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大運河文化帶研學課程設計*
——以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為例

2022-09-22 01:24馬小雪方延飛陸春鋒
地理教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媽祖宿遷大運河

馬小雪,方延飛,陸春鋒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城市與資源環境學院,南京 210013)

一、引言

研學旅行是根據區域特色、學科需要和學生年齡特點,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的形式走出校園,加深與具體地理情境的親近感,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地理核心素養及創新能力[1]。研學課程作為綜合育人的創新方式,被認為是“行走中的地理課堂”,借助鄉土地理創設實踐活動情境,引導學生走出傳統課堂,是學生能用眼睛去觀察、用頭腦去思考、用言語去表達以形成各種地理現象的過程[2],在理論知識、實踐認知、情感感知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研學教育理念的興起、研學課程基地建設的加強和研學課程的設計等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2013年9月召開的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研討會上,王定華司長提出了“要把研學旅行作為撬動素質教育的杠桿、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素質教育新的增長點”[1],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3]。

研學教育是一種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新形式,在地理實踐教學中日益受到重視。但目前的研學課程設計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態研學旅行或者地質地貌研學旅行上,對文化地理的研學課程設計相對較少。區域是地理學的核心概念,地域文化歷來是區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研學形式學習文化地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加深學生的文化感知。文化遺產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的優質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其中大運河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文化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萬方、中國知網、維普等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卻較少搜索到京杭大運河文化帶的相關研學成果。

基于上述認知,此次研學課程設計以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為例,從聚落興衰、天后像的測定、建宮鑿河的歷史及其蘊含的中華智慧和勤勞等視角設計研學方案,通過學生的游、踐、思和師生研討等實踐環節,加深學生對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理解,培養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以期豐富大運河文化帶地理研學內容,使學生深入感受大運河文化帶的獨特魅力,感受身邊的地理知識,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二、研學課程設計思路

本次研學課程總體設計,以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分析為基礎,借鑒余小靈的云南普者黑項目式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思路[4],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分準備階段、活動實踐階段和總結階段,圍繞如何實現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傳承教育和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機融合這一現實需求,綜合學情特點,提出本次“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研學課程總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研學課程設計思路

1.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涉及行前準備、研學主題、研學路線及研學管理四個方面。行前準備注重落實學校主導、教師規劃和家長知情三方任務,以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研學主題旨在向學生充分展示運河的溝通、融合,治河的堅韌、創新,以及形成的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宿遷運河精神和文化,并圍繞如何實現大運河文化傳承教育和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感知大運河宿遷段深厚文化內涵,既提升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又激發了青少年的家國情懷。研學路線緊扣研學主題,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研學資源,依據大運河流向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點)三個不同層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選取具體的研學點(圖2),即天后宮、東大街和龍王廟行宮。研學管理也是研學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涉及行程計劃、活動手冊發放及人員管理細則制定。

圖2 研學路線圖

2.實踐階段

實踐階段主要從研學目標、問題設計、學生活動和師生分析探討四個方面展開。研學目標根據“以地理核心素養為總領,有機融合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資源的豐富內涵,促進學生內化地理學科知識與培育家國情懷”來設定。問題設計緊扣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充分展現融合運河景觀特色,科學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活動涉及“游、思、踐、寫、講”五大方面,按“游覽探究實踐—記錄總結匯報”的形式循序漸進,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有助于學生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認知相結合、實踐認知與情感感知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師生分析探究教學,從教師梳理研學內容出發,通過學生自主思考提問,師生一起解疑,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即“梳理且存疑—析疑并解疑”。

3.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包含研學成果評價、教師總結和學生匯報三部分。其中,研學成果評價作為研學旅行全部流程的指向標,應切實促進研學旅行課程取得更優的效果。教師總結以本次研學課程過程為基礎,對其做出細致的評估,并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加以改進,以此增進研學活動的育人價值。學生匯報是研學課程和娛樂性旅游活動的主要區別之一,應鞭策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積極思考、努力學習,并學會自我反思。

