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何、瞿獨伊:新中國走出的第一批駐外記者

2022-09-15 12:36萬京華
中國記者 2022年8期
關鍵詞:分社莫斯科蘇聯

□ 萬京華

□ 1950年李何和瞿獨伊在莫斯科

身為瞿秋白同志的女兒、賡續紅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瞿獨伊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2021 年6 月29 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京舉行,瞿獨伊等29 名同志被授予“七一勛章”。同年11 月初,她又榮獲“新華社卓越貢獻獎”。11月26日,瞿獨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 歲。

從1947年5月至1949年9月,新華社先后在境外建立了香港分社、倫敦分社、布拉格分社和平壤分社四個駐外分支機構。創建于1950年的莫斯科分社,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新華社建立的第一個駐外分社,擔負莫斯科分社創建工作的是一對年輕夫婦——李何和瞿獨伊。

患難中相識、相知、相戀

李何和瞿獨伊在患難中相識、相知、相戀,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彼此間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基礎上的,也經歷了殘酷斗爭的考驗。

李何,原名洪履和,1918年2月出生于福建福州,曾就讀于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在校期間他秘密參加共青團組織,從事進步活動??谷諔馉庨_始時,他參加海關救亡長征團,輾轉廣州、香港、武漢等地作演講宣傳。1938年他和許多進步青年一樣,從武漢長途跋涉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不久入了黨,并在抗大學習了半年,當年冬天,受黨的派遣到新疆工作。當時,中國共產黨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應新疆軍閥盛世才的請求,派出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前去新疆,宣傳馬列主義,幫助建設新疆。李何被分配到《新疆日報》擔任國際版編輯。在《新疆日報》工作期間,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業務,并以“小黎”為筆名,撰寫和發表了不少國際評論,很快成為報社的業務骨干。1942年9月,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盛世才投向國民黨,悍然把新疆150名中共黨員干部及家屬全部先軟禁后投入監獄。殘酷的斗爭和獄中生活沒有消磨李何的革命意志,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正是在這段艱苦歲月中,李何邂逅了自己的革命伴侶瞿獨伊。

瞿獨伊,原名沈曉光,1921年11月生。母親楊之華20世紀20年代初期參加革命,1924年與瞿秋白結成伴侶。后來,瞿獨伊被母親接到上海與瞿秋白一起生活。瞿秋白視瞿獨伊為己出,愛護有加。1928年,瞿獨伊隨參加中共六大的楊之華赴蘇,在莫斯科見到先期到達的瞿秋白。六大之后,瞿獨伊入國際兒童院。1936年,入共產國際中國部。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中共決定部分留蘇人員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楊之華、瞿獨伊母女離開莫斯科路經新疆回國,到達迪化時被盛世才軟禁,后被捕入獄。

瞿獨伊和李何是在新疆認識,被軟禁期間彼此了解更深,因而結婚的。由于瞿獨伊一直生活在蘇聯,因而俄語很好,但中文水平較差,為了幫助瞿獨伊學習中國歷史、提高中文水平,結婚第二天早晨李何就教她讀范文瀾寫的中國歷史書。雖然他們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卻彼此心心相印,互相扶持、互相鼓勵。1943年春,形勢進一步惡化,國民黨在甘肅、新疆邊界增兵,甚至把部隊開進新疆,大批國民黨特務滲入盛世才的政府、軍隊、學校各個部門。盛世才撕下最后一道假面具,公然下令逮捕中共在新疆全體人員。李何和瞿獨伊先后被關進監獄,他們積極參與獄中斗爭,更加堅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

1946年,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周恩來要求蔣介石釋放在新疆囚禁的共產黨員。蔣介石同意放人,指示張治中負責辦理。這批新疆工作的同志于6月獲釋并被送回延安,黨中央為他們的歸來召開了盛大的歡迎會。毛澤東還特邀楊之華、瞿獨伊母女到家中做客。從新疆牢獄回到延安后,瞿獨伊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李何和瞿獨伊都被分配到新華社,擔任國際新聞編輯部編輯。后來,他們跟隨新華總社從延安一直到北京。除了忙于業務工作外,李何還兼做團的工作,擔任了新華社第一屆團支部書記和第一屆團總支書記,并曾出席過全國第一次團代會。開國大典時,瞿獨伊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澤東主席的講話。

創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

1950年3月,李何和瞿獨伊被任命為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奉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華分社。他們的工作在從北京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開始了。3月12日,恰逢蘇聯第三屆最高蘇維埃選舉投票日,為了使每一個選民都有投票的機會,在蘇聯的火車上也設立了選民投票箱。在一列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上,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獨伊發現這一情形之后,立即對同行的蘇聯旅客進行了采訪,了解他們對此次蘇維埃選舉的感受和看法。這條消息后來成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發自國外的第一篇新聞。

蘇聯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并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和互派大使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使館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建立,首任大使是王稼祥。

