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真實“生活邏輯”的地理“生本課堂”教學設計
——以“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和農業”教學為例

2022-09-22 01:24
地理教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青藏關聯課本

盧 鋼

(宜興市桃溪中學,江蘇 無錫 214231)

當下的課程改革,特別是此次義務教育課程修訂過程中,反復強調要在兼顧學科邏輯的情況下更多地關注“生活邏輯”[1]。新時代的課堂教學也應更關注發展學生的“學習邏輯”,即實現從達成“雙基”到落實“三維目標”再到提升“核心素養”的進階。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應逐步從關注“學科邏輯”(就知識而知識)走向關注真實的“生活邏輯”(基于真實情境的知識建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的“學科邏輯”思維使得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的關注重點是“學科知識”的碎片化呈現,于教師而言,達成了“是什么”的必備知識教學,但是于學生而言,學科知識結構、關鍵能力甚至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卻往往落實不到位,即沒有遵循“生活邏輯”——脫離事物整體去認識局部,容易使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缺失學習的意義,無法建構學習成果和解決實際問題。在當今課堂教學轉型中,應努力變“教師怎么教”為“學生怎么學”。

筆者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青藏地區第一節的內容“自然特征和農業”教學為例,通過畫家李煥民的美術作品——《初踏黃金路》(圖1)[2],嘗試說明如何基于真實的“生活邏輯”來設計以“學生的學”為主的地理課堂教學,即地理“生本課堂”,從而促進學生“學習邏輯”的進階,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圖1 初踏黃金路

一、看圖描述:整體把握地理要素

在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時,教師通常會帶領學生一起通過地圖先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然后逐個分析區域地理要素,如“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和“農業”等人類活動。教學中,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理解力,所以常?!熬椭R而知識”,以知識的了解、識記為主,很少涉及知識的關聯和建構,教學評價亦很少呈現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上就是比較典型的重“學科邏輯”的教學方式。為改變這種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和“知識體系肢解式”的課堂教學,筆者嘗試以“整體把握地理要素”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建構。

青藏地區是我國四大地理分區中的一個區域,筆者依據畫家所創作的美術作品《初踏黃金路》的地域背景,借助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地理要素,設計了如表1所示的問題組。

表1 美術經典《初踏黃金路》中的地理知識

問題組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應是一個個“基于學”的自主觀察和合作探究的任務或項目。因此,學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素養(經驗和知識),結合畫面中的信息和問題組,比較容易梳理出該區域的基本地理信息,如圖2所示。

圖2 整合構建青藏地區的地理信息

真實“生活邏輯”好比一個“故事情境”,它有時空背景、人物事件、結果意義等。在真實情境的影響下,學生會因好奇心的驅動,主動學習、發現嘗試,基于“區域整體優先”的角度,思考“局部要素關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整合建構學習成果。

二、思維建構:關聯整合地理要素

課堂中一定要“關注人”。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課堂教學不可模式化、格式化,應該強調基于生活的本身去引導創新和發展能力。也就是說課堂應該是鮮活的,要在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設計靈動和充滿生機的課堂教學。通過對美術作品《初踏黃金路》中地理要素的整體把握,為了學生能“關聯整合地理要素”,筆者對課本中的學習資源進行梳理重構,圍繞學習目標“任務群”,設計如下程序關聯式“問題鏈”及學習任務。

作者創作《初踏黃金路》這一作品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畫面中踏歌而歸的情景,表現了藏胞初獲豐收的幸福感。它生動地記錄了新中國藏族人民的生活狀況,更從側面深刻地揭示了新社會人民的精神狀態。從這幅畫作中可以發現、挖掘出哪些蘊藏的地理知識?要求利用課本資料,通過以下的學習任務深入了解。

1.關于自然特征

課本中有大量關于青藏地區自然、人文地理的圖文資料,要求結合以下思路,運用相關圖文,梳理該區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關系。

①結合課本P85“圖9.3青藏地區的地形”(圖略,下同),說一說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并能在地圖中找到相關地理事物(如主要地形等)圈畫標記。②閱讀課本P84“圖9.1布達拉宮、圖9.2青藏高原”等圖文資料,用一個詞語概括“青藏印象”。③閱讀課本P85“圖9.4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正文中的內容“終年積雪,冰川廣布”“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地形、地勢”特征之間有何關聯?④閱讀課本P86“圖9.5拉薩、成都兩市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對圖中信息進行比較、理解,歸納出青藏地區“獨特的高寒氣候”的特征,并思考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結合P86的“閱讀材料(圖9.6藏袍)”,分析“地形、地勢特征和氣候特征”等對青藏地區的空氣密度、日照時長和太陽輻射強度會產生什么影響?能不能從“對環境的適應性”的角度,說明“藏袍”的作用。⑤結合P89“圖9.12酥油茶、青稞酒和糌粑,圖9.13藏區的碉房”等,分析當地食物、民居特色和自然環境特征有何關聯?⑥結合P86~87的“活動(圖9.7去青藏高原旅游應攜帶哪些物品、圖9.8青藏鐵路沿線景點的分布、圖9.9牦牛)”的圖文資料,運用上述的所問與所思,進行“角色代入”:作為一名進入藏區的旅游者,通過出發前的準備,對旅途中諸如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特有動物(牦牛)等的“種種發現”,用自己的話語綜合分析和表達對青藏地區獨特地理“風物”的理解。