三、研學實踐課程內容設計

從運河沿線的聚落興衰、天后像的測定、建宮鑿河的歷史及其蘊含的中華智慧和勤勞等視角設計研學課程內容,圍繞實踐階段的研學目標、問題設計、學生活動和師生分析探討四個方面展開。具體思路設計為:首先來到位于大運河宿遷段上游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探尋媽祖文化在泗陽繁榮的佐證;其次在大運河宿遷段中游參觀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大街歷史街區,對比東大街的古今發展狀況,分析并討論東大街興盛與衰敗的歷史原因;最后帶領學生參觀大運河宿遷段下游的龍王廟行宮,一睹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的風采,結合中運河的開鑿歷史,掌握龍王廟行宮的地理位置特點和建立龍王廟行宮的原因。研學路線、主題及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研學實踐主題及目標

1.泗陽天后宮

【目標實現】泗陽天后信仰主要體現在兩個文化建筑,分別是天后宮(古羅馬街)和泗陽媽祖文化園(大運河宿遷段上游),其中媽祖文化園為天后宮的異地興建景區。在研學過程中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天后宮,引導學生找出天后宮建筑中的閩南元素,感受區域特色文化,促進學生認知如何從多維度去分析商業活動、人口遷移的意義及探究區域聯系的方式;其次,前往媽祖文化園進行拓展學習與測量實踐,通過感受媽祖信俗的繁榮體會人民對人地協調的追求,并借助卷尺、長棍、測距儀等,測量天后像現存高度,提升地理實踐能力。

【問題設計】①讀園區碑記并借助媽祖相關傳說,思索媽祖文化興起的原因;②分析媽祖文化在泗陽繁榮的原因;③測量天后像現存高度。

【學生活動】①參觀天后宮,找出建筑中蘊含的閩南文化,探討商業活動、人口遷移對文化傳播的意義;②參觀文化園區,讀園區碑記,了解媽祖功績,參觀媽祖廣場和媽祖殿,感受媽祖信俗的繁榮;③測量天后像高度,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分析探討】①由于閩南惡劣的陸地環境和優良的港口條件,迫使早期本地居民以北上貿易為生,閩商因此走向大眾視野。閩商在大運河一帶的商業活動推動了區域聯系,促進了南北文化不斷交流融合與發展。當時建造的閩商會館(即天后宮)的石刻磚雕,飛檐小瓦展現了閩南建筑風格,保證了閩人在此地商業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寄托著他們遠客他鄉,祈求財運亨通、平安順利的心理,體現了商業貿易、人口遷移帶來的文化傳播。②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地域經濟、宗教等產生一定影響,媽祖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媽祖信俗源于福建莆田,而當地媽祖文化旅游節、九月九祭海、媽祖廟會等文化活動的開展和媽祖文化園里的碑坊、神像、祖廟、匾額等相關文物則證實媽祖信俗在民間的興盛。③在室外測量天后像現存高度的簡便方法為判定比例法,具體方法是:陽光下,在與待測物體同一地平面上放置一根與待測物平行的1米長木棍,測量出此時物體的影子長度以及木棍的影子長度。按兩者的投影比例,由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以算出待測物體長度。經過估算可知,天后像現存像高接近9.9米。

2.東大街

【目標實現】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東大街歷史街區,學生基于電子地圖、歷史資料與實地建立聯系,進行區域空間定位和特征分析,最后探究東大街的區位條件與商業的興衰歷程,感受區域商業文化發展的曲折過程,領悟其人地關系。

【問題設計】①明確東大街的地理位置,并基于東大街的區位特征分析其建成初期興盛的原因;②舉例分析東大街如何成為宿遷商業文化的典型代表;③以東大街的興衰為例,談談對人地關系的認識。

【學生活動】①在教師指引下借助“百度地圖App”確定東大街的地理位置,在觀察地圖與實物之間聯系的同時建立空間感與方向感,基于區位特征分析東大街建成初期興盛的原因;②參觀東大街歷史街區并結合教師提供的歷史資料,學生分析東大街為何成為宿遷商業文化的典型代表;③觀察東大街的現存狀況并結合歷史資料,深入認知特殊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體悟人地協調思想。

