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安全管理視角下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構建及運行

2022-08-31 07:26劉華榮賀啟令
昭通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戶外運動事故活動

劉華榮,賀啟令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貴州中醫藥大學 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世紀末期,戶外運動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被首次納入高校課程體系,二十余年來在高校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截至目前,我國開設與野外生存、攀巖、拓展、定向越野等戶外運動相關內容課程的高校已達200 余所[1]。保守估計,每年僅參與相關課程的大學生就達近10 萬人次。高校戶外運動廣泛普及,參與人群陡增,安全事故發生幾率大大增加。時見報端的大學生戶外運動事故,給學生、家庭帶來了身體心理傷害,同時也給學校造成了財產與聲譽損失。即便是輕微或較重受傷,在事后看來大都與死亡只有一線之隔。全球首支“7+2”[2]高校登山隊總指揮、登山戶外專家董范教授,用“戶外運動安全無小事”高度概括了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也揭示了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的不確定性、可轉化性、社會性等內在特征。戶外運動具有探險性質,其本質上就是有風險的,無論怎么強調安全,都不可能抹殺其中的風險[3]。對于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者而言,就要盡可能客觀認識并把握風險,并積極主動地防范和控制風險。

根據系統安全管理理論,為確保高校戶外運動系統的安全,應事先按照活動實施的前、中、后時間流程對人、物、環境等系統要素進行分析,并制定風險防控方案。以往研究中,齊震、周紅偉、黃亨奮、黃小鳳等對戶外運動、高校戶外運動的風險防控等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4-7],但相關成果或缺乏對戶外運動全過程的全面觀照,或未針對高校的特殊性。本文擬選擇系統安全管理視角,參照風險應對基本理論,結合多所高校多年的實踐經驗,探索一種較為行之有效的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其中,風險防控體系與風險應對的一般策略是實踐與理論、具體與一般的關系。后者為前者的構建提供基本框架和理論支撐,前者則從管理要素角度為后者提供具體措施。采用專家訪談、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針對開展戶外運動較早的中國地質大學、貴陽醫科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高校的具體做法進行了訪談,形成了風險防控體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素材。該防控體系本質上是關于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該模式較為成熟、系統,具有明確針對性,易于復制運用,預期能為高校戶外運動實施風險管理提供參考。

一、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框架及其結構功能

“系統”一詞源于英文system 的音譯,泛指由一群有關聯的個體組成且根據預先編排好的規則工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8]。錢學森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部分結合而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又從屬于更大的系統[9]。

根據系統論的基本觀點,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所涉及的人、財、物、信息、時間等都屬于擬構建的防控體系的基本要素,風險管理者根據風險應對的需要,可按照預先編排好的規則將它們分別組合形成識別評估、事前預防、現場監控、事后減損、責任轉移等五個子系統(圖1),并使其按照事先預定的計劃和要求運行,分別發揮各子系統的整體功能。五個子系統從屬于“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這個大系統,是其構成部分。為了體現防控體系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實用性,筆者參照歐美等國外戶外冒險項目“pre-activity phase—activity phase—post-activity phase(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10]的風險防范及應對的邏輯思路,在時間上將五個子系統呈先后順序排列,在空間上分別與風險應對的一般策略對應,其中識別評估與風險應對的所有策略、事前預防和現場監控以及事后減損與風險減緩策略、責任轉移與風險轉移策略均呈現出一種立體交互和一一對應的關系(見圖1)。在高校戶外運動風險應對的具體實施中,五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分別發揮優于或大于單個子系統所不具備的風險防控功能,與系統論“整體效應”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

圖1 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及其與一般風險應對策略關系

人員是構成系統最基本的微觀要素,既是執行具體風險管理工作的主體,也是風險管理的對象客體。物質、經費、信息、時間等要素也同樣如此,都是實施高校戶外運動的風險防控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資源。各子系統的構成要素來自上述各類管理資源,只是在不同的子系統和工作環節,不同人員擔任的角色和職責不同,所需調動的資源側重點不同。

