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揚州市曹莊隋煬帝墓出土雙人首蛇身俑研究
——兼論武威西夏二號墓中的雙龍首木板畫

2022-09-02 03:55張?;?/span>陳于柱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陶俑雙人墓葬

張?;?,陳于柱

(1.甘肅省博物館 研究部,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一、隋煬帝墓出土雙人首蛇身俑非“伏羲女媧”

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蘇揚州市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是中國近年來重大考古成果之一。該墓葬主要由隋煬帝墓與蕭皇后墓兩座磚室墓構成,在蕭皇后墓出土的隨葬品中有一件雙人首蛇身陶俑(圖1),曾一度受到學界和大眾媒體的普遍關注。束家平等學者在2014年首次公布了此件陶俑的出土情況,并介紹了同類陶俑的墓葬分布特點。[1]同時期的大眾媒體則多將此件陶俑釋作“伏羲女媧”??梢哉f,時至目前學界關于此件陶俑的名稱問題尚未落實或取得統一認識,對其性質、功用及歷史演變亦未進行詳盡探究。以上問題的厘清,不僅有助于解決隋煬帝墓隨葬品的定名等相關問題,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學界對古代中國喪葬禮俗與社會歷史的認識。

圖1 出土雙人首蛇身陶俑[1]

雙人首蛇身俑在古代墓葬中時有出土,目前所知,最早出現此類冥器的墓葬是北齊武平四年(573)的臨淄崔博墓[2],最晚者當是廣東??翟?,其他則主要集中在唐、五代、宋時期的墓葬之中,主要包括:山西長治宋家莊唐范澄墓、河北清和丘家那唐孫建墓、遼寧朝陽唐左才墓、河北文安唐董滿墓、河南安陽唐楊偘墓、河北南和東賈郭唐墓、山西長治北郊唐崔拿墓、山西長治唐馮廓墓、湖南長沙牛角塘唐墓、湖北武漢石碑嶺唐墓、遼寧朝陽黃河路唐墓、山西太原金勝村3號墓、天津軍糧城劉家臺子唐墓、河北獻縣唐墓、河南鞏義孝西村唐墓、山西長治唐王休泰墓、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江蘇邗江五代墓、福建福州五代劉華墓、福建漳浦五代墓、四川邛崍宋墓、四川蒲江五星鎮宋墓、四川廣漢雒城鎮宋墓、四川成都宋張確夫婦合葬墓、江西進賢宋吳助墓、湖北羅田宋墓、四川綿陽宋墓。①以上考古報告分別參見:長治市博物館《長治縣宋家莊唐代范澄夫婦墓》,《文物》1989年第6期,第58-65頁;辛明偉、李振奇《河北清丘家那唐墓》,《文物》1990年第7期,第47-54頁;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遼寧朝陽唐左才墓》,《文物資料叢刊》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04-105頁;廊坊市文物管理所、文安縣文物管理所《河北文安麻各莊唐墓》,《文物》1994年第1期,第87-92頁;楊寶順、王清晨《唐楊偘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6期,第130-131頁;李振高、辛明偉《河北南和東賈郭唐墓》,《文物》1993年第6期,第28-33頁;王進先《山西長治市北郊唐崔拿墓》,《文物》1987年第8期,第43頁;長治市博物館《山西長治市唐代馮廓墓》,《文物》1989年第6期,第52-54頁;何介鈞、文道義《湖南長沙牛角塘唐墓》,《考古》1964年第12期,第633頁;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武昌石碑嶺唐墓清理簡報》,《江漢考古》1985年第2期,第40-44頁;李新全、于俊玉《遼寧朝陽市黃河路唐墓的清理》,《考古》2001年第8期,第61-66頁;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南郊金勝村三號唐墓》,《考古》1960年第1期,第37-39頁;云希正《天津軍糧城發現的唐代墓葬》,《考古》1963年第3期,第148頁;王敏之、高良謨、張長虹《河北獻縣唐墓清理簡報》,《文物》1990年第5期,第28-32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省鞏義市孝西村唐墓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11期,第37-45頁;沈振中《山西長治唐王休泰墓》,《考古》1965年第8期,第391-392頁;任錫光《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清理簡報》,《考古》1958年第5期,第24頁;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蔡莊五代墓清理簡報》,《文物》1980年第8期,第43頁;福建省博物館《五代閩國劉華墓發掘報告》,《文物》1975年第1期,第64-67頁;王文徑《漳浦縣湖西會族鄉五代墓》,《福建文博》1988年第1期,第29-30頁;邛崍縣文管所《邛崍縣發現一座北宋墓》,《成都文物》1987年第4期,第61-62頁;陳顯雙、廖啟清《四川蒲江五星鎮宋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3期,第37-47頁;翁善良、羅偉光《四川廣漢縣雒城宋墓清理簡報》,《考古》1990年第2期,第124-128頁;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成都東郊北宋張確夫婦墓》,《文物》1990年第3期,第2-10頁;彭適凡、唐昌樸《江西發現幾座北宋紀念墓》,《文物》1980年第5期,第30頁;羅田縣文管所《羅田縣汪家橋宋墓發掘記》,《江漢考古》1985年第2期,第39-40頁;何志國《四川綿陽楊家宋墓》,《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1期,第69-72頁。此類冥器的形象一般是兩人首共一蛇身或龍身,蛇(龍)身平臥,人首一般為男性,有的為一男一女。江蘇江陰北宋孫四娘子墓所出者略顯特殊,系雙蛇頭共一蛇身。