【分析探討】①查閱文獻并借助電子地圖可知:東大街原為古城東門外大街,因其位于原宿遷縣磚城東門之外、土圩東門之內而得名。東大街是一條長約500米、寬約3米的南北向的長街,北起財神廟,東至下溝塘巷,南邊為財神閣,西端則是打鐵巷[5]?;跂|大街東臨京杭大運河的優勢區位條件,并作為漕運最重要的樞紐之一,可知它的發展離不開大運河的影響,這里匯聚了南來北往的各路商人,如清末民初時期,浙、閩、贛、皖等省以及揚州、蘇州、鎮江等地商人來此經商,僅東大街內就包含商鋪300多家。②借助歷史資料,以下實例可以很好地證明東大街是宿遷商業的典型代表。首先,在東大街的全盛時期——明末清初,洞庭的茶葉、江西的瓷器、福建的煙絲等各地特產在這里都能買到。其次,隨著商業不斷發展,許多名號便也隨之而起:名為席正源、南北元章的布店,名為謙和益、阮天成的中藥店;更有名氣大者——大同茶食店的山楂糕于1929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因此,初建時曾為當地小市集的東大街成為宿遷的商業中心[6]。隨著商業發展的同時,東大街也成為文化中心:宿城的所有節慶活動以及其他重大活動,都是在東大街舉辦,如高蹺、舞獅、旱船等節目表演精彩無比。③1938年,東大街的熱鬧繁榮隨著日寇的轟炸而煙消云散,一時成了死市。1952年,宿遷城墻被拆除,逐漸形成了目前的主要商業街——幸福路,隨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東大街的古建筑被逐漸拆除。至2011年,《宿遷1897——東大街規劃與建筑設計方案》實施,東大街的歷史建筑再次被拆除、重建,文化遺產逐漸被肢解為現代商業區。

3.龍王廟行宮

【目標實現】龍王廟行宮位于大運河宿遷段的下游,靠近中運河,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水文化特色,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領略其與水相生相依的關系及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風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厚植家國情懷。

【問題設計】①查詢龍王廟行宮的位置圖,試分析龍王廟行宮的區位優勢;②綜合探究龍王廟行宮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③分析開鑿中運河對宿遷治水的歷史意義。

【學生活動】①通過百度地圖獲取龍王廟行宮的地理位置圖,分析龍王廟行宮的區位優勢;②學生實地參觀龍王廟行宮,仔細研讀乾隆的治水御碑,探究興建龍王廟行宮的原因及其對后世的重要意義;③結合中運河的開鑿史實,感悟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分析探討】①借助百度地圖App可以看出,龍王廟行宮所在地的地勢低平,靠京杭大運河和黃河故道,建成后有著優越的水利運輸條件,同時便于過往貨船、政務人員等??炕蜓睾拥廊ネK州、上海等地,在清朝時期有著重要的經濟與政治價值。②龍王廟行宮興建是政治、經濟發展、民俗信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在此著重分析民俗信仰的影響。行宮內乾隆的治水御碑中寫道:“皇考勤民瘼,龍祠建皂河,層甍臨聳壩,峻宇鎮回渦,毖祀精誠達,安瀾永佑歌,彭城將往閱,宿頓此經過,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貺顯,沙刷輯洪波”[7],即建立龍王廟行宮,是希望上天能被人們的誠意所打動,使此處長治久安,少有洪旱之災,具有明顯的區域文化地理蘊意,體現出當地的民俗文化信仰。③由于龍王廟行宮位于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的下游地區,地處京杭大運河和黃河故道之間,洪澇災害頻發,故康熙二十五年,河道總督采取“黃運分立、避黃濟運”方針,于黃河古道北岸遙堤和縷堤之間開挖一道河流,取名為“中河”。中運河北接支河和皂河,從此南北航運通過中運河而避開黃河之險阻。中運河的開鑿,使得京杭大運河真正成為蘇北航運的黃金水道和南水北調的主要通道,體現出古人在治水和人地協調方面的實踐。