二、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各子系統功能與具體工作思路

按照系統安全理論,在明確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防控體系的要素、結構與功能后,需要對各子系統的從屬要素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具體要求進行詳細分析。

(一)高校戶外運動風險識別評估系統

識別評估風險是高校開展戶外運動風險管理工作的起點,識別評估系統的主要功能在于通過風險管理者對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的因素種類、發生可能性、發生條件、可能的損失程度等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辨識與評估,并由此確定風險減緩和控制的優先等級,以便為進一步的風險預防、風險監控、風險減緩以及風險轉移等工作提供詳實可靠的參考依據,即采取哪一種或哪幾種風險應對策略。

對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尤為關鍵,需要十分熟悉高校戶外運動安全問題且具豐富經驗的人負責完成,可通過填寫高校戶外運動風險檢查表、高校戶外運動風險評估表逐一展開分析和排查,為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確定應對策略提供依據。

(二)高校戶外運動風險事前預防系統

風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隨事態發展而轉化,高校戶外運動風險也不例外。為最大化減輕社會公眾戶外活動的事故損失,相關機構十分重視事后救援,但事前預防工作稍顯薄弱。高校戶外運動常以學校課程、賽事等為主,以大學生為教育教學對象,引導與規范學生戶外行為,保障學生安全是第一要務。因此,高校應對戶外運動風險與社會應有所區別,應高度重視事前預防,以消除發生嚴重傷害傷亡事故的安全隱患。

1.事前預防系統的基本功能

高校戶外運動風險事前預防是一種積極的風險應對技術,是指通過事前排查、預警以及防范,盡可能周詳考慮并提前應對,盡力規避和消弭某些極有可能引發事故的因素,達到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減少損失發生的頻次或是不發生風險事故的目的,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高校戶外運動項目多在相對陌生的野外自然環境開展,具有一定的探險性。無論何種形式的高校戶外運動,均是復雜繁瑣的系統工程,出行前做足知識、技能、心理、生理、裝備、食品等準備工作,其目的就是預防風險。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驚險、刺激是戶外運動“專屬”元素,高校戶外運動風險預防應該是一種“適當保留可控風險”的“相對預防”,而不是“完全規避”的“絕對預防”。

2.事前預防的具體思路及措施

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的事前預防可采取回避和預防兩種做法,前者主要針對極有可能發生的風險,后者則針對有可能發生有可能不發生的風險。

(1)回避風險

直接回避某種風險是對可能造成損失的活動采取規避或回避的態度和行為,當風險概率大且后果程度嚴重時,采取此法簡潔易行且無后顧之憂,顯然是明智之舉。運用回避策略應對高校戶外運動風險,較適用于三種情況:第一,發生頻率和損失幅度相當高的風險。如開展叢林或峽谷穿越遭遇強降雨,極易導致泥石流事故,應果斷放棄以避免風險。第二,發生頻率不高但損失后果很嚴重的風險。如器材裝備明顯存在不安全因素引發的事故、在非人力可以通過的特殊地形地貌區域活動引發事故等。第三,應用其他應對策略所需成本超過其收益的風險。需要補充的是,回避風險雖簡便易行但卻略顯消極,除非是確定面臨著傷亡較大的災難性風險,被迫采納此法。

(2)預防風險

嚴密科學的計劃安排是保障高校戶外運動系統安全的基本前提,在排除了確需回避的風險之后,還需要從人員、物質以及環境三方面著手,采取事前預防措施防范一定條件下可能轉化進而引發較嚴重事故的風險。

