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

2022-09-20 06:38楊凌霄張紫婷
會計與經濟研究 2022年5期
關鍵詞:高級化產業結構效應

楊 力,楊凌霄,張紫婷

(1.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金融學院,上海 201209;2.上海市長三角科創產業金融服務協同創新中心,上海 201209;3.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長沙 410114)

一、引言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供應鏈出現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我國雖然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但在中美經貿摩擦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外部沖擊下,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受到巨大挑戰。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但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低附加值加工貿易出口占比高達四分之一,部分能源資源、關鍵零部件以及生產設備的進口依存度較高,能源資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缺乏強大的科技基礎和技術能力支撐,關鍵產業鏈可控度低,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走創新驅動、綠色環保、集約節約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①資料來源: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變革需要創造和投入新的科技要素,重塑生產函數和新產業發展,破解能源和生態環境約束等瓶頸,實現新舊動能的動態轉化和產業鏈的高端化、現代化,因此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動力改革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資金鏈②資料來源:http://www.xinhuanet.com/2022-06/24/c_1128772603.htm?!?,明確了資金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密切傳導機制。金融發展可以有力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對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正向效用,不僅能影響先進產業,還可以促進落后產業轉型升級。如何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激發各類金融市場的原動力,滿足不同階段的科技創新需要,科學匹配金融資源與產業發展,更高效地發揮金融資源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關鍵性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2008?2020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實證考察不同類型金融支持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以及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機制,由此提出完善金融供給側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余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第三部分為理論分析,第四部分為研究設計,第五部分為實證結果與分析,第六部分為異質性分析,第七部分為結論與建議。

二、文獻綜述

(一)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研究

金融是驅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環節。健全的金融體系可以通過增加資金供給、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信息成本、加強風險防范等渠道影響科技創新。Pradhan等(2016)以歐元區國家為樣本發現,地區金融發展程度越高,科技創新程度會相應提升。柏建成等(2020)運用PVAR模型發現,金融助推科技創新,科技反作用于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關鍵作用。Benfratello等(2008)、Chowdhury和Maung(2012)、張婕等(2021)、張玉華等(2021)證實了金融集聚對科技創新效率的促進效應,修國義等(2019)則指出金融集聚與科技創新效率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

從金融功能角度來看,不同金融結構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存在差異。傳統觀點認為,以銀行為代表的貨幣金融市場主要通過風險評估和管理、集聚資本、優選標的、監管運用等方式提供資金(錢水土和李正茂,2018),面對經濟回報不確定性較高的研發項目,金融機構難以預估其未來價值,唯有以抵押和清算安排的方式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鄭玉航和李正輝,2015)。一般而言,銀行更傾向于將資金貸給相對穩健的企業,貨幣金融服務更適合技術相對成熟、盈利不確定性低的傳統產業部門(李秀珍等,2022;王文倩和張羽,2022 )。

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可以通過價格發現功能、信息披露制度等機制,降低投資者的信息成本,幫助投資者更有效地甄別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投資項目,從而有利于優質企業更快獲得融資,促進研發創新,助推實體經濟發展(Stulz,2000;龔強等,2014)。資本市場也可以基于多元化金融產品提供橫向風險共擔機制,助力風險較高的創新項目匹配合適的投資者(Lin,2012)。Brown等(2012)發現資本市場主導的金融結構更能夠促進技術創新。Hsu等(2014)發現在資本市場相對發達的國家,偏向外部融資的企業創新水平較高。資本市場在科創企業初創期具有融資優勢,能夠促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而貨幣市場在企業成熟階段的作用比較明顯,能夠加快技術傳播和推廣。

(二) 金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研究

金融體系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陳峰(1996)分析指出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顯著影響。陶愛萍和徐君超(2016)通過門檻模型證明了一國產業結構對金融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依賴性。吳愛東和劉東閣(2017)關注了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耦合發展關系。更多學者從金融結構角度探討金融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Boyd和Prescott(1986)指出銀行因其信息搜尋、風險共擔等模式對經濟增長更具推動力。Levine和Zervos(1998)則認為金融市場更能推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發展。Carlin和Mayer(2003)認為不同產業適應于不同金融結構,資本市場占比高的金融市場更有利于高科技、高風險的產業融資和發展,貨幣金融占比高的金融市場更有利于低風險產業的發展。林毅夫等(2009)、Rioja和Valev(2012)、張成思和劉貫春(2016)、葉德珠和曾繁清(2018)等更支持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即與經濟發展階段契合的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更具有促進作用。王文倩和張羽(2022)指出不同金融結構適用于不同技術特征的產業結構升級。也有學者關注了金融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Trew(2010)指出金融集聚有助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于斌斌(2017)、龍云安等(2019)發現金融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