李何和瞿獨伊于1950年3月16日抵達莫斯科。最初的兩個月,兩人忙于給分社“搭架子”,為盡快開展工作打基礎。

莫斯科分社的報道任務主要是向國內介紹蘇聯建設的具體經驗以及與中國有關消息等。報道工作主要由李何負責,他的俄語是在新疆自學的,閱讀報紙、雜志還可以,但口語和聽力要差一些。瞿獨伊曾在蘇聯生活多年,俄語很好,她主要負責翻譯和處理各種瑣事,成為李何工作上的助手。

據瞿獨伊后來回憶:“在莫斯科,我們身兼數職,既是記者、通訊員,又是譯電員、抄寫員、打字員、翻譯,甚至還是會計、大師傅、采買員,各種零七碎八的瑣事無不分散我們的精力。有一次,我們去拜訪蘇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剛好趕上下大雨,我們下了公共汽車還得走一大段路,到他那里后衣服、鞋子全濕透了。談起工作,他說你們有些事情不必親自跑,寫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發室即可。當得知我們既沒車子又沒有通訊員時,不禁啞然失笑。我們向他解釋:中國目前要厲行節約,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設上。他說這些情況他也知道,只是可惜我們要白白浪費掉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僅在工作中注意節約,在生活上也同樣要求自己簡樸,在給我們定薪時,李何主動減去400盧布,我也減掉700盧布。李何在分社工作期間,還兼任人民日報的工作?!?/p>

如何向國內發稿也是當時分社遇到的一個難題。首先是發稿費用高。新聞電報1個字要30戈比,業務來往的特別電報1個字2.59盧布,還必須事先存美元在電報局;從莫斯科給國內打長途電話,1分鐘14盧布,同樣要先立戶存美元。當時,分社與總社聯系和發稿的主要手段是航空掛號信,每封信2.4盧布,通常每月互通一下工作情況和報道方針。其次是手續多,必須先由大使館譯電員把所發消息譯成電碼,然后用打字機打出,同時還要把電訊內容譯成俄文。這樣一來,一條電訊常常幾個鐘頭都無法發出,很難保證時效。

□ 李何和瞿獨伊在延安

1950年10月,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盛典,分社先后向國內發回10多篇消息和通訊,反映了蘇聯人民對新中國的友好和熱愛,受到總社的通報表揚。莫斯科分社成立后,向總社發回了不少特寫、通訊、綜合報道等,總社曾去信表揚他們:“稿件詳盡,切實,新鮮生動,說明國外分社記者在掌握語言的條件下,是可以大大發揮工作能力,很好地推進我們的宣傳報道的?!?/p>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缺少俄文翻譯,因而有代表團訪蘇時,常常借瞿獨伊去當翻譯,周恩來總理訪蘇、中國駐蘇使館張聞天大使舉行宴會和在群眾場合講話時,也請瞿獨伊去當翻譯。1952年,中國農民代表團到蘇聯訪問,李何和瞿獨伊爭取到獲準隨團參觀的機會,瞿獨伊擔任隨團翻譯,李何白天隨代表團活動,晚上還要趕寫通訊,有一天因勞累過度病倒了,代表團團長要他留在當地醫院治療,但他無論如何也不肯離開工作崗位,待身體好些就又繼續工作了。

1953年,瞿獨伊進入蘇聯吉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學習。這年9月,總社派記者李楠到莫斯科分社工作。1954年夏秋,李何改任人民日報駐蘇記者。1956年被選為中共八大代表。

永遠的懷念

1957年,瞿獨伊回國后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58年春,李何也奉調回《人民日報》國際部擔任副主任,分管社會主義國家的宣傳報道工作。

李何年輕時就得了心臟病,在新疆監獄的艱苦生活又使健康受到很大摧殘,醫生曾說他不適宜做新聞工作,但他仍把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長期工作中不顧身體辛勞過度,經常加班加點趕寫文章,使他的心臟病急劇惡化,終于不治,于1962年8月5日病逝,終年44歲。

李何病故后,許多朋友、同事、戰友前來看望瞿獨伊,新疆監獄的戰友于村對她說:“獨伊,你不要太悲傷,李何同志雖然只有44歲就離開了我們,但是他一生的工作量遠遠超過了他的年齡,你應以此來安慰自己?!睉鹩褌兊倪@些話極大地慰藉了瞿獨伊,幫助她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日子。1978年,瞿獨伊回到新華社工作,在國際部俄文組擔任翻譯和編輯。1982年離休。

雖然人生中曾歷經坎坷,但瞿獨伊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她曾在一篇懷念李何的文章中寫道,雖然他去世已經幾十年,“但他忘我工作的形象和精神還常顯現在我的眼前,也鼓舞了我在他去世后的幾十年里工作和生活的信心”。

猜你喜歡
分社莫斯科蘇聯
莫斯科第一屆寵物狗節
中國船級社舉辦第五屆檢驗業務技能比武大賽
崛起,莫斯科大公園
車“游”
法新社進入朝鮮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調研指導
第三只眼看莫斯科
蘇聯出版節的由來及其變遷
蘇聯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人心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