人員預防。a.確保學生身心健康。一方面,要求進行體檢或提供健康證明,拒絕有不宜參加戶外運動的疾病的同學參加。根據活動的內容、難度以及運動量大小,組織身體素質訓練儲備體能。另一方面,隨時關注性格孤僻、有溝通障礙的同學,以免發生無法預測的突發事件。b.提高教學質量。國內高校戶外課程多采用“理論教學+野外實踐”教學形式,學生多持“野外實習就是游山玩水”心態,導致知識技能準備不足,基本常識缺乏,這無疑加大了戶外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刹扇≡黾又R技能考核環節、加強野外模擬練習等措施,達到從學生角度預防規避風險的目的。c.增強安全意識。大量案例反映,大學生盲目自信貿然出行是直接導致高校戶外運動事故發生的主要因素。提升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可采取如下措施(圖2):其一,增補風險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內容。在活動實施前,系統分析潛在風險因素,提升學生的風險認識與預警意識。還可參考“結伴同行原則、不得擅自離隊、領隊打頭收尾、不做計劃外活動、傾聽領隊意見、及時向領隊反饋”[11]等戶外基本安全原則,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其二,開展風險教育培訓與安全宣講。將戶外安全納入學?!鞍踩a月”宣講范疇,普及推廣戶外安全常識。充分利用網站、公眾號、QQ 等媒介平臺,加強日常尤其是節假日前的安全宣傳警示。其三,學生會或社團申請成立戶外安全教育聯盟,吸收具有豐富戶外經驗的管理者、教師等群體加入,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d.精心選擇人員。課程教師、活動組織者、社團負責人以及各類協助人員是高校戶外運動的直接實施者,其能力素質對風險管理效果影響極大。要從知識、技能、經驗、組織能力、責任心、愛心以及應變能力等方面綜合考量,精心慎重遴選活動負責人和指導者,從源頭預防規避風險。

圖2 提升大學生戶外運動安全意識的工作模式

物質預防。a.確保場地設施無安全隱患。從性能、質量、損耗、線路設計及位置等方面,加強戶外運動基地、場館等安全檢查和監管,設立明顯的風險點警示標志。所處位置要盡力兼顧參與者能力,避免因能力不足導致傷害事故。b.確保器材、裝備、食品等質量合格。選派專人負責購買和清點器材裝備,確保無質量問題。針對器材裝備使用次數、使用年限、受損程度、沖墜次數等情況,建立數據庫以備查驗。加強使用過程中的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因使用過載過頻而導致的器材裝備故障。避免購入假冒偽劣食品、誤食變質食品導致中毒等風險,在食用前要再次檢查確認。還要防范野生動物偷食或破壞,以免造成食物短缺或被污染。對講機是野外常用通訊工具(堅決避免用手機替代),發揮溝通、定位、呼救等關鍵功能,要確保電力充足,攜帶方便,信號覆蓋有效,使用順暢。c.確保水源安全。選擇水源位置要考慮取水是否方便、是否是大型動物飲用水源、是否受到污染問題,不要選擇高崖、急流、險灘等,以免引發落水事故。通過觀察河灘處是否有大型動物腳印、糞便,避免與野生動物飲水發生沖突。通過肉眼觀察和生物檢測確定水質安全,一般認為三種以上動物飲用過即可視為安全水源?;顒又袘獣r刻監控保護水源安全,如應為洗漱位置上游,與衛生區間隔較遠,嚴禁在水源(或附近)“拋灑廢棄物以及運用化學日用品”[12]。d.確保交通安全。首選學校交通車,或選擇證照齊全、資質合格的社會車輛,嚴格優選道德品質優良、山路駕駛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駕駛員。途中加強對駕駛員的監督,提醒車輛檢查,確保交通安全。e.預防動植物侵害或傷害。盡量避開野生動物熱點活動區域,避免使用沿線生長有有毒植物的戶外線路。

環境預防。巖壁、峽谷、溝塹、水域、山峰等是戶外運動開展的基本要素,但要考慮到預計線路所處地域的地形地貌、氣象條件等存在的潛在危險并在事前加以預防。a.開發新線路或者重新使用久未穿越的線路,要提前對危險位置點、地形地貌易變區域等進行實地考察。如進行山地穿越,應事先聯系當地向導,了解預計線路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和標志物等情況并標識路標,防止迷路、墜崖、山洪等事故發生。根據活動目的和學生實情,科學評價、選擇、設計戶外線路,避免難度過大線路。b.加強基(營)地安全預防??山梃b“向上和向下查看”的安全原則:向上查看高處是否遍布枯樹叢林和松動巖石,是否處于山脊頂端或空曠盆地;向下查看是否處于季節性河床、山洪突發的峽谷或低洼處、懸崖邊、雪崩地段、海灘,是否是大型夜間動物棲息地[13]31-33。c.加強活動中的氣象監控。天氣突變導致活動難度增加,是一些戶外運動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經驗豐富的教師可以通過觀察云層、風向變化以及當地氣象特征等預測天氣,還可以依靠氣壓計、專用手表等預測天氣變化情況。d.針對反復使用的戶外線路和基地,以難度系數、活動項目、參與者應具備的條件、地形地貌、各季節氣象情況等為指標建設信息數據庫,為高校戶外運動管理者提供參考。

