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建設研究

2022-10-01 09:48張巍金鵬李瑞強何燕飛
環境與發展 2022年6期
關鍵詞:環境質量內蒙古自治區代碼

張巍,金鵬,李瑞強,何燕飛

(1.內蒙古生態環境大數據有限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2.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3.內蒙古自治區環境在線監控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1;4.北京思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引言

環境信息資源是指生態環境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文件、資料、圖表和數據等各類數據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7年,國家發改委下發《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編制指南(試行)》(發改高技〔2017〕1272 號)[1],明確了政務信息資源的分類、元數據、編制要求等內容,為信息資源目錄建設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方法和依據。2017 年底,由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了《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數據分類與編碼標準》《生態環境信息共享服務注冊規范》《生態環境信息共享資源發布和使用規范》。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在數據整合工作中,我們發現,由于業務系統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孤島”“數據煙囪”現象普遍存在。為推動全區生態環境數據的整合共享,強化數據資源的高效統一管理,研究制定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勢在必行。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選取內蒙古自治區為研究區域。內蒙古自治區從2016 年起實施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項目,具有良好的環境信息資源目錄編制基礎:一是通過數據資源規劃,初步摸清了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家底”,使分散的、標準不一的數據實現由數據到信息的轉化,規范數據庫及業務系統建設,為環境資源共享夯實基礎;二是針對不同粒度和層次的信息資源建立數據庫體系,以滿足生態環境數據分類存儲及分析需求,數據庫體系主要由關系型數據庫、時序數據庫、半結構化數據庫、非結構化數據庫組成;三是建立了數據資源數據庫,從數據庫設計方法、數據庫體系總體結構、元數據庫設計、業務數據庫設計等方面,形成基礎數據庫、主數據庫、元數據庫、主題數據庫、指標庫和公共代碼庫。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中心,該中心收錄生態環境數據約36.7 億條,數據容量約30.1T。本研究依托內蒙古自治區現有生態環境數據基礎,圍繞生態環境領域數據,通過對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污染源等信息的分類以及對應業務數據、環境質量數據、環境要素等數據信息梳理,確定資源目錄規范結構,建立數據資源體系,規范資源目錄內容,實現對環境質量信息相關源數據及元數據的有效分類、管理。

1.3 研究方法

采用實地調研、文獻調研、專家調研等方法研究不同來源的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數據的現狀,摸清數據家底。建立“一橫一縱”生態環境數據梳理機制,縱向貫穿部、省、市縣、排污單位等生態環境管理節點內部數據,橫向整合其他委辦廳局及互聯網數據??v向依據生態環境各業務部門現有的職能職責,梳理出各部門涉及數據,依據數據所涉及的環境管理要素再進行二次分類,最終形成數據資源基本情況調查表,見表1。橫向梳理出其他委辦廳局及互聯網上涉及的數據,將對應數據類型按照環境管理要素添加至表1中。

表1 數據資源基本情況調查表

1.4 分類方法

環境信息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內各級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使用的環境管理及相關信息,具有層次分明、隸屬關系明確等特點,宜采用線方法進行分類。對于一些特殊類別的環境信息,宜采用面分類方法。本分類采用以線分類法為主、面分類法為補充的混合分類法。

一、二級分類采用線分類方法按照生態環境管理要素分類,一級類目包含目前環境管理業務涉及要素,包括環境質量信息、自然生態、污染源等大類;二級類目對管理要素進行再分類,如環境質量信息下再分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等;三級至五級類目采用面分類方法,按照每類要素包含的數據屬性進行分類。類目層次目前暫時分到五級,將來可根據數據類別擴展需要增加。

1.5 代碼規則

類目的分類編碼規則沿用《環境信息分類與代碼》中的分類代碼,分類代碼用阿拉伯數字表示,每層代碼均采用2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即01-99。一級類目代碼由第一層代碼組成,二級以上類目代碼由上級類目代碼加本層代碼組成。

代碼結構組成如圖所示:

圖1 代碼結構組成圖

2 結果與分析

表2 環境信息資源代碼表(節選)

表3 環境信息資源核心元數據說明(節選)

2.1 環境信息資源代碼

通過本項目研究,最終形成環境信息資源一級目錄9 項,包括環境質量信息、自然生態、污染源、核與輻射、環境風險與應急、環境政策法規標準、環??萍寂c產業、政務信息、環境保護相關信息等;二級目錄32 項,包括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等;三級目錄80項,包括空氣質量監測、降塵、降水、沙塵等;四級目錄82 項,包括空氣自動常規監測、空氣超級站監測等;五級目錄54 項,包括國控空氣自動常規監測、區控空氣自動常規監測等。

2.2 元數據

環境信息元數據是描述環境數據資源特征的數據。其中核心元數據是描述數據基本屬性與特征的最小集合,一般包括環境信息資源的名稱、內容摘要、提供方、發布日期等。利用元數據來描述信息資源后,可以快速發現和確認信息資源、為信息檢索提供關鍵詞,可以在不同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環境信息資源核心元數據包括環境信息資源分類、環境信息資源名稱、代碼、提供方、提供方代碼、摘要、格式、信息項信息、共享屬性、開放屬性、更新周期、發布日期、關聯資源代碼等13項。

2.3 編制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近年來,通過環境信息系統的配套建設,大部分數據實現了紙質化向電子化的轉變。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啟動大數據建設項目,推動涉及環境監測、環境執法、環境統計、污染源普查等環保業務數據的整合共享。經過多年的項目建設與實施,我們發現數據資源整合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信息系統建設缺乏頂層規劃、統一標準,造成大量“數據孤島”;二是業務數據標準不一,數據質量層次不齊,難以交換和共享;三是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為環境形勢預警預測、環境管理宏觀決策等方面發揮作用有限[2]。

本研究編制的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通過建立各類環境信息資源的分類方法,規范資源排序和編碼,推進數據整合和共享,促進數據標準的統一,實現對各業務數據資源特征的準確描述。環境信息資源目錄建立起數據使用者和業務部門的橋梁紐帶,方便人們對環境數據資源的檢索、定位和獲取,推動了數據共享應用,提升了數據的環境管理決策支撐能力。

2.4 應用前景

本研究基于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大數據項目的建設經驗,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已成功應用于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大數據五期工程。研究成果適用于內蒙古自治區各級生態環境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環境信息資源目錄的建設和管理,為生態環境數據治理、數據管理、數據共享等工作提供標準統一的編碼規則,推進全區生態環境數據的交換共享。

3 結論

本研究基本建立起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五級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資源分類原則與代碼規則、環境信息資源核心元數據。該目錄體系具有可擴展性,后續可根據生態環境管理業務需求,不斷完善和更新,通過目錄使用過程中的意見反饋,不斷優化分類和元數據。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動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強化數據資源的高效統一管理,推進數據應用,挖掘數據潛在價值,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服務。

猜你喜歡
環境質量內蒙古自治區代碼
環境檢測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
論提升縣域環境質量的現狀及治理思路
內蒙古自治區召開全區統戰部長會議
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貿促系統舉辦展會計劃
創世代碼
創世代碼
創世代碼
創世代碼
七十為作家集體祝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
內蒙古自治區慶祝關工委成立25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