20世紀50年代,蔣纘初先生最早考察了南唐二陵出土的雙人首蛇身俑,認為其形象很可能代表的是伏羲、女媧。[3]7460年代,徐蘋芳先生推測該冥器即《大漢原陵秘葬經》所記天子至庶人墓葬中的“墓龍”。[4]或許受徐蘋芳先生觀點的影響,此后不少考古報告把雙人首蛇(龍)身俑考定為“墓龍”。筆者按:廣東??翟钩鐾炼嗉蓄}名之陰線刻磚,其中一件為雙人首共一龍(蛇)身,身體平臥,其旁題銘曰“地軸”(圖2);另一件亦是兩人首共一龍(蛇)身,但龍(蛇)身不像前件直接相連,而是呈相互纏繞狀,其旁題銘曰“勾陳”。以上兩件陰線刻磚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其題銘清晰地表明在宋元時期,雙人首蛇(龍)身俑直接相連者被稱作“地軸”,相互纏繞者被稱作“勾陳”。故白彬先生提出雙人首蛇(龍)身俑并非學界此前所認為的“墓龍”,而是“地軸”或“勾陳”。[5]江蘇揚州隋煬帝墓出土雙人首蛇身陶俑呈倒U字型通體相連,未纏繞交尾,據此筆者認為此件陶俑的正確定名應是“地軸”,目前尚未有直接證據能夠表明此件雙人首蛇身陶俑可以被考定為“伏羲女媧”。

圖2 地軸[12]175

二、武威西夏墓中的雙龍首木板畫定名再探

需加注意的是,在古代墓葬中還出土有雙龍首龍身木板畫(圖3)。該件木板畫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于甘肅武威西夏二號墓中,木板長9.5厘米、寬4.5厘米[6],以土紅色打底,用青、黃、紅等色繪成呈U字型的雙頭連體龍,龍身平躺在下、通身連為一體,雙龍首相向而視,龍首有耳無角,龍發向后飄揚,動感極強②關于其形象描述參見陳育寧、湯曉芳:《西夏藝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125頁。。關于此件木板畫的性質與定名問題,于光建先生據《大漢原陵秘葬經》以及出土雙人首蛇(龍)身俑,認為是古代墓葬中的“墓龍”。[7]筆者按:誠如前文所述,白彬先生早在2006年即已指出,古代墓葬中的雙人首蛇(龍)身俑并不是《大漢原陵秘葬經》記載的“墓龍”,而應是“地軸”或“勾陳”。因此,于光建先生使用的諸多論據已不能成立。此外,雖然作為古代墓儀制度重要文獻之一的《大漢原陵秘葬經》記載到了“墓龍”,學界為此也進行了不懈追索[8],但時至目前卻始終未能發現能夠明確定名為“墓龍”的出土文物。在此背景下,武威西夏二號墓中的雙龍首木板畫就不應被貿然判定為“墓龍”。筆者認為,此件木板畫很可能正是與隋煬帝墓中雙人首蛇身俑性質相同的“地軸”,因為“地軸”的變相之一就是“龍首”(詳見后文)。