制度預防。通過出臺相關制度,引導規范高校戶外運動主客體的行為,預防因人失誤導致的風險事故。關鍵在于健全制度、宣傳教育和狠抓落實,力求內化于心,實化于行,可從兩方面予以加強:其一,加強內部制度建設。從高校戶外運動的組織成立、活動審批、活動監管、風險管理等方面,出臺社團活動申報審批、課程管理、基地線路巡查、活動信息反饋、學生自發活動監管、安全責任追究、傷害事故調解等制度條例。為盡力規避風險因素,還十分有必要建立活動出行前風險排查、活動中風險監控等工作機制。其二,呼吁管理部門加強制度建設。建議有關機構出臺戶外線路、山地資源、山峰攀登等審核審批制度,以此加強偷登偷攀、違規穿越等不法行為的監管。另外,倡議有關部門整合資源成立區域性救援組織,健全山地應急救援工作機制,保障事后救援通暢。

(三)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現場監控系統

系統是一種運動的存在,運動是系統的生命,穩定狀態是相對的,運動狀態是絕對的[14]。構成高校戶外運動系統的人、物、環境等要素,也同樣處于不斷運動中,如人從低空攀爬到高空心理會發生變化,器材經持續使用性能會發生變化,環境更是如此,天有不測風云就是對環境瞬息萬變的最好說明。盡管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者通常會在事前進行充分預防,但隨著事態發展可能會出現多種風險因素同步疊加,發生一些意外情況。鑒于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發生的隨機性,事前無法預判全部風險,加強對風險的現場監控和預警十分必要。

1.現場監控系統的基本功能

現場監控屬于事中風險管理,主要任務是根據風險的性質、特征和發生頻率,監控風險變化趨勢,評價各種風險偏離可控范圍的強弱程度并及時采取控制措施?,F場監控系統的基本功能在于監測與控制風險,監測重在監督、發現和評估,控制重在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具體到高校戶外運動是,通過建立專班組織和工作機制,專人專事監控那些無法預料或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通過控制干預降低突發風險事件的發生可能性。監控的重點包括環境變化、裝備無征兆故障或外力損壞、學生隨機性違紀行為、學生突發疾病或不適等事前無法預料的情況。

2.現場監控的具體思路及措施

高校戶外運動活動多采用“一人負責多人分項分組實施”的模式,即在一位負責人的統一領導下,多位負責人分別指導實施各項目教學或活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依次參與各項目任務。在活動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承擔現場監控、反饋險情的職責?!胺答伵c控制密不可分,反饋是控制的前提”[15],風險控制是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的有效手段。高校戶外運動風險“團隊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四級聯動的立體監控模式(圖3),反映了風險管理“監控—反饋—處理”的內在機制,能有效發揮風險信息反饋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保證對風險動態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確?!巴话l因素提前預判,突發險情及時發現,突發事故緊急處理”。

圖3 高校戶外運動風險四級聯動監控模式

(1)加強團隊負責人巡查監控

團隊負責人是高校戶外運動團隊的總指揮與安全責任人,由風險管理經驗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總體統籌,通常采用巡邏方式介入各項目任務,主動監控風險與接受風險信息反饋是其主要工作之一,當發現或被告知何處存在事故發生的可能,則必須立即決策并提供應對措施,對于極為少見、情況復雜的風險隱患則需他協調團隊商議解決。除了在活動中獲取信息,團隊負責人還可在活動間隙召開組會,匯總不太緊急的風險情況并提前防范。

