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苗繡活態傳承策略研究

2022-09-08 01:26相祎陽李冠群陸楊承林蔡江睿李昀翰李為楨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2年4期
關鍵詞:苗繡苗族貴州

相祎陽,李冠群,陸楊承林,蔡江睿,李昀翰,李為楨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0 引言

苗繡被稱為“一部鐫刻在布衣上的苗族史詩”,是苗族巫文化思想精髓的深刻表達,是苗族人民表達追求美好生活愿望及記錄族群發展的重要載體,一針一線都包含了他們對于自然、宇宙最原始最樸素的認知與記憶,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遺憾的是,受制于地理條件、區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苗繡的傳承與發展始終無法與當代社會需求相結合,不能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有效推廣,對新時代貴州苗繡創新發展與傳承策略的研究勢在必行。

1 苗繡文化活態傳承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苗繡作為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與美學價值,因其民族背后漫長的遷徙歷史讓其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內核。苗繡的有效傳承可以強化地區文化意識,提升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有效抵御外來文化侵略,更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社會的美育層次,同時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其次,伴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改善明顯,在精神層次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苗繡自身具有強烈的藝術特色,將其活態化傳承,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強烈的個性化、多元化審美需求。

再次,貴州是國家扶貧工作的重點部署省份,發展地域性文化旅游產業,是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苗繡作為當地重要的地域性文化遺產,探索基于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活態化傳承創新模式,是貴州地區發展地域性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助力。

2 貴州苗繡藝術特色

貴州復雜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隔山不同語,隔村不同音”的封閉性文化特點,也是苗繡獨特民族審美意象的重要內因。傳統苗族文化的傳承缺少文字記載,因此,苗繡成為了記錄苗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不止如此,苗繡在世代傳承過程中,構成人們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定勢,在穩固封閉的傳承中才保存了自己獨特的族系特征[1]。

生活在貴州的苗族人民堅持對祖先神的崇拜,并將其體現在了苗繡的紋飾上。在苗繡眾多的紋飾圖案中,蝴蝶是極為重要的一種,被苗族人民稱為“蝴蝶媽媽”,是最神圣的象征。貴州苗繡的紋飾題材大致可以分為符圖紋飾、動物紋飾和植物紋飾三大類,經常采用變形夸張的手段,具有其獨特韻味和魅力。

苗繡在色彩構成上追求自然且有裝飾性的畫面效果,大多采用明亮的色彩,以形成富麗堂皇的視覺感。苗族盛裝分為紅色調、黃色調、綠色調、藍色調四個色調。青少年穿著的苗族盛裝采用極為活潑鮮艷的顏色,而中老年穿著的則采用逐漸暗淡的色彩。苗繡服飾的色彩有一種艷麗稚拙的原始視覺感,色彩搭配輕重、軟硬適中,色彩比例、面積、位置處理得當,采用苗繡針法營造色塊,通過色塊與色塊的銜接營造裝飾趣味濃厚的氛圍以達到視覺上的多維空間效果(如圖1,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1 苗繡紋飾中色塊的銜接

苗繡的工藝技法主要體現在針的運用上,即“針法”,依據創作題材和審美情趣運用合適的針法可讓作品展現出恰當的質感和視覺效果。主要的苗繡針法有挑花、平繡、鎖繡、破線繡、錫繡、蠶絲繡等,其中,挑花繡被稱為“經典繡法”,平繡是所有刺繡技法的基礎。

3 貴州苗繡傳承發展的阻力

3.1 當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導致傳承意識淡薄

貴州黔東南等苗族聚居地的許多苗族青壯年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離開家鄉外出務工,苗繡也不再是苗族女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上苗繡工作者收入偏低,學習它又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和很長的時間,導致更多苗族人放棄學習這項技藝,掌握和傳承的人越來越少,很多精巧復雜的傳統苗繡技藝也面臨著慢慢衰落、消失的危險。

3.2 大眾審美變化導致受眾群體縮小

在國際化美學認知的沖擊下,大眾審美日益趨同,人們越來越熱衷于便捷、開放且新潮的服飾,苗族傳統服裝遭到冷落,苗繡也因此成了無根之水。教育不完善,自身知識、創造力有限,融合利用新興元素的意識不足等,都讓我國現階段非遺文創及品牌現狀堪憂,存在著“缺少代表性品牌,用戶群體小,產品‘文化’缺失,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品牌推廣較少”等一系列問題[2]。苗繡、苗族服飾乃至苗族文化的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缺乏新意,很難引起大眾甚至本民族人的興趣。