圖3 雙首龍[13]24

三、“地軸”的本形、變相及其他

“地軸”在歷史文獻中存有多個義項,一是指古代傳說中大地的軸①如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載“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二是指墓葬中的隨葬冥器,《唐六典》卷二十三“甄官令”條記載當時喪葬所用冥器即有“當壙、當野、祖明、地軸、?馬偶人,其高各一尺”。[9]597《宋史·禮志二七》載:“入墳有當壙、當野、祖思、祖明、地軸、十二時神、志石、券石、鐵券各一?!背蓵诮鹪獣r期的《大漢原陵秘葬經》,其《盟器神煞篇》詳細規定了天子、親王至庶人墓葬中的各種冥器,文中有《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地軸二個,長四尺,安東西界各似本相也?!薄队H王盟器神煞法》:“地軸二個,長二尺三寸,以本形安卯酉地?!薄豆钋湎嗝似魃裆贩ā罚骸暗剌S二個,長二尺二寸,安卯酉地?!薄洞蠓蛞韵轮潦嗣似魃裆贩ā罚骸暗剌S二個,長一尺二寸,安堂東西界上”。并強調“凡大葬后墓內不立盟器神,亡靈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10]3828-3829上述文獻有力呼應了前揭墓葬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地軸”確是中國古代喪葬禮俗中常設冥器之一,主要擺放在墓葬的東、西位置,同時揭示出“地軸”的規格尺寸在這一時期呈現逐漸擴大的發展趨勢。隋煬帝墓出土“地軸”的尺寸數據,筆者目前尚未掌握,待相關單位正式公布后,可與唐、宋元時期的“地軸”規格相比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漢原陵秘葬經》有兩處強調安放的“地軸”應“似本相”“以本形安”?!氨鞠唷薄氨拘巍蓖x,均是指本來面目或原形,《大漢原陵秘葬經》強調“本形”的背后無疑暗示著“地軸”還有其他的樣貌。那么“地軸”的本形究竟是什么樣?程義先生研究指出“蛇”正是“地軸”的本形。[11]筆者認為其說可從,前揭江蘇江陰北宋孫四娘子墓所出雙蛇頭共一蛇身俑即是明證。那么雙人首蛇身俑自然就應是“地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或者說變相,而且不排除還有其他變相,而“龍首”就是其中之一。對此,《太平經合?!へ摹肥珍洝短险f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有明確記載:

《太平經》載:真君受元始符命神光寶書,統領天丁,收天關地軸。二魔王忽一見如鼈蒼龜,其形五變。一現萬丈巨蛇,其形三變?!旓@二魔變相:蒼龜,一變色若金光,甲縫蒼青;二變色如碧玉,甲縫含金;三變色若蒼黃,甲紋光青;四變色如碧綠,甲縫含銀;五變龍首鼈身,出紫金光,甲間碧玉。巨蛇,初變狀若金色,鱗如赤丹;次變體現青碧色,鱗絡金線?;末變首如螭龍,身色蒼黃,鱗間金玉。[14]737

據《太平經》所記,“地軸”與“天關”作為二魔王被真君降服時,分別現其本形,地軸為“巨蛇”,天關是“蒼龜”,其中地軸即“巨蛇”有三種變相,最后一變的形象為“首如螭龍,身色蒼黃,鱗間金玉”。所謂“螭龍”,《后漢書·張衡傳》載:“伏靈龜以負坻兮,亙螭龍之飛梁?!崩钯t注引《廣雅》曰“無角曰螭龍”。武威西夏墓中的雙龍首木板畫中的龍頭恰是有耳無角,其圖像與《太平經》對地軸末變形象的文字記錄完全一致,因此該件木板畫系墓葬冥器“地軸”的可能性極大。

接下來的問題是,以“蛇”為本形的“地軸”為何能夠進入墓葬之中?作為冥器又具有何種信仰功能?白彬《雷神俑考》一文認為“地軸”是雷神俑體系之一,雷神俑的出現是與道教雷法的興起有關,煉度幽魂是雷法的主要使命之一,因此將掌管三界九地的雷神置于墓葬之中,其意義在于煉度幽魂,以保護亡者靈魂免受邪魔精怪的侵擾。[5]筆者按:該觀點確實可備一說,但雷法的興起大約是在北宋末年,記載“地軸”的道教文獻也多在宋元時期,而北朝臨淄崔氏墓與隋煬帝墓中也已出現了“地軸”,因此筆者認為道教雷法的興起不應是“地軸”等冥器進入墓葬的唯一緣由,很可能還有更為久遠的歷史淵源。而這一問題將是筆者另篇探究的課題,在此不贅。

猜你喜歡
陶俑雙人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雙人面具
——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
中國第一個雙人滑冰世界冠軍
———申雪、趙宏博
丹陽市十墓山西漢墓出土器物
2019中韓著名教授陶瓷雙人展鄭東燕(韓國)作品選登
墓葬中的女人
關于漢陽陵著衣式陶俑制作工藝的探討
陶俑
“雙人運球”樂翻天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