(2)強調項目負責人對項目實施范圍內的實時監控

項目負責人通常由戶外運動經驗較豐富的專業教師擔任,在社團活動中則由戶外運動經歷豐富的學生擔任,他們處于四級立體監控模式的中間層,既接受小組負責人的信息反饋,并在迅速評估后立即應對,還需要在第一時間將無法解決的風險隱患向團隊負責人匯報,以供其及時應對處理。

(3)發揮小組負責人的監控反饋職責

小組負責人通常由組內有過戶外運動經歷的、且較有威望和一定領導能力的同學擔任,以助手身份協助項目負責人監控項目實施范圍內人、物、環境的動態變化,并及時向項目負責人或團隊負責人匯報。除此,小組內的安全監控工作也可通過選配安全員協助完成。

(4)要求小組成員及時反饋個人或他人的危險情況

小組成員即學生參與者,是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的主要客體,通常也是風險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在整個互動中,他們應及時匯報個人身心不適、突發疾病等方面的情況,以免造成更大傷害。同時,小組成員也有監督監控他人危險行為的職責。

(四)高校戶外運動風險事后減損系統

1.事后減損系統的基本功能

事后減損是一種事后的風險控制與減緩技術,是指在風險事故已發生且損失已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采取措施減少損失的做法?!笆潞蟆辈⒎窃谑潞蟛扇浹a措施,而是指事前設計好的措施在風險損失發生之后才發揮作用[16]。事后減損做法運用于高校戶外運動尤其重要有兩點原因:其一,能預防的風險總是相對的,不可能萬無一失;其二,參與對象是學生,實施主體是學校,無論學生生命安全還是學校聲譽,重傷、死亡等嚴重后果都難以接受。

在戶外運動中,通常依靠緊急醫療和救援達到事后減損的目的。參與者多認為山難救援是山峰管理區、登山戶外公園等類山地資源管理者的義務[17]。但相關管理者則認為“到偏僻地方的攀登是逃離政府管理和干擾的行為”[18],常以“缺乏人、財、物力或救援工作難度大”為由拒絕施救。目前在我國,當發生較嚴重的戶外運動事故時,通常是政府實施救援,但究其專業性與時效性,這并非最好選擇。由此可見,無論國內國外,戶外運動救援面臨“兩難”困境。為保障高校戶外運動風險事后減損的有效性,確保減輕事故損失程度,管理者立足自身才是“萬全”之策,可采取事前預防和事后緊急應對兩種措施。

2.事后減損的具體思路及措施

一旦發生戶外運動風險事故,特別是事先未預料的傷害事故時,應對救援時間極其寶貴,不容耽擱分秒,甚至來不及深思熟慮或商議溝通,風險管理者通常是基于經驗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在訪談的基礎上,本文設計“事后減損系統”提出了一種高校戶外運動風險事故事后減損的工作思路。

(1)開展應急救援知識技能教學

將野外急救知識和技能教學納入課程體系,并通過戶外運動安全救援演練,確保每名學生基本掌握野外救生知識與技術,提高學生對輕微風險事故的處理能力,避免事故發生后因個人處置不當而導致傷情惡化或二次事故發生。

(2)配備隨隊醫生或急救藥箱

在較成熟的野外線路開展活動,發生較重大傷害事故的可能性小,通常配齊碘伏、創口貼、救心丸、繃帶等急救藥品即可;當發生程度較輕的意外傷害事故時,可由有救護經驗的老師處理包扎傷口。在首次嘗試的或者難度較高的線路開展活動,務必配備經驗豐富的專業醫療人員,并保持通訊暢通,確保重大傷害事故發生后能盡快對傷者展開緊急救治。