3.3 傳統手工苗繡的商業競爭力弱

投資少、人手不足,導致無法批量生產耗時耗力的傳統手工苗繡,而方便快捷的機械刺繡可獲取高于傳統刺繡幾倍的利潤,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手工苗繡,這是傳統手工苗繡在商業市場發展的重要桎梏。除此之外,手工苗繡高昂的價格限制了受眾群體,增大了商業化推廣苗繡的難度,無法在商業市場與其他機械刺繡形成有力競爭。

4 基于鄉村振興的苗繡活態傳承多維度思考

傳統手工苗繡制作工藝相對現代機械工藝而言,加工程序更加繁瑣,肌理效果更明顯,所形成的視覺沖擊更強烈。如何將其融入現代藝術,使其既能向世人展現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提升社會美學修養,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同時帶動地域經濟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手工苗繡的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苗繡不僅僅是產業資源,更是重要的戰略性文化資源。借助互聯網信息化平臺,以文創產品產出的方式對苗繡進行推廣和開發,讓苗繡更富有活力,服務面更廣,是使其活態傳承的有效手段(圖2)。

圖2 苗繡多維度活態傳承圖示

4.1 保障地域民族性文化傳承場域的穩定

苗繡是體現苗族精神內涵的藝術,一定程度上來說,只有苗族人才能真正地表達出苗繡藝術的深層次含義,苗繡也只有在苗族純正的文化場域中才能健康穩定地傳承,必須重視營造良好的本族文化傳承氛圍。受現代生產方式以及現代文化影響,苗族人傳統的文化習慣已逐漸淡化,苗繡也不再是苗族女子的必備技藝。保障苗族民族性文化場域的穩定是擴大苗繡在族內傳承的必備因素,讓苗族人認可本族文化,看到學習苗繡以及從事苗繡工作的希望,才能穩固苗繡傳承的基礎人群。苗繡傳承人劉英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新繡”的推廣、創新和發展,她以貴州省“錦繡計劃”為契機,帶動黔東南州各縣市婦女以苗繡為手段脫貧。目前古苗疆公司的繡娘已經遍布了十三個縣市。劉英將自己的愛好發展成為引以為豪的事業,為貴州苗繡的傳承立下汗馬功勞。

4.2 注重與現代藝術的融合

4.2.1 對苗繡圖案符號的提取

現代工藝品具有多元化特征,苗繡的符號化圖案可作為其應用元素。從苗繡中提取出來的符號與意象,如常見的挑花圖案具有象征意義,可以賦予服飾、箱包、圍巾、手賬本等當代藝術品新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內涵。

4.2.2 對材質元素的借鑒

苗繡對材料有著嚴格的要求,是采用一種以錫為主的金屬材料,基于色澤鮮艷的布料,經過反復的推敲制作而成的。近年來巴黎時裝周上出現的許多色澤鮮艷的展品服飾包含刺繡元素,傳統苗繡的配色、局部裝飾以及刺繡針法等特色均具有與時裝創新融合的潛質。

4.2.3 將實用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

傳統苗繡之所以受眾市場受限,很大程度源于其“生活化”特性模糊,缺少實用性。不能否認苗繡制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其生存環境已然發生改變,故步自封、缺少創新勢必導致其在藝術市場愈加被邊緣化。從設計角度而言,民族傳統文化中所散發的質樸、自由、豐富的文化特質使傳統裝飾元素與現代之間存在種種揮之不去的內在關聯性[3]。苗繡之美只有與現代的、大眾的實用性相結合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在當下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已有一些有志于苗繡推廣的人士,與社會力量結合,嘗試開發了融入苗繡元素的現代服飾、家居裝飾等日用品,銷往世界各地,將民族的藝術發揚光大。

4.2.4 利用國際“高端定制”理念

早在2014 年,由著名時裝雜志《嘉人Marie Claire》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舉辦的“2014 中國苗繡公益展”就落地世界時尚之都巴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借助高端國際平臺引領世界時尚潮流的作用,苗繡可以憑借獨特的藝術價值,逐漸從“高定”層次擴散到“大眾”層次,增強其世界影響力。國內已有一些帶有東方元素的服裝品牌,與苗繡之間達成合作,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市場前景廣泛,如原創設計品牌“花木深”與苗繡傳承人楊阿妮合作,將苗繡的藝術精髓引入現代服裝中。