隨著經濟格局變化和國內消費結構轉變,金融支持產業升級的發力點也發生了變化,產業發展對金融要素的需求隨之升級。其中,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Greunz,2004;昌忠澤等,2019)在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關注。一方面,金融發展可以通過促進投資與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與國民收入提高,通過需求側的收入效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Kongsamut等,2001);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資本配置與深化,改變部門間的技術進步率與產品相對價格,從供給側帶動產業結構升級(Ngai和 Pissarides,2007;陳體標,2008)。易信和劉鳳良(2015)通過擴展熊彼特內生增長模型解釋了金融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加速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機制。錢水土和李正茂(2018)指出合適的金融結構能夠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王一喬和趙鑫(2020)則發現金融集聚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活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但技術創新的中介效應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

綜上,現有研究對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科技創新在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的作用,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發。但是鮮有學者基于金融體系三大子市場展開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特別是對保險服務的影響效應,以及科技創新在金融子市場影響產業結構升級中發揮的作用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第一,考慮到不同金融市場影響產業結構升級效果的差異化,本文將金融支持分為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和保險服務,分別研究其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已有研究較少關注保險市場,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相關分析框架。第二,本文重點驗證科技創新在不同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中介效應,以及中介效應是否具有差異性。第三,本文基于地區生產總值標準分組開展異質性檢驗,驗證科技創新在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地區異質效應,進而提出針對性建議。

三、理論分析

(一) 金融支持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產業結構升級的本質是要素稟賦更新、轉移與重聚的動態過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對資源優化配置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更是各類市場主體獲取資金支持、緩解融資約束、實現風險分散的重要平臺,因此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變遷必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不同金融子市場在提供各類金融支持時往往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可能會表現出相對復雜的關系。

1.貨幣金融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建立起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暢通渠道,有效推動了金融資本轉變為產業資本。商業銀行在提供貨幣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基于銀企密切聯系的有效信息網絡,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實現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便于識別優質企業與項目。在天然逐利本性的驅動下,商業銀行會優先選取資本回報率高的行業,放棄資本回報率低的行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形成資本集聚效應,促進高效產業快速發展,迫使低效產業革新,而轉型失敗的產業將被市場逐漸淘汰。因此,商業銀行提供的貨幣金融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2.資本市場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資本市場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投資工具,便于投資者選擇適合自身風險偏好的產品組合,提高投資者的風險容忍度,實現風險分散化管理的目的。投資者通過參股、控股和參與管理等方式推動資本與產業的有效融合,加速資本集聚,助力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實現企業集團化發展,驅動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方向發展。但是,資本市場存在暴漲暴跌、資金空轉、與實體經濟需求不匹配等問題,無法有效識別最具優勢的產業,導致資源錯配,從而抑制產業結構升級。因此,資本市場對產業結構升級可能存在相對復雜的影響。

3.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保險市場提供各類保險產品,為企業及員工提供了轉移、降低、分攤風險的良好機制,有助于提高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力,助力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隨著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資金規模不斷增長,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日益強烈。在保險投資范疇日益拓寬的政策背景下,保險資金,特別是沉淀時間長的壽險資金,更適合參與長期性戰略投資,契合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因此,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1: 金融支持影響產業結構升級,但不同類型金融支持的影響存在差異。