(3)加強與當地部門的聯系

當在地形、路線復雜的荒郊野外進行難度較大的活動時,若發生迷路、嚴重傷害、突發疾病、食物中毒等事故,通常需要調動大量資源展開救援,這必須借助外力完成。通常做法是,事先與戶外目的地政府、公安、武警、醫院、救援隊等建立保持合作關系。尤為關鍵的是,在每次活動出行前要告知當地管理部門,讓對方知曉在某一特定時間有何團隊在轄區內開展戶外活動,這樣有利于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確定事發位置、第一時間配合協調急救資源、第一時間開展救援。

(4)在事故發生后當機立斷選擇應對措施。

當風險事故發生后,團隊負責人應立即控制局面并判斷事故性質和嚴重程度,防止出現二次損傷或次生傷害。若時間允許,則協同他人選擇應對決策。如在危險地帶迷路,要控制隊伍情緒并發出信號,安撫隊員節省體力等待救援;當有人發生開放性損傷,應及時包扎止血并決定是否送醫救治;當有人突發疾病或食物中毒,在確認無法繼續活動后果斷送診,防止傷情疾病惡化;等等。野外急救的專業性、規范性特別重要,登山家加思·哈廷(Garth Hattingh)也認為,當跌落、落石或雪崩造成對人的任何傷害,以及體溫過低、高海拔下的身體反應、凍傷等,都需要進行呼吸、心跳和流血等情況檢查,并作出規范性的緊急處理[19],圖4 呈現的“兩步走”程序[13]50-57急救工作環節清晰,實踐證明科學、高效,能為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管理者實施緊急救援提供參考。

圖4 戶外急救“兩步走”基本程序

(五)高校戶外運動風險責任轉移系統

1.責任轉移系統的基本功能

風險具有轉化特征,高校戶外運動風險因項目開展環境的特殊性,一些隱含的、極小的風險因素被忽視或是處置不當極易升級惡化,較小的風險事故救援或救治不及時也易釀成大禍。為規避重大損失風險,采取責任轉移措施十分必要。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的責任轉移,指的是學校將戶外運動事故造成的損失責任全部或部分轉移給其他人或單位。這基于兩點原因:其一,不同責任主體的賠償額度與應承擔的責任相關,依靠責任轉移可以減輕賠償壓力。其二,不排除學生主觀故意的不當行為而造成損失,他們應承擔部分責任。

責任轉移與風險應對策略中的“風險轉移”對應,轉移責任即轉移風險的損失。與其他風險應對策略不同,風險轉移不是通過回避、放棄活動的方法終止與潛在風險的聯系,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將潛在風險及其損失轉移給其他人或地方。

2.責任轉移的具體思路及措施

(1)轉移給保險公司:購買特定險種的保險

保險是一種在風險事故發生后有效地對保險人進行積極補償的方式,是指“按照合同約定,一旦企業發生約定事故或者出現約定情況,保險公司必須履行職責,支付特定數額的款項?!盵20]通過保險實現風險轉移多見于企業的風險融資行為,隨著保險理念逐漸被接受,出于對重大事故高額賠償的擔心,購買保險也已成為高校戶外運動風險轉移的通行做法。

近年來,大眾、平安、慧擇等保險公司紛紛推出高山攀登類活動專業險種,為登山、徒步、潛水、攀巖等高風險活動提供保障,改善了“高風險戶外運動項目無??赏丁钡木骄?。為了保障事后理賠的最大利益,高校戶外運動投保人或組織選擇險種要把握兩個原則:其一是依據計劃路線、活動項目的風險特點,清晰識別免責條款;其二是綜合考慮出行時間與投保成本。當前戶外運動類專業險種產品基本覆蓋了我國開展的各類戶外項目,有些甚至還針對登山、滑雪、漂流、攀巖、越野徒步等推出了單項險種,為投保人提供了多樣化選擇。如“中體天涯行戶外運動保險”將戶外運動劃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和運動類別(表1),并分別設計了五個險種方案。另外,還開發了戶外運動第三人保險,專門用于“被保險人在履行戶外運動領隊職責,因自身的疏忽或過失造成第三方身故或主合同列明的傷殘的,經法院裁定,而依法應由被保險人向第三方承擔賠償責任”的特殊情況。針對戶外運動領域的第三人責任險在國內仍不多見,但在歐洲等國家已十分普遍①。雖然這些險種主要是針對戶外運動從業機構與從業人員,但同樣適用于高校戶外運動領域。

