然,把它估計得太低,也是不對的?!?/p>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國內外人士都看得明白:沒有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沒有一個具有權威的中央政府,幣改政策或幣改方案再完美也無濟于事??谷諔馉幈l前夕,吳小甫說:“在中國,只要市場問題有相當滿意的解決,只要一切國貨能夠有著占據大部分乃至全部分的國內市場及相當的國外市場之機會,則幣制的改進與貨幣政策的實施,不但可能,而且會大大的助長經濟的發展。但如果市場問題沒有辦法,則經濟與貨幣的真正進展,恐怕不易實現?!笨箲饡r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很多的幣改思想,尤其是治理通貨膨脹的各種主張都會關注到戰爭和政局的影響力。

在選取貨幣本位制度的時候,能夠帶著批判的眼光正視銀本位制度的不足,指出廢兩改元的必要性和過渡性,能夠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看穿日、美、英三國爭奪我國貨幣主權的陰謀,反對帶有殖民地特性的金匯兌本位制和日元匯兌制度。

針對中國貨幣雜亂不一、外幣侵擾的嚴重問題,能夠細致入微地出謀劃策,提供統一國幣、整理輔幣、驅逐外幣等各種執行方策,強調建設中央銀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改善金融制度和財政制度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民國時期,多個學派互相爭論宣傳自己的觀點和學說,許多不同的幣制改革思想一齊涌現。中外人士高度關注中國的幣制改革問題,舉國上下各界人士紛紛發表自己的主張。真理越辯越明,民國幣制改革思想在各級、各派人士的大力爭論下不斷取得進步成果。

在貨幣本位制度方面的爭論,不僅有關于銀本位、金銀復本位(含平行本位制、雙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金幣本位、金匯兌本位、金塊本位、紙幣本位等已被西方國家率先采用過的本位制度是否應該在我國施行的反復論爭,還有自主創新的貨物本位論、科學銀圓本位論、有限銀本位論、能力本位論、虛糧本位論、物產證券論等種種不夠成熟的幣改思想的交鋒。

在對法幣政策思想的評論方面,既有熟練運用西方貨幣理論對法幣政策的合理解讀,又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貨幣理論點評法幣與英鎊或美元掛勾所帶來的金融控制主權丟失問題;既有論證法幣政策如何合理施行的各類主張,又有擔憂法幣政策無法順利實施,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種種看法;既有討論準備金應該是黃金還是白銀抑或外匯的問題,還有分析法幣政策與通貨管理制度的差距大小問題。

在治理通貨膨脹方面,既有合理利用西方貨幣數量學說從貨幣供給與通貨流通速度兩個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的幣改方案,又有立足中國本土,開創物價指數儲券、物價指數存款以穩定幣值的新想法,還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深刻揭露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并提出根治惡性通貨膨脹之良方,即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結束戰爭,建立人民政府,在全國推行人民幣。

此外,匯價穩定與國內經濟的關系是當時貨幣理論界爭論甚烈的問題。一派認為倘國外物價不能同時保持穩定,則匯價與物價二者必須犧牲其一,而以穩定物價為重。另一派則認為匯價與物價的穩定并非處于絕對沖突的地位,匯價穩定亦可幫助國內經濟的安定。針對國民政府實行的各項或開放或管制的外匯政策,時人有褒有貶,更多的是指出其不足,痛陳時弊,并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

二 民國時期幣制改革思想的局限性

(一)時代烙印深刻

民國初年(1912-1927),幣制改革思想主要圍繞本位幣制和廢兩改元兩大主題展開。但戰火紛飛、軍閥混戰的國內外局勢阻擋著幣改政策的試行和改進,幣改思想成果有限,進步不大。這一時期,關于金屬本位制的各種主張爭論不休。孫中山、康有為、朱執信、廖仲愷等提出了不兌現紙幣流通制度的理論。紙幣制度符合貨幣演變的方向,但當時信者寥寥,而且理論本身還不成熟,康有為的紙幣理論缺陷更多。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1927-1937),幣制改革思想緊緊圍繞廢兩改元以及法幣改革展開,充分吸收西方貨幣理論,并立足中國社會現實,涌現出一系列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幣制改革方案,但也不乏帶有嚴重空想性質的主張。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一大批愛國學者紛紛奮筆疾書,為救國救民出謀劃策,涌現出一系列充滿愛國情懷的幣制改革及經濟救國主張。這一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都離不開穩定物價、治理通貨膨脹這一核心,一方面是利用西方貨幣數量學說分析我國通貨膨脹難題,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幣制改革方面不斷探索。

民國末期(1945-1949),面對法幣貶值、通貨膨脹的嚴重問題,很多學者開始懷疑紙幣本位制,建議實施金本位制。這一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主要圍繞通貨管理、穩定幣值、治理通貨膨脹以及金圓券改革展開。

(二)千變萬化,未成體系

民國時期,中國先后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歷經北洋軍閥割據混戰、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政治局勢瞬息萬變,經濟局面時好時壞。官僚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農工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激烈沖突,西方經濟學說和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危機理論先后傳入中國。國人在不斷吸取理論養分的同時,密切關懷現實問題,不斷探索、創新、改進幣制改革方案,甚至常有前后并不一致的說法出現,幣制改革思想并未形成完善的體系。

(三)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既有體現西方金融理論與中國實際合理結合的廢兩改元論、法幣政策思想、治理通貨膨脹學說,也有不切實際、主觀幻想的各種貨物、能力、虛糧本位論調。民國時期的幣制改革思想既有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合理批判現實問題,提出根治中國貨幣“癌癥”的良好方略,又有利用空想社會主義迷惹民眾、迎合官僚資產階級利益、倒行逆施的物產證券論,更有借用幣制改革的名義牟取私利,不惜出賣國家主權的《金券條例》以及利用金圓券、銀圓券改革條例搜刮民脂民膏的歪理邪說。一言以蔽之,可謂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1][2]吳小甫編:《中國貨幣問題叢論》,光明書局,1936 年,第1-2 頁。

猜你喜歡
法幣貨幣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理解“第三次理論飛躍”的三個維度
抗戰中不為人知的假幣暗戰
國際經濟下行階段我國商品吉芬化分類、成因及對策分析研究
比特幣取代法幣的可能性分析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法幣崩潰原因新探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