(二) 科技創新在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作用效應

科技創新是現代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從需求側來看,科技創新通過功能體驗的升級帶動需求結構變化,引導產業結構變遷;從供給側來看,科技創新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改進工藝流程,提高產品競爭力與企業利潤,由此改變產業間產品的相對價格與技術進步率,引導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完善產業關聯、創新產業網絡,構建新的產業鏈與產業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因此,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金融體系可以運用資源配置、資金供給與風險分散等功能有效影響科技創新水平,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從宏觀層面來看,資本市場可以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促進大型企業兼并重組和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加快技術成果向集聚區以外的區域擴散和外溢,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保險資金的相對穩定性使其適應于科技創新中的長周期、戰略性資源配置需求。而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則因其縱向風險分擔方式更傾向于將信貸資源配置于低風險特征的技術項目或經營穩定、風險較小、生產技術相對成熟的產業。從微觀層面來看,金融體系是企業科技創新資金的重要來源。資本市場“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特征可以吸引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為高風險創新項目提供資金,篩選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為該類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提供支持,增強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和持續性。保險產品(如董責險)提供的風險轉移機制,可以抑制企業管理層因職業顧慮而規避創新活動,激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鼓勵和刺激產業鏈向高端化方向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則有可能因優質穩定客戶較多,在創新項目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基于抵押品缺乏或創新風險高等考慮而減少信貸支持,抑制技術創新投入。

由此可見,不同金融子市場因其相對優勢差異對科技創新產生不同影響,適用于不同風險特征與發展階段的創新行為。而科技創新服務于不同產業發展需求,帶動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三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

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2:科技創新在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作用機制存在差異。

四、研究設計

(一) 模型建立

根據上文分析,金融支持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影響,科技創新對金融支持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存在中介效應。為考察金融支持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本文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為進一步檢驗金融支持是否通過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影響,本文借鑒Judd和Kenny(1981)的中介效應分析法,采用三步法對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設定模型(2)和模型(3),最終中介效應檢驗由模型(1)至模型(3)實現。

上述模型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Industry為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衡量指標,Finance為地區金融支持的衡量指標,Innovation為地區科技創新的衡量指標,Controls為一組控制變量。

(二) 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表現為第二、三產業產值與勞動力比重的提升。因此,現有研究多以第二、三產業產值與增加值為基準,衡量產業結構升級水平(干春暉等,2011;吳豐華和劉瑞明,2013;李中翹等,2022)。而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科技產業產值提升逐漸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表現。本文以高科技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衡量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水平(已有研究稱之為產業結構高級化)。其中,高科技產業產值以地區高科技行業公司營業收入之和來衡量,在穩健性檢驗中以高科技行業公司利潤總額與地區全行業公司利潤總額之比進行替代衡量。

2.核心解釋變量:金融支持

借鑒劉貫春和劉媛媛(2016)、呂凱波等(2022)的做法,本文將金融支持分為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三類,對應金融支持使用信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三類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進行衡量,進而反映我國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和保險服務的支持水平。其中,信貸市場發展用各地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之和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股票市場發展用各地股票市價總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保險市場發展用各地保費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

3.中介變量:科技創新

在現有研究中,科技創新多從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進行衡量,本文所研究的金融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在于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屬于投入范疇。因此,本文從投入角度選取科研資金投入作為科技創新的代理變量,在穩健性檢驗中以科研人力投入進行替代衡量。

4.控制變量

參照林春(2016)、李雯和王純峰(2018)等研究,本文選取地區經濟增長、政府能力、高等教育水平、對外開放程度和城鎮化水平作為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

(三) 數據來源和描述性統計

本文主要采用我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包括港澳臺地區)2008?2020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自各省統計年鑒和國泰安數據庫(CSMAR)。為避免極端值對實證結果的影響,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了5%分位的雙邊縮尾處理(Winsorize)。

表2報告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產業結構高級化、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科研資本投入在樣本間存在較大差異,控制變量在樣本間較為平衡??梢猿醪酵茢?,我國各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不平衡與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不平衡可能存在一定關系。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 主要變量的相關性檢驗

主要變量的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科研資本投入、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均在1%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產業結構高級化與保險服務在10%顯著性水平上負相關;科研資本投入與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在1%顯著性水平上分別正、負相關。上述結果初步驗證了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金融支持三者之間的相關性。表4報告了主要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結果,各主要解釋變量VIF均值為1.33,小于10。表3、表4的結果表明,本文主要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3 主要變量的相關性檢驗

表4 VIF檢驗結果

(二) 金融支持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檢驗

表5報告了金融支持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結果,列(1)、列(2)、列(3)分別檢驗了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結果顯示,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和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回歸系數分別為 4.908、?2.884、1.897,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結果表明,我國貨幣金融服務和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正向支持作用,但資本市場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存在一定負向影響。從控制變量來看,經濟增長、高等教育水平、對外開放程度等對產業結構升級發揮了正向促進作用。