【設計意圖】①區域地理的學習須建立在地圖背景上,這也是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第一步,只有知道所學的區域“在哪里”,才可能依托區域位置思考地理要素間的關系。②通過照片中的“山地”背景、文字中的“雪域高原”“地高天寒”等引導學生直觀感受并歸納出地形地勢、氣候的特征——“高寒”,為后面描述和理解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的關系埋下伏筆。③關聯地形、地勢特征對水體、水文等地理要素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④關聯地形、地勢特征對氣候及相關地理要素的影響,運用統計圖、民族服飾等閱讀資料綜合分析、判斷和歸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滲透因地制宜的人地協調觀。⑤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環境的制約,同時人類也會開發利用和適應環境。如“碉房”厚實的“石墻”,就是典型的就地取材、抵御寒冷的人類活動的產物。青藏地區的生活習俗和民居特點呈現出來的是一幅人地協調發展的景象。⑥有學有悟,學以致用,通過身臨其境的模擬旅行,用“發現者的視角”在野外考察中思考地理要素的相互影響和關聯,這個“活動”環節較好地詮釋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也是增強地理實踐力的有效方法。

2.關于農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地制宜”是農業活動須遵循的原則。通過上述青藏地區自然特征的學習,要求結合P88課本知識和圖9.11青藏地區的農牧業分布、P90“活動(雅魯藏布江谷地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學習青藏地區的農業類型,并補充完成表2內容。

表2 青藏地區的農牧業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歸納知識的形式,提高學生提取、梳理信息的能力,運用有效信息提升區域認知水平和綜合思維能力。

任務群學習是落實“地理即生活”的實踐活動載體,是推動學生能動性學習的突破口。[3]通過上述任務群、問題鏈的學習,“從零散走向關聯;由淺表走向深入;由遠離生活需要走向實際問題的解決”[4]。學生“步步深入”,知識從“點”到“線”再到“網”。通過所學,學生容易構建完成圖3所示的“思維導圖”——“高寒”特征影響下青藏地區的知識關聯,促進學生對“自然特征與農業”一課核心知識的“思維建構”。

圖3 “高寒”特征影響下的青藏地區的知識關聯

三、對標評價:培育發展核心素養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課中的青藏地區屬于“認識中國”主題中“認識分區”的內容,新課標對該部分教學的內容要求是:“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5]。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能以青藏地區的區域地圖為學習工具,結合美術作品、課本中的各類圖文資料和生活體驗,獲取并運用有用的地理要素信息,描述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高寒。引導學生從區域的視角說明人類生活、生產與自然環境或資源的關系,形成“因地制宜”發展的觀念。要求學生能主動觀察學習,會探究、描述、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課堂理應是學生充分施展才能、表達想法、獲取學習成果的時空場。在課堂中教師不應束縛學生的手腳和思維,要真真切切地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學習評價。新課標對評價的實施如此表述:“應注重將評價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各環節……加強評價對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實時診斷作用,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保?]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對學習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相互關系、對當地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進行即時的過程性評價外;還應考慮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在結束課本內容后,對學生進行學業質量的綜合性、總結性評價。筆者通過讓學生撰寫“區域推介”的小文章來實現學業質量評價,設計如下。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地理。如果有人想從地理角度了解《初踏黃金路》這一經典美術作品,請依據你對青藏地區知識的理解,用流暢的地理語言分析畫作中的“人物、服飾及特點、動物、農作物”等地理信息,撰寫一篇小短文,向他人推介青藏地區。要求文章包含有“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生活習俗、農業生產”等方面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寫文章這一開放式的評價形式,描述作品背后的地理知識,如“為何服飾是藏袍?為何種植青稞?可能是在哪個河谷農業區?……”故事或文章都應圍繞本課的“核心概念——高寒”展開。這樣的課堂總結或者課堂評價相當于一次課堂“地理實踐力”的表現,不僅能從人地協調觀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和綜合思維能力,也能較好地凸顯“以學為本”的課堂價值追求。

地理課程強調培育和發展系統的核心素養。本課以《初踏黃金路》這一美術作品為“情境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畫作,獲取青藏地區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相關地理要素信息,并以區域的視角“描述、解釋”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和綜合思維能力。以大量具有區域特色的地理事象圖文資料,引導學生運用“適應環境”“因地制宜”等觀點思考“人地關系”,從而理解感悟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因此,本課的課堂教學設計符合新課標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要求”。

猜你喜歡
青藏關聯課本
“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全國散文詩大賽獲獎名單
“青藏之窗·雪域羚城”全國散文詩大賽評委名單
“一帶一路”遞進,關聯民生更緊
融入情境 落實新課標 凸顯地理實踐力——以騎行青藏為例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青藏發電車整流柜故障原因及改進建議
奇趣搭配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智趣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