四、研學成果評估

研學成果評估要依據研學課程學習效果評價標準進行,評估研學成果可提高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對地理核心素養的關注度,增進其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力和理解力,使研學實踐取得更優的效果。

1.評價標準

研學課程評價主要以學生的主觀感知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情感態度進行綜合評價。實踐能力的培養、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情感態度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情境體驗性,并非像理論知識那樣通過傳統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而研學旅行在上述三個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知識建構來源和學習情境。因此,從多維度構建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研學課程的研學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研學旅行學習效果評價維度

2.教師總結

研學課程結束后,教師應當從研學課程設計思路、實踐階段的課程內容設計等方面對本次的研學課程做出細致的評估及反思,在后續的教學中繼續改進。

本次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研學課程分準備、實踐和總結三個階段進行。在準備階段,帶隊教師應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實安全和研學課程的要求。其次,在實踐活動階段,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在實際地理情境下用地理思維、地理知識及地理技能去思考、探究大運河文化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底蘊,感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魅力,多方面體現對學生的育人價值,避免研學成為娛樂性旅游活動。在最后的總結階段,教師還要對研學過程中學生組織紀律、研學態度做簡要點評,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及做好研學過程總結,為今后開展相關活動積累經驗。

在實踐階段的課程內容設計方面,教師選取天后宮、東大街、龍王廟行宮作為研學點,明確清晰合理的研學目標,確保研學課程內容緊扣地理核心素養,在師生分析探討模塊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促進教學相長。另外,活動實施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因其知識體系的差異,應對研學目標及研學問題設計等進行微調,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取得更優的研學效果。

3.學生匯報

學生在“攜書本所學,走向廣闊天地”理念的指引下,深刻感知跨越千年的多元文化,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感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宿遷段沿線的人文景觀,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完成教學目標要求。在研學課程結束后,需要完成研學報告并進行展示匯報,將“所學所研所感”整理成研學總結匯報資料,并通過演說、畫面展示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重點突出自我學習成果與反思。研學報告需要包含以下兩點。

①過程性材料:包括運河沿線現場照片、實時筆記、收集的研學佐證資料、研學收獲、研學結論等,此外,還可以針對本次研學,匯報自主探究拓展學習的有關成果。②匯報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制作研學短視頻、撰寫小論文、PPT展示等方式。

五、結語

宿遷是一座與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始終相互依存的城市,從“泗水行運”到“汴泗并流”,從“借黃行漕”到“避黃行運”,一直到近現代以來大運河的衰落與復興,宿遷均為大運河主航道城市[8],其沿線有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它是優質的課外地理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回顧宿遷歷史,深入感知大運河文化內涵,弘揚我國京杭大運河所蘊含的優秀民族精神。

本次研學在實踐認知與情感感知相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以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的文化地理體驗與家國情懷教育相結合的研學設計,為學生創設親身實踐認知的情境,挖掘大運河文化帶中的地理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收集資料、現場勘察調研、師生分析探討等方式,形成對具體問題的完整認識,不僅契合中學地理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理念,而且在實踐認知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讓學生充分感知運河區域特色文化,提高對大運河文化帶的認知度并積極思考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問題,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和區域認知;在學生置身于具體地理情境,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得到加強,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得到提高。

本次研學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認知相融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谖幕乩碇R的研學,將地理知識學習與大運河文化帶家國情懷教育深度融合,在學習內容上超越了教材、課堂的局限,向大運河文化帶的地理價值領域延伸與擴展,學生將傳統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在現實情境中進行印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文化地理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的區域認知,進而為學生學習區域文化地理及遷移運用抽象理論知識開辟了一條可行途徑。

猜你喜歡
媽祖宿遷大運河
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大運河,行走山東
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中華智慧
淮安的惠濟祠與媽祖文化
媽祖祭典
宿遷姑娘登上珠穆朗瑪峰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向臺資臺企拋出“橄欖枝”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大運河·宿遷
閩南漁村媽祖巡香蟳埔女盛裝亮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