表5 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線性回歸結果

上述檢驗發現,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產生了負向影響,這與一般認為的資本市場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判斷不一致,本文進一步構建模型(4)檢驗兩者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表6的結果顯示,資本市場服務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具有1%水平上顯著的倒“U”型特征,回歸系數為?4.099,即資本市場服務在拐點前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正向影響,過拐點后轉為負向影響??赡艿脑蛟谟?,資本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資金空轉泡沫化,引起資金“脫實向虛”,在識別、扶持優勢產業發展以及資源有效配置上仍存在功能缺陷,因此需要進一步規范資本市場,堅持依靠和服務實體,推進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表6 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非線性回歸結果

(三) 穩健性檢驗

本文選用高科技行業公司利潤占全行業公司利潤比例、科研人力投入分別作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科研資本投入的替代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表7、表8的回歸結果顯示,在替換關鍵變量后,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線性關系和非線性關系與基本回歸結果保持一致,本文研究結論穩健。

表7 穩健性檢驗: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線性關系

表8 穩健性檢驗: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非線性關系

(四) 中介效應分析

表9、表10、表11分別報告了科技創新在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中介效應的B?K三步法檢驗結果。其中,資本市場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非線性關系,分別對拐點兩側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表9的結果顯示,經過B?K三步法檢驗,貨幣金融服務對科研資本投入不存在顯著影響,這與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更傾向于低風險特征的技術進步有關,對高風險創新項目、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不足,不能有效支持科技創新的發展,由此也導致科研資本投入無法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表9 科技創新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

表10的結果顯示,資本市場服務在1%水平上顯著提升了科研資本投入,這與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及市場工具、風險分散機制的完善與創新密切相關。隨著創業板、科創板與北交所的相繼設立以及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政策的出臺,科技類初創企業可以從資本市場獲得多樣化融資,從而為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在此基礎上,結合模型Step3,科技創新在拐點左側于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1%顯著性水平上的部分遮掩作用,這說明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行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抑制產業結構升級的總效應。而科技創新在拐點右側于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中介效應經Bootstrap檢驗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如果資本市場過熱泡沫化,有可能造成資金脫離實體經濟轉型需求,無法切實推動創新成果轉化進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表10 科技創新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

表11的結果顯示,保險服務能夠通過促進科研資本投入,進而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科技創新在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1%顯著性水平的中介效應。保險機構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為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長期資金,同時提供了良好的風險轉移工具,且能夠以機構投資者身份加強對科技創新活動的監督,顯著提高科研資本投入效率,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表11 科技創新在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

六、異質性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產業結構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如表12所示。為獲得具有經濟發展差異性的研究結論,本文按照樣本觀察期內(即2008?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均值排序,以地區生產總值均值1萬億、2萬億為劃分標準將樣本省份分為三個梯隊①按照地區生產總值均值劃分,第一梯隊包括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上海市、遼寧省、北京市、安徽省共14個?。ㄊ校?,第二梯隊包括陜西省、江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天津市、云南省、黑龍江省、陜西省、吉林省共10個?。ㄊ?、自治區),第三梯隊包括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海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共7個?。ㄊ?、自治區)。,分別對科技創新在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以考察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對其中介效應的影響。

表12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

分梯隊的回歸結果顯示②限于篇幅,本文僅報告了第一梯隊地區中介效應的經濟發展異質性分析結果(表13),未報告第二梯隊地區、第三梯隊地區的異質性分析結果,相關資料備索。,科技創新在各類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中介效應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而具有異質性。

表13的結果顯示,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領先的地區(第一梯隊地區),科技創新在不同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的作用具有差異性。

表13 中介效應的經濟發展異質性分析結果(第一梯隊地區)

第一,貨幣金融服務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1%水平上的顯著正向影響。當引入科研資本投入這一中介變量后,貨幣金融服務對科研資本投入在1%水平上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并且通過促進科研資本投入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發揮顯著正向影響。這可能與這些地區商業銀行的發展程度與競爭程度較高有關,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競爭程度越高,創新型企業在信貸資源配置談判中的話語權越大,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會通過產品創新、科技賦能等手段合理評估技術創新價值或拓展抵押品種類,為企業創新提供更多資金支持,促進科技創新,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該地區資本市場服務對科技創新具有1%水平上的顯著促進作用,而科研資本投入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存在顯著的遮掩效應。這可能因為,第一梯隊地區資本市場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樣的支持,但也因為投資者具有強烈的收益趨向性和“脫實向虛”傾向,資本市場抑制產業結構升級的水平也相對較高,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遮掩效應,降低了現階段資本市場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水平。