4.3 與“互聯網+”的耦合

苗繡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關鍵詞離不開“民族”和“傳統”,這兩個詞雖能體現苗繡的意義和價值,但又是當代苗繡發展的桎梏。借助“互聯網+”平臺讓苗繡作為一門提高美學修養的藝術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是最直接有效的推廣方式。近幾年來,在線教育發展趨勢向好,影響面大,利用MOOC 等在線教育平臺建立苗繡專門在線課程,改變封閉單一的“師徒制”傳承模式,為全國人民普及、鑒賞這一偉大的民族藝術成就,對于在國家美育建設中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互聯網+”的潛力是巨大的,近年來新興了許多與之關聯密切的行業,如:網絡直播、網絡游戲、電子競技等,這些行業利潤豐厚,找到苗繡與之契合的關鍵點,可以有效推動苗繡發展為大眾接受的藝術,淡化其曲高和寡的特性。將苗繡融入當下熱門網游或電競游戲的虛擬飾品中是擴大苗繡影響力的有效手段,既可創造不菲的經濟利潤,又可以讓許多喜愛這些游戲的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認識苗繡,如:網易游戲《楚留香》中大量的虛擬服飾采用了苗繡元素;2021 年9 月著名高定設計師勞倫斯·許攜手熱門手游《和平精英》,將苗繡從服裝領域帶出到游戲世界中。除此之外,還可以推廣苗繡知識公眾號、創立苗繡網絡博物館等,以輕松易懂的形式講述苗族的誕生、遷徙、定居史以及一些動人的苗族民間故事,從側面使人感受苗繡傳承下來的深厚民族文化內涵,以擴大苗繡受眾人群。

4.4 借助民族文化價值立足市場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扶持下,貴州借助地理人文特色和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如:基于貴州丹砂文化的文旅開發,向世人展現了貴州丹砂文化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創建了獨特的貴州丹砂文化品牌。這些成功的案例均可以成為苗繡文旅發展的借鑒。

對原生空間的開發利用,有利于“精神營造和信息傳播”,可影響觀者對于非遺文化的理解。貴州有很多極具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建筑遺產,它們既可以作為旅游景點吸引游客,又可以為苗繡的展示提供空間。具體做法為:將某些地域性歷史保護建筑進行功能化更新,利用色彩提取、運用合適的裝飾材料以及有效利用室內陳設等方式[4],將其轉設為苗繡手工藝品陳列館,展出黔東南苗繡的成品服裝等民族工藝品以及手工藝操作過程。還可邀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現場向游客展示其苗繡的精湛技藝,讓游客實際體驗苗繡工藝品的制作,使更多的游客能夠真實地感受苗繡的魅力。

尋找資金注入,創立文創園,培養青年苗繡文化傳承人,以非遺文化展示體驗為內容,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延伸和發展文化品牌,創設出集手工生產、文創開發、旅游研學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以之為發展途徑,在保留苗繡制作傳統的基礎上,提質增效,擴大產能,形成可觀的生產規模,再改變單一的銷售模式,加強數字媒體在銷售中的應用,將苗繡產品推向全國甚至海外市場,提高苗繡的商業價值和影響力。

5 結語

針對當代苗繡堪憂的傳承問題,首先應重視維持民族文化場域的穩定性,保障其傳承的基本環境;在發展方面可基于傳統手工苗繡本體,提煉出其中富有含義的紋飾圖案元素,借鑒其極具民族特色、燦爛明快的色彩風格,采用其精妙的工藝技法,進行適應新時代的苗繡再創造;以“互聯網+”為著力點,嘗試將苗繡元素融合于各類文創產品設計,在煥發苗繡魅力的同時,創造實際收益,振興鄉村文化產業,彰顯民族精神,提升各族人民的愛國情懷。

猜你喜歡
苗繡苗族貴州
以歌為家——在滬苗族務工婦女的音樂生活
苗繡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探析
苗繡
苗繡產業化賦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齊”心“魯”力,助力“多彩”貴州
貴州,有多美
解讀“萬馬如龍出貴州”
苗族老照片
苗族蘆笙制作師
漂亮的“銀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