表1 中體天涯行戶外運動保險·風險等級和運動類別表

除專業險種外,“意外險”也可供高校戶外運動投保人選擇。意外險即人身意外傷害險,是以被保險人的身體作為保險標的,以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而造成的死亡、殘疾、醫療費用支出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21]。因非專業險種,很多戶外運動項目可能導致的高風險意外事故被列為除外責任。對于那些難度不大、風險性較低的野外露營、低海拔徒步等休閑戶外參與者以及自發活動的學生,可根據價格、實用性等選擇投保意外險。

(2)轉移給其他個人:簽訂免責協議或風險提示書

免責協議是指通過免責契約,協議的一方免于另一方追訴其相應法律責任的風險[22]。在戶外運動領域,簽訂免責協議主要是為使活動組織者免于因疏忽引起傷害的責任,此法并非我國首創。美國高風險性戶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會要求參與者簽訂一份包括責任免除條款的合同,當發生傷亡事故時以此作為免除組織者責任的法律依據,同時也以此告知參與者在活動中可能面臨的風險[23]。

在高校戶外活動中,免責協議主要針對因某些主觀惡意的不當行為產生的事故責任,如學生因違規違紀、擅自行動、隱瞞疾病等導致的風險事故責任;教師因玩忽職守、粗心大意等不負責任行為導致的事故責任;等等。從法律角度而言,免責條款生效即法律行為的生效?!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具備下列條件:(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17]17該規定實際上是對簽訂免責條款雙方的民事行為進行了約束。在此限制條件下,起草高校戶外運動免責協議,明確列出有關責任類型,方能確保免責條款的法律效力,進而保障學?;蚪M織者的合法權益,避免事故糾紛。在學生參加學校社團戶外活動、大型登山戶外活動時,免責協議簽訂對象不僅包括學生,還包括家長。參考幾所高校戶外運動課程及活動常用的免責協議,本文歸納了“高校戶外運動活動的免責協議范本”(見圖5)。

圖5 高校戶外運動免責協議書范本

學生參加學校戶外運動課程、戶外運動賽事活動,學校有責任保障學生人身安全。但在處理戶外運動事故糾紛時,免責協議一般不會被采納為減輕責任的證據。此時,可通過簽訂“風險提示書”,加強事前防范以減輕校方不必要的法律責任。風險提示即通過書面提示的方式,提醒學生防范戶外運動風險,避免惡意違紀違規行為。下面是一份高校戶外運動活動的風險提示書范本(圖6),可供高校戶外運動相關組織者參考。

圖6 高校戶外運動風險提示書范本

(3)轉移給戶外公司:活動打包銷售

有些高校因為師資力量有限,采用“戶外運動課程打包銷售”的形式將學校的戶外運動教育教學工作交由俱樂部、公司或企業等第三方機構承擔。此時學校也要與這些機構簽訂免責書,明確在這些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生的一切風險事故損失由第三方機構承擔,由此轉移本應由學校全部或部分承擔的戶外運動課程的風險。

三、結語

本文基于風險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根據高校戶外運動風險的客觀性、不確定性、潛在性、行為相關性、可測性等特征,從系統安全理論視角,針對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三個時間環節,構建了一種以人、財、物、時間、信息為主要構成要素以及識別評估、事前預防、現場監控、事后減損、責任轉移等五個子系統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風險防控體系,各子系統工作思路明確清晰,措施較為全面,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強,對高校實施戶外課程、戶外活動以及學生自發組織的戶外活動等風險管理工作規劃及具體實踐,具有較大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注釋:

①與國際山岳向導協會聯盟(IFMGA)認證專家、瑞士資深登山戶外領隊卡爾·隆貝格(CarlLundberg)的訪談記錄。

猜你喜歡
戶外運動事故活動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學中文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冬季戶外運動
廢棄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新西蘭皇后鎮的戶外運動
數說戶外運動行業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