第三,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5%水平上的顯著推動作用,科技創新在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存在完全中介效應。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發達地區保險產品供需水平較高,能夠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風險轉移工具,而保險公司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者擁有相對穩健的保險基金,能夠滿足企業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同時,由于背負盈利壓力,保險機構在投資創新項目時具有風險監督的動力,在為科技創新注入資金的同時降低了科創項目風險,提高了科創資金投資效率,進而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產生積極作用。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第二梯隊地區),科技創新在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的中介效應與第一梯隊地區類似??蒲匈Y本投入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均發揮了顯著的中介作用,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發揮了顯著的遮掩作用,但是相較于第一梯隊地區,其顯著性有所下降。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第三梯隊地區),金融支持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作用有限,科研資本投入無法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發揮中介作用。這可能是因為,該地區商業銀行更傾向于低風險投資,保險機構發展不成熟??蒲匈Y本投入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存在顯著的遮掩效應,資本市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科研創新需求,因此降低了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消極影響。

七、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金融支持分為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三類,分別檢驗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考察科技創新在不同類型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1)我國貨幣金融服務和保險服務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支持作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2)科技創新在不同類型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的中介效應存在差異。具體來看:科技創新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未發揮中介作用;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中介效應較為復雜,于拐點左側發揮顯著的遮掩作用,于拐點右側則不存在中介效應;在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顯著的中介效應。同時,科技創新的中介效應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在第一梯隊地區與第二梯隊地區,科技創新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均發揮了顯著的中介作用,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發揮了顯著的遮掩作用,但顯著性水平存在差異;而在第三梯隊地區,科技創新在貨幣金融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保險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未發揮中介效應,僅在資本市場服務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顯著的遮掩效應。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強化“三鏈”融合,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地方政府應積極探索資金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新模式,厘清當地金融市場助力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特征、路徑、優勢以及存在問題。在現有的內部特征、產業分工基礎上,一是充分發揮各地產業、金融資源的相對優勢,為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提供金融資源保障和風險防范機制;二是進一步優化金融結構,助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協同發展;三是推動金融協作,引導金融資源向資本集聚度低的區域流動,面對不同地區企業,采取差異化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布局的優化。

第二,促進信貸市場持續發展,引導支持科技創新領域。在我國以間接金融占主導地位的金融結構下,銀行信貸市場是企業主要融資渠道。金融監管部門應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的資金投放,對重點科技行業給予利率優惠,并將商業銀行支持科技企業發展情況納入考核指標。商業銀行應主動關注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技術產業,積極探索并完善適用于科技創新企業的信用評級模型和風險管理制度,拓寬業務范圍,尤其要對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同時,充分發揮中小商業銀行的作用,引導其服務二、三線城市的科技型企業,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增強金融機構集聚資金的能力。

第三,加大資本市場建設力度,拓寬科創企業融資渠道。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尤其是初創型科創企業發展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本文實證結果看,我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具有正向影響,但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正向作用尚未顯現。因此,一要進一步規范資本市場發展,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差異化作用,探索優化科創板上市的機制路徑,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引導更多資本流入科技創新領域;二要謹防資金空轉泡沫化,切實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功能,通過促進科技創新,提速產業結構升級;三要完善資本市場風險分擔機制,為市場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降低金融資源供需錯位帶來的成本。

第四,積極發展保險市場,充分發揮其應有之功能。相對于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相對滯后,本文發現保險市場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發揮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要進一步加快推進保險市場開發、產品設計和精算定價,充分發揮保險市場功能特點,著力引導創新保險產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滿足科技創新型企業和人才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發揮分散市場風險、降低企業轉型升級成本的作用,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

猜你喜歡
高級化產業結構效應
私募股權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城鎮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研究
稅收政策對東營市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及意義
懶馬效應
勞動力價格變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時變非對稱研究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產業結構演變分析
偶像效應
基于“兩基準”理論新解釋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